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之所以不接受菲律宾对南海争端提起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87条和附件7规定的强制仲裁的外交照会和《关于西菲律宾海的通知与权利主张说明》,原因在于菲律宾的这种做法不符合该公约关于提起强制仲裁的规定。我国不接受菲律宾的做法且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7第3条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指派仲裁员从一开始即表明我国对仲裁法庭管辖权的鲜明反对立场,但这种行为本身并不能阻止仲裁法庭的建立和开展工作。参与仲裁程序也应该是我国积极解决中菲南海争端的选择。我国参与仲裁程序有两个途径:一是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7第3条指定仲裁员的程序参与仲裁法庭的组成,二是参与仲裁法庭的书面程序和口诉程序。无论参与哪一个程序,我国都有机会通过与菲律宾谈判或协商,达成协议以终止仲裁程序。

  • 标签: 南海争端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强制仲裁程序 仲裁法庭管辖权
  • 简介:2013年1月,菲律宾就南海争端向中国提起强制仲裁程序。中菲两国接受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强制仲裁的义务,因而菲律宾启动南海争端的仲裁程序无需中国同意。但是,菲律宾启动该仲裁程序,违反了中菲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达成的共识,存在法律适用错误,中国有正当理由不予接受。中国的不接受在强制仲裁程序中只意味着对仲裁庭管辖权的初步反对,却不能阻止仲裁程序本身的进行,因而中国积极参与仲裁程序肯定比消极对待更能收到积极的效果。因此,中国应该参与仲裁庭的组建,并与菲律宾积极谈判和协商,争取终止仲裁程序。如果仲裁庭最终建立起来,则中国应出席仲裁庭,坚持反对仲裁庭的管辖权和可受理性。按照“南方蓝鳍金枪鱼案”裁决的推理与裁定,仲裁庭最终应该裁定对中菲南海争端没有管辖权。

  • 标签: 中菲关系 南海争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强制仲裁程序
  • 简介: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不予承认。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中印边界争端不断加剧。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世纪末,中印边界争端出现缓和的态势。21世纪初期,中印边界争端仍然时有发生,但都以和平方式得以解决。2013年5月和10月,中国李克强总理和印度曼莫汉·辛格总理实现年内互访并签署一系列重要文件,形成了中印解决边界争端的一系列危机控制机制

  • 标签: 中印边界争端 危机控制 机制
  • 简介:钓鱼岛争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中日两国之间一个棘手的问题。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本所谓的“无主地先占”和“时效取得”是不成立的,美日之间的条约和协定更不能成为日本拥有钓鱼岛主权的依据。从长期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治策略已面临重重困难,采用法律手段解决钓鱼岛争端是可行和必要的,中国应作好充分准备将钓鱼岛争端提交国际仲裁或司法解决

  • 标签: 钓鱼岛争端 政治手段 法律手段
  • 简介:国家间的领土主权争端反映的是国家之间在对地球空间产权私有化过程中的分配矛盾。建立在私有化分配方式基础上的领土主权争端已经成为威胁国际稳定、阻碍地区共同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应对领土主权纷争的传统手段也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争议领土公地化为解决国家间领土主权纷争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即通过订立维护领土公共性功能的国际条约、创设有效的多边协商机制以及强调多元行为体的共同参与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争议领土公地化,从而克服由私有化分配方式制造的困局。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已经出现了运用公地化策略解决国家间领土主权纷争的成功实践、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国际社会应对南极洲主权争议的"冻结主权"原则的实践,中美洲三国对丰塞卡湾的共同行使主权。这些成功实践既涉及地球特殊空间,也涉及一般化的国家间领土主权争议。通过对国际社会中成功实践的考察,探索实现争端领土公地化的关键要素,有助于丰富应对领土主权争端的思路和手段。

  • 标签: 领土主权争端 公地化 南极条约 丰塞卡湾 冻结主权
  • 简介:摘要当前,加强和完善涉税案件的纠纷解决机制已经刻不容缓。通过分析涉税案件在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新型纠纷解决方式运用、税收执法权与刑事侦查权衔接等涉税纠纷解决领域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相应的解决机制。以期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潮流中,为税务机关更好的履行职责奠定基础。

  • 标签: 涉税纠纷机制探究
  • 简介:现阶段,我国大量的民间矛盾依然无法通过诉讼调解就实现案结事了。调解作为重要的诉讼机制,具有解决纠纷的独特优势。

  • 标签: 诉讼调解 人民调解 纠纷探索
  • 简介: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事务的日趋复杂,出现了大量的行政协议来促成行政区域合作和行政事务的处理。行政协议是一种对等性行政契约,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行政协议发生纠纷,借鉴国外的解决经验,我国可以构建有效的解决机制,即通过双方和解、行政调解与仲裁、行政诉讼三个途径。

  • 标签: 行政协议 行政协议争议 行政仲裁 行政诉讼
  • 简介:日前,欧盟决定对华光伏实施“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在有远见的人士看来,这是一个基于错误假设前提和曲解而作出的不理智决策。此案的发起和推进,缘于欧洲一些太阳能企业因私利向欧盟相关部门进行游说。而在危机中,这些部门本就具有将自身危机归咎于外国“不正当贸易行为”的倾向。结果,中国的相关产业便沦为了牺牲品。

  • 标签: “以我为主” 太阳能企业 假设前提 贸易行为 相关产业 反补贴
  • 简介:实践中强奸案件往往伴随有强制猥亵行为,但是司法实践部门及理论界往往以吸收犯予以定性,而对强制猥亵行为不予评价,这种一概而论的做法是不妥当的。我国刑法典没有明文规定吸收犯,理论界也没有对这一问题作出合理解释,司法实践也是无所适从,定罪量刑上的不公在所难免,罪刑法定、罪行均衡也就很难得到有效贯彻。针对实践中定罪量刑标准的模糊和理论上的观点分歧,强奸案件中的强制猥亵行为应该独立评价,以消除理论之争与实践之惑。

  • 标签: 强奸 强制猥亵 吸收犯 犯罪中止 数罪并罚
  • 简介: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存在有其深厚的文化和社会基础.我国传统的非诉讼解决机制主要是调解和仲裁,当今世界很多国家民事纠纷的解决都倾向于非诉讼解决机制.非诉讼解决机制拥有诉讼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但非诉讼解决机制还需要不断地完善,这需要在立法、思想方面给予其保障,通过人员培训、法律完善、加强监督来不断改善非诉讼解决机制,加强其与诉讼之间的结合,化解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 标签: 民事纠纷 非诉讼解决机制 机制完善
  • 简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初期,由于香港口岸对一些原料皮、半成品皮革及成品皮革的进口、转口贸易中一些灰色清关等交易进行严厉打击,使得许多皮革公司和扣介公司转道越南,利用广西在东盟自贸区的独特区位优势,

  • 标签: 皮革 广西 东盟自由贸易区 南海 区位优势 半成品
  • 简介: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将强制医疗执行监督权赋予检察机关,在强制医疗执行的检察监督中,从交付和变更执行、医疗和监管活动以及解除强制医疗等方面进行检察监督,只有积极探索强制医疗执行检察监督的机制,促进强制医疗执法活动依法进行,才能保障被强制医疗人的合法权益。

  • 标签: 强制医疗执行 检察监督 被强制医疗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全球行政法”的思路开始渗透到国际争端解决实践之中。对于食品安全之类技术性案件,WTO准司法机制日益重视程序性方法、双边协商和非政府渠道在解决争端中的作用;SPS委员会作为“全球行政法的引擎”提供了争端解决的专家治理路径。WTO食品安全争端解决的“全球行政法”思路既有重要意义也存在局限性,须与国际争端解决的法治化路径相互补充。我国应提高多元化应对技术性国际争端的能力。

  • 标签: 国际争端解决 国际法 全球行政法 WTO 食品安全
  • 简介:为把经过大规模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必须解决好激励机制、民主治理机制、监督监管机制等三个问题。

  • 标签: 国企 改制 机制
  • 简介:中小企业融资难与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势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对称,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在界定中小企业及其融资的基础上,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提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机制亟待解决.

  • 标签: 中小企业 融资 融资渠道 解决机制
  • 简介:现代司法作为西方法治的舶来品对中国固有的司法传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依法治国的今天,现代司法与中国传统的接触更多地表现在当下的农村社会。设置在乡镇中的人民法庭代表着司法权在基层社会中的渗透,作为一种权利救济途径的司法救济将民众与人民法庭联系到一起,将传统的纠纷解决模式与现代司法联系到一起。在这个传统与现代相互交错的时代,我们应当关注于司法救济如何落实抑或人民法庭如何在基层扎根。

  • 标签: 纠纷 司法救济 人民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