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耳显微手术中的应用及重建个性化气房结构、精准修复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行显微手术治疗的患者1名,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数据导入Mimics 21.0,获得模拟颞骨皮质骨与气房一体的个性化三维模型,导入3-matic 12.0,将其转化为表面积(SA)、体积(V)和SA/V达到参考值范围的网格支架形成气房,输入3D打印设备使用相应材料快速成型。结果①依据模拟轮廓化腔三维模型设计的孔径分别为0.5、1.0、1.5、2.0、2.5、3.0 mm的重建气房支架中,所有孔径支架SA、V均在95%参考值范围内;孔径为1.0、1.5、2.0 mm的支架SA/V在95%参考值范围内;孔径为0.5 mm的支架SA/V超出95%参考值范围上限1.7888mm-1;孔径为2.5、3.0 mm的支架SA/V未能达到95%参考值范围下限0.8308mm-1;孔径为1.0 mm的支架SA/V为1.3856 mm-1,在所有不同孔径支架中最接近前期研究SA/V平均值1.3098 mm-1。②树脂光固化成型的孔径为1.0 mm的个性化重建气房支架形态还原好,重建皮质骨及气房支架硬度还原可。结论通过显微解剖结构数字重建,3D打印模型不仅可辅助耳显微手术设计,更是一种实现精准修复缺损、个性化治疗胆脂瘤的可行途径。

  • 标签: 乳突气房 3D打印 耳显微外科 三维重建 快速成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胸锁肌整体抬起的胸锁肌后缘入路用于无充气经腋完全腔镜下甲状腺癌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施行的46例经腋完全腔镜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资料。男性9例,女性37例,年龄(38.6±12.0岁)(范围:19~74岁)。14例采用胸锁肌后缘入路,32例采用胸锁肌间隙入路。分别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结果胸锁肌后缘入路组中央区完整显露率更高[11/14比34.4%(11/32),χ²=7.624,P=0.006],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4.2±2.9)枚比(2.0±2.5)枚,t=2.663,P=0.011]。两组发生喉返神经损伤[1/14比3.1%(1/32),P=0.521]、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0比6.2%(2/32),P=1]等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术后疼痛、术后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无充气经腋完全腔镜下胸锁肌后缘入路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有一定优势,手术方式较为安全、可靠。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于接受中耳炎根治术治疗的患者在围术期展开优质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 按照对比护理的形式展开探究,所选择患者为66例,属于本院在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所接诊,按照组内随机抽选的方式,取33例,在手术过程中展开常规护理,即对照组,余下33例则需要在围手术期展开优质护理,即观察组。分析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结合对两组住院时间、疼痛程度、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 标签: 围术期优质护理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用于中耳炎根治术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中耳炎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例)和观察组(n=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两组患者相对干耳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总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76.67%(P<0.05);两组护理后,观察组住院时间以及相对干耳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中耳炎根治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围手术期护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提升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以及相对干耳时间,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患者 护理满意度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锁肌间隙入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9月80例医院收治行乳腺癌根治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颈白线入路;观察组则采取胸锁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预后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在手术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锁肌间隙入路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要高于颈白线入路,能够降低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提高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胸锁乳突肌间隙入路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模式在中耳炎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12月选取中耳炎根治术患者9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及对照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自我管理模式实施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治疗依从性、预后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耳部护理技能、遵医用药、症状监测、情绪管理、心理调节、与医生沟通管理及自理能力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纯音测听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对干耳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躯体症状、心理因素、社交技能、环境适应性及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中耳炎根治术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自我管理模式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 自我护理能力 治疗依从性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根治术治疗中耳炎病人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月4月期间前来我院治疗中耳炎的病人30例进行分组,按接诊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15例、实验组1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病人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结果。结果:在护理有效率对比中,实验组病人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P<0.05),数据对比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中耳炎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听力水平指标(气导听阈与气鼓导差)无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听力水平指标(气导听阈与气鼓导差)与对照组比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采用根治术治疗中耳炎病人的同时实施临床路径护理能提高病人治疗护理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中耳炎 乳突根治术 常规护理 临床路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耳炎根治术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对其听力改善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行中耳炎根治术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负性情绪 中耳炎 听力 乳突根治术 综合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颈椎横孔区创伤中CT血管成像(CTA)对椎动脉(VA)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因颈椎外伤行椎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运用容积再现(VR)、图像融合、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及血管分析等后处理技术,观察VA有无损伤及其程度、横孔区骨折与VA损伤的关系。结果56例患者中,横孔狭窄阳性组35例,狭窄阴性组21例,狭窄阳性组VA损伤19例,狭窄阴性组VA损伤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阳性组中横孔不同狭窄程度组VA损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损伤分布为:V1段3例,V2段16例,V3段5例;管腔狭窄程度为: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7例,重度狭窄5例,闭塞3例。结论椎动脉CTA可以清晰显示VA的解剖走行、损伤程度、范围及其与颈椎横孔区骨折断端的毗邻关系,为脊柱外科医师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 标签: 颈椎 横突孔区骨折 椎动脉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颈椎横孔区创伤中CT血管成像(CTA)对椎动脉(VA)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因颈椎外伤行椎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运用容积再现(VR)、图像融合、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及血管分析等后处理技术,观察VA有无损伤及其程度、横孔区骨折与VA损伤的关系。结果56例患者中,横孔狭窄阳性组35例,狭窄阴性组21例,狭窄阳性组VA损伤19例,狭窄阴性组VA损伤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阳性组中横孔不同狭窄程度组VA损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损伤分布为:V1段3例,V2段16例,V3段5例;管腔狭窄程度为: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7例,重度狭窄5例,闭塞3例。结论椎动脉CTA可以清晰显示VA的解剖走行、损伤程度、范围及其与颈椎横孔区骨折断端的毗邻关系,为脊柱外科医师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 标签: 颈椎 横突孔区骨折 椎动脉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骨膜下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 – 2021年10月间收治的1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考察其治疗效果,观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治疗效果低于观察组,且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症状远低于对照组。结论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骨膜下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明显。

  • 标签: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乳突骨膜下注射 突发性耳聋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对胆脂瘤中耳炎患者应用根治联合鼓室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纳入68例2019年8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胆脂瘤中耳炎患者作为观察样本,将其按照双盲法分为实验组(34例)和单一组(34例);单一组患者采取单一的根治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根治联合鼓室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外耳道形状正常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外耳道形状正常率显著高于单一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根治联合鼓室成形术治疗方式在胆脂瘤中耳炎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并且能够有效改善预后效果,帮助患者的外耳道形状恢复正常,该种联合治疗手段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 标签: 乳突根治 鼓室成形术 胆脂瘤中耳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耳炎根治术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听力以及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方法:择取该院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间,行中耳炎根治术治疗的患者共计56例,采用信封随机化模式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一组28例。对照组行基础护理,研究组行综合护理,比较2组间听力恢复情况、负性情绪评分。结果:研究组听力恢复的总有效率89.29%高于对照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耳炎 乳突根治术 听力改善 负性情绪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突发性与非聋耳鸣患者的研究,探讨两者主观性耳鸣与听力损伤关系的特征。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的30例突发性聋伴耳鸣和30例病程不等的耳鸣伴中轻度听力下降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纯音检测,耳鸣频率匹配与声导测试(排除中耳问题)项目,观察和分析检测结果的特征,探讨聋伴耳鸣和非突发性耳鸣的联系。结果:聋组耳鸣匹配频率与听力损伤及其邻近频率的相符性均达到80%左右,而非聋耳鸣患者的耳鸣匹配频率与听力下降的频率的相符性有约73%左右;两组耳鸣匹配的强度显示,50%左右为高出阈值上5分贝内,37%左右为高出阈值上5-10分贝,13%左右为高出阈值上11分贝,其中仅有极少数的耳鸣强度超出阈值20分贝甚至30分贝以上,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聋与非聋患者的耳鸣发生频率与其听力损伤情况有相关性,而与匹配响度、听力损失程度之间无明显关系。

  • 标签: 突聋 非突聋 耳鸣 频率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放式改良根治并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体会。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100例开放式改良根治并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随机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综合组联合应用全方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并发症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优于护理前,P<0.05。而护理后,综合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方位护理对开放式改良根治并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效果确切,可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开放式乳突改良根治 鼓室成形术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孔高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骨质和血管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走行及穿出颈椎横孔的高度。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横孔的高度分为C4、C5、C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2),以L1/(L1+L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结果480例患者中,457例(95.2%)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另23例(4.8%)起源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80例患者中,405例(84.4%)双侧椎动脉经C6横孔穿出;另75例(15.6%)穿出高度异常,其中左侧34例,经C3、C4、C5、C7横孔穿出的分别有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孔1例;右侧41例,经C3、C4、C5横孔穿出的有1、14、26例。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占比最高(19/20),且多数穿出颈椎横孔的高度异常(18/19);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且穿出颈椎横孔的高度均异常(3/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孔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横孔高度正常。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组:(24.3±2.1)%、C5组:(47.9±6.6)%、C6组:(77.7±1.7)%,H=20.178,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横孔的高度多异常。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横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横孔的高度越低。

  • 标签: 椎动脉 颈椎 起始位置 横突孔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孔高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骨质和血管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走行及穿出颈椎横孔的高度。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横孔的高度分为C4、C5、C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2),以L1/(L1+L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结果480例患者中,457例(95.2%)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另23例(4.8%)起源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80例患者中,405例(84.4%)双侧椎动脉经C6横孔穿出;另75例(15.6%)穿出高度异常,其中左侧34例,经C3、C4、C5、C7横孔穿出的分别有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孔1例;右侧41例,经C3、C4、C5横孔穿出的有1、14、26例。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占比最高(19/20),且多数穿出颈椎横孔的高度异常(18/19);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且穿出颈椎横孔的高度均异常(3/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孔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横孔高度正常。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组:(24.3±2.1)%、C5组:(47.9±6.6)%、C6组:(77.7±1.7)%,H=20.178,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横孔的高度多异常。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横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横孔的高度越低。

  • 标签: 椎动脉 颈椎 起始位置 横突孔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耳炎根治术患者护理需求,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围术期指标与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耳鼻喉科2020年4月-2021年3月收治的110例中耳炎根治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5,常规护理)、观察组(n=55,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对干耳时间短于对照组,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 康复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壁式根治鼓室成形术对胆脂瘤中耳炎患者听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01月~2021年01月收治的58例胆脂瘤中耳炎患者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对照组行开放式根治术,观察组行完壁式根治鼓室成形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听力恢复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气骨导差、气导听阈下降、气骨导差缩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功能、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胆脂瘤中耳炎患者,行完壁式根治鼓室成形术,能够改善患者听力情况,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 胆脂瘤中耳炎患者 听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CT引导下茎后双针双极与单针射频热凝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丽水中心医院疼痛科、杭州市红会医院疼痛科、宁波市第一医院疼痛科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就诊的舌咽神经痛患者共19例,以抛硬币法随机分入单针单极射频治疗组即单针组(n=10)和双针双极射频治疗组即双针组(n=9)。全部患者均于CT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穿刺至术前设计的治疗靶点,单针组穿刺至患侧茎中点后缘,双针组则用两根射频针分别穿刺至茎中内、中外1/3交界处后缘。随后用50 Hz、2 Hz频率电流(0.5~1)mA进行测试,咽部有异感而无迷走神经、副神经受激惹征象时,给予90 ℃、180~300 s射频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深度与角度、治疗操作时间和首次治疗的有效率,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后1、3、6、12个月时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在CT引导下将射频针穿刺至靶点,两组患者穿刺深度、穿刺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针组治疗操作时间[65.5(58.5,114.7)]min较双针组治疗操作时间[55.9(43.6,84.3)]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8,P<0.05);首次治疗后单针组和双针双极射频组疗效优良率[50%(5/10例)]比[77.8%(7/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4,P<0.05)。结论CT引导下茎后双针双极射频治疗舌咽神经痛,效果优于单针单极射频治疗,双针双极射频能缩短操作时间,还能提高对舌咽神经痛射频治疗的有效率。

  • 标签: 舌咽神经痛 射频热凝术 茎突 CT引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