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外治疗冠心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方式。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情绪情况、依从性和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体外反搏 冠心病 护理措施 效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体外技术 ( EECP) 促进冠心病 PCI术 后损伤内皮修复、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已行 PCI术后冠心病 患者 48 例,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药物治疗组) 22 例与实验组(药物治疗 +EECP) 26 例,于 PCI术 后第 1周后 及第 8周后 分别采血,通过 ELISA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 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使用体外技术前后外周血内皮细胞修复和功能的关键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PD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一氧化氮合酶 (eNOS)、内皮素( ET))的变化,来证实 EECP的作用 。结果:对照组及实验组 PCI后 8周后 外周血内关键细胞因子水平对 于术后第 1周后存在统计学变化意义 (P<0.05),同时, PCI后 8周后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 关键细胞因子水平较对照组存在明显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体外治疗可以影响 冠心病患者 PCI后外周血内皮细胞修复和功能的关键细胞因子水平 ,有利于 PCI后损伤内皮的修复。

  • 标签: 体外反搏技术 冠心病 PCI术后 内皮功能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体外治疗干预下的护理研究与疗效。方法:选83例PCI术后体外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2组,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采用综合护理,比较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术后体外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且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PCI术 体外反搏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体外对提高心绞痛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效果,以提高医院康复治疗工作的质量及水平。方法 在 2019年 1月 -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心绞痛患者当中随机抽选出 60例,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对比常规治疗方案及体外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运动心肺能力上优于常规组患者( P< 0.05)。结论 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体外干预,可提高心绞痛患者心肺功能,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体外反搏 心绞痛患者 运动心肺功能 影响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体外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整体式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在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间接收的冠心病患者中选择合适的102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体外治疗,对照组51例常规护理,观察组51例整体式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输出量以及每血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收了体外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而言,实施整体式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保证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 标签: 体外反搏 冠心病 整体式护理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求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体外治疗对其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96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体外治疗。6周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6MWT、NT-proBNP水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LVEF、6MWT高于对照组[89.58%比72.92%、(50.32±4.87)%比(45.98±5.32)%、(471.48±50.32)m比(410.85±49.67) m],LVEDD、NT-proBNT低于对照组[(49.26±3.51)mm比(53.28±4.15)mm、(355.84±27.48)ng/ml比(410.26±30.28)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体外治疗可提高缺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及运动耐受,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缺血性心力衰竭 体外反搏 NT-proBNP水平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对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择100例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增强型体外规律治疗,治疗12周,比较两组心功能的差异。结果两组的年龄、性别、心功能等基线资料相似(均为P>0.05)。治疗12周后,两组的踝肱指数、6 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肌钙蛋白I、N末端B型利钠肽原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为P<0.05),但研究组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为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6%比68.0%,χ2=13.279,P<0.05),而两组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8.0%比12.0%,χ2=0.444,P=0.505)。结论增强型体外治疗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满意,可明显提高心功能。

  • 标签: 增强型体外反搏 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 心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体外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价值及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 60例,进行分组资料统计,经抽签决定在患者统一施行体外治疗模式下,给予观察组 30例患者施行针对护理,给予对照组 30例施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在护理前后的 cTNnI、 CK、 CK-MB数据变化,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生理情况、认知情况、活动能力等。结果:护理前两组的 cTNnI、 CK、 CK-MB数据差值很小,护理后拉开距离,观察组的各项数值高于对照组,护理中观察组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生理情况、认知情况、活动能力评估数值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体外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基于患者的诉求施行针对护理,可提高护理的价值,应寻求到更适合患者的护理措施。

  • 标签: 体外反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患者 护理价值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于主动脉球囊术在心血管重症治疗中的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 根据我院心血管重症患者进行 随机选取 76 例患者,分为参照组与对照组,各 38 例,参照组患者利用主动脉球囊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利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结果 参照组存活率( 89.47% )明显高于对照组( 65.79% );参照组在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参照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结论 主动脉球囊博术在心血管重症应用治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心血管重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主动脉球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护理措施与护理效果。方法 研究样本均为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录的5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主动脉内球囊治疗,总结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探析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58例患者经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无并发症出现,且护理满意度在95%以上。结论 将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行主动脉内球囊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可以有效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出现,促进患者机体康复,使患者更加满意医院带来的护理服务。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冠脉综合征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1例围生期心肌病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植入术(IABP)、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和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方法组建多学科团队,采取精细化的多设备一体化管理措施及严格的院内感染控制,同时给予人文关怀和康复锻炼。结果经过47 d的精细化护理,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多学科团队指导下严密监测病情是患者治疗的前提。多设备一体化管理措施、严格的院内感染控制、人文关怀及早期康复活动能有效地改善产后心肌病患者的预后和生命质量。

  • 标签: 心肌病 围生期 体外膜肺氧合 重症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危重症心脏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主动脉内球囊辅助治疗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危重症心脏病患者,实验时间集中在2018年9月-2020年9月,实验人数共计64例。本次实验采取编号分组方式进行,依据编号奇偶性确定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通过常规治疗手段治疗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治疗联合主动脉内球囊辅助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实施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生存率(6个月)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展开分析本次实验,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有着较大幅度的提升,两组相关数据之间差异凸显,(p<0.05);系统分析本次实验,实验组患者生存率有着较大幅度的提升,两组相关数据之间差异凸显,(p<0.05)。结论:在危重症心脏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主动脉内球囊辅助治疗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在提高危重症心脏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生存率(6个月)方面作用较为突出。

  • 标签: 危重症心脏病患者 常规治疗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探析给予主动脉内球囊治疗冠心病危重症患者细节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 2019年 1月到 2020年 1月在我院通过主动脉内球囊治疗冠心病的重症患者 90例,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 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细节护理,比较两组 IABP时长、重症监护时长、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长及住院时长。结果:观察组 IABP时长、重症监护时长、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长及住院时长明显比对照组短,两组数据差异明显(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细节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 ]细节护理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冠心病 重症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G)在高危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我院 2017 年 2 月 -2018 年 2 月期间接诊治疗的 40 例进行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进行病情回顾分析,将其术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 40 例患者术后临床效果极佳,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为( 33.6±9.1 ) h 、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为( 2.6±0.7 )根、平均监护时间为( 3.2±2.1 ) d 。 结论: 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冠状动脉搭桥术对高危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极佳,该治疗方式可推广使用。

  • 标签: OPCABG 高危冠心病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间阜外医院收治的AMI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共209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性别及是否接受IABP治疗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终点为28 d(自心原性休克诊断明确起)的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不同性别/接受IABP治疗与否患者的28 d生存率。调整年龄、收缩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双联抗血小板、昏迷、APACHEⅡ评分及SAPSⅡ评分等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在不同人群中IABP治疗是否影响患者的28 d全因死亡风险,应用Z检验评估性别因素对IABP治疗效果的修饰作用。结果共纳入209例患者,其中男性148例[80例(54.05%)接受IABP支持],女性61例[22例(36.06%)接受IABP支持]。接受IABP治疗者102例。男性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女性[39.2%(58/148)比26.2%(16/61),Log-rank P=0.034]。接受IABP治疗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者[46.1%(47/102)比25.2 %(27/107),Log-rank P=0.001 7]。在女性患者中,接受IABP与未接受IABP患者的28 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9);而在男性患者中,接受IABP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者[51.2%(41/80)比25.0%(17/68),P=0.001]。接受IABP治疗的男性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治疗的男性患者及接受或未接受IABP的女性患者(P均>0.05)。调整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患者中,IABP对28 d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并不一致,在男性患者中IABP治疗可降低28 d全因死亡风险(HR=0.44,95%CI 0.25~0.77,P=0.004),而在女性患者中IABP治疗对28 d全因死亡风险无影响(P=0.401),性别与IABP疗效存在交互作用(Z值=-2.32,P=0.020)。结论IABP支持对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仅在男性患者中表现出保护作用。

  • 标签: 休克,心原性 心肌梗死 主动脉球囊反搏 性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表在心内科行主动脉内球囊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进行量化评估,内容包括年龄、基础疾病、卧床时间、个人情况、个人肢体自主活动能力、患者血液检测凝血情况 6项,根据总分值分为低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 3个级别,分别在临床观察、踝泵运动、健康教育及饮食指导、正确体位的选择、医用弹力袜的使用及用药观察护理等方面制订并实施标准护理计划。结果: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表应用于主动脉内球囊术患者后, 158例行主动脉内球囊术患者中仅发生深静脉血栓 7例。结论: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表的应用,可有效降低主动脉内球囊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对其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 并且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患者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休克Ⅱ(IABP-SHOCK Ⅱ)评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30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38例老年AMI合并CS且置入IAB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ABP-SHOCK Ⅱ评分分为低危组(评分0~2分,72例)、中危组(评分3~4分,39例)和高危组(评分5~9分,27例),比较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药物、介入和IABP等治疗情况,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3组患者的短期死亡情况,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IABP-SHOCK Ⅱ对30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结果138例患者中,男性71例(51.4%)。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与低危组患者比较年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率、血压、肌钙蛋白水平、血肌酐、尿素氮、B型利钠肽、乳酸、Gensini评分、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无复流率、有创通气和床旁血滤应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0 d,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死亡分别为25例(34.7%)、20例(51.3%)和23例(85.2%),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3组患者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07,P<0.01)。ROC曲线显示IABP-SHOCK Ⅱ评分预测30 d死亡的敏感度为80.4%,特异度为87.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95%CI:0.702~0.942,P<0.01)。结论IABP-SHOCK Ⅱ评分可有助于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IABP置入术后的短期危险分层。

  • 标签: 休克 心肌梗死 主动脉内气囊泵 预后
  • 简介:摘要创伤性心骤停(TCA)的病死率极高,且与非创伤性心骤停(NTCA)在复苏策略上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在标准复苏流程的同时快速处理各种可逆病因,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本文通过对低血容量性休克、窒息、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挤压综合征、颅脑损伤和脑疝这几个导致TCA的关键因素进行综述,并对其管控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TCA的预防提供可行的策略,为临床救治严重创伤患者、降低TCA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供参考。

  • 标签: 创伤 心搏骤停 预防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心脏彩超指引下的主动脉球囊(IABP,Aortic balloon pump) 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治疗的42例患者,选择时间:2009年1月至2020年10月之间;全部患者均采用心脏彩超指引下的主动脉球囊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治疗成功率以及治疗前后心脏彩超的心功能指标。结果 42例患者经治疗后的成功率是95.24%。心脏彩超的LVEDV、LVESV、LVDd以及LVDs,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心脏彩超的LVEF、FS,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回升(P

  • 标签: 心脏彩超 指引 急性心肌梗死 休克 冠状动脉介入 主动脉球囊反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