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经典力学革命中起核心作用的是运动概念的变化。亚里士多德力学把运动理解成位移,这种运动概念与因果解释图式一起,限定了力学解释的基本特征。为了解决抛体问题而引入的冲力理论是一个过渡,伽利略在用冲力理论解释自由落体运动时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向,转向新的运动概念——运动就是瞬时运动。这个概念结合力学解释的因果图式预告了惯性定律。

  • 标签: 概念图式 力学革命 位移 瞬时运动 惯性定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2 mm微切口与3.0 mm标准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洛阳市中心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年龄相关性白内障76例(76眼)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2.2 mm微切口组,38例;对照组,3.0 mm标准切口组,38例。术后随访4周,比较两组角膜生物力学指标。结果术后1 d,两组的角膜滞后性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t=2.67,P=0.009;对照组:t=4.18,P<0.001)。研究组角膜滞后性在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t=1.56,P=0.123),而对照组术后2周恢复至术前水平(t=0.55,P=0.588);术前和术后角膜阻力因子相比无明显改变(研究组:t=0.15,P=0.880;对照组:t=0.57,P=0.569)。研究组术后1 d角膜补偿眼压和Goldman相关眼压升高(t=-3.25,P=0.002;t=-3.45,P=0.001),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对照组术后1 d和1周角膜补偿眼压和Goldman相关眼压升高,术后2周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2.2 mm微切口白内障手术和3.0 mm标准切口手术均会导致角膜生物力学特征改变。但微切口白内障手术术后恢复较快。

  • 标签: 超声乳化术,切口,微,角膜,2.2 mm 特征,角膜生物力学 滞后性,角膜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黄河河道工程对水沙动力学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治对策。通过对黄河河道工程实施前后水沙动力学参数的监测与分析,我们发现工程施工导致了水沙运输特性的显著变化,包括河床形态调整、水流速度增加和泥沙输移路径变化等。这些变化对于黄河河道的生态系统和沿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防治对策,包括合理规划工程项目、监测和预测水沙动力学变化、采取生态修复措施以及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率。这些对策有助于减轻工程对黄河河道水沙动力学的不利影响,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 标签: 黄河 河道工程 水沙动力学 防治对策 可持续发展
  • 简介:目的观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后表皮干细胞的变化,探讨应力作用下细胞的动力学改变及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力学机制。方法标本取自行头部扩张术Ⅱ期手术患者。根据所取标本位置将试验分为:(1)扩张器中心组,所取头皮距扩张器中心约3cm;(2)扩张器侧壁组,所取头皮位于扩张皮肤的侧壁;(3)对照组,未扩张的头皮。各组标本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角蛋白19(CK19)阳性细胞的分化与分布特征。结果HE染色可见两试验组表皮层凹凸不平,皱褶明显,表皮层相对增厚、层次增多,分布密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两试验组在基底层之外可见复层现象及少量的成团或散在分布的CK19阳性细胞,邻近有“镂空”结构形成。而对照组未见上述现象。结论机械扩张后表皮干细胞在分裂增殖的同时,出现异位分布并伴有“镂空”结构,其现象可能与表皮基底层细胞的动力学改变有关。

  • 标签: 应力 物理 干细胞 动力学 细胞结构
  • 简介:[摘要]:土工试验是获取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重要途径,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又决定着建构筑物的基础形式。本文以厦门某海底通道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为研究背景,现场取样开展了室内土工试验,获取了多组物理力学指标,并采用数据拟合,对各指标与深度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含水量、孔隙比、液性指数和深度呈二次非线性关系,随深度增加有减小的趋势;湿密度和深度呈二次非线性关系,随深度增加有增加的趋势;塑性指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与深度变化无明显的关系。(2)孔隙比、压缩系数、液性指数和含水量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孔隙比和压缩系数也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孔隙比大小和液性指数的变化关系不大。

  • 标签: []海底地层 土工试验 物理力学指标 淤泥质粉质粘土 深度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ABAQU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来模拟完整的盾构隧道开挖后施加堆载的过程,并用Boussinesq公式对本研究合理性进行了验证。通过研究有无堆载对地表土体应力和位移的变化情况以及隧道周围土体位移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堆载作用的扰动范围。得出以下结论:(1)有堆载会影响地表沉降速率,但土体的沉降弯起点保持不变,仍旧位于隧道中心线2D的范围内。(2)堆载的施加会改变隧道整体位移扰动的模式。横向位移主要出现在掌子面的拱腰呈“∞”状,纵向位移呈“椭圆”状,竖向位移呈“漏斗”状。隧道土体拱顶处的竖向位移变化较小。(3)不同堆载作用对周围土体的位移效应具有差异性。对于横向位移拱顶和拱底处的增幅较大,而拱腰处的增幅相对较小。对于竖向位移拱顶处的增幅明显大于拱底处。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盾构隧道堆载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盾构堆载 地表位移 扰动范围 隧道土体 Boussinesq公式
  • 简介:液压动力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关键性的工业,其价值据保守估计也有330亿美元(2550亿人民币)。大多数使用气体或液体(以承压流体形式)作为传输动力的实际应用都使用液压动力技术。传统上液压动力一直没有被放在重要位置,但是现在,经过过去寥寥数年,这项技术已东山再起,甚至可以称为是革命。

  • 标签: 液压 水力学 革命 气体 计算机 寂静
  • 简介:本文应用二维滤波法,对北祁连地区1989年、1990年及1991年三期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发现反映重力场局部变化的高频部分在1989年至1990年间的变化和1990年至1991年间的变化与1991年1月祁连5.1级地震及1991年10月皇城5.2级地震相对应。本文还对该地区重力场和垂直形变的变化关系、重力场变化的动力学特征等,作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 标签: 重力场 垂直形变 二维滤波 水准测量 北祁连地区
  • 简介:背景: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凶险,但目前对超急性期的辅助诊断主要靠心电图,实验主要利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的优点,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技术观测犬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分析其力学变化特征。方法:16只Beagle犬,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第一对角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同步记录心电图,在组织速度成像模式下,分别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后采集标准心尖短轴切面的连续5个完整心动周期内的二维动态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像,存于TDI-Q工作站。分别观测梗死区缺血前、后局部及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结果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局部以及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的峰值应变较梗死前明显降低(P〈0.05);梗死区心肌各层次间峰值应变梯度消失;梗死区局部以及各层次心肌达峰时间均较缺血前延长(P〈0.05)。同时观察到梗死区基础状态心内膜下心肌及中层心肌分别与其局部心肌的峰值应变呈正相关(r=0.617,P〈0.01;r=0.556,P〈0.01),而与梗死区则无相关性(r=0.338,P〉0.05;r=0.218,P〉0.05)。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不同层次心肌间峰值应变梯度消失,局部及不同层次心肌峰值应变明显减低,而达峰时间明显延长,是梗死区心肌结构异常、功能障碍的反映,从而导致心脏整体运动不协调,引起心脏整体的非同步化运动,是触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力学机制之一。

  • 标签: 实验动物 组织构建 急性心肌梗死 应变成像 超声心动图 心室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使用舒芬太尼诱导全身麻醉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手术并实施全麻的患者122例,根据使用麻醉药物的不同随机分组观察组61例,麻醉剂为舒芬太尼;对照组61例,麻醉剂为芬太尼。比较患者麻醉前T0、气管插管时T1、气管插管后2分钟T2、气管插管后6分钟T3、气管插管后12分钟T4时间点的血氧饱和度、舒张压、收缩压、心率的变化。结果在T1时刻,与本组T0比较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刻,与本组T0比较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T3时刻,与本组T0比较,对照组P<0.05,观察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时刻,与本组T0比较,对照组P<0.05,观察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的血氧饱和度在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舒芬太尼对患者进行手术中的全麻具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的特点,并且与血流动力学的一些相关指标的恢复较快,在临床上应积极的予以运用。

  • 标签: 舒芬太尼 全身麻醉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76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用门静脉超声测定门静脉血流和门静脉管径。结果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程度严重而下降。结论门静脉超声能判断肝硬化损害的程度。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 彩色多普勒
  • 简介:【摘要】青光眼是一种多因素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眼压增高而损害视神经,可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虽然青光眼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但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和虹膜等组织的眼血流改变是青光眼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青光眼进展与血管功能受损有显著相关性。一些涉及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视网膜、球后、视神经乳头和脉络膜循环的眼部血流(OBF)减少。OBF的改变在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青光眼球后血流动力学进行综述。

  • 标签: 原发性青光眼 球后血流
  • 简介:以发动机第四级等厚辐板整体叶盘结构为例,采用有限单元法,探讨辐板厚度变化对整体叶盘结构强度、振动及由反向温度场引起的轮盘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整辐板厚度,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变整体叶盘结构的振动特性、强度应力水平及轮盘稳定性。随着辐板厚度的增加,盘片耦合振动频率呈增加趋势,但叶片振动频率几乎不变,盘体静强度呈抛物线趋势,盘体稳定性增加。

  • 标签: 航空发动机 整体叶盘 辐板厚度 强度 振动 稳定性
  • 简介:用origin程序描绘了超导—正常相变时的热力学量随温度变化规律的图像;讨论了各热力学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验证了临界磁场随温度变化经验公式的正确性。

  • 标签: 超导 相变 热力学量 临界磁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中低度近视患者55例(109眼),男28例,女27例,年龄(12.1±3.7)岁,等效球镜度(SE)为(-2.97±1.56)D。在配戴前及戴镜后1 d、1周、1个月,采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检查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相关参数,如变形幅度比(DAR)、综合半径(IR)、水平方向Ambrosio相关厚度(ARTh)、硬度参数(SP-A1)以及Corvis生物力学指数(CBI);Pentacam检查角膜曲率;角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中央角膜厚度(CCT)和中央角膜上皮厚度(CET)。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角膜生物力学指标、屈光度和角膜形态的变化;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各生物力学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裸眼视力(UCVA)明显提高,1个月时均达到0 LogMAR。CBI在配戴后1个月内逐渐上升,1个月时最高,配戴后1 d、1周、1个月较配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2, P<0.001)。IR在配戴后上升,1周时处于最高值,配戴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1, P=0.027)。ARTh在配戴后下降,1周时最低,配戴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82, P<0.001)。CBI与SE呈正相关(r=0.21, P=0.003),与CET呈负相关(r=-0.16,P=0.041);与CCT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个月内,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有下降趋势,主要的变化指标为CBI。SE越低,CET越厚;CBI改变越小,角膜的安全性越高。

  • 标签: 角膜生物力学 等效球镜度 角膜厚度 角膜塑形镜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前后全眼高阶像差和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变化,并分析角膜生物力学对全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西安爱尔眼科医院行SMILE的屈光不正患者160例,术后随访6个月。手术前、后使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测量角膜及全眼球差、彗差、三叶草、总高阶像差(HOA);使用Corvis-ST生物力学分析仪测量角膜硬度参数(SP-A1)和最大形变幅度(DA)。采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等对高阶像差变化量(角膜ΔHOA、全眼ΔHOA)及生物力学改变量(ΔSP-A1、ΔDA)进行分析。结果:SMILE术后6个月,150例(295眼) (随访率为94%)角膜HOA为(0.37±0.01)μm,全眼HOA为(0.24±0.01)μm,角膜HOA较术前增加15.63%,全眼HOA较术前减少35.14%,角膜HOA、全眼HOA的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6,P=0.002;t=10.04,P=0.001);SP-A1为(77.29±11.86)mmHg/mm,较术前下降29.6%,DA为(1.19±0.68)mm,较术前增加10.4%,手术前、后SP-A1、D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98、20.62,P<0.001)。ΔSP-A1、ΔDA与全眼ΔHOA均呈正相关(r=0.19,P<0.001;r=0.17,P=0.002)。结论:SMILE术后6个月的全眼HOA减小,角膜生物力学改变与全眼HOA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 标签: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高阶像差 角膜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近年来,短跑中下肢主要肌肉长度变化的生物力学特征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研究方法,并对结果展开了详细分析,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最后对该课题展开了深入论述,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 标签: 短跑中下肢主要肌肉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分析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THA)后外侧结构重建前后的髋关节生物力学变化。方法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间,行人工THA手术患者9例10髋,其中股骨头坏死患者3例4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关节炎患者侧3例3髋(CroweⅠ型2例,CroweⅡ型1例),股骨颈骨折3例3髋;男4例,女5例;年龄41-75岁,平均59.67岁。常规采用后外侧入路、生物型假体。所有患者均行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复,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复前后分别测定髋关节内收、外展0°,屈曲45°和屈曲90°内旋时,关节即将脱位时扭矩的大小,观察股骨大转子后方有无骨折、关节囊及外旋肌群有无撕裂、缝线有无开结及断线、坐骨神经损伤。结果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缝合前后扭矩有显著增加,屈髋45°时,缝合前扭矩测量为(7.88±5.87)N·m,缝合后扭矩为(14.03±6.81)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髋90°时,缝合前扭矩测量为(12.22±3.58)N·m,缝合后扭矩为(17.15±5.81)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现1例大粗隆后缘骨折,1例后外侧结构缝合打结后,线结松动,1例缝线断裂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无关节脱位发生,无坐骨神经损伤。结论THA术中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的修复可显著改善THA术后关节即刻稳定性。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关节囊 髋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