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公民是人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审议与行动中,超越个人善、推进公共善的确定倾向.公民从树立法治观念、参与公共讨论、参与政治事务的方面塑造“好公民”,为法治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动力.中国已经处于法治转型的关键时刻,为了解决政府主导型模式带来的弊端,完成法治的正当性供给,需要发挥并培育公民.目前,中国公民的养成存在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历史传统等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立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为中国公民的养成提供更好的条件.

  • 标签: 公民德性 法治转型 法治观念 公共讨论 政治参与
  • 简介: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性是那些值得称赞的品质,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我们认为,公民是指公民为了实现人的价值、追求幸福生活和实现社会的善,正确行使一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而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和能力,这些品质和能力体现在道德、理智和实践三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性资源,这些德性资源对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和公民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标签: 人的德性 公民德性 传统文化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实践,而要使它成为公民自觉接受和遵从的价值观,更需要培育.通过宣传、引导和公民的道德实践体认,让公民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特的魅力,从而在内心深处对它产生一种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道德力量.

  • 标签: 以德治国 执政伦理 公民德性 核心价值观
  • 简介:在西方公民教育思想史上,公民教育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公民教育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大致可以把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教育思想阶段。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教育思想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们国家的公民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教育思想史 现代公民 德性教育 历史演变 西方 思想发展
  • 简介:高校德育目标是高校德育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高校德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等,对整个德育过程起着指导、调节、控制的作用。文章认为,高校德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其终极目标问题,它由一系列子目标组成。养成公民意识、提升公民责任意识及能力等公民应成为21世纪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取向与价值基点。

  • 标签: 高校 德育转型 目标指向 养成公民德性
  • 简介:程红艳、孙永敏等在《当代教育论坛》2013年第6期撰文指出,正义感是基本人性的体现,是公民首要的基本素养之一。现代公民的正义感,是对人类生活需要合作,合作需要规则,规则必须是平等互惠的一种坚定信仰。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它是复合性的,它至少包含了感激、愤恨、负罪感与义愤。重申公民正义感的重要性,重申学校德育培养学生正义感的必要性,迫在眉睫。

  • 标签: 正义 公民 红艳 素养 人类生活 复合性
  • 简介: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理论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而德性论的公民观作为亚里士多德公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述主要集中于《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一方面从最优政体的意义上规定公民德性;另一方面从政治生活的意义上规定公民德性。前者是公民论的公民观,后者是公民的具体规定,它们共同形成了其德性论的公民观。他在城邦公民德性与非公民德性之间划清界限,在一览无遗地将柏拉图的烙印暴露出来的同时,又为其对城邦公民的判断提供了更深层次的依据。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德性 公民
  • 简介:春节前夕,我们一行四人来到民主德国首都柏林选片。虽然这个国家只有一家故事片厂,每年只生产15部影片,但多年积累的可供选看的影片还是相当可观的。对我们许多人来讲,这是个并不十分陌生的国度,歌德、海涅、席勒,马克思、李卜克内西、卡尔曼,以及臭名昭著的第三帝国……但对这个同我们共和国有着相同年龄的民主德国以及它的电影,我却几近无知,

  • 标签: 选片 民德 李卜克内西 柏林国际电影节 儿童影片 卡尔曼
  • 简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公民教育逐步进入国家政策领域,教育理论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话题,学校德育也迎来了新的世纪。然而,公民育在我国尚缺少有力的政策依靠,我们不能过多期待公民育的政策改进和支持。相反,公民教育理论的传播和影响则是推进公民育实践更为重要的力量和元素。因而,努力寻找公民育的理论支持和微观实践中的意识革命,才是我国公民育建设的基本模式和思想路径。

  • 标签: 德育政策 公民德育 教育实践
  • 简介:严复、梁启超探讨了新制度对于形成新民德不可替代的优势:民主制度设定了国民道德新的选择集,为新道德的合理性提供支持并营建保护域;新制度调动道德的利益驱动机制,引发对新价值理念的认同,形成利益的感性驱动力和理性驱动力的良性互动;新制度建构国民道德的“整体理性”,形成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道德选择方式,对个体自身的保护,使国民道德具有了真正意义的主体性特征。

  • 标签: 新制度 新民德 路径 道德搏弈 道德理性与道德主体性
  • 简介:冯契基于智慧学说,通过化理论为德性的理论机制,提出了自由德性的理论,同时赋予其自由个性的本体论意义。他着重从人的要求自由的本质的历史发展来讨论,认为人类的自由,就在于达到真、善、美的统一,真、善、美这些价值是人要求自由的本质的展开和表现。人就是在追求知、意、情统一,真、善、美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格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地实现个性的自由。而精神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锻炼、培养来形成自由的德性。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展开为一个无限前进的运动。

  • 标签: 冯契 自由的德性 智慧学说 自由个性 价值观
  • 简介:从根本上说,德性不仅是完成人们的内在利益所必需的品格,同时也是有益于整体生活的善的品格。德性作为一种品格,它在成就人的至善行为中能稳定和促进人的向善能力。

  • 标签: 德性 动机 自控 人格
  • 简介:经济德性不是经济和德性或经济和道德之间的简单、机械的相加,经济和德性或经济和道德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是社会现象的两个方面。经济是人之经济,是人际关系之经济,它必然蕴含着生产责任意识、经营境界、经济行为规范和经济品质等德性内涵。而且,这些德性有着其他经济因素所不可替代的功能。

  • 标签: 经济德性 经济 德性 道德
  • 简介:德性是可贵的、被称赞的、被欣赏的品质。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德性是人作为完满、高贵的动物的标志。一旦他毫无德性,那么他就会成为最邪恶残暴的动物,就会充满无尽的淫欲和贪婪。劳动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方式,内隐着丰富的德性教化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德性潜质,涵养学生"责任、创造、韧性、恻隐之心、良心、实践智慧、公共精神"等德性品质,引导学生趋向道德生活,逐步成长为德性完满的人。

  • 标签: 学生 劳动 德性 良心 公共精神
  • 简介:随着德性伦理学在当代西方的复兴,关于德性、品性的研究倍受关注。本文对德性内涵的基本层面进行了初步梳理,探讨了德性的品性、实践智慧、情感、理智能力等层面的特征,力求反映出德性之不同于规则、原则的机理,从德性伦理的主旨、方法、运行逻辑的角度,分析了其在伦理学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 标签: 德性 品性 性情 实践智慧 规范伦理
  • 简介:上周末北戴河避暑而归,一起玩车的熟人在晚上为我接风。即将结束的时候又来了几个认识不久的摩托车爱好者.于是重新点菜上酒.觥筹交错好不畅快。

  • 标签: 个性 北戴河 摩托车
  • 简介:1958年,哲学界发生了德性伦理的复兴。1980年,从厄内斯特·索萨的一篇文章开始,这种复兴转变成为德性认识论的复兴。不过,我现在还不太清楚,就时间和内容而言,一种复兴是否对另一种复兴造成了影响。或许可以说,在当今的时代,这两种形式的伦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彼此独立的伦理学。然而,我这篇文章将要表明,当代德性伦理学至少在某一方面可以影响当代德性认识论。

  • 标签: 德性伦理学 认识论 哲学界 文章 当代 时间
  • 简介:首先,官德与民德是有区别的.从适用的范围和对象上看,官德的面窄,而民德的面宽.从本身品层次上看,官德是对少数为官者而言的,是高层次的,而民德则是对广大的平民百姓而言的.是普通层次的.因此,二者不可互相替代.以官德代替民德来要求平民百姓是不现实的,而以民德来要求为官者也是不行的,两种做法的实质都是降低了官员的水准;其次,官德以民德为基础.官德虽然在层次上较高,但是,它不是凭空存在的,而是以民德为基础的,它本身包含着民德,是在民德基础上的拔高;再次,官德与民德又是相互作用的.身居高层、以民德为基础的官德,其好坏、水准的高低

  • 标签: 官德 民德 相互作用 平民百姓 辩证关系 佳木斯市
  • 简介:<正>(任军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每当我们隔着大洋观看美国的政治生态时,总会被激烈的选情、三权分立、司法审查、国会辩论和总统演讲等等炫目的政治活动吸引住。但任军峰老师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不一样的

  • 标签: 政治生活 上海人民出版社 民德 军锋 政治生态 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