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活动。先秦荀子说过:“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德国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来包括。”现代社会,教育的实施主要通过学校实施。而学校按班级组织学生的教育活动。只有把教育目的和教学计划很好地落实到每一个班,才能提高全校的教育质量。语文老师责任重大!现在教育都在提倡“生本课程”,所谓的“生本课程”就是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 标签: 生本课堂 顺应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动脉高压(PAH)主要累及肺动脉和右心,表现为右心室肥厚、右心房扩张、肺动脉主干扩张等,最终可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PAH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免疫机制发挥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DC)处于免疫反应的核心地位,主要分为四类:常规DC(包括1型常规DC和2型常规DC)、单核细胞衍生的DC、浆细胞样DC和朗格汉斯细胞,在PAH研究中以常规DC、单核细胞衍生的DC和浆细胞样DC为主。本文就DC的来源、分布、分类、功能以及其在PA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PAH的发病机制。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树突状细胞 免疫
  • 简介:摘要动脉动脉高压(PAH)是一种以肺动脉压升高为特征且预后极差的疾病。目前具有适应证的药物可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但无法治愈,探讨其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是当前PAH研究热点。维生素D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在体内活性形式为1,25-二羟维生素D3。近年来维生素D缺乏已被证明与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有关。维生素D缺乏可影响PAH的发生,本综述探讨维生素D缺乏在PA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讨论维生素D补充对PAH的治疗意义,旨在为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维生素D 炎症
  • 简介:摘要动脉动脉高压(PAH)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预后不良的进展性疾病。尽管靶向治疗改善了患者预后,但中位生存期依然较短。探讨PAH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是目前PAH的研究热点。基因突变是PAH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与PAH临床表型、治疗、预后密切相关。针对基因突变的精准治疗可能是未来PAH治疗的发展方向。研究PAH相关突变基因有助于开发PAH治疗的新靶标。筛查携带突变基因的高危人群,对其进行随访管理,有助于实现PAH的优生优育及早期防治。本文就基因突变在PAH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及靶向基因的PAH精准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基因 突变 精准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应用于动脉胃出血患者当中的效果。方法:将动脉胃出血患者62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与保守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为45.16%,X2=14.167,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3%,对照组为38.71%,X2=11.777,P=0.001。结论:在动脉胃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能够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使患者预后更优。

  • 标签: 动脉源性胃出血 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经桡动脉径路与股动脉径路行选择动脉联合造影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我院2020年5月-2022年2月期间50例造影患者,桡动脉(25例)、股动脉(25例)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穿刺及造影结果,检查满意度。结果:桡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桡动脉造影成功率、穿刺成功、手术时间高于股动脉;桡动脉检查满意度高对照组P

  • 标签: 经桡动脉径路 股动脉径路 脑动脉联合造影
  • 简介:摘要动脉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类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包括特发性PAH、遗传PAH和疾病相关的PAH等,由于具有高度遗传异质,其临床特征及预后也具有较大差异。目前,PAH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疾病负担重,诊治方案仍有待探究,因此,研究PAH的遗传易感性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发展,发现了大量与PAH发病机制、临床表型、治疗和预后相关的遗传变异。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使用GWAS开展PAH遗传易感性相关研究的应用进展,为深入探究PAH的发生发展和个体化防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农业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机设备的使用问题已经成为促进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法宝,所以要想充分的将其使用性能发挥出来,就需要极强对农机监理体系的建设,这样才能对经济起到刺激的作用,文章对于农机监理体系的建设进行了论述,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管理加以严格的约束,使其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 标签: 农业执法改革 农机监理体系 构建
  • 作者: 周龙江 王苇 张鑫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扬州 225012 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南京 210002,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扬州 225012,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南京 210002
  • 简介:摘要感染颅内动脉瘤(infectious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IA)是一种罕见的感染神经系统血管病变。IIA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未破裂IIA则临床表现隐匿,诊断较为困难。文章主要围绕IIA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颅内感染性动脉瘤 临床诊断 影像学诊断
  • 简介:摘要肺动脉高压病因多样、病情复杂。肺动脉高压临床上主要分为5大类,其中第1大类为动脉动脉高压(PAH)。对于PAH患者需综合多项指标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包括临床特征、运动耐量、生物标志物、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等。《中国肺动脉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提出了以危险分层为导向的治疗策略。本文将结合该指南对PAH的功能评价、PAH综合评估及危险分层等进行解读。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功能评价 危险分层
  • 简介:摘要动脉动脉高压(PAH)以进行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点,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目前临床批准用于治疗PAH的靶向治疗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正确应用这些药物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PAH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尽快达到并维持低危状态。在用药过程中,应遵循初始联合治疗、足量给药的原则,并根据危险分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因此,严格密切的随访对PAH患者至关重要,本文将从PAH患者的治疗目标、药物治疗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如何根据随访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等方面,详述PAH的治疗原则。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抗高血压药 危险分层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300例完全动脉转位(TGA)患儿动脉调转术的诊治经验及随访结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完成动脉调转术治疗的300例TGA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36例,女64例;年龄(23.8±39.2) d,体质量(3.5±0.8) kg。合并室间隔缺损的TGA(TGA/VSD)128例(42.7%),室间隔完整的TGA(TGA/IVS)172例(57.3%)。冠状动脉正常193例(64.3%),合并冠状动脉畸形107例(35.7%),其中术中探查发现壁内走行的冠状动脉21例(7.0%),单支冠状动脉17例(5.7%)。本研究计量资料为非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总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结果患儿均完成手术。在出生3周内手术的TGA/IVS患儿占73.3%,在出生3个月内手术的TGA/VSD患儿占85.9%。体外循环时间(193±68)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2±39) min。围术期死亡25例(8.3%)。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0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出院后成功随访254例,随访时间1个月~10年(中位随访时间4.3年),随访期间死亡3例,均为单支冠状动脉。5年、10年生存率均为90.7%。肺动脉狭窄49例(49/254例,19.3%),主动脉瓣返流66例(66/254例,26.0%),肺动脉瓣返流47例(47/254例,18.5%),主动脉吻合口狭窄4例(4/254例,1.6%)。21例(21/254例,8.3%)患儿需要再次干预,4例拒绝再次干预,实际干预17例(17/254例,6.7%),共18次干预,其中肺动脉狭窄矫治术12次,经皮介入治疗肺动脉狭窄4次,主动脉吻合口狭窄矫治术1次,更换永久起搏器1例。结论动脉调转术是治疗TGA的最有效方法,其远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远期再手术风险低。

  • 标签: 动脉调转术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动脉狭窄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症状动脉狭窄患者35例(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随机分为围术期优质护理的观察组(17例)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18例),观察情绪状况、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AS、SDS评分低,并发症发生率低,满意度评分高,生活质量评分高,P<0.05。结论:给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症状动脉狭窄患者围术期优质护理,能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发生,且有利于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借鉴。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围术期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CT血管造影(CTA)三维重建颈内动脉(ICA)虹吸部及眼动脉(OA)模型,观察非动脉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ICA虹吸部和OA的形态特征。方法回顾队列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NAION患者26例31只眼(NAION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13只眼,女性15例18只眼;年龄(67.52±6.30)岁。以未发病的对侧眼19例19只眼作为对侧眼组。其中,男性9例9只眼,女性10例10只眼;年龄(65.95±5.66)岁。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眼底检查正常者26名26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受检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照相及CTA检查。将CT扫描获得数据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将ICA虹吸部解剖形态分为U型、V型、C型、S型;测量ICA虹吸部直径和OA起始处直径。3组受检眼之间ICA虹吸部直径及OA起始处直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ICA虹吸部解剖形态U型和V型占比采用χ2检验。结果NAION组、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OA起始处直径分别为(1.17±0.20)、(1.34±0.17)、(1.39±0.15)mm,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25,P<0.05 );对侧眼组与正常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NAION组ICA虹吸部解剖形态U型、V型分别为20 (64.52%)、8 (25.81%)只眼,S型+C型3只眼(9.67%);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ICA虹吸部形态也以U型、V型多见,S型、C型少见。NAION组、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ICA虹吸部直径分别为(3.50±0.69)、(3.22±0.59)、(3.55±0.54)mm,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60,P=0.163)。结论NAION患眼ICA虹吸部形态以U型及V型多见;OA起始处直径显著减小。

  • 标签: 视神经病变,缺血性 颈内动脉 眼动脉 模型重建 CT血管造影
  • 作者: 米克拉依·曼苏尔 达展云 郭江涛 武丽君 赵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新疆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乌鲁木齐 83000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南通 22000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银川 750002,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风湿免疫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
  • 简介:摘要结节动脉炎(PAN)是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一种少见的血管炎,好发于血管的分叉处,导致微动脉瘤、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出血及器官梗死。约1/3的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以皮肤、关节、外周神经最常见。病理改变急性期为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炎细胞浸润和管腔内血栓形成,慢性期为血管壁纤维增生。近几十年来,PAN的总体预后得到了改善,主要反映了早期诊断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PAN治疗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而 HBV 相关 PAN 患者应接受抗病毒治疗和血浆置换。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PAN的诊断和治疗,以降低致死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好地控制病情,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多动脉炎,结节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