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病历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在河南、山东等地出现的“蜱虫叮咬事件”是由蜱作为传播媒介,病原体为新型布尼亚病毒的传染疾病,该病严重者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死率高达10%。布尼亚病毒是媒传疾病中重要的病毒类群之一,传播媒介囊括了医学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如蚊虫、白蛉、蠓、鼠等,宿主动物为哺乳动物。本文综述了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原学、所致疾病、感染和免疫应答以及检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为该病毒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对症治疗和疾病预防等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布尼亚病毒 病原学 感染 免疫应答 检测
  • 简介:目的对无锡市人群、动物及节肢类虫媒生物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情况,分析感染谱、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调查病例,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总抗体,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法进行病原学诊断。结果2010—2011年,共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SYFS)疑似病例66例,疑似病例确诊阳性率为7.58%,确诊病例病死率为60.00%(3/5)。一般人群总抗体阳性率为0.23%(2/866);家畜类动物337只,抗体阳性率为2.08%,阳性率较高的动物为鹅(33.33%)、羊(6.76%)和鸡(0.67%);野生类动物115只,抗体阳性率为1.74%,阳性率较高的动物为鼠(2.13%)。节肢类虫媒生物中未发现核酸检测阳性者。结论初步确认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谱包括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包括轻症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该病可能为人畜共患病,可能宿主动物为鼠、羊和鸡;年龄偏大和生活在丘陵地区可能是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正布尼亚病毒属 病毒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威海地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诊疗经验及其转归。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收集病案资料,对威海地区25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与转归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5例病例感染初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伴有血小板减少和/或白细胞下降,病程中发生低钾、低钙等电解质紊乱以及肝、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经对症支持治疗及抗炎抗病毒治疗,21例痊愈出院,4例死亡。结论威海地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多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呈多脏器损害,及时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新型布尼亚病 发热 血小板减少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患者接受救治的情况、发病的季节,并比较其中死亡与治愈患者(分为死亡组和治愈组)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1)这120例患者中有59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6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这些患者的发病时间多为5-10月份,其中8月份、7月份发病患者的占比较高,分别为25.83%、20.83%。2)治愈组患者与死亡组患者的WBC、PLT、血清ALT的水平相比,P>0.05。治愈组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CK-MB的水平均低于死亡组患者,其PT、APTT均短于死亡组患者,P<0.05。结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多发生于夏季。此病患者的病情通常较为严重,死亡率较高。血清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CK-MB的水平、PT、APTT是影响此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 标签: 新型布尼亚病毒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全方位护理用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人中的效果。方法:以2022.1~2023.12期间收治的36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人为例,随机分成对照组(18例,常规护理)、观察组(18例,全方位护理),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F-36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量表)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人实施护理服务中,开展全方位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

  • 标签: 全方位护理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患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SFTS)发病期和恢复期的凝血和血栓相关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4月12日至8月12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SFTS患者,其中SFTS发病期36例,SFTS恢复期18例,并招募36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血浆标本。回顾性分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浓度。统计比较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FTS发病组PT[12.5(12.1,13.6)s比10.8(10.5,11.5)s,P<0.05]较长,但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14.0~21.0 s);APTT[49.1(42.0,58.2)s比28.5(26.6,30.4)s,P<0.05]较长;FDP[6.07(2.67,8.64)μg/ml比1.00(0.80,1.87)μg/ml]和D-D[2.27(1.04,2.98)μg/ml比0.30(0.21,0.47)μg/ml]较高(P均<0.001);血浆TAT[16.05(8.05,26.58)ng/ml比3.55(2.60,4.85)ng/ml]和PIC浓度[4.44(2.52,5.54)μg/ml比0.84(0.60,1.35)μg/ml]较高(P均<0.001);TM[(19.41±8.29)TU/ml比(9.33±1.89)TU/ml]和t-PAIC浓度[(37.52±21.10)ng/ml比(7.06±3.37)ng/ml]较高(P均<0.001)。SFTS恢复组患者血浆中TAT浓度为9.10(3.95,18.40)ng/ml,仍高于正常参考范围(<4 ng/ml),PIC浓度低于SFTS发病组[1.91(1.45,2.93)μg/ml比4.44(2.52,5.54)μg/ml,P<0.05],TM和t-PAIC低于SFTS发病组(P均<0.05)。结论SFTS患者发病期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恢复期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减轻,但机体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系统障碍,提示当体内病毒清除后,仍需继续监测凝血指标。

  • 标签: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血小板减少 凝血酶 血栓调节蛋白
  • 简介:发热伴血小板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mdromebunyavirus,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为虫媒病毒,是布尼亚病毒的一种新变种,往往由蜱虫叮咬引起,表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俗称蜱虫病。

  • 标签: 新型布尼亚病毒 家庭内聚集性发病 消毒隔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布尼亚患者检验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分组,并分析其治疗措施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舟山医院传染科就诊的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14例,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生化指标,采用层次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并分组。结果层次聚类法分类最终分为A类有2例,以凝血酶时间(TT)高水平、B型脑钠肽(BNP)高水平为主要特征(TThighBNPhigh);B类有12例,以TT低水平、BNP低水平为主要特征(TTlowBNPlow)。A类患者激素药物的使用天数和剂量分别为(7.43±3.53)d,(489.19±173.02)mg,均高于B类的(5.20±1.03)d和(115.11±46.58)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6、55.56,均P<0.05)。结论TThighBNPhigh特征的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可能对激素的使用天数和剂量存在更高的要求。

  • 标签: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聚类分析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糖皮质激素类 丙种球蛋白类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实时荧光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4种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7年6月1日至9月30日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86例临床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应用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ELISA和GICA 4种方法进行检测。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86份患者血清标本中,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IgM-ELISA、IgG-ELISA、IgM-GICA、IgG-GICA的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分别为82份(95.34%)、79份(91.86%)、41份(47.67%)、8份(9.3%)、19份(22.09%)和3份(3.49%)。极速实时荧光PCR特异度为100%,灵敏度达到1×103拷贝/mL,3次重复扩增试验显示其Ct值变异系数均<2%。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展的1期、2期、3期病程中,极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41份(97.62%)、34份(94.44%)、7份(87.50%),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39份(92.86%)、33份(91.67%)、7份(87.50%),在1期和2期两个病程,极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略高;IgM-ELISA阳性检出率从1期(28.57%)到3期(87.50%)显著增高,2期、3期与1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47、7.561,均P<0.01);IgM-GICA的阳性检出率从1期(14.29%)到2期(33.33%)也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2,P<0.05),但与其他方法相比,其检出率偏低。1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3.740、55.080、49.010、64.340,均P<0.01)。2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00、46.720、23.700、50.630,均P<0.01)。3期,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和IgM-ELISA表现出同样高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IgG-ELISA和GICA(IgM和IgG)。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和IgG-ELISA、IgM-GICA、IgG-GICA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χ2=6.250,P<0.05)。结论极速实时荧光PCR在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早期检测中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重复性好、稳定度高,与传统实时荧光PCR相比大大缩短了扩增时间,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快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新型布尼亚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胶体金
  • 简介:摘要患儿 女,7岁,因“发热6 d,腹痛、呕吐3 d”于2021年7月就诊于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患儿以发热、腹痛、呕吐及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床旁超声心动图示弥漫性室壁运动减低伴全心增大。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予液体复苏、肾上腺素应用、营养心肌、利尿及丙种球蛋白冲击,并紧急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临时起搏器安装术后48 h患儿自主心律恢复,术后第5天自主心律稳定,拔除起搏器,术后第14天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患儿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庄河市首例新型布尼亚病毒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方法对我市首例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有明确的蜱咬伤史,首发症状为发热,同时伴有白细胞、血小板的减少。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其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推断患者是因为上山放蚕被山林中蜱虫叮咬而发病。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首发病例及家庭成员、村民、动物、环境等开展调查。采集病例密切接触人员、周围可疑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居民、宿主动物(牛、狗等)血样标本。采用人工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法在SFTS病例居住地周围和附近山区活动场所采集寄生蜱和游离蜱,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蜱虫SFTSV核酸。结果  病例发病前有蜱虫叮咬史且血样检测为SFTSV核酸阳性,提示已感染SFTSV。共采集人体血样34份(密切接触人员4份,周围居民30份)、宿主动物(牛)血样5份,均为阴性。共采集蜱虫65只(包括寄生蜱虫62只,游离蜱虫3只),在病家狗身上的1只蜱虫中检出新布病毒核酸阳性,ct值为37.5(界值为40),其余均为阴性。结论  根据该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为一起SFTSV感染;感染来源为蜱虫叮咬,也是SFTS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病例管理、开展病区应急监测、健康教育和消毒杀虫等是防控SFTSV感染的有效措施;本次疫情未发生聚集性疫情。

  • 标签: 新型布尼亚病毒 危险因素 调查处置。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的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对于并发症出现的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12月这段期间中,在我院接受SFTSV治疗患者,共9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结合随机方式展开分组,划分成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各组均46例,对照组展开护理时,通过常规模式,实验组展开护理时,结合全方位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中,并发症实际发生率为17.39%,实验组中,并发症实际发生率为4.3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两组相比,实验组在无论是SDS评分,还是SAS评分,均明显更优。结论:SFTSV感染进行治疗过程中,结合全方位护理的实施,可以使患者实现并发症发生率的明显降低,具有广泛应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全方位护理 并发症 发生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日至2019年10月30日于威海市中心医院经实验室确诊的新型布尼亚病毒RNA≥1×104拷贝/mL的14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比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毒载量对病情的影响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生存组76例,中位年龄为64岁;死亡组65例,中位年龄为71岁。生存组和死亡组在神经系统损伤、昏迷、出血、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肾损伤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45、64.06、11.25、6.98、33.80,均P<0.01)。生存组和死亡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肌酐、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33、4.51、2.93、4.65、5.00、4.93、5.36、-4.34,均P<0.01)。138例新型布尼亚病毒RNA定量在1.06×104~6.53×107拷贝/mL,3例≥1.00×108拷贝/mL,生存组和死亡组病毒载量分别为4.63(4.32,5.22)和5.29(4.92,6.17) lg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 P<0.01)。病毒载量为1.00×104~<1.00×105拷贝/mL患者的病死率为29.33%(22/75);病毒载量为1.00×105~<1.00×106拷贝/mL患者的病死率为51.28%(20/39);病毒载量为1.00×106~<1×107拷贝/mL患者的病死率为80.95%(17/21),病毒载量≥1.00×107拷贝/mL的6例患者均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岁,病毒载量>1.00×106拷贝/mL,血小板计数<30.00×109/L,乳酸脱氢酶≥5 000.00 U/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84.00 s时,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结论昏迷、出血、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肾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提示患者病情较重,死亡风险更高。患者年龄、病毒载量、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以作为评估患者死亡风险的指标。

  • 标签: 新型布尼亚病毒 病毒载量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罗马尼亚卫生部5日证实,该国一名感染西尼罗病毒的79岁妇女死亡。罗卫生部发言人劳伦丘·科林蒂内亚努通报说,这位患者于上月28日因疑似感染西尼罗病毒并引发脑膜炎在南部雅洛米察县医院住院接受治疗,医生随后确诊其感染西尼罗病毒。患者因并发症死亡。另据罗通社报道,东部布勒伊拉县一名62岁男子本月2日因疑似感染西尼罗病毒住院治疗,但随后被排除。

  • 标签: 西尼罗病毒 布勒伊拉 疑似感染 罗通 住院治疗 科林
  • 简介:<正>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上。尼亚加拉河是连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一条水道,仅长56公里,却从海拔174米直降至海拔75米,河道上横亘着一道石灰岩

  • 标签: 尼亚 安大略湖 伊利湖 CLIFF LIMESTONE river
  • 简介:十月是北京最美的季节。疯狂了一个夏季的太阳日渐势微,徐徐清风吹散了天上堆积的云朵,展开一片一望无际的湛蓝,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没有一丁点的瑕疵。道路两旁盛开的月季和最后一批蔷薇香气袭人,焕发出特有的浓艳和活力。银杏树的叶梢悄悄地开始泛黄了,让细心的人们联想到接踵而来的金秋时光。

  • 标签: 弗吉尼亚 太阳日 蓝宝石 银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