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总结了1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伴肺动脉闭锁行分流术患儿的护理经验。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间断的低流量氧气吸入,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证安全,对患儿至关重要;同时严密的围术期护理,包括心功能的维护,保持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流平衡,给予合适的呼吸机参数,维持分流血管的通畅,预防并发症,患儿顺利康复出院。

  • 标签: 矫正性大动脉转位 体肺分流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动脉分流术临床疗效和转归,以期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方法2009年6月至2017年12月,92例患者接受体-肺动脉分流术,男、女各46例,年龄3个月~40岁(51.3±84.7 M);体质量3.5~60.0 kg。术前诊断包括法洛四联症(TOF) 31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闭锁(PA)29例,室间隔完整的PA 3例,功能性单心室(SV)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 8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合并PS 8例,完全大动脉转位合并PS 5例,完全大动脉转位合并PA 3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cCTGA)合并PA 2例,其他PS合并心内严重畸形双心室修复困难3例。合并动脉导管(PDA)30例。手术采用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55例,中央分流术31例,墨尔本分流6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7例,占7.6%(7/92),死亡病例为PA/VSD 4例,PA/IVS 1例,功能性SV/PS 2例。术后24 h内分流失效9例(9.8%),其中TOF 2例,PA/VSD 4例,DORV/PS 1例,cCTGA/PA 1例,SV/PS 1例。2015年后早期分流失效1例。85例生存者持续随访,其中双心室矫治33例,单源化手术(右心室-肺动脉心外管道连接)6例,Fontan类手术9例,再次分流手术7例,其余30例继续观察。结论-肺动脉分流手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手术操作,只有明确其适应证,严格手术操作,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护,才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心脏缺损,先天性 心脏外科手术 体-肺动脉分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双向腔分流术后监测的检查方法和价值。方法分析16例复杂先心患儿行双向腔分流术后超声监测的检查方法及各项指标,评估临床意义。结果16例患者于胸骨上窝切面探及上腔静脉,延续上腔静脉走向于胸骨旁1-2肋间探及腔分流吻合口,14例18个吻合口血流通畅,上腔静脉轻度扩张,血流通畅;1例右上腔静脉与右肺动脉吻合口闭塞,条状血栓充填,左上腔静脉与左肺动脉吻合口血流通畅;1例术后1至3周内多次复查,均为双期双向血流,上腔静脉明显扩张,3个月至2年内复查为单向连续血流,上腔静脉轻度扩张,血流通畅。M率1.3-1.7不等,患者心功能较术前多略有改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较清楚显示上腔静脉及腔分流术吻合口的血流情况,能较准确评估血管的发育情况,对术后患者的监测、诊治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彩色多普勒双向腔肺分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流-分期手术对肺动脉发育不良型法洛四联症(TOF)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完成949例3岁以下TOF矫治手术,男546例,女403例;平均年龄13个月,平均体质量9.4 kg。一期矫治手术853例(根治手术组),分流手术96例(分流组)。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性别、年龄、体质量、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术前临床症状;术前和术后主肺动脉直径、McGoon比值、NAKATA指数、肺动脉环Z值、左心室舒张期末径等指标。结果全组患儿术后早期死亡28例(3.0%),根治手术组死亡比例(2.9%)与分流组(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流组患儿手术年龄[(0.95±0.56)岁对(1.09±0.59)岁]和体质量[(8.6±1.8)kg对(9.5±2.1)kg]均明显低于根治手术组;分流组较根治手术组更易出现缺氧发作等临床症状(30.2%对19.7%);且SPO2分流组较根治手术组显著降低(0.75±0.09对0.85±0.09)。分流组患儿较根治手术组肺动脉发育更差,分流组McGoon比值(1.4±0.3对1.9±0.5)、Nakata指数[(124±43)mm2/m2)对(222±88)mm2/m2]和肺动脉环Z值(-4.3±2.6对-2.3±2.1)均显著低于根治手术组。但是分流组较根治手术组在术后呼吸机辅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分流术前相比较,分流术后SPO2由术前的0.75上升至0.83;主肺动脉直径由6.4 mm增至9.2 mm,McGoon比值由1.42增至1.83,Nakata指数由126.4 mm2/m2增至212.6 mm2/m2,肺动脉瓣环Z值由术前-4.3增至-2.4;分流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径也由术前的21.2 mm增至24.5 mm。结论对缺氧症状明显、肺动脉发育不良的小婴儿,分流-分期手术安全、有效,不增加手术死亡。分流可以显著改善氧和,提高根治手术年龄;还可以显著促进肺动脉及左心室的发育,降低跨环率。

  • 标签: 法洛四联症 体肺分流 分期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胸腔镜下切除手术治疗患者应用针刺辅助全麻对单通气期间分流氧合的影响观察。方法观察对象筛选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胸腔镜下切除手术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将观察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使用全身麻醉,观察组30例使用针刺辅助全麻,比较两组经不同方法麻醉后,单通气期间分流氧合变化。结果观察组QS/Qt指标低于对照组,而PaO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胸腔镜下切除术患者使用针刺辅助全麻处理,有助于改善患者单通气期间氧合、降低分流,对肺脏器具有保护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肺氧合 肺内分流 胸腔镜下肺切除术 针刺 全麻
  • 简介:摘要先天性门-分流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门静脉畸形,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包括婴幼儿胆汁淤积、肝脏肿瘤、门静脉相关性脑病、肝综合征和门脉性肺动脉高压等。早期识别与治疗可预防并逆转严重的临床并发症,改善远期预后。

  • 标签: 儿童 先天性门体分流 门静脉
  • 简介:目的:观察异氟醚(I)、地氟醚(D)或异丙酚(P)对单通气(OLV)期间出现的低氧性血管收缩(HPV)和分流(Qs/Qr)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需施行OLV的肺癌、食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为I组、D组和P组,每组12例。静脉诱导快速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后,分别吸入1.3MAC的异氟醚、地氟醚或静脉滴注异丙酚6mg/(kg·h)维持麻醉。三组病人均在麻醉诱导前、双通气(TLV)20min、OLV20min和恢复TLV20min时,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Qs/Qb值。结果:与TLV时相比,OLV期间I组、D组和P组的PaO2显著下降(P<0.05);OLV期间分流明显增加(P<0.01)。与P组比较,I组和D组OLV时的Qs/Qb明显高于P组(P<0.05),但I组和D组同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异氟醚和地氟醚均有抑制HPV的作用,临床吸入1.3MAC时未发生低氧血症,可安全用于单通气的开胸病人;异丙酚抑制HPV的作用明显小于异氟醚和地氟醚,更适用于单通气病人。

  • 标签: 单肺通气 异氟醚 地氟醚 异丙酚 肺内分流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术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单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患者分流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部手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在两组其他麻醉用药相同的基础上,L组静脉输注利多卡因1.5 mg/kg,随后持续静脉输注1.5 mg·kg-1·h-1,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换利多卡因。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中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插管前、插管后1 min、拔管即刻的心率和MAP,记录两组患者双通气时(T0)、OLV 15 min(T1)、OLV 30 min(T2)时的心率、MAP、Hb、PaO2、PaCO2并计算分流率,记录两组患者T0、术毕(T3)时血清IL-6、IL-8、TNF-α水平。结果与插管前比较,两组患者插管后1 min和拔管即刻的MAP、心率均升高(P<0.05);与C组比较,L组插管后1 min、拔管即刻的MAP和心率均降低(P<0.05)。与T0比较,两组患者T3时IL-6、IL-8、TNF-α水平均升高(P<0.05);与C组比较,L组T3时IL-6、IL-8、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PaO2、PaCO2、分流率、Hb、MAP、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T2时分流率均增加、PaO2均降低(P<0.05)。结论静脉输注利多卡因能有效抑制双腔支气管插管和拔管时应激反应,减少术中炎症因子释放,对行OLV患者分流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利多卡因 单肺通气 肺内分流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患者单通气分流及动脉氧合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老年患者26例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全麻组(GA组,n=13)、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GE组,n=13)。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前、双通气15min、单通气15、30、60min时测定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血气,并计算出分流率。结果单通气时,PaO2较双通气时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Qs/Qt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随着单通气时间的延长,分流率有下降趋势。结论全麻复合0.5%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比较不会影响患者单通气期间的氧合与分流

  • 标签: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老年患者 单肺通气 肺内分流
  • 简介:针对萨尔图油田萨中开发区中区西部不同类型油层砂与目前井网不适应的难点,利用详实的岩心、测井及水下分流河道砂精细解剖成果等资料,对中区西部水下分流河道砂的分布模式及井网控制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区西部水下分流河道砂分布组合模式可细分为拼合宽带型、交织网状型、树枝分叉型、干枝型、单一连续型、断续孤立型6种类型,除拼合宽带型砂体外,其他类型分流河道砂井网控制程度均较低,与井网适应性差,可依靠对现井网进行加密或对层系井网进行重组来完善单砂的注采关系。

  • 标签: 水下分流河道 分布组合模式 井网控制程度 井网密度 萨尔图油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麻醉对患者分流和动脉氧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行胸部手术的OLV患者92例,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实施全身麻醉,研究组实施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无较大差异(P>0.05);研究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T1、T4时刻MAP、HR指标水平无较大差异(P>0.05);研究组T2时刻MAP及HR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T3时刻MAP水平高于参照组,且HR指标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双通气时、单通气50min时刻两组患者PaO2、SpO2、QS/QT指标水平无较大差异(P>0.05);单通气30min时,研究组PaO2、SpO2水平低于参照组、QS/QT指标水平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70%,低于参照组的26.09%,差异明显(P<0.05)。结论:复合麻醉在OLV患者中更具应用价值,可改善患者术中氧合并提升分流水平,且利于保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更具安全性。

  • 标签: 复合麻醉 全身麻醉 肺内分流 动脉氧合 单肺通气 并发症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与异氟醚麻醉在治疗单通气分流的影响。方法第一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进行治疗;第二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异丙酚复合异氟醚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认真记录两组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果两组患者差异较大,P小于0.05,则说明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果单通气开始实施后,患者的分流率(Qs/Qt)于阈限值的时候要明显的高于在实施麻醉之前的阈限值1的时候;在实施单通气后的三十分钟以及六十分钟的时候患者的分流率(Qs/Qt)达到了最高值;第二组患者在实施单通气后的三十分钟以及六十分钟的时候,其分流率(Qs/Qt)要明显的比第一组患者高,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较大,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与异氟醚麻醉对单通气分流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瑞芬太尼 复合 异丙酚 异氟醚麻醉 单肺通气 肺内分流
  • 简介:目的观察胸腔镜手术单通气(OLV)期间非通气侧不同处理方法对动脉血氧合分流的影响。方法将30例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将非通气侧的支气管导管旷置于大气中;B组向非通气侧的支气管导管吹氧;C组将非通气侧的支气管导管出口处接上-负压吸引管。在OLV前、OLV30win、OLV60win分别采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并计算分流率(Qs/Qt)。结果动脉血氧分压(Pa02)在OLV60min时A组下降明显,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s/Qt在OLV30win时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LV60win时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组与C组的非通气侧处理方法都能降低分流,提高动脉血氧合能力,但C组的方法更方便胸腔镜手术术中的操作。

  • 标签: 胸腔镜手术 单肺通气 动脉血氧合 肺内分流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右心声学造影检测心内或内右向左分流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21年6月-2021年12月进行心内或内右向左分流诊断研究,将7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纳入研究,分别是心内分流(左心4个心动周期内发现微泡)15例,未分流(左心未发现微泡)45例。均进行右心声学造影检查,观察检出结果。结果 三组患者在右心房、左心室横径、mRAP等指标及WHO心功能分级比例上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心内分流 肺内分流 右向左分流 右心声学造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采用Viatorr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分流术(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Viatorr覆膜支架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资料。术后进行随访,复查上腹部CT,以评价TIPS疗效。结果对8例患者均成功手术,均采用直径8mm、覆膜段长度50~80mm的Viatorr覆膜支架建立肝内分流道。对其中1例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患者于门静脉端置入8mm×40mm的E-Luminexx裸支架1枚;1例患者因肝静脉端狭窄于肝静脉端置入8mm×40mm的Fluency覆膜支架1枚。术后患者门静脉压力由术前的[33.08(29.32,40.22)]mmHg降为E23.31(21.43,26.5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2,P=0.012)。术后随访1.1~7.7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均未再发生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术后2例患者发生肝性脑病。术后1~7.7个月复查示所有患者TIPS分流道通畅。结论对国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应用Viatorr支架行TIPS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Viatorr支架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高血压 门静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根据造就现代人的目标,对教育教学系统进行优化,提出"三位一,分流培养"教育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要实现培养目标,就需要将学校、企业和社会一化;课堂、课外和假期教学一化以及生产、教学和科研一化,学生分大类招生,低年级统一培养,高年级实施按不同专业方向进行分流.以国家教育部示范性高职院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为实践基地,研究了该模式的实际应用及如何充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 标签: 高等职业教育 专业设置 培养目标 教学模式 教育目标 产学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