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从卫所兵与府兵、军粮器械来源、兵制的崩溃三个方面对明朝的军事制度卫所和唐代军事制度府兵制做了对比分析,认为土地形态、统治思想和赋税财政三个方面是世兵制与募兵制循环出现的根源.

  • 标签: 明代卫所制 唐代府兵制 比较研究
  • 简介:云南古无汉民,自庄蹻入滇始,强大的中原王朝竞相觊觎着彩云之南这片神奇、遥远而蛮荒的热土,不断向滇移民。通过强制的征伐、戍边、军屯、谪戍、充军、流官等方式,历经百年硬把云南从"夷多汉少"转变为"夷少汉多"的人口和社会结构。从西汉开始的屯田制度,持续到明清的军屯与民屯政策,历经几朝几代,曾经蛮荒的云岭沃土,终究被另一种文明以野蛮的方式开垦成一块熟地。

  • 标签: 卫所 守御千户所 彩云之南 中原王朝 屯田制度 民屯
  • 简介:卫所志作为一方综合性的志书,其修撰是与府州县作为对等的地理单位进行的,其内容反映了一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综合性的情况,因而也证实了顾诚先生提出的“明代卫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存在的”这一观点。现存的31种卫所志,大多数为该地区最早的志书,其关于卫所早期建置、卫所在清初的改制以及卫所设置地区的变迁历史等方面均有着详细的描述,为我们研究卫所以及有关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材料。

  • 标签: 卫所 志书 军事性 清初 情况 明代
  • 简介:卫所制度建立于明初,明中后期开始“民化”。入清以后,清政府逐步对其进行改置和裁并。一些卫所被改置为府、厅、州、县,一些卫所直接被裁掉、其土地与人口被并入附近的府厅州县。与此同时,清朝也有建立新的卫所,直至后来才被裁并。而且裁并卫所的过程时有反复,一些被裁掉的卫所会再次设立,之后又会再次被裁并。有清一朝,共有约817个卫所被裁并。在所有被裁并的卫所中,有21个卫所先被裁并,后又复设,之后又再次被裁并。有22个卫所是清朝新设置的卫所,之后同样也被裁并。有67个卫所被改置为府、厅、州、县这样的行政区划单位,主要集中于康熙、雍正与乾隆三朝,主要分布在西南与西北两个区域。在七种改置类型中,改卫为县数量最多。在被改置的三种卫所类型中,实土卫所占绝大多数。清廷对于卫所的裁并,有利于国家行政区划的整齐划一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有利于政府管理和征税征粮操作的便利性,还有利于各民族间互通有无与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 标签: 清朝 卫所 裁并
  • 简介:卫所是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明中后期开始"民化"。入清以后,清政府逐步对其进行改制和裁并。学界对清代卫所制度的研究著述颇丰,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区域性的局部探讨或个案层面的微观分析,缺乏全国层面与贯穿整个清代的宏观研究以及整体的理论概括。对于清代卫所裁并府厅州县的数量统计及具体卫所的列举上,虽然也有一些先行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少数几个史料记载比较丰富的区域和时段,重复研究较多,而对于其他一些卫所裁并资料相对欠缺的地区和时段则少有问津。因而从全国范围和整体角度来看,这些数量统计都不彻底和完整。未来,需要更多的宏观研究,通过研究清朝裁并卫所的整个过程,分析中央与地方对待卫所裁并的不同态度,探讨其对于清朝的行政区划、行政管理、财政税收、屯田经济、文化教育、边疆发展和民族融合等产生的影响,评价其整体的意义。

  • 标签: 清代 卫所 裁并 综述
  • 简介:<正>我在《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一文中曾经指出,明代的卫所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而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军事组织。这个论点的重要根据之一是卫所制度在清代仍然延续了很长时间。道理很明显,如果卫所仅仅是军事组织,我们就很难解释在改朝换代以后,清朝会允许它继续存在。只是因为大部分卫所管辖一块地盘,它们对辖区内军、旗、舍、余征收的子粒同行政系统的州县征收的赋税在数量上和方法上相距甚远,力役制度也有很

  • 标签: 卫所 军事组织 行政系统 明前期 制度 赋税
  • 简介:明代卫所新、旧武官的区别始于永乐初年,是靖难之役的直接产物。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权成功后,为了犒赏自己的部下,在永乐元年(1403)规定:凡是在洪武三十二年(1399)至三十五年(1402)间随自己"奉天征讨"获功升职的武官皆为"新官",而洪武三十一年(1398)以前及永乐元年(1403)以后升授的武官皆为"旧官"。二者的差别主要是新官在优给、优养、比试制度等方面都要优于旧官。终明之世,新、旧官之间的差别一直存在。

  • 标签: 明代 卫所 武官
  • 简介:明朝高度重视羌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将其视作经营川西北地区,乃至整个藏区的重要一环。明军进入之初,为巩固边防,加强震慑,在茂州建置平羌将军都督府。洪武十年,开始在羌族地区建立卫所。明朝在威州、茂州、松潘等的驻军规模,各个时期有所区别。洪武、永乐时期,只有6000人左右。宣德时期,朝廷在当地的存在向着高度戒备化、深度武装化、过度暴力化的方向发展,兵力合计达到15000多人。到嘉靖、万历年间,驻守和作战的官兵一度达到64500人的峰值,羌族地区成为全国范围内武装化、军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 标签: 明朝 羌族地区 卫所 驻军
  • 简介:清雍正初年卫所制度的大变革罗远道明代的卫所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而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军事组织。因为大部分卫所管辖一块地盘,他们对辖区内军、旗、舍、余征收的子粒同行政系统的州县征收的赋税在数量上和方法上相距甚远①,力役制度也有很大差别。清...

  • 标签: 卫所制度 行政系统 州县 都司 清世宗 守御所
  • 简介:羁縻卫所是明代卫所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分为边疆型和内地型两类。明初建于武陵山区的羁縻卫所,最具有内地型羁縻卫所的代表性。它的设立是明初民族政策在土家族地区具体实行的体现,不仅有利于明朝初立时对武陵山区的控制,有效地稳定了湖广行省的形势,保证了澧水、沅水等战略运输线的通畅,同时也对土家族人口结构的变化、文化教育的发展、风俗习惯的改变及族称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土家族地区 卫所 羁縻 明代 武陵山区 民族政策
  • 简介: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型文化遗产类型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基于文化线路的定义、特征,通过沿海防御体系、卫所空间、驿路与特定功能、海防的整体价值、及其文化交流等方面判读了明清沿海卫所,认定明清沿海卫所是一条动态特征明显的文化线路,它是由“驿路为主线、各路支线相互连通的有形线路”“以卫所为核心的海防防御体系为无形线路”及内在的历史关系串联起来的沿途各遗产要素组成的体系,该体系以军事功能为主导,以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共同构筑了一条以“海防军事”为典型、“多元文化”为辅助、拥有众多文化遗产的综合性文化线路,以此认识其真实性与完整性,为沿海卫所文化线路的保护提供依据。

  • 标签: 卫所 文化线路 交通 防御体系
  • 简介:目前把都司卫所作为军管型政区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这一研究既是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重大课题,亦属于军事历史地理学范畴。本文就都司下卫所数目、分布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层级、幅员的特点等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从行政区划的角度重新划分卫所的类型,分析军民指挥使司的性质,并对内陆边疆卫所的地理分布模式提出见解。

  • 标签: 军管型政区 都司 卫所 实土 准实土
  • 简介:明太仓州施贞石墓出土古籍《古今考》中存有散夹于各卷内的手抄文牍共14页,该手抄文牍性质为明嘉万时期太仓州太仓卫前千户所官员奖惩履历文册;其中"巡抚""巡按""巡盐御史"等官职的出现体现了明代御史"因事特设"的特点和巡查地方及考核官员的职责。该文牍在保存明代卫所官员履历资料和反映都察院御史考核卫所官员职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史料价值。

  • 标签: 手抄文牍 前千户所 “操院” “盐院”
  • 简介:收录在《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的《卫所武职选簿》,至少保留了180余名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卫所官军的升赏情形,于郑和下西洋研究堪称弥足珍贵。据此较为原始的档案,我们可以大致确定郑和下西洋三次军事行动的具体年份,较大程度上填补郑和下西洋官军的具体人名,获知郑和下西洋官军的主要来源,进而确定其部队性质。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卫所 武职 史事 军事行动 档案
  • 简介:从滇黔卫所选簿提供的实际案例来看,不可将洪武年间调入滇黔卫所的职役一概视为“汉族移民”,也不能认为他们在主体上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北方民族为数不少,但不至于形成卫所的主体.其在卫所中的分布,与各卫所设置时的现实态势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可空泛而言.

  • 标签: 武职选簿 达达 回回 山后 西宁州
  • 简介:明代茶马制度不能简单地称为茶马互市或茶马贸易。明代的茶马制度重在“得番固围”,“得番”在于建立和确保卫所下的属番体制,设官“编族”,铺展为类似于编户的基层组织。属番体制源自元代,明代嵌入了以茶怀柔的新因素。从而将茶马制度内嵌于属番体制之中。

  • 标签: 明代 茶马制度 属番体制
  • 简介:近年来,随着郑和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通过对郑和史料的再发掘,就王景弘问题展开了多方探讨和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涉及王景弘的生平简历,王景弘与郑和的关系,王景弘的航海专长,王景弘的历史功绩以及在海外的影响等多领域。

  • 标签: 史料 后裔 发现 武职 卫所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