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人应用可穿戴式除颤器(WCD)的临床特点和随访资料,了解WCD在中国应用的初步情况。方法本研究中心临床观察性研究,国内共5家医学中心参与该研究。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受WCD并完成随访的患者共54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随访穿戴依从性、反馈的问题、除颤治疗效果等。结果接受WCD治疗的患者男47例(87.0%),年龄(55.2±17.6)岁。其中冠心病患者31例(57.4%),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作患者19例(35.2%)。使用WCD的主要适应证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40 d内)伴左心室射血分数≤35% 18例(35.2%),其次为等待心脏移植且具有心脏性猝死(SCD)发生风险患者9例(16.7%)。患者平均穿戴天数为(51±34) d,最长145 d。18例患者随访3个月期间内坚持穿戴超过1个月。穿戴过程中感觉不适主要为除颤背心影响睡眠和无故报警。1例患者随访过程中监测到13次室颤发生,均予1次除颤治疗成功转复。无1例患者发生误放电。6例患者植入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结论WCD的中国临床观察性研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应用WCD的临床特点和使用情况,为进一步改善患者SCD的预防、加强公众对WCD的认识提供了经验。

  • 标签: 除颤器 多中心研究 患者特点 使用情况
  • 作者: 刘柳 赵雪莲 王海涛 李高峰 李正勇 潘博 杨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石家庄 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整形外科,石家庄 050000 ,山东大学威海市立医院整形外科 264200 ,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科,长沙 410005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整形外科,成都 61004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七科 100144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耳畸形患者伴发其他畸形的特点,并探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东大学威海市立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6家三甲医院收治的小耳畸形患者资料,通过体格检查、心电图、胸部CT和腹部超声检查进行诊断,记录并统计耳部畸形及伴发其他系统畸形的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录入数据并处理,Pearson χ2检验分析小耳畸形与伴发畸形间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小耳畸形患者746例,男性513例,女性233例,年龄5~27岁。单侧小耳678例,双侧小耳68例;Ⅰ度128例,Ⅱ度564例,Ⅲ度54例。336例(45%)患者伴发其他畸形,其中伴发耳面颈畸形321例,肌肉骨骼系统畸形261例,心血管系统畸形76例,泌尿生殖系统畸形30例,眼畸形30例,呼吸系统畸形27例,中枢神经系统畸形7例,消化系统畸形5例,膈疝1例。男性和女性小耳畸形伴发其他畸形的构成比分别为47.0%(241/513)和40.8%(95/23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93,P=0.114);单侧和双侧小耳畸形伴发其他畸形构成比分别为45.7%(310/678)和38.2%(26/6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0,P=0.237);Ⅰ、Ⅱ、Ⅲ度伴发畸形的构成比分别为39.8%(51/128)、42.6%(240/564)和83.3%(45/54),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794,P<0.001)。结论小耳畸形具有显著的临床异质性,伴发畸形比例较高,耳廓发育程度越差的患者伴发畸形的几率越大;需要进行系统检查和辅助检查,有助于临床诊疗和致病原因分析。

  • 标签: 先天性小耳畸形 伴发畸形 多中心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中心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CPT)行不同手术方式后的愈合情况。方法收集中心自2007年7月至2019年9月应用手术治疗的CPT患儿429例。其中,男277例,女152例;CPT Crawford Ⅳ型408例,Crawford Ⅲ型21例;左侧209例,右侧214例,双侧6例;294例患儿伴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NF-1);胫骨假关节位于上1/3者16例,中下1/3者413例。平均手术时年龄为8岁,范围为0.8~13.4岁;患儿首次骨折的平均年龄为3.3岁,本研究中最早骨折的年龄为出生时,首次骨折的最晚年龄为12岁。本研究按手术方式可分为包裹式植骨联合手术(329例)、弹性髓内针(13例)、伊氏架+弹性髓内针(32例)、伊氏架(18例)、钢板(28例)、单臂外固定(4例)、克氏针(3例)、伊氏架+髓内棒(2例)。收集术后随访胫骨假关节患儿的初期愈合情况。结果330例CPT患儿实现初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5个月,范围为3.0~8.5个月)。包裹式植骨联合手术治疗较单纯运用钢板、伊氏架联合弹性髓内针治疗的初期愈合率高,整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卡方分割法(显著性水准调整为0.05/3=0.017)进行两两比较,包裹式植骨联合手术与弹性髓内针愈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包裹式植骨联合手术与伊氏架+弹性髓内针愈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包裹式植骨联合手术与伊氏架愈合率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弹性髓内针与伊氏架+弹性髓内针愈合率的差异则没有统计学意义(P=0.203)。结论包裹式植骨联合手术是治疗CPT的一种有效方法,初期愈合率高。单纯运用伊氏架、钢板、弹性髓内针、克氏针等治疗的患儿初期愈合率低,常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 标签: 多中心研究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手术方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国儿童基本药品的可及性现状,为提高我国儿童基本药品可及性,促进儿童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于2017年5月26日至6月2日选取我国东部、中南部、西部和北部地区17个省或直辖市的55家公立医院,以调查表的形式对42种儿童基本药品进行可及性调查。每个药品调查原研药和仿制药两个品种。研究内容包括可获得性、价格、可承受性。42种儿童基本药品在所有调查机构中可以得到的百分比,即为该药品的可获得性。价格研究采用中位价格比值(MPR),即某一种药品单位价格的中位数与国际参考价格的比值,并针对所有药物得出中位MPR。药品费用的可承受性研究,是将治疗某一标准疗程疾病所需的费用,折算成赚取全国日最低工资所花费的天数,计算治疗该常见疾病的可承受性。对可获得性、价格、可承受性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在42种调查药品中,原研药和仿制药的平均可获得性分别为33%和32%。原研药和仿制药的中位MPR分别为5.43和1.55;既有原研药又有仿制药的19种药品价格比较,原研药和仿制药的中位MPR分别为7.73和2.04。针对4种常见儿童疾病(肺炎、消化性溃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难治性肾病)的5种基本药品进行可承受性研究,使用仿制药需要花费0.63(0.16~6.17) d全国日最低工资,使用原研药需要花费1.03(0.16~11.53) d全国日最低工资。结论在42种儿童基本药品中,原研药和仿制药的可获得性均较低。仿制药价格基本合理,可承受性较好;原研药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参考价,可承受性较差。需进一步提高我国儿童基本药品可及性。

  • 标签: 中国 儿童 必备 药物 多中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内创伤中心模式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国内6家综合医院的创伤中心收治的1 248例严重创伤患者资料。男987例,女261例;年龄(50.4±15.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622例,高处坠落伤357例,刀刺伤62例,其他伤(重物砸伤、摔伤)207例;患者入院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为(24.9±8.5)分;Glasgow昏迷评分为(12.6±3.6)分。均采用综合医院内部创伤中心模式的多学科诊疗对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救治。统计患者入院30 d内死亡病例数、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结果所有患者均得以有效救治,患者入院30 d内死亡101例,病死率为8.1%。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重度颅脑损伤(56例)、失血性休克(26例)、器官衰竭(11例),其他(8例)。结论我国创伤中心的建立弥补了大型综合医院分科过细对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治疗的欠缺,为大型综合医院救治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提供了一种可推广模式。

  • 标签: 多处创伤 损伤严重度评分 治疗结果 多学科诊疗 救治
  • 简介:摘要目的中心临床应用对比分析8排及16排移动CT的成像质量及性能特点、检查耗时、人工成本及辐射剂量值等。方法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20年7月应用8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90 059例次,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联合多家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应用16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10 969例次,分别采集患者头部扫描成像、检查时间、人工成本(人员累计耗时),以及辐射剂量值: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另外随机选择同期60例次64排大型CT检测值作为对比。结果(1)成像分析:8排移动CT头部扫描90 059例次,其中急诊室82 843例次(91.99%)、ICU 7090例次(7.87%)、手术室126例次(0.14%)。16排移动CT头部扫描10 959例次,其中急诊室8601例次(78.41%)、ICU 879例次(8.01%)、手术室31例次(0.28%)、车/船/机载头部扫描1458例次(13.29%)。2组成像质量基本相同,与8排移动CT组相比较,16排移动CT安装有精密导轨控制扫描和减振器,扫描速度快,运动伪影少,具有平扫+增强、脑血管造影(CTA)和脑灌注成像(CTP)等多种成像功能。(2)扫描时间与辐射剂量:16排、8排移动CT及64排大型CT的扫描时间、人工成本、辐射剂量(CTDIvol、DLP、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移动CT成像质量优良,扫描速度快耗时少、人工成本低、辐射剂量低,具有平扫、增强及CTA、CTP多种成像功能。

  • 标签: 移动CT 移动卒中单元 脑梗死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在真实世界中,评价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初步疗效。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选择自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在安徽地区中心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记录患者用药前的基线特征。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评价患者用药剂量、血压水平、生化指标和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共入选患者245例,NYHA Ⅲ/Ⅳ级患者比例为64.9%,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率分别为88.5%、83.3%和92.2%。用药后患者收缩压[(109.6±13.4)mmHg比(120.3±17.3)mmHg, P<0.01]和舒张压[(70.5±9.4)mmHg比(75.2±12.1)mmHg, P<0.01]较用药前均显著下降。随访1个月后,血清肌酐[(98.3±35.5)μmol/L比(95.7±31.9)μmol/L,P>0.05]和钾水平[(4.06±0.54)mmol/L比(4.11±0.46)mmol/L,P>0.05]无明显变化,但NYHA分级显著改善(P<0.01)。结论真实世界中的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较重,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后血压降低更为明显,但1个月后NYHA分级显著改善。

  • 标签: 沙库巴曲缬沙坦 慢性心力衰竭 真实世界
  • 作者: 徐建 熊永福 黄徐建 杨发财 李敬东 刘建华 赵文星 秦仁义 尹新民 郑树国 梁霄 彭兵 张起帆 李德卫 汤朝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1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一科 川北医学院肝胆胰肠研究所,四川南充 637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石家庄 20009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江苏徐州221006,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胆胰外科,武汉 430030,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长沙 410005,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胆道外科,重庆 400038,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肝胆外科,杭州 31002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成都 61004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广州 510515,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 400016,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通外科 200092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国内多个中心行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近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8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143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92例,女性51例,年龄(64±11)岁(范围:53~72岁)。Bismuth分型:Ⅰ型38例(26.6%)、Ⅱ型19例(13.3%)、Ⅲa型15例(10.5%)、Ⅲb型28例(19.6%)、Ⅳ型43例(30.0%)。将各手术团队内手术例数≤10例(每个手术团队内前10例患者)的患者列为A组(77例),手术例数10例之后的患者列为B组(66例);并将完成例数≥10例中心的病例设为A1组(116例),<10例的中心设为A2组(27例)。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21.3±153.4)min(范围:159~77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1 500 ml(中位出血量300 ml)。术后近期并发症包括胆瘘、出血、腹腔感染、胃排空延迟、肺部感染、肝功能衰竭等,术后总住院时间为(15.9±9.2)d。B组与A组相比手术时间缩短[(429.5±190.7)min比(492.3±173.1)min,t=2.063,P=0.041]、术中出血量相对减少[465 ml比200 ml,Z=2.021,P=0.043];A组术后胆瘘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于B组(χ2=4.341、0.007,P=0.037、0.047)。A1组与A2组相比手术时间相对缩短[(416.3±176.5)min比(498.1±190.4)min,t=2.136,P=0.034],术后胆瘘、腹腔感染发生率较低(χ2=7.537、3.162,P=0.006、0.046)。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A组与B组近期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完成例数逐步增多,手术熟练程度不断提高,以及规范化操作流程指导下,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时间逐渐缩短。在严格选择病例前提下,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完成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是可行的;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建议做广泛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胆管肿瘤 根治性切除 安全性 可行性
  • 作者: 宋帅 吴苏稼 王臻 张伟滨 胡永成 张国川 姚阳 王文剑 于秀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60医院骨病科,济南 250000 ,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南京 210000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肿瘤科,西安 130022 ,上海瑞金医院骨科 200025 ,天津医院骨肿瘤科 300000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肿瘤科,石家庄 050051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肿瘤科 200233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60医院骨病科,济南 25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儿童肢体骨肉瘤患儿(≤14岁)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7年10月国内7家骨肿瘤治疗中心收治的14岁以下肢体骨肉瘤患儿的病历资料,记录其一般资料、外科分期、术前有无穿刺活检、化疗方案、化疗次数、手术方式、复发转移及生存预后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预后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因素的生存预后分析。结果肢体骨肉瘤患儿共147例,男73例,女74例。肢体骨肉瘤患儿的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53%,中位总生存时间103个月(95%CI:92.8~128.5),3、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6%、38%,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3个月(95%CI:71.9~104.3)。膝关节周围:123例,膝关节以外:24例。Enneking外科分期:Ⅱ期139例,Ⅲ期8例。其中应用保肢术128例,截肢术19例。规范化疗组78例,非规范化疗组69例,规范化疗组与非规范化疗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43.8%;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2%、31.6%。无复发转移的有75例,单纯复发13例,单纯转移41例,多发转移(包括复发伴转移)18例,其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51.3%、21.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规范化疗、Enneking外科分期、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和复发转移是影响肢体骨肉瘤患儿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而性别、部位、手术方式及化疗方案中是否应用甲氨蝶呤(MTX)不是影响患儿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Cox回归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规范化疗和复发转移是影响肢体骨肉瘤患儿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规范的进行辅助化疗、有效的控制复发和转移可以提高肢体骨肉瘤患儿(≤14岁)的生存率,改善患儿的预后,化疗的不规范及复发转移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

  • 标签: 骨肉瘤 肢体 儿童 多中心研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前期建立的尿液常规智能审核规则(含复检规则和人工审核规则,简称智能规则)进行中心大样本的验证及改进研究,以提高智能规则的临床适用性。方法智能规则的验证与改进,共收集2019年3月至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烟台毓璜顶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以及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等6家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尿液标本31 456份,其中3 105份标本以镜检结果及人工审核为参考用于智能规则的验证与调整,28 351份标本以100%人工审核为参考用于改进后的智能规则临床适用性的验证。结果原发布智能规则中的人工审核规则存在8.59%(202/2 352)的无效审核率以及8.84%(208/2 352)的无效拦截率,复检规则的假阴性率和复检率与前期结果相似。依据大数据深度分析结果和8家医院(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技术骨干的讨论,增加了1条复检规则和4条人工审核规则、删除了2条人工审核规则,并对人工审核标准进行了统一,形成了改进后的智能规则。其中,复检规则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漏诊率)及复检率没有明显变化,分别为14.72%(457/3 105)、4.06%(126/3 105)及24.73%(768/3 105);人工审核规则的无效审核率、无效拦截率均降到0;智能规则的人工审核率、自动审核通过率分别为50.89%(1 580/3 105)、49.11%(1 525/3 105)。智能规则的大样本验证结果与之相一致。结论中心大样本验证显示改进后的智能规则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

  • 标签: 尿分析 诊断试验,常规 人工智能 质量改进 多中心研究
  • 作者: 刘柔 帅可鑫 鲍燕敏 李静 林丽华 凌继祖 丘力 王雪艳 夏正坤 杨巧芝 张磊 张曼 符州 徐保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5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第16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45,江西省儿童医院肾内科,南昌 330006,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 518206,北京市昌平区中西结合医院儿科 100096,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 361005,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730000,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 610000,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 300211,东部战区总医院儿科,南京 210002,聊城市人民医院儿科,山东 聊城 252004,郑州儿童医院呼吸科 450053,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一科,石家庄 05003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 4000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的入组率、变异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施行临床路径5年来各年入组率、完成率、变异及变异原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三级甲等医院儿科实施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后的相关数据,以分析入组率、完成率、变异及相关原因。结果1.至2016年底,纳入研究的13家医院中11家医院施行临床路径达5年,1家施行3年,1家施行2年。2.11家外院提供了入组率,实施临床路径来入组率<50%的有2家医院,入组率>80%的有9家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各年完成率≥75%,提供了数据的8家外院完成率基本>70%。3.北京儿童医院实施临床路径5年以来总计入组427例,变异93例(变异率21.78%)。外院有5家医院从实施临床路径来变异率即保持在<15%的水平;3家医院随实施年限增加变异率逐年下降,由不合格到合格;1家医院先反弹后控制;1家医院变异率增加27.65%;1家医院变异率先控制后反弹;1家医院变异率始终>15%。变异的最主要原因为合并症、并发症、病情进展或入院后修正第一诊断等疾病因素。结论各地完成率均达到要求,入组率有待提高,变异率差异大,临床路径的推行需加强监控及进一步优化。

  • 标签: 临床路径 支气管肺炎 三级甲等医院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旨在评价左心耳封堵器(LEFTEAR)用于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禁忌或抗凝治疗后仍有脑卒中风险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左心耳封堵术(LAA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全国9家医院共计200例拟行LAAC的房颤患者。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顺利完成200例入组。患者年龄(68±8.7)岁,年龄范围38~89岁,男112例(56%),CHA2DS2-VASc评分(3.5±1.44)分,HAS-BLED评分(2.5±1.18)分。入组患者均植入新型盘式封堵器LEFTEAR。左心耳成功封堵标准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价封堵周边无或少量残余分流(PDL≤3 mm)。以术后12个月内的复合终点事件(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心脏性/不明原因死亡)为主要有效性指标,以术后12个月内的严重不良事件(SAE)为安全性指标。结果196例患者植入封堵器,余4例未予植入(1例发现左心耳开口>35 mm,1例尝试封堵失败后放弃,2例完成房颤消融后尝试行LAAC出现心脏压塞)。其中房颤一站式手术(消融联合LAAC)133例。截至2019年12月31日,平均随访6(4,11)个月。围术期和随访期均无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SAE均发生在一站式手术患者中,心脏压塞7例,封堵器脱落或明显移位3例。其中9例发生在围术期,心脏压塞6例,仅2例需要行急诊外科手术;封堵器脱落或明显移位3例。即刻成功率达到100%,其中178例未见残余分流。累计完成153例随访(79.7%,153/192)已经完成至少1次TEE检查患者中,左心耳成功封堵率为98.7%(151/153),未见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结论应用新型盘式封堵器(LEFTEAR)行左心耳封堵术,总体较有效和安全。房颤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术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epsis-3标准对脓毒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江苏省6家医院重症医学科连续收治的感染或怀疑感染的成人患者。将纳入患者分为4组,A组Sepsis-1及Sepsis-3标准都符合,B组只符合Sepsis-1标准,C组只符合Sepsis-3标准,D组Sepsis-1及Sepsis-3标准均不符合。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诊断及感染来源,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24 h内生命体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等临床数据,将上述收集数据按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绘制SOFA、qSOFA、SIRS评分预测患者28 d病死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使用约登指数筛检各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的最佳截断值及其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共纳入527例感染或怀疑感染的患者,其中A组324例,B组113例,C组22例,D组68例,其28 d病死率分别为38.9%、17.7%、31.8%、11.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S评分分别为3(1)、2(1)、1(0)、1(0)分,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7(10)、11(10)、15(8)、12(8)分,qSOFA评分分别为2(1)、1(1)、1(1)、1(2)分,SOFA评分分别为8(6)、1(0)、7(4)、1(0)分,4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SOFA、qSOFA、SIRS评分预测患者28 d病死率的价值,结果显示,SOFA评分的AUC和95%可信区间优于qSOFA评分和SIRS评分〔0.71(0.66~0.76)比0.59(0.55~0.64)、0.57(0.51~0.62),均P<0.01〕。根据约登指数,SOFA、qSOFA、SIRS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2和2分,其敏感度分别为69.4%、60.1%、53.6%,特异度分别为61.8%、76.2%、51.1%。结论Sepsis-3标准在诊断及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方面优于Sepsis-1标准。qSOFA可作为早期ICU床边快速筛选高死亡风险脓毒症患者的工具。

  • 标签: 脓毒症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9家移植中心已开展ABO血型不相容亲属活体肾移植(ABOi-KT)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开展ABOi-KT提供可借鉴经验。方法收集200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各中心已开展ABOi-KT和同期ABO血型相容亲属活体肾移植(ABOc-KT)的临床资料,从组织配型、术前处理方案、术后并发症、移植物及受者存活率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国内现阶段ABOi-KT的效果。结果342例ABOi组和779例ABOc组供、受者相比,(1)年龄、体重指数、供受者关系及术前透析等待时间等没有显著差别;(2)ABO血型:各移植中心O型受者等待名单最长,实施O型受者ABOi-KT,特别是A型给O型的比例最高;(3)HLA配型:两种手术在错配率、群体反应性抗体(PRA)I类、PAR Ⅱ类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4)术前抗CD20单抗的使用根据不同时期应用方案不同;(5)外科并发症:开展ABOi-KT的早期以出血最为常见,现阶段可见血管内微血栓形成,与ABOc-KT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6)术后1、3、5、10年移植肾存活率和受者存活率均较高,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和血肌酐水平较低,与ABOc-KT相当。结论ABOi-KT技术成熟、安全有效,各移植中心可根据需要开展。

  • 标签: 肾移植 ABO血型 不相容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规则并对其进行验证,在保证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检验效率。方法收集来自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航天中心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山西省人民医院5家医院检验科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期间的尿液标本共5 359份,其中建立表观健康人群参考区间组355份,规则建立组3 449份和规则验证组1 555份。以显微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应用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对尿液标本进行检测,建立尿液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规则。各实验室均进行严格的室内质量控制,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规则建立阶段计算正常人群参考范围和自动审核规则结果(包括真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阳性率、假阴性率、自动审核通过率),规则验证阶段计算自动审核规则的性能指标包括(有效拦截率、无效拦截率、有效审核率、无效审核率、自动审核通过率、自动审核通过正确率)。结果以显微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初步建立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规则,其自动审核通过率为52.51%(1 811/3 449),显微镜检查率为2.58%(89/3 449),假阴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和真阳性率分别为2.26%(78/3 449)、11.86%(409/3 449)、47.00%(1 621/3 449)和38.88%(1 341/3 449)。验证数据与规则建立数据一致并有一定提升,最终设定20条自动审核规则,其有效拦截率、无效拦截率、有效审核率、无效审核率、自动审核通过正确率分别为38.52%(599/1 555)、10.35%(161/1 555)、49.07%(763/1 555)、2.06%(32/1 555)和87.59%(1 362/1 555)。结论应用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规则能够提高尿液检验的效率,节省人力,同时保证检测结果可靠性。

  • 标签: 尿液分析 自动审核规则 规则验证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中心凝血检验结果的自动审核规则,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同时减轻人工审核及复检工作负荷,缩短周转时间(TAT)时间。方法收集来自14家医院检验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期间凝血标本共14 394份:规则建立组11 230份(含Delta check 1 182份),规则验证组3 164份(含Delta check 487份);临床试应用77 269份。应用Sysmex CS系列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同时将临床信息、仪器参数、检测结果、临床诊断、抗凝药物使用和HCT、TG、TBIL、DBIL等相关信息汇总;根据历史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累积第2.5和97.5百分位数,根据临床建议、危急值、特殊用药史和相关指南确定自动审核拦截条件及限值;进行一期和二期验证,分别计算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假阴性、假阳性、自动审核通过率、通过正确率(与人工审核一致率)和TAT时间。结果(1)自动审核规则33条,涉及TT、PT/INR、APTT、FBG、DD、FDP、Delta check、反应曲线及性状异常;(2)规则建立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8.42% (7 684/11 230),假阴性为0(0/11 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8.51%(11 063/11 230),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0.09%(3 379/11 230),阴性符合率为68.42%(7 684/11 230);规则验证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0.37%(1 910/3 164),假阴性为0(0/11 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7.79%(3 094/3 164),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7.42%(1 184/3 164),阴性符合率为60.37%(1 910/3 164);(3)自动审核规则试应用,77 269份凝血检测标本,检验结果报告平均TAT缩短分别为8.5~83.1 min。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凝血检验结果自动审核规则33条,验证显示能够在保证检验准确性的同时缩短TAT,提高凝血检验效率。

  • 标签: 血液凝固试验 临床实验室技术 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 多中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不同级别医疗单位收治晚期早产儿(LPIs)中小于胎龄儿院内营养支持情况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北京地区共25家医疗单位收治的LPIs的临床资料,按照出生体重与胎龄的关系分为小于胎龄儿组(SGA组)及非小于胎龄儿组(非SGA组),比较两组患儿院内营养支持现状,分析影响小于胎龄LPIs出院时达到足量喂养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LPIs 1 347例,其中男性730例,女性617例;SGA组151例,非SGA组1 196例。SGA组院内纯母乳喂养率较高(5.3%比4.5%,P<0.01),加奶速度较慢[11.0 ml/(kg·d)比12.1 ml/(kg·d),P=0.003],达足量喂养平均所需时间较长(10.0 d比8.0 d,P=0.013),肠外营养应用率较高(77.5%比53.1%,P<0.01),肠外营养应用时间较长(5.0 d比2.0 d,P<0.01)。SGA组出生体重(1 940 g比2 490 g,P<0.01)、最低体重(1 890 g比2 400 g,P<0.01)及出院体重(2 135 g比2 530 g,P<0.01)均较低;生理性体重下降程度较低(3.1%比8.0%,P=0.015),体重增长速度较慢(13.3 g/d比33.0 g/d,P<0.01),平均住院日较长(11.0 d比8.0 d,P<0.01)。SGA组出院奶量[145.6比122.2 ml/(kg·d),P<0.01]及出院热卡[443.9 kJ/(kg·d)比384.1 kJ/(kg·d),P<0.01]均较高,住院期间达足量喂养率(31.8%比16.6%,P<0.01)及恢复出生体重率(78.8%比57.9%,P<0.01)均较高。以SGA组出院时达足量喂养为观察结局的Cox回归分析显示,加奶速度、肠外营养应用时间、住院时间是否≥7天、是否纯母乳喂养、母亲孕期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或胎盘早剥均为SGA组出院时达足量喂养的影响因素。结论小于胎龄LPIs院内加奶速度慢,肠内营养热卡低,肠内营养程度不足;肠外营养应用率高,持续时间较长、提供热卡较高,因其住院时间相对较长,故其出院奶量和出院热卡也较高,出院时恢复出生体重率及达足量喂养率均较高。但小于胎龄LPIs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度较慢,出院体重仍较低。

  • 标签: 晚期早产儿 小于胎龄儿 肠内营养 足量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6家医疗中心收治的401例行意向性根治性手术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和随访资料。其中男性153例(38.2%),女性248例(61.8%),年龄(62.0±10.5)岁(范围:30~88岁)。53例(22.2%)患者术前伴有黄疸症状。所有患者均接受意向性根治性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R0或R1切除。采用X-tile软件以不同淋巴结清扫数目作为截断值,分组进行统计检验,分析不同截断值与预后的关系,寻找最佳截断值。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因素预后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401例胆囊癌患者中,135例(33.6%)伴有淋巴结转移,其中N1期98例(24.4%),N2期37例(9.2%)。共清扫2 794枚淋巴结,每例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M(QR)]为6(5)枚,阳性淋巴结数目为0(1)枚,阳性淋巴结比例为0(0.20)。X-tile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清扫数目12枚和15枚为两个界值,据此将全部患者按淋巴结清扫数目分为1~11枚、12~15枚、≥16枚三组,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5.2%、74.5%、12.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4,P<0.01)。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清扫数目是胆囊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不同T分期分析结果显示,T1b期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1~7枚组患者预后优于≥8枚组(χ2=4.610,P<0.05);T2期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7枚组患者预后优于1~6枚组(χ2=4.287,P<0.05);T3+T4期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12~15枚组患者预后优于1~11枚组(χ2=5.007,P<0.05)及≥16枚组(χ2=10.158,P<0.01)。结论淋巴结清扫数目是胆囊癌意向性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T1b期患者推荐清扫<8枚淋巴结;T2期患者清扫>6枚淋巴结能改善患者预后;T3期以上患者推荐清扫12~15枚淋巴结,清扫≥16枚淋巴结不能改善预后。

  • 标签: 胆囊肿瘤 淋巴转移 淋巴结清扫数目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