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弥漫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3例产科DIC患者的抢救过程。根据产科DIC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尽早做出诊断,积极去除病因,给予抗休克,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治疗,在此基础上,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局部应用凝血酶。结果13例患者中治愈12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诊断,尽快去除病因,及时补充凝血因子,重视凝血酶的局部应用,可提高产科DIC抢救成功率。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科DIC的临床特点、发病诱因、早期诊断与及及时治疗。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30例产科DIC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产科DIC的临床特点、与产科合并症的关系及DIC的预防、治疗。结果所有产科DIC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及休克症状,30例产科DIC的产科合并症病因有胎盘早剥、羊水栓塞、产后大出血、重度子痫前期、重症肝炎、重症感染、死胎等。结论产科DIC与多种产科合并症有关,早期诊断、去除病因,适时补充全血、成分血、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不失时机的处理子宫是防治DIC的关键。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产科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5例产科DIC的病因、探讨诊断标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产科DIC与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如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羊水栓塞、重度肝炎等因素相关。结论重视高危孕产妇的管理,重度子痫前期的监护和治疗,是防治DIC的关键,早期发现DIC,积极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抢救产科DIC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重度子痫前期 产科并发症
  • 简介:1临床资料女,30岁,一胎孕38N,产检臀位入院。平素体健,孕期规律产检,无异常。入院体温36.8℃,脉搏76次/min、血压120/80mmHg,因初产臀位不规律腹痛,急诊在联合麻醉下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胎儿娩出顺利,胎盘胎膜完整,术中出血约200ml。术后心电监护,血压116/70mmHg、心率90次/min、呼吸18次/min、血氧饱和度98%,

  • 标签: 剖宫产术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急救
  • 简介:目的:探讨产科弥漫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对2006年1月1日~2011年9月31日在河南省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治疗的28例产科弥散血管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25例抢救成功,死亡3例,其中重度妊高征伴胎盘早剥1例。结论:早期正确诊断,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病因进行消除,合理使用肝素,进行血液替代治疗是保障产科弥漫血管内凝血抢救成功的关键措施。

  • 标签: 产科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早期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科进行弥漫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09年3月到2011年4月收治的50例产科急性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实施输注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变化,与输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本组患者无一例死亡。结论对产科急性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实施积极预防、治疗患者原发病,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应用抗凝药物,阻止DIC的转化,对提高产妇和胎儿的存活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产科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治疗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妇产科产妇发生弥漫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方法,为临床妇产科抢救弥漫血管内凝血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妇产科自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0例弥漫血管内凝血孕妇有57例患者抢救成功,3例患者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5.0%。新生儿有54例存活,新生儿存活率为90.0%。结论尽早确诊弥漫血管内凝血病症,并且积极采取去除诱因,输血,阻断凝血,抗感染,强心利尿等抢救治疗手段,是抢救产妇以及新生儿的关键。

  • 标签: 弥漫性 血管内凝血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产科弥漫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产科收治的31例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通过对于患者病例资料的回顾分析,对于患者病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1例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经临床抢救治疗后,29例患者病症得到有效控制,2例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发生死亡,患者病症的抢救治疗有效率约为95%,同时有28例新生儿存活,新生儿存活率约为90%。结论进行产科弥漫血管内凝血病症的及早诊断以及积极治疗,是提高产妇以及新生儿存活率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借鉴和应用。

  • 标签: 产科 弥漫性 血管内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产科弥漫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9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58例弥漫血管内凝血的患者,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其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结果经检查发现58例患者均有明确的诱发弥漫血管凝血的因素,其中胎盘早剥32例,重症妊娠高血压疾病14例,前置胎盘1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分娩过程中发生大出血并且血液不凝。本文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将内、外源性促凝物质的来源切断,然后再应用补血制品以及肝素进行治疗,最终58例患者存活53例,其中15例切除子宫,5例患者死亡,11例围生儿死亡。结论弥漫血管内凝血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应先治疗原发病,然后再积极、合理的应用肝素,可有效提高弥漫血管内凝血的治愈率。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发病机制 原发病 肝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诊断弥漫血管内凝血凝血检验指标的价值。方法: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收集本院接治的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均实施凝血功能检验,分析凝血四项检验指标。结果:分析凝血检验指标,观察组TT(16.63±0.08)、PT(13.31±0.25)、APTT(36.22±2.38)较对照组更高,FIB(2.13±0.09)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实施凝血指标检验,能够为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了诊断水平,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检验指标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弥漫血管内凝血的护理措施。方法抽选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36例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6例患者经及时治疗结合有效的针对护理措施,均取得较满意疗效,能够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合适的体循环、适当氧合及酸碱平衡,皮肤及口腔黏膜未发生创伤,皮肤完整,病人能够主动表达焦虑的原因,并能够应用有效机制控制焦虑,护理满意度达91.7%(33/36)。结论针对护理措施的实施,能够提高弥漫血管内凝血的治疗效果,使凝血系统恢复并维持稳定状态,使患者皮肤保持完成,有助于患者对焦虑的控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弥漫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妇产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发生弥漫血管内凝血(DIC)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过医院护理人员有效的护理,患者的痊愈时长有效缩短,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结论有效预防并去除产科弥漫血管内凝血(DIC)的主要病因,同时进行合理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能够有效提升DIC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 标签: 产科 弥漫血管内凝血(DIC)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科急性弥漫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4月~2012年7月收治的35例产科急性弥漫血管内凝血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后进行相关护理,比如说补充凝血物质与血容量等,而对某些进行了引产术的病患或者死胎剖宫产术后治疗的病患进行适时终止妊娠,而一些流血不止的病患则进行肝素治疗,同时采用纱布将宫腔堵塞。结果本研究35例病患经过我院精心的护理之后,病情得以良好纠正,效果良好;对病患治疗与护理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可知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为了使得产科急性弥漫血管内凝血病患早日康复,就应做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同时给予精心的护理,必要时可以采用子宫切除术对病患进行抢救。

  • 标签: 产科 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临床护理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对于产科急性弥漫血管凝血病人的护理,提升护理质量。方法本文收集了2007年1月-2011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45例急性弥漫血管凝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研究。对上述患者进行询问病史、静脉通道建立、静脉通道持续、快速开放、掌握产科急性弥漫血管凝血疾病的临床症状、保持尿管畅通等抢救和护理措施。结果上述45患者,28例患者输入新鲜血液,21例患者使用肝素,14例患者输入纤维蛋白原,18例患者进行剖宫产手术。37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为82.2%,1例患者未愈出院,7例患者死亡,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0天。结论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产科急性弥漫血管凝血疾病的诱因,提高警惕,进行积极的护理配合,这是抢救产科急性弥漫血管凝血病人的关键。

  • 标签: 产科 急性弥漫血管内凝血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回顾分析的方式,将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住的64例突发产科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整个急救护理流程中所实施的策略展开深入分析。结果:针对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展开急救护理方法,获得较高护理满意度,且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相对较高。结论:产科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急救护理,必须基于早发现、早诊断,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急取抢救时间,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利保障。

  • 标签: 产科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急救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微剂量肝素在弥漫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以我院收治的50例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每天采用微剂量肝素12-25mg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中小剂量肝素进行治疗,两组其他治疗相同,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5天的临床疗效以及实验室指标变化,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D-D二聚体(D-Diner)等,并计算DIC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指标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剂量肝素对弥漫血管内凝血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 标签: 微剂量肝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弥漫血管内凝血(DIC)诊断标准对产科DIC患者的诊治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8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早期诊断标准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24例符合早期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24例符合一般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两组患者病情给予相应临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62.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具有可比(P<0.05)。结论重视产科DIC的早期诊断,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 标签: 产科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早期诊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产妇急性弥漫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诊断与探讨治疗措施。方法21例急性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给予常规吸氧、输血的基础上,给予对症治疗,如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死胎者进行引产或剖宫产,出血不止者使用纱条子宫腔填塞,治疗结束后观察新生儿存活率、产妇抢救成功率。结果2007年~2009年收治9例DIC,其中产后6例产前3例;活产新生儿6例,围产期儿死亡3例,新生儿成活率66.67%;产妇在给予急救后,抢救成功5例,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55.56%。2009年至今收治12例DIC,活产新生儿10例,围产期儿死亡2例,新生儿成活率83.33%;产妇抢救成功8例,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66.67%。结论早发现、对症治疗是抢救急性弥漫血管内凝血的关键,肝素临床使用尤应慎重。

  • 标签: 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初产妇存活率抢救成功率
  • 简介:目的探讨胎盘早剥并发弥漫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胎盘早剥并发DIC的患者28例为观察组,胎盘早剥未并发DIC的患者28例为对照组,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高于对照组,定期产检率低于对照组,发生胎盘早剥至就诊时间间隔及产前出血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各参数及ISTH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胎盘早剥孕妇出现症状应及早就诊,联合应用多种实验室检查可提高胎盘早剥并发DIC的诊断率,发生重度胎盘早剥后应及早终止妊娠。

  • 标签: 胎盘早剥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功能
  • 简介:  【摘要】目的 研究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效果。方法 抽取 2017年 12月~ 2018年 12月到我院进行弥漫血管内凝血诊疗的 9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再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 9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别为两组进行弥漫血管内凝血诊断人员实施凝血指标检验,比较两组检验人员诊断结果中的各项指标。结果 观察组诊疗患者的 APTT、 PT、 INR以及 TT水平明显比对照组健康人员的水平高,而 FIB水平明显比对照组健康人员的水平低,两组进行凝血指标检验的诊断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实施凝血指标检验能够有效地诊断出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为主治医生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对患者进行针对的治疗,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关键词】凝血检验指标 ;弥漫血管内凝血 ;健康人员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agulation test in the diagnosis of DIC. method From December 2017 to December 2018, 90 patients who came to our hospital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90 healthy persons who came to our hospital for routine physical examin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the coagulation index test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two groups for the diagnosis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d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Each index in the diagnosis results of group B inspectors. Results the levels of APTT, Pt, INR and TT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levels of FIB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diagnostic effect of coagulation index test (P < 0.05). Conclusion the test of coagulation index can effectively diagnose the development of patients with DIC, and provide a more reliable basis for the attending doctors to carry out targeted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