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用于临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价值。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18.9月~2019.9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中来我院进行检查的脑卒中病患,选取的研究例数为90例,根据不同的诊断方法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采用血管造影进行诊断,而观察组则采用CT脑灌注结合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对比两组不同的诊断结果。结果:在确诊概率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数值相对较高;在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数值对比上,观察组的数值相对较高;在对诊断结果满意度对比上,观察组的满意度相对较高(P<0.05)。结论: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采用CT脑灌注联合血管造影能够有效提高确诊的概率,更好的为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 标签: CT脑灌注 血管造影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 血管造影(CTA )与冠状动脉造影(DSA )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效果和符合率。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或已确诊为冠心病的 43 例患者作为实验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 CTA 与 DSA 检查,比较患者CTA 与 DSA 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结果,以 DSA 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A 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效能,观察 CTA 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及冠 心病符合率。结果:对 43 例患者共 274 个病变节段进行检测,以DSA 为诊断结果为金标准,CTA 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灵敏度为 88.20%,特异度为 94.69%,准确性为 90.88%, 阳性预测值为 95.95%,阴性预测值为 82.92%; CTA 诊断冠心病符合率为 93.02%, 诊断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符合率为 91.47%,诊断斑块符合率为 95.7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A 血管 造影诊断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狭窄较为准确,是一种无创、安全、高效的诊断方法。

  • 标签: CT 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诊断 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杭州市大江东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后,再进行全脑CT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A检查。记录辐射剂量,通过头颈部CTA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缺血病变节段及其狭窄情况,全脑CT灌注成像分析所有患者的局部脑血流显像(rCBF)、组织灌注量(r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并且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头颈部CTA对血管狭窄分析,狭窄血管段主要分布在M1~M3段(3例闭塞,11例梗阻≥50%,19例30%≤狭窄<50%)、A1~A3段(4例梗阻≥50%,7例30%≤狭窄<50%)和基底动脉(2例闭塞,6例梗阻≥50%,11例30%≤狭窄<50%)。全脑CT灌注成像通过自身不同区域比较,对照区域rCBF高于缺血半暗带区且高于梗死区域,其rCBF分别为(50.31±11.21)100 g/min、(34.45±22.17)100 g/min和(6.87±3.52)100 g/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81、19.14,均P<0.05);对照区域rCBV高于缺血半暗带区且高于梗死区域,其rCBV分别为(3.35±1.01)mL/100g、(2.87±0.55)mL/100g和(6.87±0.51)mL/10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7、9.19,均P<0.05);对照区域MTT低于缺血半暗带区且低于梗死区域,其MTT分别为(4.52±1.21)s、(7.88±1.01)s和(11.81±1.18)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50、13.54,均P<0.05)。两种方法进行一致性比较,kappa值大于0.75,表现为高度一致性。结论全脑CT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A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效能差异不大,都能够精确诊断出疾病,其中全脑CT灌注成像能够通过判读缺血半暗区的位置,而头颈部CTA可以根据病变血管的阶段进行分析,两种方法均可以对个体化治疗起到不同的指导作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灌注成像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障碍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 在诊断颅内脑动脉瘤中 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 2019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到我院就诊的疑似颅内脑动脉瘤的 80 例患者,对所有的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以及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检查,以术后的结果作为标准,分析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诊断颅内脑动脉瘤方面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 结果: 到我院就诊的 80 例疑似颅内脑动脉瘤患者,经过手术验证后确诊的病例为 45 例,未在颅内发现脑动脉瘤的患者有 35 例。即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诊断颅内脑动脉瘤方面,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的效果相似,且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 数字剪影血管造影 颅内脑动脉瘤 临床价值
  • 简介:  【摘 要】目的:分析脑 CT灌注( CTP)与 CT血管造影( CTA)应用于临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选取 2018年 3月 -2020年 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59例,均行脑 CTP和头颈 CTA检查,观察二者的检查结果。结果:患者脑 CTP感兴趣区与镜像区的血流动力学差异显著( p<0.01),头颈 CTA检查发现颈部和颅内血管狭窄 39例,两种方法联合检查责任血管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血管造影的无责任血管率( 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脑 CT灌注与 CT血管造影联合检查,不仅可准确反映患者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还可对颈部和颅内责任血管是否有狭窄进行判定。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 CT灌注 CT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中行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中,以本院收治的 51例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实施超声诊断与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结果:已经导管血管噪音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在本次受检的 51例患者检验结果中,超声组基恩侧结果显示,腘动脉单侧闭塞患者 18例,双侧闭塞 7例,胫前动脉 7例,胫后动脉单侧闭塞 1例、腓动脉单侧闭塞 1例,对 CT组相比较,腘动脉单侧闭塞患者 26例,双侧闭塞 6例,胫前动脉 9例,双侧闭塞 2例、胫后动脉单侧闭塞 4例、腓动脉单侧闭塞 4例,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P< 0.05)。讨论:在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超声诊断与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导管诊断结果数据差异明显,且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上诊断准确率极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 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UCG)与CT血管造影(CTA)在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CCH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2例CCH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术前均行UCG及CTA,对比分析UCG、CTA及两者联合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经手术证实本组共存在166处心脏畸形。UCG共检出148处,准确率为89.2%,CTA共检出154处,准确率为92.8%,略高于UC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G与CTA联合共检出163处,准确率98.2%,联合诊断准确率高于UCG及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G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可重复性强,可作为CCHD的首选筛查方法,CTA对大血管的显示更为直观,对心外结构的检出也优于UCG,但CTA具有一定电离辐射。对临床怀疑CCHD但UCG阴性患者,应联合应用CTA,可有效提高术前检出率。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计算机体层摄影 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脑 CT 灌注 ( CTP ) 与 CT 血管造影 ( CTA )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本院收治的 10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 , 所有患者均行脑 CTP 和头颈 CTA 检查 , 观察两种检查结果的差异 。 结果 通过检查发现 , 经由脑 CTP 检查发现镜像区 、 感兴趣区的血流动力学存在显著差异 , 具备统计学意义 ( P <0.05 ); 经由头颈 CTA 检查发现颅内 、 颈部血管狭窄 66 例 , 相比头颈 CTA 无责任血管检出率 , 两种方法联合具有更高的责任血管检出率 , 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 ( P <0.05 )。 结论 将脑 CTP 和 CTA 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 , 可以准确展现患者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情况 , 同时能够准确判定责任血管是否发生狭窄 , 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 。

  • 标签: CT 灌注 CT 血管造影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探讨主动脉球囊阻断(ABO)相关的影像学特点,为提高体表标志法的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7例接受全长主动脉CTA且主动脉结构正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17例;年龄18~70岁[(60.0±9.4)岁]。借助CT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曲率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等技术进行主动脉三维重建,测量降主动脉及主动脉Ⅰ、Ⅱ、Ⅲ区的长度及各分界处动脉直径、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肾动脉最低处和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体表解剖标志的距离。比较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与至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与至腹腔干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与至肾动脉最低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脐的距离与至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结果(1)降主动脉的长度为(37.6±2.8)cm,主动脉Ⅰ、Ⅱ、Ⅲ区的长度分别为(24.7±2.2)cm、(3.4±0.8)cm、(9.4±1.0)cm。左侧锁骨下动脉处的主动脉直径为20.0 ~ 36.0 mm[(27.0±3.9)mm],腹腔干直径为3.0~14.0 mm[(8.0±2.2)mm],肾动脉最低处的主动脉直径为10.0~23.0 mm[(16.0±2.4)mm],腹主动脉分叉处直径为10.0~25.0 mm[(15.0±2.4)mm],两侧股动脉直径均为4.0~11.0 mm[(8.0±1.5)mm]。(2)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肾动脉最低处及腹主动脉分叉处的长度分别为50.3~68.2 cm[(56.6±3.9)cm]及50.1~69.5 cm[(57.1±4.0)cm]、26.6~38.2 cm[(31.9±2.4)cm]及27.7~39.6 cm[(32.4±2.4)cm]、22.1~33.1 cm[(28.5±2.2)cm]及23.3~34.2 cm[(29.0±2.2)cm]、13.9~23.8 cm[(19.2±2.0)cm]及15.4~24.1 cm[(19.7±2.1)cm]。(3)左右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剑突和脐的直线距离分别为39.7~56.5 cm[(51.0±3.2)cm]及39.8~56.5 cm[(50.8±3.1)cm]、23.0~37.9 cm[(33.2±2.7)cm]及23.2~37.7 cm[(33.0±2.8)cm]、12.2~19.1 cm[(15.9±1.5)cm]及11.6~18.2 cm[(15.5±1.5)cm]。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大于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P<0.05),左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腹腔干的长度小于至剑突的距离(P<0.05),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大于至肾动脉最低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脐的距离小于股动脉穿刺点至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P<0.05)。结论主动脉Ⅰ区阻断时ABO的置管深度应尽可能小于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大于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Ⅲ区阻断时尽可能小于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大于穿刺点至脐的距离。体表标志法可在紧急情况下指导ABO快速有效的应用。

  • 标签: 出血 主动脉 血管造影术 气囊阻塞 解剖标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后肾下段下腔静脉CT静脉造影(CTV)血管壁形态的改变,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后规范抗凝治疗70例患者的下腔静脉CTV图像为滤器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17~79(48.11±13.86)岁;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下腔静脉CTV数据库中随机抽取40例非血栓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0(46.70±12.16)岁。在下腔静脉CTV图像上测量并比较两组下腔静脉最小直径和肾静脉开口下方1 cm平面参考直径的差异;观察滤器组肾下段下腔静脉壁有无增厚,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滤器组和对照组下腔静脉参考直径分别为(16.0±2.6)、(20.2±2.4) mm,最小直径分别为(13.0±3.6)、(19.3±2.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67、10.032,P值均<0.01)。滤器组35.7%(25/70)的患者血管壁局限性或环状增厚,下腔静脉最小直径为(10.3±3.6)mm; 64.3%(45/70)患者没有血管壁增厚,下腔静脉最小直径为(14.5±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0, P<0.01)。血管壁增厚患者与无增厚患者的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参考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59, t=3.794, 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腔静脉参考直径是下腔静脉壁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OR=5.410、1.500,P值均<0.01)。结论滤器回收后下腔静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和血管壁增厚,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较小的下腔静脉参考直径明显增加下腔静脉壁增厚的风险。

  • 标签: 腔静脉滤器 下肢深静脉血栓 腔静脉,下 静脉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 CT 的应用价值 。 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本院于 201 4 年 1 月至 20 1 9 年 2 月间 收治的 80 例 肠梗阻 患者,将其临床数据进行回顾后应用双色球分组法分为两组,抽到蓝色球的患者为对照组,黑色球为实验组,两组各包含 40 例患者。实验组患者接受 多层螺旋 CT 放射诊断,对照组患者接受腹部 X 线进行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病因诊断结果和诊断符合率,分析多层螺旋 CT 的价值。 结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 72.50% ,和实验组的 97.50% 相比明显更差。同时对比病因诊断结果,多层螺旋 CT 明显优于腹部 X 线,数据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根据本次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将多层螺旋 CT 应用于肠梗阻患者的诊断中,和腹部 X 线相比诊断符合率更高,并且具有更高的病因诊断率,可以为临床提供可靠治疗依据,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 标签: 肠梗阻 放射诊断 多层螺旋 CT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磁共振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共选取2019年3月—2020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用数字随机表法分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诊断,观察组患者采用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比较两组的血管狭窄率和病变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糖尿病 下肢血管病变(PAD) 磁共振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实施 X线钡餐造影技术与 CT影像技术对于患有食管癌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应用效果。方法:收集了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4月接收诊治的 60例患有食管癌疾病的病患者,将所选择的病患者全部列为本次探究实验的主要讨论对象并成为两个分组,对于常规诊断组皆单纯的选择传统化的 X线钡餐造影技术展开诊断,为了更加准确更加科学的进行探究,对于实验诊断分组之中的所有病患者则可以选择 CT影像技术对其展开诊断,两种不同的诊断方式结束之后,医院需要科学的分析并对比两个分组当中病患者其病情的诊断效果。结果:两种诊断模式完成以后结果显示,实验诊断组的病患者 其病情的诊断概率高于常规诊断组中病患者的诊断概率,数据经过检验之后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P<0.05)。在两组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信息方面,实验诊断组在实施 CT诊断方式之后且病患者对诊断结果的满意程度也较高。讨论:采取 CT影像技术来诊断患有食管癌疾病的病患者,可以显著的诊断出病患者的患病情况,临床效果明显。

  • 标签: CT诊断 食管癌疾病 X线钡餐造影技术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抽取本院 2018年 10月 -2019年 12月时段内收治的肝血管肿瘤患者共 50例,均施行放射诊断方法,再和病理学诊断结果予以对比,评估放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放射诊断中, 50例肝血管肿瘤患者包括肝血管良性肿瘤 38例、恶性肿瘤 12例;病理学诊断中,肝血管良性肿瘤 33例、恶性肿瘤 17例。即放射诊断敏感性为 93.94%、准确性为 90.00%、特异性为 58.52%。结论:针对肝血管肿瘤患者,放射技术能够有效鉴别良恶性肿瘤,呈现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高的特点,为后续诊疗提供依据。

  • 标签: 放射诊断 肝血管肿瘤 良恶性病变 敏感性 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CT血管造影(CTPA)的特征。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完成CTPA并确诊的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CTPA影像学直接和间接征象进行总结,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CTEPH患者CTPA影像学特征,并根据血栓起始部位分为近段病变组和远端病变组,比较不同部位病变患者之间的影像学征象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纳入135例CTEPH患者,CTPA显示血栓病变分布上,133例(98.5%)为双肺分布,血栓起始部位分级以Ⅰ、Ⅱ和Ⅲ级为主,Ⅳ级病变仅8例(7.3%),无0级病变。CTEPH患者慢性血栓在CTPA上最常见的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134例,99.3%),其次是偏心附壁充盈缺损(111例,88.2%)、蹼样征(80例,59.3%)、血管狭窄/纤细(41例,30.4%)。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患者比较,偏心附壁充盈缺损、血管壁不规则更常见于近端病变者,而血管狭窄/纤细更常见于远端病变组患者(P值均<0.05)。肺实质与胸膜腔继发改变在CTPA上最常见的征象为马赛克征(104例,77.0%),其次是肺梗死灶(79例,58.5%),肺梗死的表现形式包括胸膜下斑片状实变密度影(35/79,44.3%),其次为索条影(23/79,29.1%),斑片状实变密度影与索条影并存(13/79,16.5%)。心脏与大血管异常的最常见CTPA征象为肺动脉增宽(132例,97.8%)和右心室肥大(130例,96.3%),其他包括下腔静脉造影剂逆流(70例,51.9%)、支气管动脉扩张(68例,50.3%)。所有继发征象在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TEPH患者CTPA最常见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附壁充盈缺损及蹼样征,常见间接征象包括肺内马赛克征、肺梗死灶、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扩张、体循环动脉扩张等,而附壁充盈缺损更常见于近端病变患者。

  • 标签: 高血压,肺性 肺栓塞 影像学 CT肺血管造影 回顾性病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用于冠心病病患当中的诊断效果。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18.9月~2019.9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冠心病病患,所选取的例数为90例,根据不同的诊断方法将研究对象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冠状动脉造影进行诊断,观察组则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对比两组不同的诊断结果。结果:在确诊概率的对比上,两组的确诊概率相当;在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对比上,观察组的数值相对较高;在对诊断结果满意度对比上,观察组的满意度相对较高(P<0.05)。结论:在对冠心病病患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够有效提高病患的满意度,及时为病患制定适合的治疗策略。

  • 标签: 64排螺旋CT 血管造影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扫描与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在肾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20年3月公开发表的应用CT扫描与IVP对肾结核进行影像学诊断的研究文献,并用RevMan 5.1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同时应用Begg漏斗图法和Egger回归法判断发表偏倚。结果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文献共有12篇,累计病例616例。CT扫描与IVP对肾结核诊断率的合并效应值优势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95% CI)为4.96(2.20~11.22,P=0.000 1)。结论对于肾结核的影像学诊断CT扫描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IVP。

  • 标签: 肾结核 CT扫描 静脉肾盂造影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