学科分类
/ 23
453 个结果
  • 简介:为贯彻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政企分开"的精神,国家信息产业部和国家邮政局认真执行邮政企业的政企分开问题,成立邮政国有资产委员会和邮政总公司,使得邮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一方面妥善保管好邮政的国有资产和资金,真正实现邮政企业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让邮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分发挥邮政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标签: 邮政企业 政企分开 保值增值 义务服务 自主经营 地域性经济
  • 简介:政企分开”决不是“政企彻底分家”·林岗·“政企分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基本原则。实行这一原则,才能消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包揽企业经营管理造成的种种弊端,使企业取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独立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地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 标签: “政企分开” 公共行政权力 政企关系 经济管理职能 国有经济 财产关系
  • 简介:关于政企分开研究观点综述雷咸成政企分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只有抓住政企分开这个根本环节,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实现改革的目标。一个时期以来,理论界和实际工作...

  • 标签: 政企分开 观点综述 国有企业改革 “政企分开”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所有权
  • 简介:政企分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中国邮政作为目前为数不多的政企合一的公用服务实体,其政企关系问题不仅广受社会各界关注,而且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了政企分开的要求.政策研究单位和社会各界提出了一些相关方案和要求.文章从邮政的社会价值--社会定位入手,提出了邮政政企分开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邮政政企分开的建议方案.

  • 标签: 中国邮政 政企分开 普遍服务 社会定位
  • 简介:实现政企分开的有效途径在于:(一)明确国家股代理股东的责权利,使代理股东的个人利益与其代理的股份利害挂钩。将代理股东落实到具体的人,国家可统一制定规范的代理股东条例,明确其责权利,并对其进行审计监督,在国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可从所代理股东个人;若公司亏损,也应按其代理的财产损失额的一定比例给以赔偿。既然国有资产属全体人民所有,那么国有股代理股东就应是若

  • 标签: 代理股东 政企分开 有效途径 国家股 持股公司 股份公司
  • 简介:关于铁路实现政企分开的思考刘拥成一、铁路政企为何难分开政企分开至今在铁路进展缓慢,成为铁路改革中的难中之难。追根溯源,除了与其它行业共性的原因外,还有铁路的特殊原因。第一,铁路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当前运输产品短缺,运输企业之间缺乏充分竞争,国家...

  • 标签: 政企分开 铁路运输企业 规模经济 进入障碍 铁路运输业 企业组织结构
  • 简介:中央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政企分开不仅势在必行,而且是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搞好政企分开,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创新、探索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一、政企不分的危害第一,市场体系难以健康有序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发展健康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系,而政企不分即官商结合的情况下,是难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系的。第二,宏观调控难以正常进行和顺利实现目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要以政企分开为前提,政企不分,政府既当“球员,又当“裁判”,宏观调控也难搞好。第三

  • 标签: 国企改革 政企分开 政治体制改革 政企不分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简介:<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行政企分开,对此已不需要再讨论了。现在的问题是政企如何分开?在什么意义上实行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后怎样确立投资人即国家所有者行使职能的方式?国家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职能与企业分开后,国家作为所有者的职能必须同时到位。如果政企分开了,所有者的职能又没有了,那么企业就

  • 标签: 经营者 政企分开 国有企业 国有资产 监事会 监管模式
  • 简介:改革开放推动了广东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粤海、越秀、深业、新北江等一大批驻港企业应运而生,它们充分发挥了驻港的“窗口”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地为省内引入国际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促进粤港经贸联系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东南亚金融风暴也使不少广东中

  • 标签: 政企分开 中资企业 国有企业 东南亚金融风暴 管理经验 先进技术
  • 简介:正确贯彻执行政企分开原则工作研究文李俊48政企分开原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

  • 标签: 政企分开 贯彻执行 现代企业制度 财产所有权 法律意识 国有企业改革
  • 简介: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黄范章撰文指出,政企分开必须澄清两种片面认识:一是有人认为,既然中央明确必须控制四大行业和领域,就应对它们实行国家(政府)垄断,即使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也须“一股独大”,以确保国家控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上述四大行业和领域中,需要由国家垄断的国有企业是极少数,多数国企将实行国家控股制。股权分散和资本集中,

  • 标签: 政企分开 行业 实行 国家控股 资本集中 “一股独大”
  • 简介:我国企业兼并重组的特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运行中时常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这在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具有以下特点:(1)目前不少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实行产权有偿转让,企业兼并一般是由行政部门拍板定价,或买方与行政部门协商议价,以致出现产权定价非市场化,产权价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的情况.(2)实施企业兼并,主管部门还不能彻底放弃行政干预手段,往往硬性撮合,盲目合并。(3)实行企业兼并的动因,更多的是出自主管部门为了消灭亏损企业,而不是出自企业强烈的资产扩张和增值的欲望。企业重组难的深层原因是产权问题近年来,虽然许多国有企业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 标签: 资产重组 国有企业 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主体 企业兼并 投资主体
  • 简介:<正>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不能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也使政府陷入于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境地。同时,政府热心地办企业,本身就像一个超级企业,而企业又要设立与政府对应的机构,对职工生老病死全面负责,自办小社会。这种职能错位,使国有企业长期处于财务不透明,粗放经营、粗放管理、低效运行的状况。尤为严重的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职权边界不清。所有权和经营权混为一谈,国有产权管理、运营和监督的责任不清。当发现企

  • 标签: 政企分开 国企 国有企业 国家所有 直接干预 政府和企业
  • 简介:党的十五大提出,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企分开和机构改革是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早在十多年前,我们就已提出这两项改革,为什么今天又进一步强调呢?这一方面说明这两项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另一方面说明在总结十多年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的认识有了新进展,改革取向上有了新思路。关于政企分开。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政企分开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政企分开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企业下放,政企分开,是经济体制改革,也

  • 标签: 政企分开 机构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取向
  • 简介:<正>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有企业跨世纪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确定了着力解决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的重大政策措施,并将"继续推进政企分开"作为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环节。所以,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是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一、政企分开"难"在何处提出政企分开并非始自今日,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指出:"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并将此称之为一场"革命"。在此后十多年的改革实践中,邓小平和党中央不止一次地提出政企分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阐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强调必须实行政企分开。不久前,他还就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实现

  • 标签: 政企分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 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简介:在03年底之前,广东省盐业总公司所拥有的行政职能,包括生产计划分配权和监管处罚权力,要全部移交给省经贸委,省盐业总公司成为纯粹的企业。记者从广东省政府有关部门获得这样的信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告诉记者,目前移交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

  • 标签: 广东 盐业管理 政企分开 省盐业公司 执法权
  • 简介:一种大胆的设想一种全新的观点一种独特的构思有的同志可能担心,在政府职能尚未根本转变、国有经济摊子过大的情况下,强调加强政府的所有权职能,会不会引起向旧体制的倒退?应该说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现有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处在一种两难困境:不强调政府的所有权职能,将导致对所有者权益的侵蚀;而强调这一职能,则可能引起不适当的行政干预。撇开种种表面现象不论,这两种情况归根结底都与缺少真正负责任的所有者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有关。与政府作为所有者负责任相联系的,还有一个负责任的范围问题,换句话说,即国有经济的规模和分布领域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问题更为重要。随着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有经济的

  • 标签: 国有经济 政企分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府作为 主导作用 政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