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中华文明起源如“满天星斗”般遍布华夏大地。当陶寺贵族偏居晋南一隅坐享荣华时,嵩山南麓则是一片“天下万国”场景,随着瓦店、王城岗、古城寨等河南龙山城址相继衰落,新砦大邑崛起并迈开社会整合步伐。经历几百年逐鹿中原,东亚历史上最早广域王权国家在洛阳盆地崛起——二里头,正处在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节点上。

  • 标签: 从多元走向一体 二里头 中华民族 文明起源 社会整合
  • 简介:现代主义的梦想不仅包括掌控自然,还包括建构一个属于自由理性的人类群体的伦理-政治乌托邦。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抹杀了它的内在矛盾和张力,使这份遗产失去了被挑战、质疑和讨论的价值。而批判理论在不放弃启蒙的乌托邦遗产的同时,又试图超越现代主义的构想,指引我们既不放弃理性自身,同时又超越现代主义的理性。作为“盛期现代主义者”的阿多诺虽然也曾对启蒙主义和“西方理性的身份逻辑”进行了强烈批判,却并未对理性反思在获取个体自主性和集体正义方面所具有的治愈力量丧失信念。通过对阿多诺的细读,不仅可以让我们注意到盛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辩证张力,还能告诉我们,要想在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真正实现对话,就必须倾听阿多诺作为中介者的声音。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批判理论 阿多诺 乌托邦 启蒙主义
  • 简介:近期,频频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将大众的关注点又重新聚焦于这个早已“司空见惯”的问题。特拉维斯·赫希提出的与青少年越轨行为相关的社会控制理论四要素(依恋、投入、参与、奉献),对探究校园暴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思路。透过其社会控制理论发现校园暴力的成因主要基于依恋关系弱化;奉献与“违规”权衡下的侥幸放纵;兴趣“压抑”下的情绪释放;信念认同缺失下的校园暴力认知偏差等方面。做好校园暴力预防,需要与青少年加强情感交流;加大执法力度,界定宽容与惩罚的评价标准;关注青少年兴趣培养;强化德育建设机制;提升青少年道德规范和法制理念的接受认同。

  • 标签: 社会控制理论 校园暴力 预防
  • 简介:"95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生活主阵地由自习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更多集中到宿舍,宿舍关系成为大学生更为重要的人际关系。然而,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宿舍关系满意度较低,烦恼源集中在环境和心理两方面。运用场域理论对此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维系宿舍关系"情感链接"、创新宿舍关系管理两个方面,提出温馨宿舍建设的路径。

  • 标签: 场域理论 温馨宿舍 调查 路径
  • 简介:高职院校学生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院校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同样不容忽视。研究他们的特点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才能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对症下药、寻找对策,为更具针对性的高职院校加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本报告调查、分析、总结了高职学生的构成特点,高职学生的一般学习特点、高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提出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等于他们的学习缺陷,应该积极挖掘他们学习特点的积极方面。

  • 标签: 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习特点
  • 简介: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合作治理实践之一,合作型环境治理在西方国家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在中国,行政主导型治理模式无法有效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合作为当前环境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国外合作型环境治理研究进行了述评,指出了合作型环境治理的缘起、内涵、类型、成功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估,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 标签: 合作 环境治理 复杂的环境问题 模式创新
  • 简介: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对人生、社会及世界的认知与情感的一部分,在社会文化上有着鲜明的体现。以Hofstede文化五维度理论对内蒙古青年价值观的解析发现:当代内蒙古青年价值取向由重视集体性价值转向追求个体性价值,缩小权力差距的意愿增长,追求事业成功与物质成就的刚性特征明显,不确定性规避的取向较高,传统社会显著的长期取向逐渐向短期取向转变。

  • 标签: Hofs tede文化维度理论 青年 价值观 内蒙古
  • 简介:作为德国观念论的后继者,批判理论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内在性与超越性的对立。为了破解意识形态批判的自反性悖论,本文通过对黑格尔的理念与马克思的类存在物的互文解读,将内在性与超越性的辨证法重新定向为社会生活与自我意识之间的辩证法,后者不仅是社会批判的结构化特征,而且成为重构意识形态批判谱系的方法论支撑。面对诸种社会病理对人类自由理性生活的扭曲和颠倒,作者认为,对物质世界的超越有赖于某种体察历史的正统人类学的指引,这也是为什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必须遵循由黑格尔和马克思奠基的社会生活与自我意识之间的辩证法的原因所在。

  • 标签: 黑格尔 马克思 批判理论 意识形态 辩证法
  • 简介:本文旨在对后殖民主义时代的批判理论如何真正具有批判性进行反思。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批判理论对后殖民主义问题的沉默,并认为哈贝马斯与霍耐特对历史进步理念的信守及以此确立的规范性视角阻碍了批判理论的去殖民化进程。通过对阿多诺与福柯的思想进行解读,作者提出了一种作为历史问题化的批判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批判理论能够在自身的理论传统内部发现资源,进而不仅可以通过摆脱历史的进步主义解读而实现自身的去殖民化,而且可以以一种语境主义的、内在的方式确立自身的规范性视角。

  • 标签: 阿多诺 福柯 后殖民主义 批判理论 进步
  • 简介:大众消费社会以来,人们的消费不仅呈现出按阶级、阶层划分的特点,还表现出明显重视个人风格和品味的趋势。这种消费方式影响了人们对自我和他人身份认同以及对自身形象的塑造,这一点在女大学生的消费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并对她们的人际交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无结构访谈法,以女大学生的服装消费为例,通过分析发现,女大学生的消费认同受到家庭条件、价值观和同辈群体的影响,这种消费认同会影响到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与分类,对其人际交往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具有弊大于利的倾向。因此,探索对策以理性的消费认同改善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女大学生 消费 认同 人际交往
  • 简介:哈贝马斯试图从概念上界定使解放实践制度化的政治形式,这代表着批判理论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主要是通过构建一种不以对外在自然的工具性统治为前提或理由的理论框架来完成的。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的论述中,工具理性批判所具有的政治潜能应当通过劳动这一中介使人类实现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协调,G.D.H.柯尔的“自由意志论社会主义”为此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批判理论 人的解放 自然 劳动 自由意志论社会主义
  • 简介:2015年12月30日,由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主办的“司法改革背景下未成年人审判理论与实务”专家论证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和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 标签: 专家论证会 审判理论 未成年人 改革背景 实务 司法
  • 简介:“国家亲权”理论为各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与革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源于该理论的观护制度是为避免或减少刑罚的弊端应社会司法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并逐渐制度化的,并在少年司法领域得到了广泛适用。而在我国尚处试点探索阶段。随着目前少年司法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建立适应实践需要的本土化“复合型”观护机构,以推动少年司法社会支持体系制度化建设成为题中之义。检察机关作为我国司法机关中唯一全程参与刑事诉讼,并承担法律监督职能的机关,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政策的贯彻发挥着关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在司法改革背景下,切实落实未检机构专门化、人员一体化值得深入思考。

  • 标签: 未成年人 观护机构 国家亲权 少年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