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扼要分析了19至20英属殖民地新加坡华人的职业结构。大体而言,华人的职业主要为商、工(工匠和劳工)两大类。新加坡华人的职业和方言群之间存在着一些密切关系:从事商业活动的多为福建人(闽南人);潮州人主要从事甘蜜和胡椒种植业;广府人和客家人以工匠居多;海南人则是雇员。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必然原因。

  • 标签: 新加坡 华人 职业结构 方言群
  • 简介: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文化水平落后,基督教会及修道院不仅肩负起教化蛮族的重任,还保存了古希腊罗马典籍。为了传播基督教,教皇格列高利派了两支修士队伍,一支远赴大不列颠岛,一支前往西欧大陆进行传教。八时,英格兰本笃会教徒包尼法修斯面对大陆基督教会的腐化和不完善,试图改革法兰克教会,并得到了法兰克国王丕平的支持。其子查理曼在位时,为了提高教士们的知识水平,开办宫廷学校,恢复了"七艺",统一了《圣经》文本及拉丁文,史称"加洛林文艺复兴",为之后的两次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加洛林 文艺复兴 修道院 查理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9中期,中国的鸦片战争(1840)和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使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这是封建社会向现代国家的一个转变。尽管中国的被迫“开国”比日本要早近二十年,然而日本推行的“文明开化”的政策,使其能够迅速地脱亚人欧,成为当时东方的资本主义国家。近代的日本成为中国学习西方的间接桥梁和窗口。近代史除了“弱肉强食”的殖民侵略外,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日两国都面临如何吸收、平衡和融合东西文化这一问题。

  • 标签: 招贴艺术 19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国家 东西文化 明治维新 鸦片战争
  • 简介:丹玛札(IDanmabrag)地方在藏族历史上一直是很著名的,因为公元641年,唐廷公主文成嫁藏王松赞干布前往逻些之时曾拜谒此地.据说公主在丹玛札建造佛像并刻有愿文铭文.自十一世纪以来,就有藏族史家讨论到这个事件,并认定佛像为“弥勒像”(Maitreya),只有一位认为此像是大日如来(Vairocana);佛像的高度也有不同的说珐,或七尺,十一尺或八尺.的确,后一种弥勒造像尺度的依据是梵文和巴利文(Pali)文献,这些造像学文献引导佛徒从阿富汗

  • 标签: 西藏 佛像 佛教造像 前引书 博物馆藏品 摩崖石刻
  • 简介:贞观时期,唐政府在党项之地广设羁縻州,党项拓跋部归附唐朝,双方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吐蕃的崛起却打破了这种平衡.最早到高宗乾封年间,吐蕃不断向东侵蚀党项的居住地,党项各部不堪吐蕃的压迫,向唐王朝请求内徙.本文以“安史之乱”为时间节点,通过分析党项迁出地和迁入地,将党项的内迁过程大致分为两大阶段进行论述.党项迁入之初,唐政府仍然对其羁縻统之,而随着帝国自身军事需求的增加以及对内迁党项控制的需要,唐朝统治者对党项的管理策略进行了调整:将以羁縻州为中心的行政管理制度转换成了节度使领导下的押蕃使制度.唐政府是如何以押蕃使为核心实现这一制度性的转换,也是本文试图揭示的重点.

  • 标签: 党项 内迁 押蕃使 节度使 从行政到军事
  • 简介:本文论述了19末20新疆在政治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有益的整合举措,认为其重建和规范了新疆的统治秩序,有力地促进了近代新疆社会的发展进步。但其消极、失败的一面也不容忽视。

  • 标签: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新疆 政治整合
  • 简介:始自1904年(梁启超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的中国近现代郑和研究,至今已整整100周年。百年来,郑和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开拓阶段(1904—1934),即对已有史料进行科学评估的阶段;二、新资料发现的阶段(1935-1949);

  • 标签: 郑和研究 中国 史料 21世纪初 信息资料中心 明朝
  • 简介:20,扎赉特蒙古人建立了蒙古村。它与汉族村不同,对外防御功能弱,村民之间存在双重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很多努图克人住在“固定蒙古包”。因此,当时的扎赉特旗蒙古村还处于蒙古村落发展的初级阶段。

  • 标签: 扎赉特蒙古人 定居 蒙古村
  • 简介:1.兵三进一炮2平5首着挺兵,投石探路,故称“仙人指路”。张德魁立即还以中炮,气势逼人,这是首局比赛,略显轻敌之态。如果发展成先行屏风马对后行中炮,则后行一方难占上风。

  • 标签: 兵三进一 屏风马 仙人指路 比赛 气势
  • 简介:梵语是古代印度甚至古代亚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了解印度政府对梵语的政策、民间'梵语婆罗多'及大众媒体对梵语的推广、教育体系中梵语的传承、作者探访说梵语的村子的过程,人们可以了解梵语在21的印度艰难生存的现状。西化技术时代的洪流使依附于前科学时代的梵语在现代印度没有了立足之地。印度推广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但印地语历史较短,尚不能像梵语一样承载印度三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尚未在国内取得绝对强势的语言地位。印度社会对于梵语传承的努力,给进入21以来竭力发扬传统文化的中国社会也带来一些启迪。

  • 标签: 梵语 印度 梵语婆罗多 马杜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的中美联盟风潮中,在清末舆论界,无论是革命派、立宪派还是清廷控制的报纸,多有主张。倡导与美国结盟的清末朝野人士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驻外公使、东北官员、其他官员、立宪派分子、革命派分子等,朝野上下合奏出了一曲结盟美国的强音。尽管主张中美联盟的呼声很高,仍然有反对的声音,代表人物是章太炎和梁启超。与清末舆论界大力鼓吹中美联盟相似,美国也多有赞成结盟的倾向。日本国内舆论有相当强的反对之声,其政府在外交方面也有应对,主要体现在促动主张中美联盟的我国驻美公使伍廷芳离任、封杀《民报》及与美国签定协议三事上。中美联盟风潮之所以发生,与清末的危殆情形有关。就内在理路而言,作为中美联盟主张的支撑,以夷制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论及影响,中美结盟对清政府而言,重要的是政治意义。

  • 标签: 中美联盟 20世纪初 日本
  • 简介:《21的西伯利亚》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经济与工业生产组织研究所所长库列绍夫院士担任主编,十多位资深专家共同撰写的一部当代西伯利亚区域经济学的权威著作。全书共14部分,50章,近90万字,涉及西伯利亚经济开发的历史、现实与未来预测,涵盖了工业、农业、能源、人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堪称新时期西伯利亚区域经济研究水平最高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该书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东北亚研究所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近18位专家学者历时两年多翻译完成。

  • 标签: 西伯利亚 21世纪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科学院 区域经济学
  • 简介:美国是一个“移民性质”的国家,从早期的英国清教徒移民构建的北美殖民地,到建国以后成千上万的非美国本土人民移居美国足以佐证.大量人口的迁入在19末20形成了美国前所未有的移民高峰.伴随美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美国农业人口也呈“向心性”向城市转移.大量“人流”在促进美国城市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整饬这些问题,美国城市进行了系列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

  • 标签: 美国移民 社会问题)城市改革
  • 简介:通过文献资料法,将19末20美国妇女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从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19末20美国妇女体育运动缓慢发展的历史原因,以期为研究今日美国妇女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依据.

  • 标签: 妇女体育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 史学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