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外治疗超重/肥胖患者的疗效,寻找治疗超重/肥胖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增强型体外装置治疗9例超重/肥胖患者1疗程,疗程结束后计算治疗前后患者的体重指数。结果所有患者的体重指数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3例患者体重指数恢复正常。结论体外可能是治疗超重/肥胖的新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 标签: 体外反搏 超重 肥胖 体重指数
  • 简介:摘要体外(ExternalCounterpulsation,ECP)是通过医疗设备,配合人体心脏收缩节律,序贯性按压下肢,以促进机体供血,进而达到改善人体脏器缺血、缺氧等状态,缓解或消除心绞痛发作。体外具有易操作、易推广及无创治疗等特点,临床经验证实,其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确切的疗效。

  • 标签: 心肌缺血 体外反搏 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enhancedexternalcounterpulsation,EECP)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将2013年9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2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分别为1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EECP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6d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得分分别低于与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患者在传统治疗基础上采用EECP治疗,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及提高自我生活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增强型体外反搏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的运用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0月在福田人民医院就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07例,将他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4例,对照组53例。对照组按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额外接受增强型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周,之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清中P-选择素、血栓素B2、一氧化氮、内皮素-1及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6周后心绞痛改善率、硝酸甘油(NTG)用量减少率、运动耐量提高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血清P-选择素、血栓素B2、血管紧张素Ⅱ及内皮素-1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4种血清学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4种血清学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学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相应血清学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治疗能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且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缩血管物质水平,该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体外反搏 动脉粥样硬化 康复作用
  • 简介:目的通过增强型体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观察其对血浆微小RNA-126(miR-126)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将116例已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的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标准治疗组56例,给予标准药物治疗;治疗组60例,除标准药物治疗外,于PCI治疗后1周即予以36h(每天1h、每周治疗6d、连续6周)的治疗。另外,选择20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法测定PCI治疗后1d、2周、7周后miR-126血浆表达量,同时全程记录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MI患者血浆miR-126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miR-126表达量在治疗前与标准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浆miR-126表达量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疗效优于标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促进miR-126的表达,血浆miR-126表达量将成为评价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新标志物。

  • 标签: 心肌梗死 反搏动术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miRNA-126
  • 简介:目的观察体外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德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6~78岁,平均(67.4±8.4)岁。将患者按照随机平等原则分为体外组(30例,采用体外+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和对照组(30例,只采用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检测心电图和测定左室射血分数,记录胸痛发作次数。结果体外组临床疗效显效17例(56.7%),有效12例(40.0%);对照组显效12例(40%),有效10例(33.3%)。体外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vs.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vs.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胸痛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体外组胸痛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左室射血分数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治疗较常规治疗疗效更显著。

  • 标签: 冠心病 体外反搏 心电图 射血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冠心病患者应用增强型体外(EECP)治疗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应用EECP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施行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予以统计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7.5%,与观察组患者的62.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EECP治疗中应用综合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全面应用与普及。

  • 标签: 冠心病 EECP 护理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增强型体外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4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增强型体外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SDNNind、SDANN、rMSSD、SDNN、PNN50与临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显著,对患者的心脏自主能力具有明显改善能力。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增强型体外反搏 心率变异性 影响
  • 简介: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监测评价体外对冠心病患者缺血总负荷(TIB)及心率变异(HRV)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70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利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之外联合体外,两组治疗前后均实施心电图动态监测,分析患者缺血总负荷及心率变异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DNN、SDANN、SDNNindex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ST段压低发生的次数、ST段压低持续总时间、TIB均低于对照组。结论:体外用于冠心病患者治疗中,能够改善心率变异性,降低缺血总负荷,值得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体外反搏 动态心电图监测 缺血总负荷 心率变异
  • 简介:报道1例急性重症心肌炎心源性休克病人成功联合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球囊(IABP)、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的护理.病人在外院出现心骤停,心肺复苏后予呼吸机、IABP辅助后转入,入院后病情持续恶化使用了ECMO、CRRT辅助.针对本例病人采取的护理措施包括床旁建立ECMO的配合、ECMO治疗阶段的护理、呼吸道、IABP、肾功能的管理.注重治疗期间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出凝血肾功能、肾功能监护,预防感染,建立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经上述干预病人住院21d后病情稳定出院.

  • 标签: 心肌炎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术在心脏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入住某院心内科并接受IABP辅助治疗的心脏重症患者30例,对所有患者于床旁或者心导管室行IABP置入术,比较IABP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动脉压、24h尿量、心脏射血分数、心排出量、脑钠钛等。结果:30例患者经过IABP辅助治疗后,28例患者的病情得以好转,好转率达93.33%;心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平均动脉压与24h尿量均较治疗前有显著的提高,左室射血分数与心排出量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血浆脑钠钛浓度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结论:IABP在心脏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长期预后,从而具有极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心脏重症患者 应用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主动脉球囊(IABP)治疗心源性休克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138例采用IABP治疗的心源性休克患者,统计心源性休克病因、心肌梗死部位、心腔大小、心源性休克发生至开始IABP治疗时间、机械通气应用等因素,以2周内各种原因死亡为研究终点,评估上述因素对IABP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与心肌梗死、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相比,中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行IABP的死亡率明显升高(26.2%、12.9%比86.4%、66.7%,P均〈0.05);与前间隔、广泛前壁和高侧壁梗死患者相比,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行IABP的死亡率明显升高(10.0%、13.0%、11.1%比78.9%,P〈0.05);此外,心脏越大、机械通气时间越长、IABP应用越晚,死亡率越高(P均〈0.05)。结论:中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瓣膜病,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主动脉球囊应用延迟及心脏大、机械通气等因素可影响主动脉球囊临床效果,值得警惕。

  • 标签: 主动脉气囊 心肌梗死 休克 心源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朋友,如果您喜欢钓鱼,那么,您一定不会忘记著名作家海明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老人与海》:在那茫茫的加勒比海上,老渔翁两天两夜与巨型马林鱼搏斗的惊心动魄场景……

  • 标签: 《老人与海》 诺贝尔文学奖 著名作家 海明威 马林鱼
  • 简介:摘要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中主动脉球囊术应用及护理进展,包括应用指征,围术期整体、全面护理干预,并发症防范等,对增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意义显著,确保了患者临床安全,本次研究就此进行综述。

  • 标签: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急性心肌梗塞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装置(IABP)在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其中28例在IABP下行PCI术,20例直接PCI患者。监测手术耐受性、有创血压、心率及并发症。结果IABP组血压明显增高(P<0.01),心率明显减慢(P<0.01),并发症明显减少(P<0.01)。结论IABP联合PCI治疗可提高手术耐受性和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 标签: 主动脉球囊反搏 心肌梗死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