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肺放线的认识,强调及早获取组织病理学证据(如支气管镜下活检)对肺放线的诊断意义。方法报道1例支气管镜下肺盲检诊断的肺放线。以"肺放线"为检索式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从2000年1月至2019年6月。结果共检索到196篇文献,筛选其中具有比较完整临床资料的国内个案54例,加上本文报道的1例,共55例。男39例(70.9%)、女16例(29.1%),男女比例约为2.4∶1,年龄范围为20~77岁,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发热、胸痛等,多累及单肺叶,影像学无特异表现,初诊误诊率高达74.5%,可通过支气管镜检查、肺活检明确诊断。大剂量青霉素冲击治疗为目前首选方案。55例患者的治愈率为75.6%,较既往报道有所下降。结论肺放线临床罕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误诊率极高,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证据,早期确诊有利于患者恢复。二十一世纪治愈率下降可能与机体耐药相关。

  • 标签: 放线菌病 支气管镜 早期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肺放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32例肺放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治疗和转归。结果男19例,女13例,年龄16~76岁,平均为(58±12)岁;50岁以上20例。26例伴有基础疾病,16例有吸烟史。8例经胸外科手术后确诊:男5例,女3例,年龄41~58岁,平均为(48±8)岁;5例有基础疾病。24例未行胸外科手术,男14例,女10例,年龄16~76岁,平均为(54±14)岁,19例有基础疾病。32例中咳嗽25例,咳痰21例,发热16例。ESR为2~114 mm/1 h,平均为(28±31) mm/1 h,15例>20 mm/1 h。C反应蛋白为1~116 mg/L,平均为(28±45) mg/L,16例>8 mg/L。胸部CT以局灶实变影(18例)、团块影或结节影(12例)常见。手术的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发热,非手术的患者中有11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手术组织培养或病理放线检出率最高(7/8),其次为支气管镜下呼吸道标本培养(16/26),而合格痰培养的阳性率为55.6%(10/18)。所有患者均接受过口服抗生素治疗,其中14例曾静脉使用过抗生素;27例使用≥2种抗生素,其中25例使用青霉素或青霉素类(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药物。32例中30例治愈或好转。结论本组肺放线病患者以有基础的中老年患者为主,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发热为主,影像学表现以局灶性肺实变为主;外科手术组织标本培养的放线检出率高;治疗方案以联合应用抗生素为主。本组患者总体预后良好。

  • 标签: 放线菌病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放线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高创面外科医师对皮肤软组织放线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背部皮肤软组织放线的诊治经过,分别以"放线放线感染、皮肤、软组织"及"actinomycosis,cutaneous,soft tissue"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与所检索20篇文献相比,本例皮肤放线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既典型又具自身特点。本例患者入院时并未表现出明显皮肤肿物,但皮下感染组织内多个窦道,伴较多土褐色脓液流出较为典型。本例患者入院第9天才培养出放线,但无论是术中肉眼观察、细菌培养还是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典型"硫磺颗粒"。本例患者查体、术中所见及辅助检查结果和气性坏疽的临床表现高度相似,因此最初曾高度怀疑产气荚膜梭感染,但多次细菌培养及涂片均未提示产气荚膜梭感染。治疗主要包括全身状态的调整、手术清创及抗生素的应用。结论原发于皮肤软组织的放线较少见,临床表现多样,即便有相对典型特征,也并无特异性,诊断需综合考虑并鉴别诊断。皮肤软组织放线感染发病率低,不易诊断,需引起创面外科医师的注意,及早对本作出诊断及治疗。

  • 标签: 放线菌病 软组织感染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机盐对替考拉宁游动放线发酵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方法]在发酵配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无机盐进行摇瓶实验及发酵罐实验。[结果]摇瓶实验中显示添加氯化钠不利于替考拉宁游动放线代谢产物合成;添加MgSO4、K2HP04对替考拉宁游动放线代谢产物合成基本无影响;添加硫酸铵比例约0.12%时,最有利于替考拉宁游动放线代谢产物合成。发酵罐实验中对硫酸铵添加0.12%比例进行再次确认,合成产物量有不低于20%的提高。

  • 标签: 替考拉宁 游动放线菌 无机盐 发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脲苷+放线素D(FA)方案初始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4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FA方案初始化疗的88例预后评分为5~6分的低危型GTN患者、0~4分且病理诊断为绒毛膜癌的低危型GTN患者以及高危型GTN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FA方案作为初始化疗方案的疗效、化疗副反应;并对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包括年龄、病理类型、前次妊娠性质、距前次妊娠间隔时间、治疗前血hCG水平、最大病灶的大小、转移灶数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解剖分期和预后评分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FA方案初始化疗的疗效:88例接受FA方案初始治疗的GTN患者中,82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93%(82/88);82例完全缓解的GTN患者中,4例复发,复发率为5%(4/82)。(2)化疗副反应:常见的化疗副反应为恶心、呕吐(68%,60/88),其次为骨髓抑制(39%,34/88)、肝损伤(17%,15/88)、腹泻(14%,12/88)、口腔溃疡(7%,6/88)。所有出现化疗副反应的患者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均得到控制及相应好转。(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29)、最大病灶大小(P=0.019)、转移灶数目(P=0.005)与FA方案初始化疗的疗效明显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5.716,95%CI为1.163~28.081,P=0.032)、最大病灶大小(OR=3.142,95%CI为1.182~8.354,P=0.022)是影响FA方案初始化疗后疗效的独立因素。结论使用FA方案作为初始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预后评分为5~6分的低危型GTN患者、0~4分且病理诊断为绒毛膜癌的低危型GTN患者以及高危型GTN患者安全有效,化疗副反应可控;患者年龄、最大病灶大小是影响其疗效的独立因素。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肺诺卡确诊时的胸部CT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贺州市人民医院确诊的16例肺诺卡病患者,分析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胸部CT特征。结果16例患者中单纯肺诺卡15例,1例为播散性诺卡(皮肤、肺)。多数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或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少数可出现咯血、胸痛。胸部CT常表现为多发结节(81%,13/16)、实变(75%,12/16)、支气管扩张(56%,9/16),其他表现包括空洞(25%,4/16)、胸内淋巴结肿大(44%,7/16)、胸膜增厚(56%,9/16)、胸腔积液(6%,1/16)、肿块(13%,2/16)。结论肺诺卡的胸部CT表现是多样性的,常见的表现为结节和实变,少见空洞病变常发生在免疫抑制宿主,支气管扩张患者出现新发结节需高度警惕并发肺诺卡

  • 标签: 肺诺卡菌 胸部CT特征
  • 简介:摘要肺孢子肺炎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呼吸系统机会性感染。近年来非艾滋病患者感染肺孢子肺炎呈逐渐增多趋势,但银屑并发肺孢子肺炎鲜有报道。本文通过对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1例红皮型银屑并发肺孢子肺炎病例的分析与总结,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银屑病 肺孢子菌肺炎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诺卡常见于免疫缺陷人群,但并非常见艾滋定义性疾病。现报道1例以呼吸道症状起的艾滋合并播散性诺卡病患者,起初误诊为肺结核,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结合临床资料和抗感染治疗过程,临床初步诊断为播散性诺卡,最终借助脑脊液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检测明确诊断为诺卡感染。就该病例的诊疗过程,分析在病原学检测手段有限的医疗中心,如何结合临床表现及既往抗感染治疗过程,进行临床推论和限定病原学范围,从而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诺卡尔菌感染 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牧区布鲁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以提高非牧区布鲁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2019年8-9月收治的布鲁病患者50例的流行学资料、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血培养及影像学检查、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成年人48例,儿童2例;年龄范围26~84岁,年龄最小为2岁7个月,最大84岁;男性41例,女性9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多汗、腰痛、局部脓肿为主。红细胞沉降率增快29例;试管凝集试验阳性(1∶200)48例,阴性2例;血培养阳性14例,表现为针尖样菌落;26例行磁共振检查,骨和周围累及的软组织有异常信号。50例患者确诊后,行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48例痊愈,2例局部脓肿局限。结论非牧区布鲁表现多样,易误诊,对可疑患者进行布鲁凝集试验检查、血培养及磁共振检查有助于诊断;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非牧区 流行病学 体征和症状 血沉 血凝集试验 集落计数,微生物 磁共振成像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 要 :对工程测量的全部因素在我国的房建施工过程中依旧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在房建管理中,一直是项目管理部与分包单位互相分开脱节的状态。因此,每个环节都包括相应的主体及利益主体等,那么就会因此导致忽略其他主体利益而因过于注重自身权益的相关问题的出现,更多的是导致诸多的资源浪费掉。城市建筑都是高层建筑或超高层建筑,因此,需要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房建工程 测量放线 控制
  • 简介:摘要布鲁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可经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既往多记录布鲁由动物感染给人,少有报道记录人与人之间布鲁的传播情况。因此,本文对既往相关文献报道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系统介绍了人与人之间布鲁的几种传播途径。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垂直传播 性接触传播 血液传播 移植传播 气溶胶传播
  • 作者: 裴佳宾 杨雨媛 周心童 胡格 王雪涵 郭勇 米凯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102206 ,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学部 100094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北京 101408
  • 简介:摘要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结核是世界公共卫生问题。人体的微生物群参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微生物群在结核病中的临床重要性研究才刚刚起步,本综述介绍了微生物群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建立、病程发展和抗生素治疗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1)微生物群影响分枝杆菌感染的建立;(2)幽门螺杆菌共同感染改变感染的易感性和活动性肺结核的进展;(3)微生物群通过调控宿主的营养、代谢和免疫状况影响结核的进程;(4)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结核患者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可能由于T淋巴细胞表位对共性肠道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消耗,抗生素的影响对患者是长期的;(5)儿童结核的发生与年龄相关,许多因素,如合并感染和疫苗接种会增加风险。深入研究微生物组与结核相互关系可为防痨工作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微生物菌群 结核病 儿童
  • 简介:摘要本共识主要包括念珠的病原学、危险因素、流行学、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和治疗总则,以及各种常见念珠的诊断与治疗细则。皮肤、黏膜念珠,特别是口咽部、食管、阴道等局部感染不属于侵袭性念珠,但临床较为常见,又常为侵袭性念珠的感染源,抑或侵袭性念珠受累器官,故本共识将其纳入。本共识暂不纳入国内尚未常规开展和应用的新技术及药物,对有别于国外指南之处,也给予相关观点表述。由于各种念珠临床表现各异,各医院的菌种及耐药性也各不相同,故临床治疗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 标签: 念珠菌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本共识主要包括念珠的病原学、流行学、危险因素、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与治疗总则,以及各种常见念珠的诊断与治疗细则。皮肤、黏膜念珠,特别是口咽部、食管、阴道等局部感染虽然不属于侵袭性念珠,但临床较为常见,又常为侵袭性念珠的感染源,抑或受累器官,故本共识将其纳入。本共识暂不纳入国内尚未常规开展和应用的新技术及药物,对有别于国外指南之处,也给予相关观点表述。由于各种念珠临床表现各异,各医院的菌种及耐药性也各不相同,故临床治疗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 标签: 念珠菌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脑科15例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分析及护理,探讨降低医院多重耐药的发生率的有效防控措施。方法:通过适时监控耐药和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对多重耐药感染患者采取有效控制和护理措施。结果:制定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建立患者接触隔离卡,加强病房环境卫生和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对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着尿管等操作的患者专门护理,提高了感染控制的效果。结论:对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护理重点在于搞好消毒隔离,预防和控制传播。(1)

  • 标签: 脑病科 多重耐药菌 护理
  • 简介:摘要:枣缩果严重影响我国枣业发展,并且逐年呈现上升趋势。本研究从大棚枣园基地采取冰糖枣、胎里红枣、中华梨枣三种作为研究对象,对采摘后的果进行多次的分离,并且根据柯赫氏法则对分离的病原进行鉴定。

  • 标签: 分离 鉴定 枣缩果病
  • 简介: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慢性肾脏(CKD)会导致肠道群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显著变化,肠道群的失衡会加速CKD的进展,两者互为因果关系。故本文对肠道群与慢性肾脏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肠道群可以作为防治CKD进展的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尿毒症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布鲁血常规异常患者的流行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布鲁的认识。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布科收治的布鲁病患者1 036例,其中布鲁血常规异常患者274例(病例组),血常规无异常患者762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流行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结果274例病例组患者,男性128例、女性146例,年龄为(36.3 ± 18.7)岁;762例对照组患者,男性381例、女性381例,年龄为(35.4 ± 20.4)岁。组间性别比例、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组患者主要的感染途径均为接触羊牛等家畜,分别为254例(92.7%)、724例(95.0%);出现头晕症状的比例分别为31.0%(85/274)、17.7%(135/762),出现皮疹的比例分别为14.2%(39/274)、3.0%(23/7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331、45.054,P均< 0.05)。两组患者均出现发热、多汗、乏力症状,且较为常见,体征以脾大多见,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病例组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48例,血红蛋白降低160例,血小板计数减少148例,其中同时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红蛋白降低17例,同时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小板计数减少23例,同时出现血红蛋白降低和血小板计数减少16例,同时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计数减少13例。结论在布鲁流行地区,当患者出现发热、乏力、多汗等症状及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或血红蛋白降低时,在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血常规异常后,临床医生应考虑到布鲁感染的可能。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血常规 临床特征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