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作为一种乙类传染性疾病,慢性乙型肝炎对于患者及周边人群具有较大危害,该疾病由乙肝病毒引起,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了全身性病变。基于疾病不可治愈性特点,在临床诊疗中,应做好疾病的护理管理。这样能缓解肝脏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就慢性乙型肝炎的护理展开综述分析。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护理 综述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发现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基础。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的普种极大地降低了我国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基于干扰素和/或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肝脏炎症坏死和肝纤维化,从而减少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然而,现有治疗手段很难实现到HBsAg转阴的临床治愈目标。近年来,针对HBV生命周期的直接抗病毒药物及针对机体抗病毒应答的免疫调节药物进入研发活跃期。设计良好、执行规范、分析正确、解读恰当的临床试验,是决定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新药能否研发成功的关键。希望肝脏病学、临床药理学及方法学专家通力合作,采用新型临床试验设计、新型终点指标、新型数据管理和质控技术,共同促进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新药研发进程。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抗病毒药 治疗 免疫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门诊随访的19例诊断为CHB合并AIH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4例,发病年龄35~63(47.10±8.76)岁。CHB先于AIH诊断有12例,AIH先于CHB诊断有5例,AIH和CHB同时诊断有2例。明确诊断CHB合并AIH后,予以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并根据肝内炎症(炎症分级在G3及以上)及白细胞情况加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吗替麦考酚酯。治疗2周至16周不等(治疗中位时间6周),除1例刚诊断治疗随访中外,其余18例患者治疗前后生物化学指标、免疫球蛋白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HBV DNA均< 20拷贝/ml。结论CHB合并AIH容易漏诊,需要结合临床特点、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水平,尤其重视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综合诊断。对抗-HBc阳性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加强对HBV DNA的监测,必要时需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

  • 标签: 肝炎,自身免疫性 肝炎,乙型,慢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护理干预在慢性 乙型肝炎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5 月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84 例 慢性乙肝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 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干预 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有 42 例。 对照组患者实施 常规护理措施 ,干预 组患者 在对照组患者护理措施的 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 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价两组患者的 治疗依从性。结果 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干预组患者的 治疗依从性为 95.24% ,明显优于 对照组的 78.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护理干预应用于 慢性乙肝患者中的效果满意,患者 抗病毒 治疗依从性以及 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 ,值得进行临床大力的 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慢性乙型肝炎 依从性 生活质量 效果
  • 简介:摘要儿童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易慢性化,是成人期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重要来源。儿童CHB与成人CHB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鲜明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儿童肝病诊疗专科人员不足,存在对儿童CHB的危害、治疗认识不足,以及诊疗经验缺乏等多方面问题,亟需制订适合我国儿童CHB的诊疗指南,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儿童 诊疗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肿瘤标志物检测意义。 方法 :研究进行的时间段在 2017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纳入 8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40 例健康体检者。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分组处理,其中,乙型肝炎分为五个小组, A 组(轻度慢性肝炎) 20 例、 B 组(中度乙型肝炎) 20 例、 C 组(重度乙型肝炎) 20 例、 D 组(肝硬变) 10 例、 E 组(肝癌) 10 例, 40 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观察对象的肿瘤标志物,对比分析两组间的差异。 结果 :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有所不同,均与普通健康体检者有显著性差异( P < 0.05 )。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以作为临床进行诊断、分类、预后观察的重要项目,准确了解患者病情。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肿瘤标志物 检测意义
  • 简介:摘要随着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应用时间的延长,它的远期病毒学应答、预防肝硬化及肝癌的疗效被许多研究所证实,预测其疗效的各种因素进一步被揭示。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适应症扩大到非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此外,不少学者还探索了IFN和核苷(酸)类似物初治联合、经治联合、经治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一步提高了疗效。此文就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干扰素类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联合疗法
  • 简介:摘要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慢性乙肝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感染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发表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本文介绍了本版指南在流行病学、自然史、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十大亮点。其最突出的变化是放宽了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适应证;进一步明确推荐高效低耐药的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或丙酚替诺福韦;推荐高病毒载量的孕妇于妊娠中晚期开始服用替诺福韦酯或替比夫定以进一步提供母婴阻断率。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预防 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产妇采用母乳喂养对其所生婴儿HB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和HBeAg双阳性携带HBV产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各323例,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法,分别检测两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血清HBV标志物和HBV DNA的阳性率。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最终纳入297例患者,其中母乳喂养组149例,人工喂养组148例。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HBsAg、抗-HBs、HBeAg、HBV DNA>100 IU/mL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58.39%(87/149),低于7月龄时的95.97%(143/149);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65.10%(97/149),高于7月龄时的13.42%(20/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75、40.49,均P<0.01)。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01%(3/149)和2.68%(4/149),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68%(4/149)和2.68%(4/149),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47.97%(71/148),低于7月龄时的95.94%(142/148);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55.41%(82/148),高于7月龄时的19.59%(29/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37、39.84,均P<0.01)。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4.73%(7/148)和1.35%(2/148),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1.35%(2/148)和1.35%(2/148),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母乳喂养不是增加HBsAg和HBeAg双阳性HBV携带产妇垂直传播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建议这类产妇在正规预防的前提下进行母乳喂养。

  • 标签: 肝炎,乙型 母乳喂养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V PreC/C及S基因抗原表位的突变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学状态的影响。方法在横断面研究中,通过纳入35例未经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巢式PCR-TA克隆-测序方法筛选与HBeAg血清学状态相关的HBV PreC/C和S基因突变位点。然后在纵向研究中(60例)利用多元回归模型校正相关混杂因素,探讨HBV PreC/C及S基因抗原表位的突变与HBeAg状态之间的独立关系。结果在横断面研究中,64.4%的PreC/C突变和68.2%的S突变发生在抗原表位区。有10个突变位点(PreC/C50、55、79、84、103、126、145、184和s110、s213)与HBeAg阴性状态相关(P < 0.05)。在纵向研究中校正了年龄、性别、HBV基因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和PreC W28*突变等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Tc细胞表位(PreC47-56、PreC117-125、s208-216)和Th细胞表位(PreC176-185)的突变是影响宿主HBeAg血清学状态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BV PreC/C区(PreC47-56、PreC117-125和PreC176-185)和S区(s208-216)表位的突变是影响宿主HBeAg状态的主要独立因素,提示这些抗原表位的突变可能参与HBeAg的血清学转换。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肝炎病毒,乙型 表位 突变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 2019 年 5 月 ~2020 年 5 月就诊的 5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录入计算机中,引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均分成 25 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甘草酸二铵治疗,观察组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及治疗有效率。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提升,但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对肝功能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显著,有助于治疗效果提升,值得各大医院推广。

  • 标签: 异甘草酸镁 慢性乙型肝炎 甘草酸二铵 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三年疗效。 方法: 选取 2019 年 3 月 ~20 20 年 1 月期间 ,传染病医院 收治的 78 例 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 39 例;参照组 给予常规保肝药物治疗,实验组给予 拉米夫定治疗,观察两组 3 年治疗效果 。 结果: 实验组在 HBeAg 转阴率、 血清 HBV DNA 转阴率、 HBeAg/ 抗 -HBe 血清 转换率、 ALT 复常率方面均优于参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 (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其运用 拉米夫定治疗,其远期疗效好于常规药物疗效,此药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本视频主要介绍了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孕前、妊娠期以及孕后的相关治疗,大多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始于幼龄期,其中,母婴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慢性HBV感染的育龄期女性是HBV母婴传播的重要传染源。育龄期慢性HBV携带孕妇一般相对年轻;大部分处在免疫耐受期,病毒载量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或轻度炎症。首先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妊娠用药的时间因素:育龄女性治疗方案的选择(孕前)、病毒再激活与垂直传播(孕期)和产后肝炎突发与母乳喂养(孕后);孕妇和新生儿因素:育龄女性患者针对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孕期肝硬化失代偿、孕期和产后自发性病毒再激活情况下的管理,探讨新生儿子宫内发育和母乳喂养时暴露于抗HBV药物的安全性和HBV垂直传播风险。若女性患者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则其怀孕可能性小(怀孕率约为1/5 950),而自发性流产率、早产率以及围产期病死率均较高,胃肠道出血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视频继续上期视频介绍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孕前、妊娠期以及孕后的相关治疗,若女性患者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则其怀孕可能性小(怀孕率约为1/5 950),而自发性流产率、早产率、围产期病死率均较高,且胃肠道出血也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相关治疗带来的效益可能大于胎儿承受的风险。分析产妇因素:许多非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处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分析正常的免疫耐受期则无需治疗,如果可接受疾病进展的风险,应考虑延缓治疗,在生育计划明确后再开始治疗。母婴传播因素:母婴传播率定义为血清HBV DNA> 20 IU/ml(检测下限为20 IU/ml)或HBsAg阳性率在婴儿28周龄时的比例。疫苗接种/免疫预防仍然是婴幼儿最重要的预防策略。产后因素:母乳喂养需监测产妇产后肝炎突发情况:分娩后延长治疗不能预防肝炎突发,需要重新评估治疗是否停药或延用,且免疫预防后母乳喂养不会降低母婴传播风险。根据妊娠分级选择HBV抗病毒药物:妊娠分级B类:动物研究未见对胎儿有危险性,然而未进行妊娠女性对照研究;或动物研究显示药物对胎儿具有不良效应,但妊娠女性对照研究未能证明药物对胎儿具有危险性。妊娠分级C类: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该药物具有致畸性和胚胎毒性效应,且未进行妊娠女性对照研究或无动物与妊娠妇女研究资料可供应用。综上,对无进展性肝纤维肝硬化孕妇,孕早中期每6周检查1次肝功能和HBV DNA载量,孕晚期每4周检查1次;产后3个月每4周检查1次肝功能和HBV DNA载量;产后达半年再检查1次。肝炎突发时(ALT:300~500 U/L)开始抗病毒治疗,若HBV DNA > 200 000 IU/ml开始抗病毒治疗预防母婴传播。通常于孕28~30周时开始使用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若HBV DNA > 8~ 9 log IU/ml应提早治疗时间。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对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以及提高临床医师的专业水平具有积极作用。认真学习《指南》内容后,本着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对《指南》中的术语、实验室检查、病理学诊断、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等方面提出疑问并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乙型肝炎,慢性 科学术语 诊断 防治指南 实验室检查 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