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CT诊断小肠间质瘤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在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小肠间质瘤35例为对象,所选对象均进行CT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手术病理诊断准确度和CT诊断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肠间质瘤应用CT诊断的准确度比较高,诊断价值明确,对病灶做出准确分析,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改善预后。

  • 标签: 小肠间质瘤 CT 准确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中的8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疑似小肠疾病患者,病例纳入时间2018年5月-2020年4月,对80例患者均采用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病理结果表示65例患者为阳性,通过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后62例为阳性,诊断正确率为95.38%,且3例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轻度恶心,但并未影响检查。结论: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扫描技术诊断小肠疾病诊断正确率较高,可作为疾病的临床诊断依据。

  • 标签: 多排螺旋CT 小肠造影扫描技术 小肠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CTE)检查的护理效果及配合。方法:以80例接受CTE检查的患者为例,时间为2019.05-2021.01之间,将40例按照不同干预分为2组(各组2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配合,实验组基于前组上实施精细化护理及配合。比较2组CT图像质量分级、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率。结果:2组对比CT图像质量、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率等数据后发现实验组更优,统计显示差异明显较大(P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小肠造影 精细化护理 满意度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对肠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临床怀疑肠结核,行MSCTE检查并最终确诊肠结核的病例22例,对肠结核的MSCTE影像学征象进行分析及讨论。结果本组病例中病变肠壁增厚表现为对称性均匀增厚或不均匀非对称性增厚,增厚肠壁呈均匀性强化、分层样强化、局灶性不均匀强化,以分层样强化多见,局灶性不均匀强化是指中度或明显强化的肠病内见不强化或低强化小灶。部分病例合并腹膜、系膜、网膜、腹腔淋巴结的累及可以辅助诊断。病变肠管与正常肠管壁的厚度及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E可以全面评估肠结核的受累肠管及肠外组织、器官的CT改变,与常规检查相比可以获得病变更多的信息,有利于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标签: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小肠造影 肠结核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对肠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临床怀疑肠结核,行MSCTE检查并最终确诊肠结核的病例22例,对肠结核的MSCTE影像学征象进行分析及讨论。结果本组病例中病变肠壁增厚表现为对称性均匀增厚或不均匀非对称性增厚,增厚肠壁呈均匀性强化、分层样强化、局灶性不均匀强化,以分层样强化多见,局灶性不均匀强化是指中度或明显强化的肠病内见不强化或低强化小灶。部分病例合并腹膜、系膜、网膜、腹腔淋巴结的累及可以辅助诊断。病变肠管与正常肠管壁的厚度及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E可以全面评估肠结核的受累肠管及肠外组织、器官的CT改变,与常规检查相比可以获得病变更多的信息,有利于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标签: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小肠造影 肠结核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中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纳入本院2019年04月-2021年01月的36例接受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患者开展本次实验研究,通过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的为观察组,实行常规护理的为参照组,比较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运动伪影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图片质量较好,且和参照组的护理满意度相比较,观察组相对较高,差异明显(P

  • 标签: 针对性护理干预 多层螺旋CT 小肠造影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CT小肠造影对临床克罗恩病诊断价值及优越性。方法 于2020年9月-2021年8月开展研究,将70例疑似克罗恩病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采用CT小肠造影诊断,并与结肠镜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 CT小肠造影诊断克罗恩病敏感度97.4%(76/78),特异性50.0%(1/2),准确性96.3%(77/80),与肠镜或手术、病理诊断检查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克罗恩病的CT小肠造影影像特征表现为肠壁增厚、多层强化、肠腔狭窄、梳状征、肿大淋巴结等。结论 CT小肠造影诊断克罗恩病,敏感性高,通过对影像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可提升疾病诊断准确性。

  • 标签: 克罗恩病 CT小肠造影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CT小肠造影(CTE)对克罗恩病(CD)治疗前后疗效判定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CT小肠造影(CTE)对克罗恩病(CD)治疗前后疗效判定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能量CT小肠造影(DECTE)扫描技术评估克罗恩病(CD)活动度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29例CD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影像学资料,均行DECTE扫描。以临床应用的CD活动指数(CDAI)将患者分为活动组和缓解组,其中活动组(CDAI≥150)18例,共36个肠段;缓解组(CDAI<150)11例,共20个肠段。分析虚拟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K及碘含量,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DECTE对CD活动度的诊断价值。结果活动组肠壁的虚拟单能量CT值(除门脉期90、100 keV的虚拟单能量CT值外)、能谱曲线斜率K及碘含量均高于缓解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对活动期诊断价值高于缓解期(AUC均>0.5)。虚拟单能量CT值在动脉期60 keV时AUC最大(0.924),诊断CD肠段处于活动期的特异度较高(95%),但敏感度稍差(75%)。能谱曲线斜率K在门脉期时AUC最大(0.731),诊断CD肠段处于活动期的特异度较高(85%),但敏感度较低(58.3%)。碘含量在动脉期AUC最大(0.885),诊断CD肠段处于活动期的特异度高(100%),而敏感度稍差(61.1%)。结论DECTE扫描的虚拟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K及碘含量在评估CD活动期方面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和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为临床精确诊断CD活动度提供参考。

  • 标签: 克罗恩病 计算机断层扫描 双能量CT 虚拟单能量图像 能谱曲线斜率 碘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产前超声诊断小肠闭锁(SHA)或者小肠狭窄(SBS)患儿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本院64例确诊为小肠闭锁或者小肠狭窄的胎儿,所有孕妇胎儿分娩前接受超声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64例确诊为小肠闭锁或者小肠狭窄胎儿采取产前超声检查,发现50例小肠闭锁或者小肠狭窄,检出率是78.13%。病理检查:20例十二指肠,其中5例闭锁,15例狭窄;17例空肠,27例回肠。结论 产前超声在先天性小肠闭锁或者小肠狭窄筛查中具有重要作用,及早诊断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有助于治愈率提高,因此,产前诊断特别重要。

  • 标签: 小肠狭窄 小肠闭锁 产前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回顾2017年9月—2019年12月间13例经气囊辅助小肠镜治疗深部小肠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不同病变狭窄特点、内镜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显示,13例患者中克罗恩病6例,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cryptogenic multifocal ulcerous stenosing enteritis,CMUSE)4例,病因未明小肠狭窄3例。17次小肠镜治疗共发现狭窄38处,35处为膜状狭窄,3处为柱状狭窄。6例克罗恩病患者共发现13处狭窄,其中4例单处狭窄,1例3处狭窄,1例6处狭窄。4例CMUSE患者共发现21处狭窄,均为膜状狭窄。共对镜下所见狭窄行18次球囊扩张,10次IT刀切开,技术成功率88.2%(15/17),临床有效率76.9%(10/13)。随访3~28个月,有1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1例迟发性出血,3例迟发性穿孔,均经对症治疗好转。表明经小肠镜治疗深部小肠良性狭窄在技术上可行,能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症状。

  • 标签: 内窥镜检查 小肠 气囊小肠镜 良性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DBE)治疗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的有效性和出血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3年4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5例确诊或疑似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DBE治疗组(Yano分型1a型和1b型患者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Yano分型2型和3型患者采用钛夹夹闭联合黏膜下注入聚桂醇硬化剂治疗)和无DBE治疗组(采用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输血、补充铁剂等传统治疗)。比较DBE治疗组与无DBE治疗组的小肠单发血管性病变患者、DBE治疗小肠单发与多发血管性病变患者的出血复发情况。对出血复发与无出血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4例(单发血管性病变25例,多发血管性病变19例)患者明确诊断小肠血管性病变并采用DBE治疗(DBE治疗组),21例单发血管性病变患者予传统治疗(无DBE治疗组)。DBE治疗组中小肠单发血管性病变患者的出血复发率低于无DBE治疗组中的小肠单发血管性病变患者、DBE治疗组中小肠多发血管性病变患者[24.0%(6/25)比71.4%(15/21)、12/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8、6.848,P=0.001、0.00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血复发与无出血复发小肠血管性病变患者病程中输血、合并高血压、合并瓣膜性心脏病、DBE治疗的比例比较[69.7%(23/33)比37.5%(12/32)、51.5%(17/33)比18.8%(6/32)、42.4%(14/33)比12.5%(4/32)、54.5%(18/33)比81.2%(26/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77、7.628、7.265、5.298,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中输血(OR=3.736,95%CI 1.082~12.898,P=0.037)、合并瓣膜性心脏病(OR=4.916,95%CI 1.107~21.829,P=0.036)是小肠血管性病变患者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DBE治疗是小肠血管性病变患者出血复发的保护因素(OR=0.214,95%CI 0.057~0.808,P=0.023)。结论DBE治疗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有效,尤其对于单发血管性病变效果更明显。合并瓣膜性心脏病、病程中输血是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双气囊小肠镜 小肠血管性病变 内镜下治疗 出血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活体小肠移植术的麻醉管理总结。方法首次行活体、同种异体部分小肠移植术患者7例,分析麻醉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指标、体温及术中输血、输液情况,追踪术后转归。结果6例患者存活并顺利出院,死亡1例。术后手术室内气管导管拔除率71%。与解剖分离期比较,血管吻合期和肠管重建期Hb和肠管重建期Ca2+浓度降低,血管吻合期血糖浓度升高(P<0.05或0.01);与血管吻合期比较,肠管重建期血糖浓度升高(P<0.05)。7例患者术中输注晶体液(57±30) ml/kg,胶体液以20%白蛋白为主,输注(15±13) ml/kg,多用于解剖分离期和血管吻合期。结论活体小肠移植术成功的条件是术前充分评估与准备,静吸复合麻醉联合术毕腹横肌平面阻滞,术中合理输注胶体,并辅以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监测血气、体温并积极调整电解质、内环境及体温稳定,可较好地维持活体小肠移植术受体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平稳,术毕尽早拔除气管导管,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器官移植 麻醉
  • 简介:摘要探讨MR小肠造影(MRE)对肠白塞病的诊断价值。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6例肠白塞病患者,分析其MRE征象。6例患者在MRE上均表现为回盲部深大溃疡伴肠壁息肉样增厚,病变肠壁扩散受限,均无肠腔梗阻征象。1例患者回盲部邻近腹膜轻度增厚并强化程度增高,手术证实为回盲部溃疡穿孔。本研究表明MRE能无创性定性评估肠白塞病,及时发现穿透性并发症。

  • 标签: 贝赫切特综合征 炎症性肠病 磁共振成像 小肠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部灌肠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期间的灌肠效果。方法:选用2020年6月-2021年5月期间本院接受灌肠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8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药物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局部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灌肠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灌肠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局部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 灌肠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药物灌肠前行清洁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及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9月-2020年8月收治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0例。患者均实施清洁灌肠后药物灌肠治疗。对照组以常规护理支持,观察组以综合护理支持。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干预有效率95.0%相比对照组的80.0%更高(P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清洁灌肠 药物灌肠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在婴幼儿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67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儿行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21例;年龄(343.3±279.7)d;既往腹部手术次数(1.1±0.6)次。术中顺行置管51例(76.1%),逆行置管16例(23.9%)。统计本组患儿术中情况、置管相关并发症及肠梗阻复发率。结果67例患儿均接受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院内死亡3例(4.5%)。其中1例为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胎粪性腹膜炎、肠穿孔患儿,术后家属放弃治疗,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感染性休克;另2例均为早产儿、低体重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术后家属放弃治疗,死于呼吸功能衰竭。余64例患儿术后平均禁食水时间2.6 d,平均置管时间21.6 d。除失访7例外,余5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8.3±12.5)个月。复发肠梗阻4例(7.0%),3例梗阻复发后均再次行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1例梗阻复发后行肠切肠吻合术、肠粘连松解术。4例均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长期随访均未再次出现梗阻复发。术后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2例(3.1%),包括拔管困难1例,给予分次拔除肠排列管;拔管后出现小肠套叠1例,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是治疗婴幼儿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有效手术方式,术后肠梗阻复发率及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婴儿 小肠排列术 小肠梗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