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消化性溃疡并发出的临床内科治疗效果。方法:研究人员选取了其所在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之间收治的122例消化性溃疡并发出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干预组各61例,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药物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止血效果、溃疡愈合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组患者止血的总有效率较高,患者溃疡愈合情况整体更好,生活质量评分各方面均较高。结论:在临床内科治疗中使用硫糖铝片、泮托拉唑、胃太平胶囊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消化性溃疡并发出患者的出血情况,促进患者溃疡的修复。

  • 标签: 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内科治疗,胃太平胶囊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脏介入术后并发出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从我院就诊患者中选取病例共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本研究显示,出血情况包括穿刺点压迫不当5例(16.67%)、大剂量使用抗凝剂2例(6.67%)、穿刺操作有误1例(3.33%)、高血压2例(6.67%)、活动时间较早1例(3.33%)。结论:在针对心脏介入术后增加对患者病情观察,可有效地预防出血情况发生,对患者病情恢复具有显著效果。

  • 标签: []心脏介入术 并发出血 术后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实施在扁桃体切除术后继发出护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研究分析抽取30例在扁桃体切除术后继发出患者作为护理分析对象,对患者进行均等分组,分成研究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研究组接受综合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护理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6.67%,研究组护理效果好。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扁桃体切除术 继发出血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部普外科手术后并发症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从2018年11月到2020年11月在我院接受普外科手术并出现胃出血并发症的60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进行分组,每组各30名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非手术的治疗方式,其中包括H2受体拮抗剂、凝血酶的使用,提高血容量等等。对观察组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6.7%,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0.0%,治疗效果并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对于接受普外科胃部手术治疗并引发胃出血的患者可以采取非手术或者手术的治疗方式,均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情况,促进患者的恢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胃部 普外科手术 并发出血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部普外科手术后并发出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4月-2021年5月收治胃部普外科手术患者,病例数70例,全部患者均发生术后出血,以抽签法方式划分两组,即参照组和研究组(n=35),参照组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研究组选取手术治疗方法,比较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参照组有效率88.57%,研究组有效率94.28%,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部普外科手术后并发出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非手术、手术治疗效果理想,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出血症状,值得在临床应用。

  • 标签: 胃部 普外科手术 并发出血 临床治疗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20世纪初,新发与再发传染病(ERI)疫情不断出现,已经对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重大威胁,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ERI感染性强、传播速度快,还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及难以预测性,已经成为公共卫生系统面对的巨大挑战。本文对ERI进行综述,以期加强公众对ERI的认识,为今后有效应对ERI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新发与再发传染病 病原体
  • 简介:摘要患儿女,9岁,因“进食排骨后出现吞咽困难1 d”于2018年1月21日就诊于聊城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患儿自幼多次进食梗阻,既往有食道异物史。入院诊断为食道异物。患儿当日在全身麻醉下胃镜取出异物后,探查发现食道中下段食管蹼。患儿术后1 d出院,之后接受内镜下食管扩张治疗,随访2年,症状明显改善。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发再发传染病包括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发的传染病及重新发生的老传染病,可造成地区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威胁人类健康。新型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的时代,了解新发再发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知晓儿童相关疾病的特殊性、根据各种疾病特点采取积极且富有成效的举措,是人类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谭傲雪 唐雪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1年第12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童感染免疫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400014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川崎病再发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因川崎病2次及以上入院的41例患儿(再发组)临床资料。并用简单随机数字法选取于本院随访至少6年无再发的123例川崎病患儿作为对照组。再发组根据发作的时间分为初发时和再发时。总结川崎病再发的临床特征,采用χ²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初发时和对照组危险因素的差异,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再发组41例患儿中男29例、女12例,其中33例(80%)于初发后2年内再发,8例(20%)于2年后再发再发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前发热时间、指趾端硬肿均低于初发时[15.2(12.8~18.8)×109比18.0(14.9~23.4)×109/L、5.0(5.0~6.0)比6.0(5.0~7.5)d、54%(22/41)比76%(31/41),Z=-2.462、-3.329,χ²=4.321,均P<0.05],再发时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初发时[(116±8)比(107±12)g/L、(39±5)比(36±6)g/L,t=-4.124、-3.009,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97.5 mg/L(OR=3.014,95%CI 1.350~6.730,P=0.007)、血小板>276×109/L(OR=4.099,95%CI 1.309~12.838,P=0.015)、丙种球蛋白耐药(OR=9.239,95%CI 1.178~72.477,P=0.034)、肺炎支原体感染(OR=2.585,95%CI 1.129~5.922,P=0.025)均为川崎病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得出模型预测川崎病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32(95%CI 0.647~0.817),截断值为0.241时,灵敏度为63.4%,特异度为70.7%。结论川崎病初次发作后应该至少密切随访2年,同时密切关注C反应蛋白值;初发时有肺炎支原体感染、丙种球蛋白耐药、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值升高的患儿发生川崎病再发风险更高。

  • 标签: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复发 危险因素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再发川崎病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9年10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10例再发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10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10例患儿初发与再发时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统计学比较。对国内外儿童再发川崎病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复习。本研究经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QFELL-KY-2019-64)。结果①本中心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川崎病再发率为1.16%(10/865),再发川崎病患儿中,男性患儿为7例、女性为3例。②10例患儿川崎病再发时年龄为(42.0±15.8)个月,初发至再发间隔时间为(12.1±6.2)个月,出院后随访至2020年4月预后良好。③本组川崎病患儿初发与再发时热程,皮疹、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充血、口唇充血及手足硬肿发生率,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红蛋白(Hb)、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以及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初发与再发时,其CAL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文献复习结果:川崎病再发率为1.3%~3.4%,男性患儿多见,初发患儿年龄为0.4~2.2岁,初发距再发的间隔时间为1.0~3.3年,再发时患儿热程多短于初发时;川崎病患儿初发与再发时CAL发生率分别为6.3%~45.5%、6.3%~60.0%。结论再发川崎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并且多发生于初次发病后1.5年内,再发患儿的CAL发生率较初发患儿无明显升高。尚未发现与川崎病再发明确相关的危险因素,婴幼儿期初发川崎病患儿其再发可能性更高。

  • 标签: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复发 临床特征 冠状动脉病变 流行病学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对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生育史女性妊娠再发风险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阐明新发突变家系DMD基因突变规律,并探讨此类家系遗传咨询的模式。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DMD家系64例,首先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DMD家系患者及其母亲DMD基因79个外显子进行缺失或重复分析,选取患者DMD基因突变而其母亲DMD基因未见突变的新发突变家系纳入本研究,然后利用MLPA技术联合短片段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连锁分析对新发突变家系女性再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结果64个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均为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家系;共对65例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其中性别决定基因(SRY)阴性26例,SRY阳性39例,DMD基因无突变63例,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2例,产后随访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外显子突变主要表现为外显子的缺失突变,集中在45~55外显子区域,对于新发突变家系,有DMD患者生育史的女性,即使DMD基因外显子未见突变,仍建议其孕期进行DMD产前诊断。

  • 标签: 肌营养不良, 杜氏 基因 突变 生殖细胞系突变 产前诊断 遗传咨询
  • 简介:摘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优秀的传统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少先队开展美育教育,培养少先队员从小具有高尚的美德修养,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队员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从小懂得如何欣赏美、践行美。陶冶情操的同时促进队员健康快乐地成长。

  • 标签: 少先队美育活动 行为美 心灵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期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有子痫前期病史及重度子痫前期病史、且符合口服阿司匹林适应证的早孕患者36例为研究组。再将研究组随机分为A组(14例)、B组(22例)。同时招募无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孕妇51例为对照组。在孕12周后给予A组孕妇口服阿司匹林50~100 mg/d。B组、对照组孕妇不给予阿司匹林。比较不同组孕妇的分娩孕周、剖宫产、胎盘早剥、子痫前期、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等妊娠结局及尿蛋白情况,并分析不同组新生儿结局。结果B组孕妇子痫发生率[40.91%(9/22)]明显高于A组[7.14%(1/14)]及对照组[0.00%(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872、12.031,均P<0.05)。B组孕妇剖宫产率[22.73%(5/22)]明显高于A组[7.14%(1/14)]及对照组[5.88%(3/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72、10.810,均P<0.05)。A组、对照组孕妇孕周[(42.78±1.32)周、(43.14±1.17)周]与B组孕妇[(35.08±2.03)周]相比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65,P<0.05)。A组、对照组的出血量[(217.62±19.85)mL、(211.37±18.56)mL]较B组[(233.05±22.37)mL]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73,P<0.05)。B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6.03±0.54)分]明显低于A组[(9.58±0.86)分]、对照组[(9.73±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37,P<0.05)。A组、对照组生长受限[7.14%(1/14)、5.88%(3/51)]、早产的发生率[7.14%(1/14)、5.88%(3/51)]明显低于B组[22.73%(1/22)、15.00%(3/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651、14.040、11.715、13.602,均P<0.05)。三组新生儿死亡及出血性疾病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020、3.606,均P>0.05)。结论子痫前期高危孕妇在孕12周时给予50~100 mg/d的阿司匹林口服,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子痫 孕妇 阿司匹林 婴儿,新生 生长障碍 预防和防护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试验明确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实际功效。方法:挑选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52例患者为研究依据,并确保其都符合条件,受治疗方式的影响,可对参与试验的患者进行归类,已知A组共101例,治疗主要依靠逆行扩髓+骨折端辅助切口髓内钉固定术;B组患者共51例,实施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而后留意两组患者的负重、住院时间及膝关节恢复状况,再就并发症现状进行对比。结果:所有参与试验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具有差异性,总的来说A组患者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完全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骨折愈合情况等。结论:在股骨干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治疗阶段,合适的手术方式尤为重要,特别是逆行扩髓+骨折端辅助切口髓内钉固定术,可最大程度较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促进患者恢复。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髓内钉 钢板 内固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时,我们广大泌尿外科同道还迎来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成立40周年。为践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CUA第十二届委员会聚势再发,提出了"养精促'U’,尿高志远"的口号,引领中国泌尿外科勇攀高峰。我们将以培养泌尿外科精英人才、培育精品科研及医疗项目为引擎,促进CUA及泌尿外科高速发展,争取在CUA成立50周年之时,实现"亚洲领先、世界一流"的高远目标。为实现这一远大目标,我们提出了六大工作任务:引领学术、加强研究、培养人才、提升临床、公益科普、国际交流。希望广大泌尿外科同道能精诚合作、携手并进,共同促进中国泌尿外科事业的繁荣发展。

  • 标签: 学术引领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临床诊治 科普公益 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