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神经介入放射是以现代神经影像技术以及介入材料工程为基础,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学科。因为脑血管疾病属于神经内科以及外科的常见疾病,故会广泛应用神经介入放射治疗。在国内从事神经介入放射治疗,大多数属于神经外科医生,他们自身储备了大量解剖知识以及手术经验,但神经介入放射治疗和常规外科手术相比,存在明显不同。这不但是在专业技术上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也具有较大的差异。随着神经介入放射治疗的病例数越来越多,在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种类较多。如何降低、防治治疗中的并发症就是十分重要的。

  • 标签: 神经介入放射学;并发症;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放射技术提高尘肺诊断的价值展开分析。方法:选择医院之内2021年3月到2022年3月之间实际收治的72例尘肺患者作为本次主要调查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两组,即对照组36例、观察组36例,针对两组患者展开对比与分析,前者展开胸部X片诊断,后者在这一基础之上实施CT诊断。针对组间患者的诊断之后确诊率进行对比。结果:经过两组患者诊断之后,收集诊断数据,结果表明通过CT诊断可以获得更为明确的结果,组间患者之间诊断结果展开对比,观察组患者确诊人数为34人、误诊0人,确诊率为94.44%;对照组患者确诊人数为23人、误诊人数3人,确诊率为63.78%,差异有意义(P<0.005)。结论:经过CT诊断尘肺,诊断效率具有明显提高,进而能够帮助患者尽早进行针对性治疗,可以在临床之中的尘肺诊断之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放射学技术 尘肺 诊断价值 X线平片 CT
  • 作者: 黄传芬
  • 学科: 医药卫生 > 诊断学
  • 创建时间:2022-10-30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6期
  • 机构: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放射科,重庆401220
  • 简介:强直性脊柱炎属于慢性炎性脊柱关节性疾病,病变特征为骶髂关节炎和中轴关节炎,甚至会向周围关节累及,如果患者的病情严重,则会引发心脏功能、眼部神经功能发生病变。根据有关统计表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率在0.3%左右,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少年男性人群,且具有家族遗传史倾向。患者发病以后,其会表现为脊柱以及外周关节炎反应,并且会存在程度不同的眼部、肺部、心血管以及肾功能的损伤,强直性脊柱炎病情进展到后期后,患者的病情则无法逆转,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该病在临床中发生率较高。该病会侵袭患者的脊柱骨突、骶髂关节、脊柱周围的软组织。患者发病后,会表现为胸腰椎活动受限,关节疼痛或者晨僵,病情严重者,脊柱会出现畸形、强直反应,最终造成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故做好有效诊断治疗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来说,极为重要。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放射学;诊断
  • 简介:摘要第107届北美放射会(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年会儿科影像的研究亮点聚焦于:(1)安全高效: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缩短检查时间;(2) MRI新技术:基于fMRI的儿童神经网络应用,儿童肺部MRI,儿童心血管系统4D Flow MRI和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的临床实现,以及超高场MRI在儿童疾病诊疗中的应用;(3)儿童的影像诊断标准建立,基于多中心成果融合和大数据信息互通;(4)儿童先天性、罕见性疾病的影像征象识别和鉴别诊断经验分享。本文将按照解剖系列对年会儿科方面的主要科学报告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儿科影像学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超声 磁共振成像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第107届北美放射会(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年会关于中枢神经影像的研究亮点主要有:(1)脑肿瘤:基因分子诊断分类与预测,治疗后病情评估;(2)脑卒中:MRI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imaging,VWI)技术的优势,鼓励提升VWI的图像质量和临床应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大大提升了急性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影像诊断水平和效率;(3)脑发育和认知功能障碍:应用AI分析脑结构和功能成像更高效、更准确评估和预测脑发育及脑认知;(4)脑成像技术优化:AI助力影像技术创新,提升图像质量和减少对比剂用量;(5)超高场MRI:11.7 T MRI面世不断刷新着磁共振场强和分辨率的极限,将重新定义人脑解剖以及开辟更多崭新的研究领域;(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中枢神经系统。第107届RSNA年会主题为“重新定义放射”,随着技术的优化、研究领域的创新和科技人文的结合,神经影像也将重新定义为以人为本的智能神经影像。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脑卒中 脑肿瘤 神经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神经功能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牙体牙髓病诊疗中口腔放射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从2020年7月-2022年4月在我院行牙体牙髓病诊疗的患者80例,依据诊疗方法的不同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口腔放射技术,B组采用传统诊疗技术,比较两组牙体牙髓病患者诊疗效果。结果 通过表1数据可以看出,两组牙体牙髓病患者检查符合率有很大不同,能够明显看出A组检查符合率更高,有统计意义(P<0.05)。通过表2数据可以看出,两组牙体牙髓病患者诊断效果并无太大不同,无统计意义(P>0.05)。通过表3数据可以看出,两组牙体牙髓病患者疗效有很大不同,能够明显看出A组患者疗更好,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牙体牙髓病诊疗中口腔放射的应用效果更理想,不但检查符合率更高,而且可以保障临床疗效,为可行的治疗方式,值得广泛利用。

  • 标签: 口腔放射学 牙体牙髓病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分子核医学是利用核医学技术研究生物体中分子水平的变化,从而了解其功能变化的新型学科。2021北美放射会年会有40余篇以分子核医学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主要内容有新型显像剂和新影像显像方法在肿瘤(前列腺癌、乳腺癌、直肠癌等)以及其他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中的应用。该文将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核医学 分子显像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金山区医疗机构放射诊疗特征及重复检查情况,为正确引导合理实施各种医疗照射,提出策略和建议。方法通过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信息中心平台获取金山区医疗机构2017年的放射影像检查个案数据,分析受检者的人群分布、检查类型、检查部位、诊断疾病等特征,并对其重复检查、检查结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金山区放射影像检查的主要类型是CT检查和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分别占到总检查人次数的53.2%和44.7%;放射影像检查受检者主要为本市户籍(77.3%),检查人次数男性49.4%,女性50.1%,男、女检查频次相当;CT和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人次数最多的是≥41岁年龄组,分别占到77.1%和65.2%。金山区医疗机构CT检查的主要部位分别是胸部(32.8%)、腹部(19.4%)、脑(16.1%)、脊柱(11.4%);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的主要部位是胸部(43.2%)和四肢(39.6%)。放射影像检查主要申请科室是外科(39.7%)和内科(27.1%),主要因呼吸系统疾病(19.8%)、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15.8%)、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15.8%)等接受放射影像检查。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阳性率是53.1%,CT检查阳性率是73.5%。常规X射线诊断、CT重复检查的比例较高,分别占到该类型检查人次数的9.3%和7.9%。结论金山区CT检查占到放射影像检查总频次的一半以上,可针对特定的医生及患者类型进行放射影像检查使用的干预。

  • 标签: 信息平台 放射学影像检查 频度
  • 简介:摘要第107届北美放射会(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年会人工智能亮点聚焦于:(1)新技术新算法:联邦学习破解数据孤岛难题,迁移学习应用于多中心数据;(2)真实年龄新概念:“影像-生理年龄”;(3) AI赋能影像,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包括早期诊断、风险评估、预后预测、临床决策辅助、自动化智能测量等;(4) AI应用的挑战:数据“黑盒”、模型适用性,数据管理及法律责任等。结合近年文献,本文对2021 RSNA年会AI研究进行概述。

  • 标签: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联邦学习 迁移学习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性别成人发病放射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nr-axSpA)的临床特点。方法本研究纳入1999—2020年就诊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成人发病(发病年龄≥16岁)nr-axSpA患者662例,分析其不同性别之间人口特征及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本组nr-axSpA患者男女性别比例为1.17∶1,HLA-B27阳性率71.8%(475/662),基线病程中位数1.6(0.5,4.0)年,就诊年龄中位数25.0(21.0,33.0)岁。男性与女性相比,发病年龄及初诊年龄更低[21.0(18.0,28.0)岁和25.0(21.0,30.0)岁,Z=5.63,P<0.001;24.0(19.0,32.0)岁和27.0(23.0,34.5)岁,Z=4.91,P<0.001],HLA-B27阳性率更高[(78.4%(280/357)和63.9%(195/305),χ2=17.06,P<0.001]。男性患者炎性腰背痛(IBP)、晨僵、夜间痛、附着点炎、髋痛、腹股沟痛的发生率比女性更高,而手小关节受累在女性患者中更常见,差异有统计意义。初诊时,男性与女性相比,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评分(ASDAS)-CRP评分更高[3.0(2.3,3.8)和2.4(2.0,3.0),Z=5.59,P<0.001],病情活动者(ASDAS-CRP>2.1)的比例更高[81.9%(185/226)和67.9%(133/196),χ2=11.08,P=0.001],CRP和ESR升高的比例更高[49.0%(175/357)和27.9%(85/305),χ2=30.85,P<0.001;49.3%(176/357)和33.4%(102/305),χ2=16.98,P<0.001]。结论中国成人发病nr-axSpA患者的性别比例接近,男性患者较女性更早发病,HLA-B27阳性率更高,IBP、附着点炎、髋和腹股沟痛更常见,病情活动度更高,而手小关节受累在女性患者中更常见。

  • 标签: 骨关节炎,脊柱 性别分布 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6至2020年天津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基本情况。方法于2021年3月,以2016至2020年纳入放射性疾病监测项目的2 068人次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年龄、工龄、年份、医疗机构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结果2 068人次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男性1 406人次(67.99%),女性662人次(32.01%),年龄44.6(39.2,50.3)年,工龄10.5(4.3,14.6)年,40~49岁和≥50岁年龄组个人年有效剂量高于30~39岁年龄组,5~9年工龄组高于工龄<5年组,10~29年工龄组高于5~9年工龄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164 mSv,个人年有效剂量<0.50 mSv/a者1 976人次(95.6%),集体剂量分布比SR0.5为41.1%。不同年份个人年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H=19.23,P<0.05)。三级医疗机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高于二级医疗机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天津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处于较低水平,应加强三级医疗机构、40~49岁、≥50岁年龄组和5~9年、10~29年工龄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危害防护。

  • 标签: 放射学,介入性 个人剂量 职业照射 人均年有效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重庆市3家医院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的受照剂量,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降低当量剂量的对策。方法2020年6月至8月采用热释光剂量计对重庆市3家医院(2家综合性医院、1家肿瘤医院)的99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的受照剂量进行监测,其中男性92名、女性7名,年龄20~40(30.0±6.2)岁,监测时间为1个月,根据监测结果估算眼晶状体的年当量剂量。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左、右眼晶状体当量剂量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左、右眼晶状体当量剂量的影响因素。采用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3家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不同手术类型左、右眼晶状体当量剂量总体分布的差异;采用Bonferroni法对不同手术类型左、右眼晶状体的当量剂量进行两两比较。结果3家医院99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左眼晶状体估算年当量剂量为5.38(2.46,13.10) mSv,右眼晶状体估算年当量剂量为3.54(1.55,8.48) mSv。其中有2名工作人员左、右眼晶状体的估算年当量剂量分别为42.72 mSv和48.00 mSv,接近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单一年当量剂量限值50 mSv,但未超过我国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限值150 mSv。3家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左、右眼晶状体当量剂量的差异有统计意义(Z=-5.599,P<0.001)。性别、吸烟习惯、手术曝光时间、仪器输出剂量对左、右眼晶状体的当量剂量无影响(β=-2.007~7.694,均P>0.05)。下肢静脉造影术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其他手术医护人员左眼晶状体当量剂量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H=24.115、39.569,均P<0.05),下肢静脉造影术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其他手术医护人员右眼晶状体当量剂量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H=23.719、39.347,均P<0.05)。结论重庆市3家医院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估算年当量剂量均未超过现有国家标准。应注意下肢静脉造影术医护人员的排班情况、防护措施和健康监测。

  • 标签: 放射学,介入性 晶体 当量剂量 放射工作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8—2020年陕西省部分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掌握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现状。方法抽取陕西省三级以上医院3家,2018—2020年连续3年采用热释光剂量计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进行监测,共监测152人次,监测周期3个月,分析不同性别、岗位及科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个人剂量当量水平,以及2018—2020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个人剂量当量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3年人均年当量剂量水平差异具有统计意义(χ2=29.15,P<0.05),2018—2020年人均年当量剂量具有下降趋势;3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个人剂量当量人数分布可以看出主要分布在最低可探测水平(MDL)~5.0 mSv之间,比例为69.08%;不同岗位、不同科室人均年当量剂量差异具有统计意义(H=18.44、22.55,P<0.05),其中医生人均年当量剂量水平均高于护士、技师(Z=-3.36、-3.02,P<0.05),其中心血管内科人均年当量剂量水平高于其他科室,差异具有统计意义(Z=-2.58、-3.76、-3.40,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从事放射工作时间、岗位、常规个人剂量、工作量及曝光时间为影响人均年当量剂量影响因素。结论陕西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符合国家限值标准,但是有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具有正常高值,需要加强持续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的检测,并且针对从事放射工作时间、岗位、常规个人剂量、工作量及曝光时间调整工作人员工作内容,有效降低眼晶状体剂量水平。

  • 标签: 介入放射学 眼晶状体 年剂量当量
  • 作者: 栗丽 韩中斌 陈宏甡 梁珊珊 王若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辽宁省乳腺及消化肿瘤分子标志物高通量筛选及靶向药物转化重点实验室,大连 116001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大连 11600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大连 116001,辽宁省乳腺及消化肿瘤分子标志物高通量筛选及靶向药物转化重点实验室,大连 11600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大连 116001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乳腺癌类器官培养体系并对其进行组织表征与初步放射生物特征研究。方法体外培养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细胞系和肿瘤组织细胞形成乳腺癌类器官,对其进行组织结构表征并利用Ki-67、ER、PR、Her2指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组织及乳腺癌细胞系形成的类器官进行4、8 Gy照射处理,观测照射后0、24、48、96 h的乳腺癌类器官个数以及直径变化来评估放射对类器官的杀伤情况。结果乳腺癌细胞系和患者来源组织在6 d左右形成类器官结构;HE染色显示微结构,标志物表达具有空间异质性,肿瘤来源类器官与原组织的标志物表达具有相似性;照射处理MCF-7乳腺癌类器官后,生长停滞,部分形成的类器官崩解消失,48~96 h,逐渐恢复增殖趋势;MDA-MB-231乳腺癌类器官呈现辐射耐受和生长停滞,但结构没有明显改变,96 h仍未观察到恢复趋势;选取的三阴性患者组织来源的类器官也呈现辐射耐受,照射后类器官仍持续生长且结构没有明显改变,但生长趋势明显小于未照射组。结论不同来源与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细胞经体外培养形成的乳腺癌类器官具有微结构与异质性,可以反映来源组织标志物表达情况并展现不同的放射抵抗能力,三阴性乳腺癌来源的类器官更加耐照射。

  • 标签: 乳腺癌类器官 患者来源类器官模型 放射抵抗 肿瘤异型性
  • 作者: 闫萌 张臻 于佳琦 王伟 王清鑫 赵路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中心GROW肿瘤学院放射肿瘤学系,马斯特里赫特 6229E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剂量组在预测肺癌根治性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中的应用潜能。方法回顾性收集行根治性放疗的314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放疗剂量文件、定位及随访CT图像,根据临床资料及影像随访资料对放射性肺炎进行分级,提取全肺的剂量组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应用1000次自助抽样法(bootstrap)的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嵌套逻辑回归(LASSO-LR)及1000次bootstrap的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向后法筛选与放射性肺炎相关的剂量组特征,随机按照7∶3划分为训练集及验证集,应用逻辑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并应用ROC曲线及校正曲线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共提取120个剂量组特征,经LASSO-LR降维筛选得到12个特征进入“特征池”,再经过AIC向后法筛选,最终筛选出6个剂量组特征进行模型构建,训练集AUC为0.77(95%CI为0.65~0.87),独立验证集AUC为0.72(95%CI为0.64~0.81)。结论利用剂量组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潜力,但仍需继续纳入多中心数据及前瞻性数据进一步挖掘剂量组的应用潜能。

  • 标签: 肺肿瘤 剂量组学 放射性肺炎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BOPPPS模式,包括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utcome)、前测(pre-tes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ion)、后测(post-test)、总结(summary),探讨肿瘤放疗从业人员线上学习放射生物相关知识的效果。方法选取细胞存活曲线、细胞周期和放射敏感性为例,以多个大学附属医院放疗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所有学员采用分类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BOPPPS组和对照组。BOPPPS组是将课程设计为网上课堂,分为课前准备、网络授课以及课后阶段3个环节。网络授课阶段包含视频观看、基础知识学习、文献探讨及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对照组即为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一般情况的一致性,采用非参检验比较两组或者多组间成绩的差异。结果课前摸底测试为(58.56±0.99)分。课后BOPPPS组平均分为(85.48±0.85)分,对照组为(77.79±1.10)分,与对照组相比,BOPPPS组平均分升高7.69分(Z = 5.31,P < 0.001)。BOPPPS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答题时间分别为(296.62±15.40)和(386.41±21.27)s,BOPPPS组缩短了89.79 s(Z=3.34, P=0.001)。亚组分析发现,学员不论是否学过放射生物课程,BOPPPS组的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且在未学过的学员中,成绩提升幅度更大。从不同岗位情况分析,发现BOPPPS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提高,特别是对于医师、副主任医师和技师成绩的提高差异有统计意义(Z=3.98、3.53、2.32,P<0.05);不同学位之间成绩也有差异,本科和博士学员的成绩有显著提高(Z=3.64、4.18,P< 0.001)。结论将BOPPPS教学模式灵活应用于放射生物等枯燥的学科的线上教育中,对于提高放疗科医技人员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放射生物学 BOPPPS教学模式 网上教学 传统教学
  • 简介:【摘 要】目的:为提高放射科影像的质量,对影像新技术的应用价值以及对现代影像质量的影响作进一步探究,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本院放射科采集的40例患者的图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2021年9月对放射科应用影像技术,应用前采集的19张图像资料作为对照组,应用后采集的21张图像资料作为观察组,对比观察应用影像新技术前后两组患者的影响质量及诊断符合率。结果:统计研究表明,在应用影像新技术后的观察组拍摄的图像质量较应用前对照组的图像质量更优,诊断符合率较对照组更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在放射科的检查、诊断中应用影像技术的效果显著,有效提高现代影像质量,并且对提高诊断符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此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对此建议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影像学技术 放射科 影像质量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和翻转课堂模式在肿瘤放射治疗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选择五年制临床医学学生96人参与教学实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A组采取PBL教学模式,B组采取翻转课堂模式,比较三组学生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以及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结果三组学生理论知识考核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 0.001);A、B组理论知识考核总分[(87.88±7.37)分、(94.24±6.33)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74±10.31)分,差异有统计意义(F=42.26,P < 0.05);B组学生选择题、填空题得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 < 0.05)。A、B组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总分[(89.86±6.37)分、(92.10±5.64)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08±10.02)分,差异有统计意义(F=26.92,P < 0.05),B组学生放射治疗技术部分的实操得分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 < 0.05)。A、B组学生对4个方面的教学满意程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χ2=6.16、13.65、13.97、14.05,均P < 0.05),B组学生对勾画靶区水平的满意率(100.00%)显著高于A组(84.38%),差异有统计意义(χ2=5.42,P=0.020)。结论PBL模式和翻转课堂模式均有助于提升医学学生肿瘤放射治疗学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得分,其中经翻转课堂进行教学的学生理论考核得分、放射治疗技术实操得分更佳,教学满意率更高。

  • 标签: 放射肿瘤学 医院,教学 教育考核 放射疗法 临床工作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肺癌患者放疗前的CT影像组特征,综合临床信息与放疗剂量特征,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症状性放射性肺炎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4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放疗的103例肺癌患者的临床与剂量资料。获取这些患者放疗前胸部CT影像,勾画双侧正常肺组织结构,提取250种影像组特征。用单因素分析研究临床、剂量特征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收集所有影像组特征、临床和剂量特征作为潜在预测因子,通过LASSO回归机器学习方法筛选特征,并得到肺炎预测模型。然后根据筛选的特征建立放射性肺炎发生风险的列线图。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症状性放射性肺炎与双侧正常肺组织的平均肺剂量(MLD)、V20 Gy和V30 Gy的相关性具有统计意义(t=2.20、2.34、2.93,P<0.05)。在综合所有影像组特征、临床和放疗剂量特征后,本研究共筛选出4个特征,为肺的剂量体积百分数V30 Gy,和3个影像组特征,包括灰度共生矩阵类别的熵特征、小波变换直方图类别的均值及中位数特征。基于这些特征所构建的肺炎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7。绘制了可根据特征值给予个体化的风险预测与提前干预的列线图。结论放疗前的CT影像组结合剂量特征可用于预测症状性肺炎的发生,可望为临床提前干预提供帮助。

  • 标签: 肺癌 放射治疗 放射性肺炎 影像组学 计算机体层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