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聋及非突聋患者的耳鸣特征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4
/ 2

突聋及非突聋患者的耳鸣特征观察

肖六一 [1] 唐向超 [2]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重庆市渝中区 400042

[摘要]目的:通过对突发性与非突聋耳鸣患者的研究,探讨两者主观性耳鸣与听力损伤关系的特征。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的30例突发性聋伴耳鸣和30例病程不等的耳鸣伴中轻度听力下降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纯音检测,耳鸣频率匹配与声导测试(排除中耳问题)项目,观察和分析检测结果的特征,探讨突聋伴耳鸣和非突发性耳鸣的联系。结果:突聋组耳鸣匹配频率与听力损伤及其邻近频率的相符性均达到80%左右,而非突聋耳鸣患者的耳鸣匹配频率与听力下降的频率的相符性有约73%左右;两组耳鸣匹配的强度显示,50%左右为高出阈值上5分贝内,37%左右为高出阈值上5-10分贝,13%左右为高出阈值上11分贝,其中仅有极少数的耳鸣强度超出阈值20分贝甚至30分贝以上,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突聋与非突聋患者的耳鸣发生频率与其听力损伤情况有相关性,而与匹配响度、听力损失程度之间无明显关系。

关键词:突聋;非突聋;耳鸣;频率特异性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此病常合并有间断性或持续性耳鸣[1]。长期耳鸣易导致患者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严重时可影响其睡眠质量,耳鸣是累及听觉等多系统的多疾病多病理改变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在无相应的外界声源或电刺激下,主观上耳内或颅内存在易变性与稳定性频率的声音感觉。两种耳聋伴有的耳鸣,其治疗均存在许多困难。迄今为止,临床上还没有可靠有效地减轻耳鸣的药物被证实,所以其治疗仍异常迫切。本文采取本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的30例突发性聋伴耳鸣和30例病程不等的耳鸣伴中轻度听力下降的患者,旨在分析突聋及非突聋患者的耳鸣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的30例突发性聋伴耳鸣和30例病程不等的耳鸣伴中轻度听力下降的患者。其中,男性27例,年龄在18岁与62岁之间;女性33例,年龄在20岁与71岁之间,且均为随机选取,按条件分配,以保证其准确性与真实性。

1.2研究方法

将所有患者分为突聋组与非突聋组,回顾性统计其纯音测听,耳鸣匹配,声导抗测试项目,观察和分析耳鸣与纯音听力图的特征,探讨不同状态下的耳鸣与听力下降的联系。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为确保本次研究的准确与真实性,纳入本次突聋的诊断标准如下:1)3d~10d内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伴耳鸣的来院就诊患者,其听力检查与耳鸣诊断记录保持完整。2)排除中耳病变患者; 3)排除严重全身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严重肾病的患者。纳入非突聋的诊断标准如下:1)其耳鸣症状持续或断续大于2w者,听力检查与耳鸣诊断记录保持完整;2)可纳入具有遗传因素、慢性耳聋、迟发性耳聋等患者3)排除中耳病变患者4)排除将严重全身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严重肾病的患者。

1.4 检测方法

以耳鸣为第一主诉或仅次于听力损失为第二主诉的患者60名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纯音听力图及匹配的耳鸣频率。计算两组不同类型的耳鸣与听力损失及耳鸣匹配强度的相关性.采用纯音听力计方法检测纯音听力和频率匹配以及响度的匹配。首先由检查者询问患者的病史及初步的耳鸣情况,根据患者的形容给出不同频率的纯音,在测试期间依据所进行的听力检测内容为患者调至合适的声音,频率由语言频段至低或高频段调节,目的为发现与其耳鸣类似的音调。其后将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均进行检测,频率由低至高主要分为三大类:频率范围在125与500Hz之间的低频耳鸣;频率范围在500与2000Hz之间的中频耳鸣;频率范围在 2000与8000Hz之间的高频耳鸣。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GraphPad Prism 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样本中频数小于10的数据用分数表示,以保持率的稳定性。两组样本数据分别与总体样本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果。

  1. 结果

耳鸣匹配接近听力下降或损伤的频率范围

耳鸣匹配远离听力损伤范围

突聋人数

24

6

非突聋人数

22

8


耳鸣匹配强度(dB)/人数

阈上0~5dB

阈上5~10dB

阈上10dB以上

突聋患者

16

9

5

非突聋患者

14

13

3



两组耳鸣匹配的强度结果显示,50% 左右为高出阈值上5分贝内,37%左右为高出阈值上5-10分贝,13%左右为高出阈值上11分贝,其中仅有极少数的耳鸣强度超出阈值20分贝甚至30分贝以上,且两组无明显差异。耳鸣匹配频率集中在听力损伤频率范围内的持续音;研究发现,突聋组与非突聋组的耳鸣匹配响度分布较为广泛,与听力损伤没有明显相关性;耳鸣匹配频率与听力下降及其邻近频率的相符性均达到77%左右,而非突聋耳鸣患者组的耳鸣匹配频率与听力下降的频率的相符性有约73%。总之,听力损伤度与耳鸣发生频率具有相关性。

3讨论

突发性耳聋由于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且原因不明的情况下发生听力下降[3]。患者一般没有耳部生理功能结构的明显损伤,但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其可能发病机制目前包括血管栓塞和或血栓形成、中耳膜迷路积水、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以及毛细胞损伤等。非突聋性耳鸣有漫长的病史,常常为遗传性耳聋与迟发性耳聋等。二者均常伴有耳鸣的不适症状,可间断或持续性发生。耳鸣患者在不被干预或专业心理治疗前,本身的注意力就总是在自己的耳鸣声上,难以集中注意力。且源于对突然出现的耳鸣的莫名恐惧,导致心理或情绪问题,对患者的休息与日常工作等方面都造成很大困扰。在临床上对耳鸣的患者除了使用药物来降低耳鸣的严重程度,还能应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感,另一方面在知晓耳鸣匹配频率的情况下还能更快更准确的利用复合声掩蔽疗法减轻耳鸣的严重程度或增加患者对耳鸣不适感的耐受,对心理问题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面对逐年增高的病因不明的耳聋并发耳鸣发病率,其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提高声信息检查的效率和准确度,也能为突聋的诊疗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倩,马晓娟,王大勇,等.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29(1):57-60.

[2]石秋兰,卜行宽,王俊国, 等.耳鸣致残量表中文版的研译与临床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5):476-479.

[3]杨静,周慧芳,杨东.耳鸣响度、听力下降与耳鸣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7(10):458-460,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