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者女,43岁。因右乳肿块3个月行手术切除。病变切面呈囊实性。镜下观察:肿瘤呈囊实性生长,囊内可见乳头状突起。肿瘤由形态温和的中间细胞、表皮样细胞、黏液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构成,细胞间可见筛状腺腔/微囊结构,其内含黏液或嗜酸性分泌物。瘤周乳腺组织可见淋巴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p63、细胞角蛋白(CK)5/6和CK7呈分区阳性染色,GATA3阳性、S-100蛋白和SMMHC阴性,雌激素受体(ER)阳性率25%、孕激素受体(PR)阴性、HER2 1+、Ki-67阳性指数约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提示MAML2基因重排。病理诊断为右乳低级别黏液表皮样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黏液(MBC)的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MRI)、超声影像学特征;及三种方法在单纯型黏液(PMBC)和混合型黏液(MMB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BC患者共103枚病变,依据2013年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按病理结果将病变分为PMBC和MMBC两组,对病变的三种影像表现进行描述、评估和分类,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及差异。结果X线摄影示乳腺纤维腺体组织分类大部分为c类(55/76,72%);93%(71/76)病变表现为肿块:圆形、卵圆形,边缘清楚、微小分叶或模糊的高密度肿块为主;有16枚病变合并可疑恶性钙化;有8例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MRI 72枚病变有69枚表现为肿块,T1WI以等、高信号为主(31/72,43%;36/72,50%),T2WI以较高信号为主(54/72,75%);边缘多为不规则和毛刺(53/69,77%);肿块强化以不均匀强化(32/69,46%)和环形强化居多(33/69,48%);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渐进型(41/72,57%)和平台型曲线为主(24/72,33%)。DWI上呈不均匀明显高信号,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图信号略高于正常腺体。7例患者伴有皮肤增厚和乳头凹陷,8例患者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1例患者合并多发肺转移。超声检查74%(72/97)病变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以不均匀低回声为主,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显示63枚病变(63/97,65%)可测及血流信号。有9例患者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MRI和超声显示PMBC与MMBC两组病灶边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显示两组病灶血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C在X线、MRI及超声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全面认识和分析其影像学特征能提高诊断正确率并有助于PMBC与MMBC的鉴别诊断。

  • 标签: 乳腺肿瘤 粘液瘤 磁共振成像 乳腺X线摄影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型的乳腺黏液超声特征的异同。方法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经乳腺超声检查并病理证实为乳腺黏液患者105例(114个肿块)。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美国放射学会提供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2013版)超声诊断词典的超声特征及分类方法统计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乳腺黏液超声特征。结果纳入105例患者共114个肿块,其中单纯型黏液84个,混合型黏液30个。单纯型黏液组年龄(55.56±14.12)岁,混合型黏液组年龄(57.40±14.99)岁。单纯型黏液与混合型黏液在形态、边缘、内部回声、方向、钙化及血流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纯型黏液中后方回声增强为73.8%(62/84),较混合型黏液40.0%(12/30)高,而后方回声衰减11.9%(10/84),低于混合型黏液2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型黏液较混合型黏液多表现为后方回声增强,超声对混合型黏液的诊断准确率较单纯型黏液高。

  • 标签: 单纯型乳腺黏液癌 混合型乳腺黏液癌 超声特征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 简介:乳腺黏液腺癌(MBC)是一种低度恶性、低侵袭性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激素水平依赖性较高,增殖活性较低,预后相对较好。本文通过对国内外MBC和浸润性导管(IDC)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就MBC的生物学特性、预后及其与IDC的比较进行综述。

  • 标签: 乳腺黏液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生物学特征 临床诊治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复发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南阳市第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乳腺黏液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细胞中黏液成分将患者分为A组(黏液成分〉90%的单纯型黏液组,n=54)、B组(黏液成分为50%~90%的主要黏液混合型黏液组,n=23)、C组(黏液成分〈50%的部分黏液混合型黏液组,n=61)。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依据患者术后3年内复发情况将其分为复发组(n=31)和未复发组(n=107),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乳腺黏液妇女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黏液分型的乳腺黏液患者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淋巴结转移数目、脉管侵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月经状态、肿瘤中含黏液成分比例、分子分型、TNM分期、HER-2表达及术后是否行辅助化疗与乳腺黏液妇女术后复发有定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0mm、分子分型为非Luminal-A型、TNM分期为Ⅲ~Ⅳ期和术后无辅助化疗为乳腺黏液妇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同黏液成分比例乳腺黏液患者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淋巴结转移数目、脉管侵犯存在差异,肿瘤直径≥30mm、分子分型为非Luminal—A型、TNM分期为Ⅲ~Ⅳ期和术后无辅助化疗为乳腺黏液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应对此类患者加强监测,以改善预后。

  • 标签: 乳腺黏液癌 病理特点 复发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主要围绕患有单纯型乳腺粘液癌病人展开相关分析研究。为有关病人安排数字化x线影像检查并对其影像检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希望能够对有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与帮助。方法:在此次实验中,我们共计搜集到了50例单纯型乳腺粘液(实验组)、50例乳腺叶状肿瘤(对照一组)以及50例纤维腺瘤(对照二组)的数字化x线影像表现资料,然后使之和乳腺叶状肿瘤、纤维腺瘤的相关影像表现加以对比,由于这三种疾病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在临床方面比较容易混淆,所以在这三者之间开展相关对照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分析X线影像表现时,需要重点从发病时病人的年龄情况、乳腺腺体分型、病灶大小、病灶聚集的密度、病灶边缘等众多方面进行观察评析。结果:从发病年龄的角度加以分析,在出现病症时,实验组病人的年龄全部都在37周岁至78周岁这一区间内,其中有31位患者的年龄处于50周岁以上,而在这一方面比较中,该组年龄在50周岁以上的病人数明显要比其余两组更多。从肿块形态及边缘的角度进行分析,以钝缘不规则形肿块为其特征之一,表现为边缘清晰、可伴深分叶状肿块;但仍以圆形与卵圆形、边缘清晰与遮蔽占比较多。从其他方面加以对照,可知在诊断单纯型乳腺黏液时,腺体分型、肿块大小无法起到有效的作用(P>0.05)。结论:对于本次所重点研究的病症而言,其在X线表现方面具有一些较为显著的特点,当病人年龄高于50周岁时,则发现其单发高密度肿块,呈钝缘不规则形,或圆形/卵圆形肿块但周围无晕征表现,边界清晰或伴有深分叶,高度提示单纯型乳腺黏液的可能。

  • 标签: 单纯型乳腺粘液癌 肿瘤形态 数字化x线影像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超声诊断乳腺黏液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武汉市济和医院67例乳腺黏液患者,根据病理诊断分为单纯型乳腺黏液(PMBC)组(28例)和混合型乳腺黏液(MMBC)组(39例), 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和诊断符合率。结果: PMBC组的乳腺肿物超声声像图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和后方回声改变与MMBC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超声诊断 乳腺黏液癌 回顾性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黏液超声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42例疑是乳腺黏液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经病理证实40例为乳腺黏液。同时对其行超声诊断,观察其超声特征,并与临床病理进行比较。结果40例乳腺黏液患者中28例为单纯型黏液,12例为混合型黏液;85.71%的单纯型病灶形态规整、边界清楚;89.29%的单纯型病灶内部回声强度等于皮下脂肪回声,回声分布均匀;所有单纯型病灶后方回声增强或不变,肿块均平行于皮肤。66.67%的混合型病灶形态不规整、边界模糊或毛刺;58.33%的混合型病灶内部回声较低且不均匀。结论单纯型乳腺黏液声像特征以良性居多,混合型乳腺黏液则更具有浸润性特征。在临床诊断中,应详细观察超声诊断特征,提高对乳腺黏液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乳腺黏液癌 超声特征 病理 关联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乳腺黏液(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MB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学分型将患者分为单纯型组31例和混合型组19例。比较不同类型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结合患者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情况。结果截止最后1次随访,单纯型组患者生存29例,死亡2例;混合型组患者生存15例,死亡4例。两组第1年生存率均为100%,单纯型组3年生存率(100%,31/31)、5年生存率(96.77%,30/31)均高于混合型组(89.47%,17/19;84.21%,16/19),但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组与混合型组患者肿瘤长径、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位置、TNM分期、分子分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MBC患者预后的因素有TNM分期、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病理分型(P<0.05),与年龄、肿瘤长径、肿瘤位置、分子分型无关(P>0.05);TNM分期、淋巴结转移、ER、PR、Her-2、病理分型是影响M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同类型MBC的肿瘤长径、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较大,MBC患者中TNM分期较早、淋巴结转移少、ER阳性、PR阳性、Her-2阳性以及单纯型MBC预后较好。

  • 标签: 预后 乳腺黏液癌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黏液的临床病理分析。方法 在2019年6月~2020年6月对80例乳腺侵润导管患者分析临床病例特点,分离出40例明确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黏液,分析临床病例特征和综合治疗。结果 使用光镜以及免疫组化

  • 标签:
  • 简介:摘要乳腺黏液性囊腺癌和柱状细胞黏液是少见的乳腺癌特殊类型,两者混合存在非常罕见。现报道1例混合性黏液性囊腺癌和柱状细胞黏液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原发和转移黏液性质。黏液性囊腺癌和柱状细胞黏液在形态上相互移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提示两者可能为同一种病变的不同表现形式。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东阳市人民医院5例乳腺具有微乳头状结构的单纯型黏液(micropapillary pattern of pure mucinous carcinoma of the breast,MPPPMC)的临床病理特征。本组5例具有MPPPMC均为绝经前女性,年龄范围为37~48岁,5例患者中3例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3例患者行乳房改良根治术、1例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1例保乳+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1例口服内分泌药物+放疗、4例口服内分泌药物+化疗+放疗、2例靶向药物赫赛汀治疗。具有MPPPMC是一种界于单纯型黏液(pure mucinous carcinoma,PMC)与浸润性微乳头状(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之间的特殊类型,该类型发病年龄较黏液年轻,预后较黏液差,是否是乳腺IMPC或PMC的一种独立亚型目前仍未达成共识。

  • 标签: 乳腺 肿瘤 黏液癌 微乳头状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黏液腺癌超声诊断的效果。方法:起始时间设置为2021年1月,结束时间设置为2022年12月,经过各种筛选手段下,最终明确24例已经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腺癌患者,对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24例患者中,10例患者为乳腺癌,漏诊了14例,漏诊率为58.3%,有8例未定性,6例被误诊为良性包块,占比为25.0%图像提示其具备良性肿块特征。结论:乳腺黏液腺癌恶性特征并不显著,导致超声诊断漏诊率和误诊率都比较高。

  • 标签: 乳腺 黏液腺癌 超声诊断 效果
  • 简介: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我院内镜室进行检查的746例食管恶性肿瘤患者中有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黏液表皮样。9例患者术前内镜检查均明确为食管,男7例,女2例;年龄25—77岁,平均为51岁;

  • 标签: 黏液表皮样 食管疾病 涎腺肿瘤
  • 简介:摘要患者女,58岁。发现左侧乳房拇指大包块1个月余入院。行单侧乳房根治性切除术。肿瘤切面灰白灰红,见多个微囊。镜下肿瘤大部分由大小不一的囊腔构成,囊壁被覆富含细胞内黏液的柱状细胞,部分囊壁肌上皮丢失;另见浸润性(非特殊类型)成分。两种浸润性成分免疫表型不一致。病理诊断乳腺黏液性囊腺癌(MCA)合并乳腺浸润性(非特殊类型)。原发乳腺MCA为少见恶性肿瘤,可同时伴有其他类型浸润性成分,各成分需明确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纤维肉瘤。患者女,69岁,因乳房发现无痛性肿块3个月余就诊。乳腺X线摄影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高密度肿物,边缘浅分叶,病灶大部分边界清晰,前缘略模糊,未见钙化。超声示右侧乳腺9点位低回声肿物,边界清晰,形态欠规则,内部回声欠均匀,可见点状强回声及索条状增强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肿物内部及周边探及点条状血流信号。MRI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肿块,浅分叶,T1WI呈低信号,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呈高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呈早期花环样至弥漫强化方式,肿块外侧缘及胸大肌前缘网格状强化,信号强度曲线呈平台/流出型,表观扩散系数为1.5×10-3~1.8 ×10-3 mm2/s。术后病理:乳腺黏液纤维肉瘤(中度分化)。

  • 标签: 乳腺肿瘤 黏液纤维肉瘤 乳腺X线摄影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并总结支气管黏液表皮样(mucoepidermoidcarcinoma,MEC)的CT表现,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8月—2017年10月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2例支气管MEC患者,归纳并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2例患者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及胸闷,其中2例肿瘤位于气管,3例位于主支气管,6例位于段支气管,1例位于右侧中间支气管。平扫均为等或稍低密度,4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为中度-明显强化,3例强化不均匀。结论:支气管MEC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平扫加增强结合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formation,MPR)可显著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 标签: 黏液表皮样癌 支气管 CT 腺样囊性癌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乳腺黏液患者进行分析,采用超声诊断方式分析其价值及相关误诊方式。方法:通过选举参与本次研究的乳腺黏液患者,其就诊时间均保持在一年内。乳腺患者来说采用ATL5000,SIEMENS超声诊断仪进行探查,使用灰阶超声进行双侧乳腺的检查,分析超声诊断结果,比较超声表现及相关特征比较。结果:(1)整体超声诊断正确率为73.52%。超声诊断良性病变误诊率为26.08%。(2)乳腺黏液患者中形态规整呈大叶状患者中诊断正确、错误人数分别为48例、9例,边界不清患者中诊断正确、错误人数分别为30例、6例,内部回声低患者中诊断正确、错误人数分别为47例、5例,内部呈现砂砾样钙化患者中诊断正确、错误人数分别为26例、4例,除此之外其中后声不变及增强患者中诊断正确、错误人数分别为53例、8例(P=0.535、0.252、0.000、0.356、0.000)。结论:对乳腺黏液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通过认识其超声表现观察具体特征以此来减少乳腺黏液患者的误诊率。

  • 标签: 乳腺黏液癌 超声表现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扁桃体黏液表皮样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文献中鲜见报道。现报道1例扁桃体黏液表皮样患者的诊疗经过,并探讨扁桃体黏液表皮样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

  • 标签: 扁桃体肿瘤 黏液表皮样瘤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