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早在古代希腊罗马人当中,中国就已作为丝绸之国而闻名。中世纪时,德国人将中国称为“赛里斯”和“契丹”。在德语文学作品中,赛里斯首先作为梦幻般的丝绸之国出现在13世纪沃尔夫拉姆的英雄史诗《帕其伐尔》中。在15世纪诗人罗森斯普吕特的《祝酒歌》中,“契丹大汗”则与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国王“约翰长老”一起以巨富形象出现。通过对“赛里斯”、“契丹”和“约翰长老”的源流进行梳理,本文再现了中国形象在中世纪德国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出德国历史、宗教、政治因素对建构中国形象所产生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形象 德语文学 赛里斯 契丹 约翰长老
  • 简介:回族文学是中国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的贡献,不仅仅是在作家和作品数量的增加上,更表现在文学与文化结构的扩展和增添。回族作家和学者不但促进了中国文文体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引进了人类另一重要的文明成果——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及文学,从而对中国文起到了有力的丰富、补充和拓展作用。回族作家的创作实践表明,他们始终将民族与国家、民族性与人类性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 标签: 回族文学 中国文学 丰富 拓展
  • 简介:如今世界是个地球村,这种全球化涵盖了各个方面,其中文学、文化是整体软实力建造的基础,更是发展的灵魂.新时期以来,如何正确地从总体上理解文化、文学全球化的现实意义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是研究以及制定相关战略和策略至关重要的环节,更是在我国当今学界最为基本、最为重要,也是在文学、文化前沿难度相对较大的根本性任务.在探索前行的今天,可以借鉴法国文的意义.因为从法国文身上可以分析出文学、文化全球化之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民的多元内涵.

  • 标签: 全球化 法国文学 内涵分析
  • 简介:一、世界文学地理与“发现”中国“世界文学”的提出与“中国文”视界有关。是中国古典文学启发了歌德、马克思、恩格斯等人预见到了超越民族文学边界的“世界文学”,为“世界文学”的提出及其初步构架提供了最初的材料、动力和愿景。

  • 标签: 现代中国文学 “世界文学” 海外 中国古典文学 “发现” 文学地理
  • 简介:在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历程中,黑人女性形象有着一个和黑人文学发展过程相类似的转变轨迹。具体地说,美国文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的转变先是从"被奴役者"的形象转变为"抗争者"的形象,继而又转变为"独立者"的形象。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为代表的文学群体,不仅构成了美国文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研究和探讨美国黑人文学对研究美国文乃至世界文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 标签: 美国文学 黑人女性 形象 转变
  • 简介:美国英文学术期刊《中国文》创刊于1979年,至今已经出版36年。该杂志学风严谨,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在提高中国文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文研究国际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继上期刊发《中国文》1979~1986年各期目录汉译之后,现将该刊1987~1993年各期论文目录译出,使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英语世界学者研究中国文的独特视角、关注的热点话题,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期对汉语学术界有所启迪。

  • 标签: 《中国文学》 杂志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研究北美汉学 北美中国学
  • 简介:美国英文学术期刊《中国文》创刊于1979年,至今已经出版36年。该杂志学风严谨,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在提高中国文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文研究国际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该刊1979—1986年各期论文目录译出,使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英语世界学者研究中国文的独特视角、关注的热点话题,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期对汉语学术界有所启迪。

  • 标签: 《中国文学》杂志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研究北美汉学 北美中国学
  • 简介:超验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重要性,正如超验主义的倡导者,亦是超验主义领袖的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所言"相信你自己"。19世纪以爱默生、亨利·戴维·梭罗等人为代表的一群拥有独立思想和独立意识的人发起了一次"超验主义思潮",其根本源于对社会的不满,美国受其影响遭遇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运动,推动美国思想文化达到繁荣的巅峰,随着思想的逆转美国文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促使美国文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标签: 美国文学 超验主义 个人主义
  • 简介:通过梳理我国外国文教学的历史及其在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下历史文化情境的变迁,认识到了外国文对于培养跨文化人才的重要意义,提倡引入“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外国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目标展开重新评估.

  • 标签: 外国文学教学 文化研究
  • 简介:在韩国文教学中适当地使用韩国文作品的中译本,会有助于学生对原著的理解,也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但是目前教材中收录的诸多经典文学作品,由于缺乏像样的译著或译作的艺术成就远远不及原著,无法实现翻译在文学教学中应起到的作用。所以,在认可翻译在文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的前提下,如果想谋求译著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效果,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教材中收录的作品的翻译水平;(2)合理把握译本的借鉴比率,适当调动学生对原作的兴趣;(3)通过学生参与课堂翻译,有效提高文学学习效果。

  • 标签: 文学教学 翻译作用 经典文学 翻译的完成度
  • 简介:摘要中国文上存在着抒情传统是广为人知的一件事。与此同时又存在着与中国文密切相关的中国文批评,同样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而且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种传统,但是批评性的文学并未见有人专门提出来进行阐述。由此这是中国文史上的一件大事,关乎到后来中国文史上批评文学发展的特征和性格等。本文从理论批评、实际批评以及批评文体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且分析了这一传统对中国文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中国文学传统抒情性叙述批评研究前景
  • 简介:国文是高校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础课,是学生专业学习中的重要一环。由于课时少、学生阅读面窄、教师难以处理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内容等原因,导致目前该门课的教学困难重重。作品导读课的设置,具有特殊的意义。实施导读课应处理好教材的选择与使用、导读课与文学史、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 标签: 外国文学 作品导读课 原因 意义 对策
  • 简介:自十九世纪中期第一轮华人移民美国的浪潮到至今的华裔移民群体,其文化意识形态经过岁月的冲蚀和环境的磨砺,渐渐远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华裔作家的写作既是基于对母体文学的依赖,又体现着对美国民族文学的丰富,是一种对“第三种经历”的书写和流散写作。关于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中的延续和变异,汤亭亭与赵健秀曾展开过一场备受关注的文学论战,对后来人们研究和评介华裔美国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赵健秀以《真真假假华裔作家一起来吧》这一超长檄文犀利地指出,当时盛名之下的汤婷婷、谭恩美等华裔作家随意篡改中国典故,歪解中国文化来迎合西方人,是典型的“伪”华裔作家,应该受到谴责。

  • 标签: 华裔美国文学 中国典故 “另类” 华裔作家 改写 文化意识形态
  • 简介: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已很难提供具有“学术增长点”意义的论题了。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作家作品重评、文学史重写等规模性的学术运动之后,现代文学研究面临了开拓乏力的自我局限,一方面短时段的“百年”现代文学确实存在着研究对象不够久远、厚重等问题,另一方面,体制化的现代文学学科却汇聚了大量专业研究人员,职业化动力的驱使已将现代文学研究变成某种“精耕化”的园地,“学术增长点”已属一种稀缺资源。

  • 标签: 现代中国文学 现代文学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 书话 景观 作家作品
  • 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个经营了百余年的学科,它已经很成熟了,要在研究上找到一个新的生长点,也越来越难了。但是,这也并不表示这种新的生长点不存在。新的生长点的发现,关键还在于研究者是否具有新的眼光。赵普光的新作《书话与现代中国文》,从“书话”的角度,来研究现代中国文,就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这部著作为我们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开拓了一片新鲜的天空。

  • 标签: 现代中国文学 书话 赵普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研究 生长
  • 简介:王尧:姜智芹教授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文海外传播问题,这篇论文反映了她在这个领域的最新思考。对于已经成为热点的“海外传播”研究,姜智芹从容不迫,有理有据地分析了中国文海外传播的几组辩证关系。在熟悉的话题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认识。

  • 标签: 海外传播 中国文学 辩证 王尧
  • 简介: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广大女性受到最为严苛的束缚和压迫,随着思想意识的逐渐觉醒,女性们的反抗必然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十九世纪的“女性形象”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在俄罗斯文坛占有重要地位,对俄罗斯文学的推进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如《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达吉亚娜,《谁之罪》中的柳邦卡,《罗亭》中的娜达丽雅,《奥勃洛莫夫》中的奥尔伽,《怎么办》中的薇拉等,她们个性鲜明,形态各异,都犹如璀璨的明珠,放出夺目的光彩。

  • 标签: 俄国文学 女性形象 自由 追求
  • 简介:鲁迅和蔡元培最早的交往,源于他们二人的共同的外国语——德语。1911年4月4日,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的蔡元培寄给鲁迅一份德文刊物——《中央文学报》,并在该日日记中首次记下鲁迅(周豫才)的名字。这不仅是他们二人交往的开端,也是他们两人关系纽带中很重要的一环。

  • 标签: 鲁迅 蔡元培 德国中央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