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五四,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是在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倡导科学和民主的呐喊声中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批判传统就不能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然而,如果没有固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五四先进的知识分子同样难以走向并接受马克思主义。这种固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体现在: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实用理性;和而不同、互鉴互学、博采众长的会通精神;既必须以西方为师又否定资本主义的矛盾社会心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五四时期 知识分子 文化心理
  • 简介:近百年来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性质研究,二是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思想价值和当代意义的研究。如果说前者的研究体现了百年来学术界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政治论战与学术争鸣的认识变化,那么后者的研究则更凸显了知识界对于中国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关怀。“问题与主义”关系这一议题仍亟待学者立足新的时代条件研究与探索,立足中国现实反思“问题意识”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以新的问题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概念体系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 标签: 问题与主义 马克思主义 性质 发展
  • 简介: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妇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时期思想界主张通过破除礼教常纲、经济赋权与教育增权三种途径实现妇女的人格独立,从思想上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开创了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新篇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

  • 标签: 五四运动 妇女解放 女权
  • 简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是在特定的社会空间即场域中进行的社会活动,翻译场域与权力场域和文学场域关系密切。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实践者,受到场域力量的影响。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分析"五四时期翻译场域中力量格局的变化,认为林纾在翻译场域中的位置取决于其占有的文化资本,翻译场域中文化资本的衰落致使其译者名声发生逆转。

  • 标签: 新文化运动 翻译场域 林纾 译者名声
  • 简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抱有既学习又抗拒,既推崇又批判的矛盾态度。周作人从一开始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是工具理性的,认为基督教对于"一新中国的人心"很是适宜。基于宗教与文学相通的认识,他结合国民的思想弊病,对基督教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和运用。随着非基督教运动的持续开展,国民的民族情绪空前高涨,他最初设想的基督救国道路最终走向了幻灭。这些变化过程,彰显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对待基督教的复杂态度,以及在国家民族危亡之时启蒙知识分子的救国情怀。

  • 标签: 周作人 基督教 知识分子 文化心态
  • 简介:青岛有许多著名景点,但要说起这座城市的地标,大概有两个一个是开埠初期就修建的栈桥,再一个就是1997年建成的五四广场。

  • 标签: 五四运动 青岛 景点
  • 简介:秉承五四先辈的精神,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青年。2018年,我迎来了工作以来的第—个五四青年节。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也度过许多个五四青年节,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次对先辈的致敬和纪念都有不同的意义。今年,我所举办的“传承五四精神,共谱青春华章”主题活动,让我对五四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 标签: 五四精神 传承 学生时代 主题活动 有理想 年节
  • 简介:自清末开始引入我国的西方近代科技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巴黎和会召开时,电报沟通了北京与巴黎、首都与地方的联系,低廉的新闻电费和近代印刷技术保障了新闻的时效性,铁路交通网不仅便利了报刊流通和信息扩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联合行动。当巴黎和会我国民族利益受到伤害的信息传来,一场由信息传播技术带来的爱国运动便以过去不曾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 标签: 电报 印刷 铁路
  • 简介:四时纂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书,不仅收录了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亦包含了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是我们研究唐代乡村社会的重要史科。书中记载的疾病防治条目可分为占卜择日与疾病预测、岁时节日与辟习俗、药角植物与治病方剂三大部分,虽然混杂了不少迷信和巫术的色彩,但亦有民间生活经验的合理成分,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唐代农人内心世界的疾病恐慌,以及对疾病知何产生的认知和为了应对疾病带来的伤亡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对《四时纂要》中的疾病防治研究有利于拓展唐代疾病史的文献来源。进一步弥补了正史和医籍的不足。

  • 标签: 四时纂要 疾病防治 唐代乡村社会
  • 简介:中国的兴起对于全球格局的改变已经显现出来。“五四”精神的贡献已被充分地认知,但有两个困局有待破解:一是一直处在突破原有秩序的冲动中,二是全盘西化或中国本位都被视西方为“普遍性”的思维模式限定了。我们必须继承并超越“五四”文化,进行新的创造。本文探讨抗战时期中国思想的变化,从冯友兰“中国到自由之路”、李长之“迎中国的文艺复兴”等思想中发现“中华性”对于“现代性”展开的巨大意义,从而探究中华文化传统对于未来发展的独特作用。

  • 标签: 五四 抗战时期 冯友兰 李长之 中华性
  • 简介:在保定读书时期和流浪北平时期,孙犁受“五四”新文学影响登上文坛,在“五四”文学面前自称是中学生,是汲取“五四”学养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文研会“为人生”的创作主张、鲁迅的影响和左翼文学思潮兼容并存.孙犁对新文学的接受,决定了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以现实主义为基本方向的创作理念和强调个性与朝气的创作底色.

  • 标签: 孙犁 “五四”新文学 叶圣陶 鲁迅 茅盾
  • 简介: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百年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震古烁今的历史转折点,在海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内容中,西方学者十分注重对于该运动的研究。海外学者对五四运动的研究,其内容能够启发我国学者以新的思考,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其研究方法及不足之处能够给予我国研究以新的启示。

  • 标签: 海外学者 五四运动 研究
  • 简介:在许多人眼中,张爱玲是红极一时的“言情”作家,她笔下故事介于严肃和通俗之间,其核心仿佛总是繁华都市里的痴男怨女、纸醉金迷。但实际上与这种认识相反,张爱玲恰恰是一个少有的“不谈爱”的作家,在“爱情”的掩饰下有着“非爱”的内核。“爱情”只是她小说的表象,是一种对抗外部政治环境的叙事策略.

  • 标签: 红玫瑰 隐喻 文化 叙事策略 政治环境 作家
  • 简介: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八七会议后,他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时年28岁.1935年6月,他慷慨就义,年仅36岁.他的一生短暂而伟大,尽管蒙受不公正待遇,但忍辱负重,怀揣信仰,奋斗终生.如他在《多余的话》中所说:“我的思路已经在青年时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初步,无从改变.”

  • 标签: 政治信仰 瞿秋白 五四运动后 中共中央政治局 《多余的话》 中国共产党
  • 简介:目的:从四时阴阳消长变化角度探讨健康大学生躯体适应性变化规律。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手段和方法,选择四时八节作为观察时点,以躯体不适反应为观察内容,对山西中医药大学健康大二学生进行追踪观察。结果:健康大学生所表现出显著的四时差异性躯体反应主要集中在饮食起居方面,且寒热表现随四时阴阳消长亦呈现出规律的变化。结论:从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的角度,分析探讨健康人群在躯体适应性方面的季节差异性,为进一步从生理的角度诠释'天人相应'的观点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标签: 四时 阴阳 健康人群
  • 简介: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高唱着战火中炼就的呐喊,朗诵着民族团结的诗篇。5月3日,建水供电公司、国税局、地税局的青年团员欢聚一堂,共同迎接2018年"五四"青年节的到来,他们以青春之歌汇聚民族团结力量,以青年之担当展示着当代年青人的阳光风采。青年人的今天,昭示着国家、社会、家庭的未来。

  • 标签: 民族团结 供电公司 国税局 地税局 青年人
  • 简介:钟声,福建省宁德市人,2005年12月应召入伍,共产党员,上士警衔,现任三明消防支队将乐消防大队郑忠华中队忠华班班长。他在队期间荣立支队三等功1次,获评优秀共青团员、十佳士官、年度执勤岗位练兵先进个人、防抗特大暴雨洪水抢险救灾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红旗车驾驶员”、三明市五四青年奖章(青年卫士)。

  • 标签: 福建省 青年 钟声 奖章 五四 “红旗车驾驶员”
  • 简介:《微神》是老舍存世较少的一篇涉及个人情感世界的短篇小说,在松散自由的结构和平淡细腻的语言中,作者以不同色系和浓淡的颜色为读者呈现出一个贮存于他内心的斑驳又狂乱、平静又奔腾的艺术世界。颜色的激烈交战实则内蕴着老舍本人内心深处男性意识的冲击,对强大的男权世界和伦理约束的顺从与反叛,为文本涂抹了强有力的对比色彩。从《微神》的颜色与老舍个人情绪感受的对应来审视文本,作者在“五四时期男性意识的更新、对峙与坚守表现得愈发真实。

  • 标签: 《微神》 颜色叙事 男权中心 性平等 意识交战
  • 简介:青春感言:爱,是一种无声的诺言,只要轻轻一点火花,就能让世界充满温暖;爱,是一种无偿的交换,只要小小一缕奉献,就能让彼此真诚相待。

  • 标签: 青春 李海 奖章 五四 青年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