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超声与CT对膀胱尿路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5例膀胱尿路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9例;年龄27~83岁,平均年龄62.7岁。术前行超声和CT检查,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45例膀胱尿路中,超声检查发现43例,多表现为中等回声结节,回声较均匀,形态较规则,边缘较平滑,血液供应较丰富,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5.6%。45例膀胱尿路行CT检查均发现病灶,多表现为膀胱壁较规则的乳头状突起,边缘较规整,36例行增强扫描均见较明显强化,CT诊断符合率为91.1%。结论超声和CT均为诊断膀胱的重要影像方法,而超声检查操作方便,无辐射,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膀胱尿路上皮癌 超声检查 CT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简介:尿路(urothelialcellcarcinoma,UCC)具有多中心、多发、复发的特点,可以发生在被覆尿路的肾集合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UCC可分为上尿路(uppertracturothelialcarcinoma,UTUC)和下尿路,前者主要包括肾盂和输尿管,

  • 标签: 尿路上皮癌 MICRORNA 肾盂癌 肾集合管 miRNAs 浸润性膀胱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的表达,探讨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膀胱和6例膀胱术后膀胱组织中CD147的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膀胱患者中CD147阳性率为71.2%。6例膀胱术后膀胱组织CD147阳性率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147在膀胱患者中的表达研究,对于判断膀胱尿路恶性程度及复发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膀胱癌 CD147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的低级别尿路(uc)的尿液标本结果以及相关临床资料,探讨FISH技术对低级别UC复发、进展风险进行亚分层的可能。方法从2009年1月到2015年1月间,收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为UC的患者107例,应用FISH技术检测患者尿液标本中的3、7、17、9p16号染色体,随访至2016年1月,平均47个月(6~80个月),结合临床资料,通过x^2检验分析染色体突变与低级别尿路术后复发、进展的相关性。结果尿液中FISH检查出现CSP7/CSP17阳性并CSP3/GLPp16阳性者20例,CSP3/GLPp16阴性者28例,其中前者10例复发,8例进展;后者13例复发,10例进展;CSP7/CSP17阴性并CSP3/GLPp16阳性者36例,CSP3/GLPp16阴性者23例,其中前者8例复发,4例进展;后者5例复发,1例进展。通过x^2检验对CSP7/CSP17阳性者与CSP7/CSP17阴性者比较分析,CSP7/CSP17阳性和CSP3/GLPp16阳性比较分析,前者更易复发和进展(P〈O.05);CSP3/GLPp16阳性与CSP3/GLPp16阴性者、FISH全阴性者比较,CSP7/CSP17阳性中CSP3/GLPp16阳性者和CSP3/GLPp16阴性者比较,复发、进展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FISH检查出尿液标本中的3、7、17、9p16染色体变异能协助低级别UC的风险分层,CSP7/CSP17阳性者易复发、进展,如果同时CSP3/GLPp16阳性则复发较早,CSP7/CSP17阴性者术后不易复发、进展。

  • 标签: 低分级 尿路上皮癌 荧光原位杂交 进展 复发
  • 简介:目的总结并分析初发血尿的病因,同时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技术在诊断尿路(UC)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进一步评估FISH用于筛查尿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入院诊断为“血尿待查”患者的最终出院诊断结果,同时记录其中每例患者的检查诊治经过。计算比较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500例初次诊断血尿待查患者中最终诊断为尿路130例、泌尿系结石30例、泌尿系感染135例、前列腺癌12例、前列腺增生(BPH)相关出血66例、乳糜血尿23例、特发性血尿60例、其他44例。有218例诊疗过程中同时采用了FISH检测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FISH敏感性明显优于脱落细胞学(75.4%vs.33.9%,P〈0.001),两者特异性无明显差异(96%vs.99%,P=0.837)。对于上尿路尿路(UTUC)的诊断,FISH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敏感性分别为80.4%和34.8%(P〈0.001)。结论血尿待查病因复杂多样,需要临床医生扎实的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及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FISH对于尿路尤其是上尿路尿路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血尿 病因分析 荧光原位杂交 尿脱落细胞检查 尿路上皮癌
  • 简介:目的:研究膀胱尿路组织中EGFL7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探讨EGFL7及MVD与膀胱尿路生物学特征的内在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3例膀胱尿路组织及10例正常人膀胱组织中的EGFL7蛋白进行检测,同时应用八因子抗体对膀胱尿路组织中微血管进行染色,结合Meta-Morph显微荧光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并分析63例膀胱尿路中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EGFL7和膀胱尿路的病理分期、临床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EGFL7在正常膀胱组织均呈阴性表达,40例膀胱尿路EGFL7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3%(P〈0.05)。EGFL7蛋白的表达在膀胱尿路不同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值在膀胱尿路组织中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GFL7和MVD在膀胱尿路组织中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在膀胱尿路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膀胱尿路上皮癌 EGFL7蛋白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评价MRI联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situhybridzation,FISH)和FISH、膀胱镜检查在尿路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为完善尿路术后复发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60例临床诊断的高危膀胱尿路患者,术后第3、6、9、12和18个月随访均行FISH、FISH联合MRI检查及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结果60例入围患者的监测,单纯采用FISH检查,阳性33例,疑似肿瘤复发占55.0%;MRI加FISH检查,阳性累计36例,疑似肿瘤复发占60.0%。所有疑似病例均采用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最终确认肿瘤复发患者35例,占全部患者的58.3%,其中单纯采用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27例,占肿瘤复发患者的77.1%;而采用MRI联合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累计达32例,占肿瘤复发患者的91.4%。结论MRI联合FISH对膀胱肿瘤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用FISH检测,MRI联合FISH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膀胱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尿路上皮癌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复发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NIMB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12年4月—2014年1月我院62例采用经尿道钬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的相关数据,观察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导尿管保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2年内肿瘤复发率等结局指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33+4.5分钟、术中出血量20+6.7ml、闭孔反射发生率3%、导尿管保留时间2+0.51天、住院时间9+0.82天,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8%,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2例为进行性血尿加重。1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术后2年内共有9例患者膀胱肿瘤复发,复发率为15.5%。结论经尿道钬激光治疗NMIBC手术是一种术中出血量少、安全可靠并发症少且术后复发率低的微创手术。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 钬激光 经尿道膀胱电切术
  • 简介:欧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NMIBC)协会指南推荐对于中低危患者应在膀胱电切术(TURBT)后进行即刻灌注,但对此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检索并收集,共纳入13个符合条件的研究,获取到11个随机对照试验中共2278例患者的资料,其中1161例只进行TURBT治疗,1117例TURBT术后分别采取了吡柔比星(THP)、

  • 标签: TURBT pT1 PTA 尿路上皮癌 吡柔比星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剂量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对晚期尿路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晚期尿路患者45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患者采取低剂量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分析患者治疗效果。结果45例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48.9%,临床获益率84.4%。临床治疗后无Ⅳ度不良反应,仅2例Ⅲ度白细胞下降,其余患者不良反应均为I~Ⅱ度。结论低剂量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尿路取得让人满意效果,不良反应较少。

  • 标签: 低剂量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 晚期尿路上皮癌
  • 简介:几项回顾性研究提出证据表明膀胱能够通过检测尿液中肿瘤细胞DNA而被诊断出。本研究通过一个前瞻性的盲法试验检验尿液DNA检测是否能取代膀胱镜检在肉眼血尿的初始评估中的地位。对475例肉眼血尿患者进行了泌尿系的标准检测,包括膀胱镜检和CTU,并且提供了行膀胱镜检前(n=461)和膀胱镜检后(n=444)的尿液样本。样本中的细胞都是通过特殊的筛选设备收集的,

  • 标签: DNA检测 膀胱镜检 肉眼血尿 尿路上皮癌 盲法试验 筛选设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晚期尿路化疗患者中实施低剂量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临床纳入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来我院经影像及病理活检确诊的晚期尿路患者4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研究组患者以低剂量吉西他滨800mg/m2d1、d8联合奥沙利铂100mg/m2d1,21天为一周期,对照组患者以单药吉西他滨1250mg/m2d1、d8,21天为一周期。化疗每周期记录不良反应,2周期评价疗效。分别以RECIST标准评价疗效,NCICTC3.0标准评价毒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疗效46例均可评价疗效,研究组患者疾病控制率78.3%(其中CR0例,PR9例,SD9例),对照组患者疾病控制率56.5%(其中CR0例,PR6例,SD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及外周神经毒性,无4度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尿路患者采用低剂量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进行治疗,疗效优于吉西他滨单药组,临床效果确切,毒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普及与推广。

  • 标签: 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 尿路上皮癌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作用于尿路肿瘤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月到2016年2月在我院医治的60例尿路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1比1的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施以吉西他滨医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加奥沙利铂进行医治,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6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1.88,P<0.01)。结论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作用于尿路肿瘤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借鉴。

  • 标签: 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 尿路上皮肿瘤
  • 简介:报告1例肌上皮。患者男,61岁。左耳前起肿物3年,溃疡1年,伴疼痛10余天。体检:左耳前1个直径约3.2cm大小类圆形浅溃疡面。皮疹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未见明显异常;结节状肿物位于真皮,边界大致清楚,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或浆细胞样,排列成网状、梁索状或旋涡状,无腺体或导管分化;细胞中等大,核椭圆或短梭形,核分裂易见,胞浆红染,部分透明;有少量纤维间质,纤维间隔较纤细,部分玻璃样变性,将肿瘤细胞团分割成网状、条索状。免疫组化:肿瘤肌上皮标记物SMA、P63和calponin呈弥漫阳性,且细胞增殖指数Ki67约50%肿瘤细胞阳性。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等特点,诊断为肌上皮

  • 标签: 肌上皮癌
  • 简介:目的探讨经腹腔入路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肿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中心收治的49例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的上尿路尿路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57.14%)行经腹腔入路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及膀胱袖状切除术(A组),21例(42.86%)行经腹腔入路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联合开放输尿管远端及膀胱袖状切除术(B组).本研究从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肿瘤病理分期及分级、肿瘤复发率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两组共49名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手术.A组与B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BMI)、首诊原因、肿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手术时间[(112.9±33.8)分钟]较B组[(170.0±50.3)分钟]明显缩短(P<0.001);A组术中出血量[(72.9±35.2)ml]明显少于B组[(120.5±71.1)ml](P=0.009).两组均无术中并发症,A组无术后并发症,但B组术后出现1例下腹切口脂肪液化.A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1.0±2.8)天]明显少于B组[(16.1±6.0)天](P<0.001).手术标本切缘均为阴性.两组之间病理分级分期分布无统计学差异.A、B两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4个月及29.5个月.两组间尿路无肿瘤复发生存率、肿瘤无转移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无显著差异(Log-rank检验;UTFS:P=0.47;MFS:P=0.53;CSS:P=0.90).结论经腹腔入路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改良方法.术中无需变更患者体位、手术失血量少、手术时间较短及术后住院康复速度快是其主要优势.但今后还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以获得更有参考价值的肿瘤学结果.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 肾盂肿瘤 输尿管肿瘤
  • 简介:淋巴上皮瘤样(1ymphoepithelioma-ikecarcinoma,LELC),由未分化的恶性上皮细胞和密集的淋巴组织间质组成。

  • 标签: 淋巴上皮瘤样癌 乳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液分析中鳞状上皮细胞对妇女尿路感染诊断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住院部120例产科和妇科患者尿液标本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标本均在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对120例尿液标本按照鳞状上皮细胞数量分组,分为0~25/ul组,25~50/ul组,50~100/ul组,>100/ul组。结果120例尿液标本中,经尿液分析后发现,白细胞阳性率为33.33%,0~25/ul组FPR为5.56%、TNR为94.00%,25~50/ul组FPR为40.00%、TNR为60.00%,50~100/ul组FPR为62.50%、TNR为37.50%,>100/ul组FPR为75.00%、TNR为25.00%。结论在分析女性尿液标本时,应重视鳞状上皮细胞的干扰,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发生假阳性率。

  • 标签: 尿液 中鳞状上皮细胞 妇女尿路感染 诊断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鳞状上皮细胞抗原(SCC-Ag)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宫颈鳞癌治疗前后变化情况,探讨SCC-Ag在宫颈鳞癌患者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病理确诊为CIN(I-III级)患者60例及宫颈鳞癌患者107例(以2009年FIGO分期分为Ia期35例,Ib期41例,IIa期31例),同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化法(CMIA)测定血清SCC-Ag浓度。结果1.,正常对照组、CINI-II组、CINIII之间SCC-Ag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CINIII、宫颈鳞癌Ia期、宫颈鳞癌Ib期、宫颈鳞癌IIa期之间SCC-Ag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五组患者SCC-Ag平均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上升SCC-Ag值呈上升趋势。2.宫颈鳞癌患者治疗后SCC-Ag均值及阳性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SCC-Ag阳性患者术后三月转阴率为95.91%,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随访时间逐渐增加,治疗后又升高患者有2例均出现复发。结论1.血清鳞状上皮细胞抗原可作为宫颈鳞癌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病变早期血清检查出率低,随着病变升级SCC-Ag值逐步升高,其阳性率也升高,可一定程度上反映病变累计程度及范围。2、宫颈术后SCC-Ag水平明显下降,治疗后SCC-Ag下降不满意,或者下降后再升高提示有复发风险,SCCAg值升高出现在临床确诊复发转移之前。

  • 标签: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