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细胞起源于上皮或发生上皮化生的组织,是人类实体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尽管细胞可发生于不同解剖位置,其发病机制具有共性且各有特点。基因突变及分化标志物表达异常,表观遗传修饰调节靶基因表达,肿瘤微环境诱导癌细胞免疫逃逸等机制均参与细胞的发生。目前,关于细胞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现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就基因组改变、表观遗传学改变、非编码RNA调节、肿瘤微环境变化及危险因素诱导等方面对细胞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为细胞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鳞状细胞 遗传学
  • 简介:摘要: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是与宫颈密切相关的一组子宫颈上皮内病变,因此,对LSIL进行治疗,可以使子宫颈的发病率明显下降。非妊娠期LSIL优先选择宫颈切除性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和宫颈冷刀锥切术(coldknifeconization,CKC)。

  • 标签: 宫颈 低级别鳞状上皮 病变宫颈 锥切术后病
  • 简介:摘要新辅助治疗已成为局部进展期食管细胞的标准治疗模式,随着免疫治疗在食管新辅助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残余肿瘤的评估问题给病理医师的临床工作带来了新的任务,本文总结食管细胞新辅助治疗病理标本的评估相关问题,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也为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间收治的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中,随机抽选60例患者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A组给予宫颈冷刀锥切术,B组给予宫颈环形电切术,两组各3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相关指标方面,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A组术中出血量高于B组,A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B(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结论: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治疗上,两种治疗方式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虽然宫颈冷刀锥切术的手术时间较长,且出血量较大,但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为此,在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上,要基于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宫颈锥切术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采用不同宫颈锥切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宫颈冷刀锥切术)、4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宫颈冷刀锥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住院时间均更少,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病灶残留、复发、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采用改良宫颈冷刀锥切除术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其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不同宫颈锥切术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60岁女性患者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累及子宫内膜及右侧卵巢表面病例,分析在子宫内膜形成浅表浸润性细胞的特征、鉴别诊断及相关治疗。本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宫颈、子宫内膜、右侧卵巢表面p16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1例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细胞)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临床材料。总结 患者在住院期间诊断过程及临床治疗,疗效及预后。结果患者自于我院治疗开始,颈部肿块见明显缩小,肿瘤病标志物呈下降趋势。化疗过程中未见明显毒副反应。结论 铂类联合白蛋白型紫杉醇全身化疗联合PD-1免疫治疗对于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细胞)有较好疗效

  • 标签: 原因不明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鳞状细胞癌 铂类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病毒载量与阴道镜筛查对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齐齐哈尔市某三级医院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行宫颈筛查及HPV病毒载量检测的120位女性为对象,使用第三代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DH3)对hr-HPV进行分型分层病毒载量检测,病毒载量≥1pg/m L判定为阳性。分析hr-HPV病毒载量对阴道镜检出宫颈HSIL的预测作用。结果:将hr-HPV病毒载量与阴道镜检查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宫颈HSIL诊断的效果,提高宫颈检出率。结论:将hr-HPV病毒载量与阴道镜检查相结合,对宫颈HSIL的诊断的应用价值较高,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 标签: 阴道镜 高危型HPV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细胞和膀胱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膀胱非尿路上皮(NUBC)的病历资料62例,根据组织学类型将相关患者分为膀胱细胞组(n=24)和膀胱腺癌组(n=38),对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膀胱细胞的分化程度略高于膀胱腺癌,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比例低于膀胱腺癌,pt分期高于膀胱腺癌,整体预后较差,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结论:膀胱细胞和膀胱腺癌的预后均比较差,远处转移和肿瘤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膀胱鳞状细胞癌 膀胱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上尿路上皮(UTUC)是一种发病率低,但预后较差的疾病。对于UTUC的治疗目前以肾输尿管根治术为治疗金标准。在围手术期或肿瘤学结果方面,关于输尿管和膀胱袖带的处理目前尚没有文献报道哪一项技术可以显著优于另一种技术,因此外科医生的偏好通常决定了远端输尿管和膀胱袖带的管理方式,对于输尿管末端膀胱袖切除的处理的最佳方式尚有争议,本文就目前对膀胱袖切除的处理方式作一阐述。

  • 标签: 肾输尿管切除术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膀胱袖状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前庭细胞单纯手术切除治疗的可行性,以及同侧鼻唇沟穿支皮瓣修复术后缺损的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耳鼻整形外科的8例鼻前庭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38~75岁。明确诊断后尽快进行病灶完全切除,同时利用同侧鼻唇沟穿支皮瓣进行即时修复。术后不行进一步辅助治疗。术后分别对肿瘤复发、患者外观、供区瘢痕、通气及感觉功能等进行评估。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肿瘤分期T1期2例,T2期6例,经32~45个月的随访,所有病例在随访期内无复发。所有皮瓣愈合良好,其中1例近端翻折嵌入鼻翼外脚缺损处出现直径2 mm左右坏死,经换药10 d后愈合;另1例早期皮瓣颜色暗黑,提示血液回流不畅,及时处理5 d后好转。4例(50%)发生针垫样畸形,即局部环形隆起,6个月后逐渐消退。4例(50%)前鼻孔形态有所改变,但均无通气障碍,患者未要求再次修复。术后外观评级为“很满意”及“满意”,供区瘢痕不明显。皮瓣感觉于3个月后与周边组织没有差别。结论单纯手术切除T1-2期鼻前庭细胞是可行的治疗方法;同侧鼻唇沟穿支皮瓣一期修复术后缺损是较好的重建方法之一。

  • 标签: 鼻前庭 癌,鳞状细胞 鼻唇沟 穿支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宫颈环形电切术与宫颈冷刀锥切术在治疗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50例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组),50例采用宫颈冷刀锥切术(CKC组)。比较两组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LEEP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均优于CK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LEEP组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也明显低于CKC组,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手术方式中,LEEP相较于CKC具有手术时间短、成本低、术中出血量少,且伤口愈合速度快以及术后并发症发作概率小等明显优势。

  • 标签: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环形电切术 冷刀锥切术 妇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上皮-肌上皮(epithelial-myoepithelial carcinoma,EMC)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极少发生于泪道。本文报道了1例原发于泪道的EMC患者:62岁男性,主因“右眼溢泪10年,间断右侧涕中带血5个月”入院;鼻内镜下右侧下鼻道可见淡红色结节样新生物,表面覆盖伪膜;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泪囊、鼻泪管及下鼻道占位。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接受右侧泪道肿瘤切除术:在鼻内镜下充分暴露泪道,见肿瘤主体位于右侧鼻泪管及下鼻道,部分突入泪囊。术中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提示为“上皮-肌上皮”。患者术后溢泪症状消失,随访10个月,肿瘤未见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肿瘤微环境是头颈部细胞中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微环境中各种细胞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或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影响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促进/抑制肿瘤细胞,在头颈部细胞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未来头颈部细胞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事业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女性健康问题也慢慢进入大众的视线。在全球范围内,宫颈在女性癌症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四,中国每年的新发病例大13.15万,宫颈的死亡病例达5.3万,约占全部女性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宫颈目前作为有明确病因的癌症之一,有较长的前病变时期而宫颈上皮内病变属于前病变,近年来其发生发展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身体健康。随着越来越多新型筛查、治疗技术的诞生及日益成熟,宫颈的发病率 和致死率有望进一步降低。但是目前对于宫颈分子生物学机制尚未明确,仍存在一些误诊的现象,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来辅助诊断,从而实现宫颈的分级诊疗。

  • 标签: P2X7受体 ATP门控 分子机制 9P21 宫颈癌 FISH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卵巢上皮(卵巢)类器官的建立方法及初步应用。方法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2例卵巢患者的新鲜组织标本,通过组织酶解、消化、基质凝胶包埋等流程建立卵巢类器官。采用HE染色与免疫荧光染色验证卵巢类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分子标志物的表达,3D类器官细胞活性染色法检测卵巢类器官细胞的活性状态。在卵巢类器官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5、10、20、40、80 μmol/L)的卡铂,计算卵巢类器官对卡铂的50%抑制浓度(IC50)。结果(1)32份卵巢组织标本中,18份在体外产生可稳定传代的类器官,体外稳定扩增时间均>3个月,最长者达9个月;14份可短期传代的类器官,连续扩增时间均<2个月。(2)HE染色显示,卵巢类器官的细胞核呈明显的异型性,且局部可形成微乳头状结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卵巢类器官表达与原代卵巢相似的分子标志物,如广谱细胞角蛋白(Pan-CK)、p53、配对盒基因8(PAX8)、Wilms瘤基因1(WT1)。(3)3D类器官细胞活性染色法检测显示,卵巢类器官内部及类器官的周围出现大量凋亡细胞。在体外可稳定扩增的18份类器官对卡铂的IC50为(29.5±15.8)μmol/L;其中,接受了新辅助化疗后生成的4份类器官对卡铂的IC50为(48.7±11.3)μmol/L,高于14份未接收新辅助化疗者[(24.0±12.1)μ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9,P=0.022)。结论卵巢类器官能够在体外模拟卵巢的特征,并且能够稳定传代,新辅助化疗后卵巢组织产生的类器官对卡铂具有更高的耐药性。

  • 标签: 卵巢肿瘤 类器官 放化疗,辅助 抗药性,肿瘤 卡铂 药物筛选试验,抗肿瘤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