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古代文论一直强调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小说由于一开始便被定位为只是于国家社稷渺不相涉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所以,为了提高小说的地位,历代小说理论们从各个方面开掘了小说于社会政治的重要作用,概括而言,主要有:增广见闻;裨补正史;劝善惩恶;泄愤。

  • 标签: 小说观 小说评论 传统功能论 古代文学
  • 简介:唐代话本小说的产生与民间艺人的"说话"和寺庙僧人的"俗讲""、转变"等说唱技艺密切相关。这些说唱艺术满足市民娱乐,成为广泛流行的通俗文艺形式。而其本身所带有的娱乐功能也同样影响着唐代白话小说的娱乐功能。因而,这时期的白话小说由文人化向世俗化转型,呈现出与文言小说较为"雅化"的娱乐功能殊为不同的情趣。

  • 标签: 唐话本 “说话” “俗讲” “转变” 娱乐功能
  • 简介:在日常生活中,唐人有许多宴聚活动,这些宴聚活动自带有唐人独特的风俗人情。唐人小说对此有精彩的呈现,构成小说中独特的宴聚意象。唐人小说中的宴聚意象,不仅呈现出唐人特有的宴聚俗尚,也有着特殊的小说功能,或者是作为小说中的重要故事甚至是主要故事发生的场景而存在,或者是作为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服务,对唐人小说独特美学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唐人小说 宴聚意象 民俗内涵 小说功能
  • 简介:所谓叙事者,是指作家设置的叙述故事的人.作为作家声音的代言人,叙事者有时明显地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在叙事文中出现,这种叙事方式可称之为限制叙事.有时叙事者是“隐形”的,读者很难发现其踪迹,但有趣的是叙事者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于故事中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人,哪怕是这个人的潜意识,叙事者都很明了,这种叙事方式可称之为全知叙事.在同一篇叙事文中,也可以有不止一个叙事者,这些叙事者或者讲述自己视域之内的见闻,或者超然物外,无所不知,这样就会形成限制叙事与全知叙事相交织的叙事方式.

  • 标签: 叙事者 叙事方式 沈从文小说 限制叙事 全知叙事 内心独白
  • 简介:<正>拙文包含着从小说的小道具角度窥视小说内在属性之一斑的意思。对新时期小说的理论探讨,目前,主要有①宏观把握,②就作品论作品,③本体的结构、美学含籍等三种方式。第一、二种属内容知识性分析,有些文章往往大而不当或见叶不见树,谈不上对小说的具体深入或难以接近小说的基本内在之属性;第三种,确定了一个可行的研究角度,拓展着小说研究的视野,给人新鲜感和智慧的启迪,只可惜眼下所见文章多有空泛飘忽或援引套借或“小学生做作业”之嫌。本文拟立足第三种方式,选择小说中的小

  • 标签: 小道具 小说 结构-功能 生存状态 灯草 项链
  • 简介:<正>早听说杨大姐有特异功能,传得神迷鬼道的,我可是不信。走出校门进了机关的门,能跟传说中的杨大姐一道工作已属意外,而让我亲眼见到了杨大姐真有特异功能,更让我特别惊奇。杨大姐要是认真睁开眼睛,那眼睛也不算小,可平时大部分时间是处在小的状态。笑眯眯的月牙形,给人迷迷朦朦而又很有神彩的感觉,她望着你的脸而你后脑勺上落只小蚊虫她也看得见,是有点神兮兮的。

  • 标签: 特异功能 月牙形 阅览室 总工 眼睛 蚊虫
  • 简介:从宝物获取方式可看出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宝物形态有宝珠、宝瓶、宝钹、葫芦、宝袋、宝镜、宝伞、宝幡、宝帕、绳索、仙草等,施加时往往要念动咒语。宝物有因敌、毙敌、驱敌、吸魂、现形、隐形、隐藏兵器和军队、长生功能等。

  • 标签: 宝物形态 神秘崇拜 形态 审美功能 主题学
  • 简介:<正>近年,优秀的小说家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将创作兴趣和视点投向民族历史、文化心理、人类生存状态以及现代文化的建构等领域,开辟了一个到处弥散着神秘气息的小说世界。这种探寻超越了时间两维与空间六合,熟悉的过去变得陌生,陌生的未知却变得似曾相识。小说不再明朗单纯,繁复的意象、深厚的内蕴充满问号。“时代的怀疑精神使小说家不得不尽他的最高的责任:不断发现新的领域,并防止他犯下‘最严重的错误:重复前人已发现的东

  • 标签: 审美特征 小说创作 文化心理 怀疑精神 小说家 现代文化
  • 简介:<正>作为一个美学命题,“发愤”说是明清小说作家和批评家对小说功能的一种美学认识和概括。“发愤”说揭示了古代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感受,揭示了小说作家普遍的卑微不幸的命运,强调了小说的社会批判和政治批判意义,肯定了小说的巨大价值和功用,囿于篇幅,本文所讨论的仅限于其主体表现功能这一范围。

  • 标签: “发愤”说 明清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 表现功能 《金瓶梅》 张竹坡
  • 简介:描述即描绘性叙述,是叙事作品模仿性、状物性极强的手段。它直接向读者展示事物的具体形态、角色的各种外在和心理行为以及环境场景的特色,呈现某个相对稳定的时空片断里的一些细枝末节。它是相对于概述而存在的细节化叙述方式。如果说概述是粗线条的勾勒,是相对间接的交待说明,那么描述则是细腻微精的工笔,是直接的显示和呈现。概述促成故事的纵向递进,描述则使故事横向拓展。它显示出作家对生活现象精细入微的洞察力和骛精入极的想象力,最能发挥作家的艺术感觉、体现作家的艺术才能。任何小说都是以其大量细节化的描述来充实情节、完成故事的,因此描述是叙述的重要方式。

  • 标签: 叙述技巧 叙述方式 叙事作品 描绘性 横向拓展 现代小说美学
  • 简介:“饮食”元素不仅大量存在于汪曾祺的散文中,在其小说中也有诸多呈现,它们并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是有深意的。“饮食”元素不仅串联了汪曾祺小说的结构,展现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变化,还承载了人间的温情与记忆,展示了地方文化,更体现了其规避政治消解苦难的目的。这些郜与汪曾祺自身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京派小说远离政治的传统特质分不开。

  • 标签: 汪曾祺小说 饮食元素 人物性格 地方文化 消解苦难
  • 简介:方言作为前景化的语言,在鲁迅小说《离婚》中起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社会地位以及展示地域风情等重要功能。本文统计出该小说原文本中的主要绍兴方言共73条,将其划分为人名与称呼语、詈言、风俗和地方特有表达用语共4类。基于阿克西拉的有关文化专有项的11种翻译策略分类法,具体对比分析了王际真、杨宪益夫妇、莱尔和蓝诗玲所译的4个英译本采取的翻译策略,认为对于方言翻译策略的选择,要以最大限度地准确再现原文的前景化效果为前提。

  • 标签: 《离婚》 方言 前景化 英译策略
  • 简介:最近阅报,见到小说家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心情不免几分沉重起来.有的青年作家,才华横溢,前途无量,却偏偏下岗分流了.还有诸如莫名其妙的所谓"批评"、"批判".吃过文革"口诛笔伐"苦头的我,对此事确实心有余悸.犹记文革前一句"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便使全国许多写小说的人成为反党人物;作品被贴上"反党反社会主义大毒草"的标签挨批挨斗.多少作家死于非命,多少作家家破人亡.我自认为我是有责任感的作家,但我从不相信小说可以救国,小说可以亡党之类的鬼话.就我个人的创作经历,这十一年的创作大环境是建国以来最宽松、最自由的"黄金季节",但也不保证天下从此太平无事.小说家手无寸铁,身上只有一支笔,但他们绝不是任屠夫宰割的羔羊.中国文坛再经不起折腾了.

  • 标签: 小说小说
  • 简介:“现代性”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进步、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如吉登斯所说的“断裂”和弗洛伊德所说的“文明的代价”。韦伯则认为现代艺术(包括文学)具有对这种后果进行“救赎”的功能。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正是通过对湘西世界美好人性和健康自然的生命的揭示,来达到对他的都市小说中暴露出来的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的目的。

  • 标签: 现代性的后果 沈从文 “湘西小说” 救赎功能 中国
  • 简介:小说类型规定着叙事模式,不同的叙事模式反映着小说类型各自的文化接受体系,发挥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功能:历史演义——忠奸对立模式——正统儒家文化的载体;英雄传奇——官民对立模式——墨家文化的隐性鼓吹;世情小说——欲理对立模式——儒家文化主导的产物;神怪小说——正邪对立模式——佛、道文化的表现

  • 标签: 中国古代小说 叙事模式 小说类型 文化内涵 文化功能
  • 简介:《谁翻乐府凄凉曲》是满族女性作家叶广芩长篇小说《采桑子》中的第一篇,也是独立成篇的中篇小说。作为《采桑子》的开篇,它既要对金家的发展历史和家庭状况有所交代,还要着重讲述大格格金舜锦的一生,这诸多内容在一篇中篇小说中杂而不乱,靠的是京剧串联全文的功能。另外京剧还在小说中起了补充叙述和象征小说主题的功能

  • 标签: 叶广芩 采桑子 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