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加强健康教育对PICC导管的置入与对预防病人并发相关静脉的作用。方法以某医院2015年7月-11月的120例PICC导管维护患者为观察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编制为普通组、健康教育组,每组对象均为60例,普通组患者照常进行PICC常规维护,健康教育组患者则在照常PICC常规维护的同时不但要加强、推广健康教育理论知识,还要严格遵照科学的健康护理步骤,每一步没一个环节都要按照健康护理理论得到实施。最后,将两者观察结果做好记录,编录成档案材料。结果加强、落实了健康教育组的PICC患者的静脉并发症发作症状明显低于一般PICC患者的发作。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可降低PICC导管维护患者的相关静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健康教育 PICC导管 相关性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PICC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导管留置时间长、携带与维护方便、保护病患者血管、减轻病患痛苦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治疗之中。静脉是PICC 导管常见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生命危险,本文通过综述静脉形成的机理及护理干预对静脉形成影响,旨在表明预防PICC导管相关静脉形成护理的重要

  • 标签: PICC 相关性静脉血栓 预防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PICC导管相关静脉形成的有效方法通过我院从2017年1月~2018年8月行PICC置管106例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106例PICC置管患者在留置期间发生导管相关静脉2例,因发现早、处理早,最终导管通畅,顺利留置至治疗结束结论针对导管相关静脉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是留置PICC导管的关键。

  • 标签: 导管 血栓 预防及护理
  • 简介:摘要:中线导管是指通过穿刺进入周围静脉管腔,为病人提供长期的药物输入治疗,并可在血管内留置,也叫中型导管,其长度20.0-30.0 cm。对于成年人来说,中线导管可以保留7-28天,这是一个非常安全和便捷的静脉通道。由于导管末端并不位于中央静脉,所以不需要做 X线胸片,所以可以在病床边由一名专科护士进行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能减轻病人多次穿刺所带来的疼痛,同时又能保护周围的血管,以适应治疗的要求。但是,中线导管的穿刺点感染、渗液、静脉形成等并发症也有一定的风险。血栓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一旦出现血栓,不但加重了病人的身体与精神上的折磨,还会导致病人的住院天数延长、医疗成本上升、生活质量下降。所以,对于中心线插管的病人,要了解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体征,尽早治疗,防止发生静脉。对于有静脉的病人,要及时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同时要注意有没有出血的可能,病人要卧床1-2周,将患肢抬到高于心脏的位置,不要进行任何的按摩、热敷等,同时要注意局部的红肿、皮肤温度的改变。对于已有出血病史的病人,在不能使用溶栓抗凝药物的情况下,往往会发生意外的拔管。本文报告了一例在中心线插管后出现静脉,经适当的时机后,成功地将其拔除。现将其报告如下。

  • 标签: 中线导管 静脉血栓 处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液导管相关静脉防治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9-2020.9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80例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观察组输液导管相关静脉发生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结果:80例患者在留置期间发生输液导管相关静脉2例,经过有效治疗均康复,导管顺畅。结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减少输液导管相关静脉发生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输液导管 静脉血栓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液导管相关静脉防治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9-2020.9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80例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观察组输液导管相关静脉发生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结果:80例患者在留置期间发生输液导管相关静脉2例,经过有效治疗均康复,导管顺畅。结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减少输液导管相关静脉发生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输液导管 静脉血栓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PICC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穿刺成功率高、安全、血管损伤小、置留时间长、无需医生操作等优点,常被用于长期输液、肿瘤周期化疗等临床治疗中,但随着PICC留置时间的延长,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其中以静脉最具代表,危重患者中PICC相关静脉形成的发生率为13%–91%,血栓形成极易诱发肺栓塞等高危并发症,进而威胁患者生命。本文就PICC导管相关静脉的概念、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护理措施进行综述,重点对三大危险因素和预防护理干预内容进行阐述,进一步论证优质护理可以减少PICC导管相关静脉的发生这一论证,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PICC导管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预防护理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抽取2020年1月~12月期间本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50例行PICC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有未发生PICC相关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n=7)与非血栓组(n=43),对PICC相关血栓发生的单因素及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观察组年龄60岁以上、长期卧床、头静脉置管、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段2/3处的患者,较对照组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高(P<0.05);Logtis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长期卧床、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半段均是肿瘤患者PICC相关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PICC发生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提前对高危人群加以干预,以降低血栓的发生。

  • 标签: 肿瘤 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危险因
  • 简介:癌肿是最重要的获得静脉栓塞(VTE)的危险因素。癌肿可表达促凝蛋白,直接和间接地激活凝血系统,亦可产生炎细胞因子,触发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的危险。肿瘤包块可外压邻近血管而使静脉流淤滞。还包括静止不动、癌肿及其治疗和潜在的易栓遗传因素等。许多常用的治疗措施亦增加VTE的危险,包括手术、化疗药物、辅助性激素的使用、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剂和留置中心静脉通道装置。某些确定的肿瘤类型发生VTE的危险较大。特发性血栓栓塞初次发病时需作广泛的肿瘤筛选,对发现潜在隐匿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 标签: 癌肿 静脉血栓栓塞 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作者: 杨方英 华荣誉 吴婉英 毕丹凤 吴怡 王锦毓 高利琴 梁冠冕 吴红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2
  • 出处:《肿瘤研究与临床》 2020年第07期
  • 机构: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浙江省肿瘤医院护理部,杭州 310022,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杭州 310053,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浙江省肿瘤医院静脉治疗中心,杭州 310022,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肿瘤外科,杭州 31002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据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上肢静脉风险的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队列研究,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PICC置管肿瘤患者1 032例,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PICC相关上肢静脉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检验,采用图形校准法对列线图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栓史(HR=27.82,95% CI 8.17~94.88,P<0.01)和高脂血症(HR=3.01,95% CI 1.31~6.93,P=0.009)是PICC相关上肢静脉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71(95% CI 0.63~0.80),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1周、2周、1个月内预测PICC相关上肢静脉风险概率的校准曲线略偏离标准曲线,提示该模型有可能高估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静脉发生风险。结论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且可操作强,可以用于预测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PICC相关上肢静脉的发生概率,从而识别高危患者,为制定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上肢静脉血栓形成 肿瘤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静脉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35例淋巴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静脉将其分为血栓组(n=23)、非血栓组(n=11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PICC置管静脉导管尖端位置、PICC置管肢体等数据,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PICC相关静脉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静脉的发生率为17.04%(23/13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内、导管直径/静脉直径比值≥67%是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静脉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淋巴瘤化疗患者发生PICC相关静脉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内、导管直径/静脉直径比值≥67%。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高危人群,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PICC相关静脉的发生率。

  • 标签: 淋巴瘤 化疗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和整合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为儿童导管相关血栓预防临床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JBI Evidence Synthesis、Cochrane Library、CINAHL、国际指南协作网、美国国立指南库、ACP Journal Club、PubMed、中国医脉通指南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时限均为2011年6月30日—2021年6月30日。由4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和总结。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指南4篇、专家共识3篇、证据总结2篇、系统评价1篇。总结出儿童中心静脉导管人员培训、风险因素评估、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导管维护及血栓预防5个方面24条证据。结论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内容全面广泛,指导及可操作强,可为儿童导管相关血栓预防临床护理方案提供依据。医护人员可从以上5个方面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特点进一步细化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规范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及维护过程,并对患儿进行药物或非药物预防。

  • 标签: 儿童 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PICC术后深静脉形成的原因,预防PICC术后深静脉的形成,降低其并发症发生,减轻病员痛苦,减少医疗费用。

  • 标签: PICC 相关性静脉血栓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静脉栓塞症(VTE)是肺腺癌的常见并发症。肺腺癌的驱动基因状态与VTE发生风险有关,常见的驱动基因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间变性淋巴瘤激酶、c-ros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和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等。基于肺腺癌驱动基因与VTE之间的相关研究,根据驱动基因状态筛选出发生VTE风险高的患者,最终将常规危险因素与驱动基因联合应用评估肺腺癌并发VTE的风险,对于临床早期预防肺腺癌患者发生VTE意义重大。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静脉血栓栓塞 驱动基因
  • 作者: 张晓霞 胡秀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2年第12期
  • 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外科,成都 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成都 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创新研究中心,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成都 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创新研究中心,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引发的导管相关静脉(PICC-RVT)是置管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肿瘤患者PICC-RVT发病率高,是导致非计划拔管的首要原因,不仅增加了住院费用、还延长了住院时间。PICC-RVT可防难治,转变既往"重治疗、轻预防"的临床思维,开发针对肿瘤患者的PICC-RVT风险预测模型,可提前评估患者的血栓发病风险,有助于PICC-RVT的分层防治,降低PICC-RVT发病率并改善其不良结局。本文就国内外已发表的PICC-RVT风险预测模型展开综述,为临床医护人员基于各专科病种特点选择合适的血栓风险预测工具提供参考。

  • 标签: 综述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风险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预防手术患者术中深静脉形成效果。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18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50例手术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25)和研究组(n=25),对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对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血流速度和锋速、深静脉形成概率、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结果:手术前,研究组和常规组患者的血流速度和锋速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研究组患者血流速度为(45.70±1.82)、锋 速 为(54.09±5.86),均要好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深静脉形成概率为7.82%,研究组住院时间为(50.18±18.20),均要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对手术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患者形成深静脉,有效控制患者的血流而速度和锋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预防效果 手术患者 深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