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俄罗斯,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也开始为钱所困,最近也不得不降低身价,为苹果牌电脑拍广告。戈尔巴乔夫身穿西服,站在苹果牌麦金塔电脑前,神情肃穆。广告文词引

  • 标签: 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 广告文 苹果 资本主义 财务拮据
  • 简介: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杨晋川苏联演变和解体是“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苏联共产党内占主导地位的结果。“新思维”是戈尔巴乔夫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指导“改革”的思想理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改革”的目标模式和追求的社会理想。“新...

  • 标签: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 社会主义思潮 非斯大林化 斯大林时期 苏共
  • 简介: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误区王军一、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列宁主义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对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并不十分清楚。直到改革进行了两年之后,他才在《改革与新思维》中宣称:向列宁求教是“改革的思想源泉”。但是戈氏并没有真...

  • 标签: 戈尔巴乔夫 夫改革 列宁主义 计划与市场 国家间关系 新思维
  • 简介:戈尔巴乔夫作为前苏联总统、苏共中央原总书记,在其执政期间,由于推行错误路线,导致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戈氏下台后仍然坚持错误,只是近年来在某些问题上开始有所“醒悟”。

  • 标签: 戈尔巴乔夫 苏联解体 前苏联 总书记 苏共 总统
  • 简介:宗教问题是影响国家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国家对宗教问题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的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对于宗教问题的政策是一种宽松的甚至是放任的政策,这也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一枚隐性炸弹。

  • 标签: 戈尔巴乔夫 宗教政策 苏联
  • 简介:<正>戈尔巴乔夫执政后,用新的政治思维观察、分析和处理对外事务和国际问题。引起举世瞩目。"新思维"使苏联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也给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带来明显影响。本文拟就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背景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等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与老师和学友们一起讨论。一、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内容极其广泛,用他自己的话说,"包括了当代全部基本问题"。就其主要之点,我认为至少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当今世界。戈尔巴乔夫一方面仍然肯定当今世界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对立的思想体系,但同时又强调世界是一个整体,所有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相互

  • 标签: 戈尔巴乔夫 新思维 当今世界 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对外政策 国际局势
  • 简介: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首先在改革思想上他用"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取代了列宁主义;其次把私有化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主张以激进、冒险方式向市场经济过渡;其三是政治体制改革出现了严重失误;其四是"公开性"严重扰乱了人们的思想;其五是外交指导思想混乱;其六是没有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其七是排除异己,按个人意愿组建能够贯彻自己政治路线的领导班子;其八是改革没有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

  • 标签: 戈尔巴乔夫 前苏联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 私有化 政治体制
  • 简介:形成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新闻模式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前已经处于僵化状态。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力提倡公开性原则,倡导社会主义原则下的舆论多元化,结果放弃了舆论领导权,教训极为深刻。

  • 标签: 戈尔巴乔夫 新闻思想 公开性
  • 简介:戈尔巴乔夫是前苏联总统、原苏共中央总书记。在他执政时期,由于推行错误路线,导致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造成“亡党亡国”。戈氏本人也在1991年12月25日被迫下台。但他下台之后,仍然坚持错误,干了许多很不光彩的事情。一、出国讲演,出版著作,兼做商业广告戈氏下台以后,为了赚钱,在国外出版著作,发表讲演,兼做商业广告。1.在西方国家发表著作,拚命捞取稿费。1992年初,戈氏刚刚下台,便同意为美国《纽约时报》撰写专栏文章,头四篇的内容涉及共产主义的未来、海湾战争、克里姆林宫与罗马教皇的关系,以及他个人与叶利钦的关系。后来,便围绕过去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撰写并出版回忆录。最初几年,他的稿费收入十分可观。据戈

  • 标签: 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 叶利钦 共产主义 出庭作证 商业广告
  • 简介:戈尔巴乔夫是怎样投靠美国的(下)金大辛从此,戈尔巴乔夫就沿着这条斜坡滑下去,时时事事均按美国的意志办事。戈氏身兼苏联总统和苏共总书记,同时又成了美国的傀儡。正因此特殊地位,他在毁掉苏联这个超级大国方面就起了特别恶劣的作用。现仅举二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 标签: 戈尔巴乔夫 苏联 统一后的德国 洲际弹道导弹 核力量 德国问题
  • 简介:戈尔巴乔夫是怎样投靠美国的(上)金大辛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以后对苏共几十年的成绩一笔勾销,实行他的所谓改革,并竭力投靠美国,最后失去了国内人民和党内广大党员的支持,他自己坍台,苏联也随之瓦解。现在,随着时问的推移,西方和俄国的一些内部资料开始公开...

  • 标签: 戈尔巴乔夫 马耳他 苏联外交 社会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 勃列日涅夫
  • 简介:<正>苏共总书记米·谢·戈尔巴乔夫在他反响世界的新著《改革与新思维》中,就时代和世界和平战略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改革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经验教训和准则问题、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问题以及苏联对西欧和美国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理论上和政策性的说明,当然是苏联现领导最权威的声明。从全书和别的有关言论中可以发现,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对外政策和国内发展问题上,的确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因素,或多或少地做出了某些理论突破和政策调整,可以说是苏联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这就使人们产生了新的希望,对改变长期以来苏联留给国内外人民的形象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搞得好,将会对国际政治的发展变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谨就戈尔巴乔夫所阐述的"最主要的"问题即世界和平战略问题进行公开性对话,争取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和探索,使问题得到符合实际符合原则的解决。

  • 标签: 戈尔巴乔夫 世界和平运动 新思维 经验教训 霸权主义 核武器
  • 简介:<正>从戈尔巴乔夫1986年初正式提出对外政策"新思维",到1987年11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正式出版,不过短短两年时间。但是,新思维及其在实践中的政策主张,已迫使全世界的政治家和国际问题专家认真地温习战后四十多年的国际关系史。并对今后十几年、二十年,乃至几十年的世界前景作出各种猜测和描绘。"新思维"究竟新在哪里;何以会引起种种复杂的反响;经历过"冷战、解冻、紧张,缓和、紧张"等不同阶段的国际局势,在"新思维"的冲击下,是否有可能进入一个新阶段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 标签: 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 当代国际关系 苏联对外政策 新阶段 发展变化
  • 简介: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11日入主克里姆林宫6年来,为了'变革'苏联社会设计了一套套的改革方案,或侧重抓经改,或侧重抓政改,或两者同时并举;或要'完善'社会主义,或要'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其改革思路大致经历了3次重大转变。第一次:把'加速社会经济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1985年4月~1986年12月)苏共中央1985年4月全会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 标签: 苏共中央 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设计 部长会议主席 战略方针 苏维埃制度
  • 简介:[编译者按]2005年3月11日是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的20周年纪念日.俄罗斯'灯塔'广播电台为此于3月10日专门邀请戈尔巴乔夫就听众和网友所提出的在这20年间所发生的许多问题进行了现场解答.以访谈录原有基本格式和主要内容为基础,编译者将其分为六个部分.

  • 标签: 戈尔巴乔夫 访谈录 改革 周年纪念 广播电台 “灯塔”
  • 简介:<正>一九八五年初戈尔巴乔夫上任后,新的领导人适时地实行了苏联工作重心的转移,把领导的主要精力投放于解决国内经济问题。苏共二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了苏联进行经济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明确了改革是苏联当前“极其严肃与重要”的任务,苏联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改革成功”与否,并把改革与“革命”二字划等号。但是,积重难返,尾大难掉,作为一个超级大国,苏联有许多因素在阻碍着它进行彻底的改革,苏联领导人也清楚地看到了这点。在他们看来,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来自思想认识方

  • 标签: 苏联改革 经济思维 戈尔巴乔夫 市埸 生产关系 个体劳动
  • 简介:1989~1990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反对、阻止到被迫赞成的心理变化过程.究其原因:一、民主德国经济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二、联邦德国大力推进两德统一;三、西方大国及东欧一些国家对德国统一表示理解和支持;四、前苏联国内经济政治形势恶化极大地限制了其对德国统一进程的制约力.

  • 标签: 德国统一 戈尔巴乔夫
  • 简介:1月13日,戈尔巴乔夫在立陶宛维尔纽斯表示不再坚持反对多党制的立场。他说,"我认为实行多党制并不是悲剧","如果多党制是一种正常历史进程的结果并符合社会需要的话","我们不应当像魔鬼怕烧香那样害怕多党制。

  • 标签: 戈尔巴乔夫时期 军事改革 大事记 苏联 多党制 社会需要
  • 简介:1月2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说,原定于1986年下半年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体会议推迟,原因是改革派和保守派斗争激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遇到顽强抵制。该报说,克里姆林宫官僚机构里的顽固保守分子反对戈尔巴乔夫想要在政策和人事上进行的某些改革。又说,哈萨克斯坦首府阿拉木图爆发的严重的民族主义骚乱也是一个原因。

  • 标签: 军事改革 大事记 苏联 《泰晤士报》 克里姆林宫 哈萨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