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后血管形态改变的CT静脉造影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0
/ 1
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后肾下段下腔静脉CT静脉造影(CTV)血管壁形态的改变,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后规范抗凝治疗70例患者的下腔静脉CTV图像为滤器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17~79(48.11±13.86)岁;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下腔静脉CTV数据库中随机抽取40例非血栓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0(46.70±12.16)岁。在下腔静脉CTV图像上测量并比较两组下腔静脉最小直径和肾静脉开口下方1 cm平面参考直径的差异;观察滤器组肾下段下腔静脉壁有无增厚,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滤器组和对照组下腔静脉参考直径分别为(16.0±2.6)、(20.2±2.4) mm,最小直径分别为(13.0±3.6)、(19.3±2.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67、10.032,P值均<0.01)。滤器组35.7%(25/70)的患者血管壁局限性或环状增厚,下腔静脉最小直径为(10.3±3.6)mm; 64.3%(45/70)患者没有血管壁增厚,下腔静脉最小直径为(14.5±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0, P<0.01)。血管壁增厚患者与无增厚患者的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参考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59, t=3.794, 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腔静脉参考直径是下腔静脉壁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OR=5.410、1.500,P值均<0.01)。结论滤器回收后下腔静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和血管壁增厚,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较小的下腔静脉参考直径明显增加下腔静脉壁增厚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