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4 个结果
  • 简介:刑事被害是司法体制改革不容忽视的群体之一。本文从刑事被害国家救助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渊源入手,考察先行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和香港的有关经验,在分析我国刑事被害国家救助在立法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突破一直以来对刑事救助的法学视角局限,将其放置于刑事公共政策平台之上,提出进一步发展完善刑事被害国家救助制度的框架性思考。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国家救助 救助制度 社会保障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刑事被害的损害赔偿主要通过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来实现,但是该制度在实践中矛盾重重,被害的损害赔偿往往难以实现。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案例1易门女童轮奸案2008年12月12日,云南易门浦贝一名12岁女童玲玲(化名)遭三名男子轮奸,易门县法院作出重审判决,三被告分别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于原告提出的附带民事诉讼,法院没有支持玲玲一家30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而是赔偿原告医药费、护理费、营养费共计2039.24元。[1]案例2长春盗车杀婴案

  • 标签: 民事诉权 刑事被害人 附带民事诉讼 损害赔偿 刑事和解 恢复性司法
  • 简介:被害承诺理论是从法谚"得到承诺的行为不违法"演化而来,且在现代社会已被广泛承认。但我国法律对于被害承诺是否能够成为排除犯罪性的事由,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寻求被害承诺在我国司法实务中存在的理论依据、成立条件、适用范围等就显得十分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刑法学界应当对各种争议学说进行探讨,希冀寻求到一种符合我国现状的理论,来满足实践的需要。

  • 标签: 被害人承诺 阻却违法事由 推定承诺 代理承诺
  • 简介:法律的社会控制功能通过其作为利益的平衡器而实现,多元利益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整体上是统一的,但这种理论上的兼顾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带有很强的局限性,在动态过程中多方利益总有冲突碰撞。在诉讼实践中,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及社会可分配资源的有限性,各主体间的利益确认与实现呈现失衡态势,特别是对被害权利保护的失衡尤其需要更多关注。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权利失衡 诉讼地位
  • 简介:近年来我国的社会救助立法逐步推进,初步建立了社会救助体系,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2013年版)》对刑事被害制度进一步完善,对救助的范围、提起方式、审查与报批及救助金的发放与监管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但由于诸多原因,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本文主要针对目前这一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研究,并在立法、协调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救助制度 救助范围
  • 简介:我国正在酝酿中的刑事被害国家补偿法应当对其程序机制作出具体、合理的规定。刑事被害国家补偿的主管机关适宜由各级人民法院内部设立的刑事被害国家补偿审议委员会来担任,并由审理相应刑事诉讼案件的第一审人民法院作为刑事被害国家补偿案件的管辖法院。符合国家补偿条件的刑事被害或者其遗属自造成被害重伤、死亡的刑事案件起诉到人民法院并被受理之日起有权申请国家补偿,时效期间宜规定为两年。人民法院刑事被害国家补偿审议委员会处理补偿案件,应当实行"书面审查为主,组织听证为辅"的原则,补偿或者不予补偿的决定一经作出,立即生效。此外,还应当具体设立申请人申诉制度、错误决定救济制度、提前补偿制度、国家追偿制度以及补偿金返还制度。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国家补偿 补偿程序
  • 简介:刑事执行内容的变更一定会涉及当事双方的利益诉求,被害只有参与到执行中来,变更时充分考虑被害的意见,才能很好地保护被害的合法权益。

  • 标签: 刑事执行变更程序 被害人 参与权
  • 简介:由于我国刑法并未对被害承诺作出具体规定,但其作为一种社会公认的违法阻却事由却毫无疑问。承诺问题涉及个案的定罪与量刑,是刑法正当行为的表现之一,也是公民自主权利在刑法中的体现。虽然德日对该问题已有较为细致的研究,但仍存在理论上的分歧,积极研究被害承诺的成立条件,对于推进刑事司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被害人承诺 违法阻却事由 成立条件
  • 简介:被害犯罪,由于其具有不易被人发现、当事人不具有被害意识,甚至像安乐死以及聚众淫乱罪等这样的犯罪由于是双方协议自愿的,很容易让当事人钻了法律漏洞。其影响之大,参与的行为人之多,极易激发其他犯罪的发生。从理论、实务多角度分析无被害犯罪的罪与非罪的界定,并拓展对非犯罪化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无疑有着借鉴和启发的意义。

  • 标签: 无被害人犯罪 社会危害性 非犯罪化 有限的犯罪化
  • 简介:法律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纠纷、冲突、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最主要手段和最有效途径。然而.当前我国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困扰,其中尤以刑事被害精神损害补偿问题至为突出。本文通过论述刑事被害精神损害求偿权的价值,来找寻我国刑事被害精神损害求偿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通过对国际上的刑事被害精神损害求偿权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和梳理.分析当前理论界的观点,探讨如何更好的解决刑事被害精神损害求偿权问题,进而解决我国在此问题上的困境。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精神损害 求偿权 价值研究
  • 简介:现行法中被害主体性地位的缺失,使得刑事追诉活动中的人权保障成为与被害无直接联系的宣示性口号。尽管理论界对赋予被害上诉权有着些许担忧,但赋予被害上诉权有其独立的价值,采用中庸途径更有利于平衡多方利益。

  • 标签: 被害人 上诉权 有限上诉权
  • 简介:内容摘要:西方刑法学者受发端于20世纪中叶的被害学理论的影响,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将犯罪是“加害一一被害互动关系”的产物观念运用于刑法学中,深刻影响了刑法理论的发展。被害过错行为的存在能够减轻犯罪分子的刑罚量是被害学理论与刑法结合的第一个产物。德国司法实务中关于被害自冒风险行为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可以阻却加害者行为不法的学理依据是洛克辛教授于1970年创立的客观归责理论下的被害自我答责原则,而自1977年产生的已近40年历史的被害信条学被视为是关于被害行为影响行为人不法的系统化理论。我国关于刑法意义上的被害行为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理论发展尚未成熟,明确当下域外刑法意义上的被害行为理论发展史和我国就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可以明确我国在此问题上的进一步发展向度。

  • 标签: 刑法 被害人 被害人过错 自我答责 被害人信条学 理论史
  • 简介:被害承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结论。名称,从承诺人的视角为权利人同意,从社会一般人的视角则为被害承诺;对象,从被害方面是承诺,从行为人方面则为经承诺而为的行为;正当化根据,从行为的视角为规范违反,从结果的视角则为法益侵害。而不同视角的统一才是对被害承诺的完整的认识。

  • 标签: 被害人承诺 规范违反 法益侵害
  • 简介:被害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狭义的被害学是犯罪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被害与犯罪、被害与案犯的互相关系。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被害的法律地位、被害的赔偿、被害预防等主题,即使研究被害与犯罪的关系,也是以深入认识犯罪为目的。在利用被害信息为命案现场分析提供帮助以打击犯罪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关注不多,研究文献较少,比较系统地研究更少。作者根据犯罪过程中被害与案犯互动的基本原理,结合国内命案现场分析的实践体验,试图将被害学作为命案现场分析的重要手段。文章作者将陆续分六部分,在概述被害学研究的基础上,借助24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旨在比较系统地构建并探讨被害的个体身份、生活背景、人体损伤、行为反应、生活状态五个方面与命案现场分析的关系,特别是涉及作案动机和案犯刻画方面的关联价值。文章的目的是期望被害研究能得到同行们的关注,以便进一步提高命案现场分析的准确性,为侦查破案发挥更大的作用。

  • 标签: 被害人学 命案现场分析 作案动机 案犯刻画
  • 简介:被害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刑事诉讼法赋予被害较为广泛的诉讼权利,但仍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在制度滞后情况下,实践可以先行探索。检察机关可在刑事和解、酌定不起诉、抗诉、量刑建议等程序中以及未成年被害案件中充分保护被害利益。今后,还应从完善立法及建立社会援助制度等诉讼外渠道谋求对被害权利的保护。

  • 标签: 检察机关 被害人权利 保护
  • 简介:一、问题所在自杀是法益主体基于自己的自由意思而断绝自己生命的行为。通常认为,自杀不是犯罪行为。人的生命法益具有最高的价值,是其他一切法益得以存立的基础,因此,那些随意处分自己生命的行为,在伦理上,并不能够获得"正"的评价。但是,从充分尊重个人自由、尊重个人尊严的角度出发,法律又是不能禁止自杀行为的。同时,立足于生死学中"生死一体,生的哲学就是死的哲学,生的意义就是死的意义,生命的尊严也正是死亡的尊严"[1]的观念,在法律层面,对单纯的自杀,基于自由主义,尊重法益主

  • 标签: 理论视野 法益 故意杀人罪 自杀者 行为规范 间接正犯
  • 简介:随着“教育、感化、挽救”司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理论和实务界对未成年犯罪人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而对比之下,对未成年被害的保护却不够重视。在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犯罪案件发生后,刑事诉讼关注点聚焦在如何依法严惩犯罪分子,却较少思考其各项权利是否得到及时充分保障,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被遗忘的人”。在刑事司法中,应该从诉权保护、隐私保护、司法救助、监护权变更等方面着手,构建起未成年刑事被害立体化保护网。

  • 标签: 未成年刑事被害人 权利保护 办案机制
  • 简介:熟人强奸是强奸案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犯罪类型,其被害在犯罪人的犯罪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通过熟人强奸的时间序列、人口统计学、被害情境以及其中的重复被害现象的分析,可以客观地分析熟人强奸被害被害性问题,并基于被害的角度提出值得关注的被害因素,以加强对潜在被害的警示。

  • 标签: 熟人强奸 被害性 日常活动理论 生活方式暴露理论
  • 简介:司法实务在处理非法集资类犯罪过程中往往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刑民交叉问题,不同裁判模式的选择对于被害救济以及司法公正的实现将产生巨大影响。但是目前各地法院在审理非法集资案件时裁判标准极不统一,既不利于维护司法权威,也难以有效地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法律规定混乱是造成该类犯罪处理乱象的客观原因,非法集资过程中形成的民事合同效力具有独立性,应直接适用相关民事法律,无需依赖于刑事案件的审理,从被害权利救济角度考察,刑民并行的裁判模式效果优于传统实践过程中刑事优先的做法。

  • 标签: 集资犯罪 刑民交叉 被害人 救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