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耐药基因突变。方法收集100例接受过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用治疗3年后的患者血清,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对扩增产物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100例患者中拉米夫定耐药67例,占67.00%;阿德福韦酯耐药22例,占22.00%;替比夫定耐药10例,占10.00%;恩替卡韦耐药2例,占2.00%,替诺福韦0例,占0.00%。结论慢性乙肝患者接受过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后,替诺福韦、恩替韦卡有较强抗病毒活性。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HBV) 耐药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体征及预防治疗方法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60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肝五项及肝功能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临床体征,且对乙肝患者进行治疗以及对阴性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结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项检测指标中以单项HBsAg阳性者居多,经过预防接种后乙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加强对肝功能的检测,及时预防接种治疗,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严格管控,是乙肝防治的重要内容。

  • 标签: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 体征 预防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婚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8月-2015年2月莱城区妇幼保健所婚前医学检查资料21~30岁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测1386人中HBsAg阳性率为2.45%;其中男性阳性率为2.81%;女性阳性率为2.12%;不同性别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21-25岁与26-30岁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21-25岁与26-30岁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婚检人群(21-30岁)乙肝病毒感染率为2.45%,应加强防控。

  • 标签: 婚检人群 乙肝病毒 感染情况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防免疫阻断乙肝病毒父婴传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筛选孕妇丈夫血清乙肝病毒、孕妇无乙肝病毒的5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例患者,观察组30例患者。对照组在产前进行常规性检查和监护,观察组孕前以乙肝疫苗(HBVac)免疫至抗-HBs(+)后再妊娠,在孕妇怀孕后30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两组新生儿的乙肝病毒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的检出率为68.9%,观察组的检出率为86.7%,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抗-HBs阳性指标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患者获得免疫后,能明显降低新生儿的乙肝病毒阳性率,保证患儿的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乙肝病毒 父婴传播 预防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肝疫苗与球蛋白对宫内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问题。方法选取100例检测乙肝呈阳性的孕妇分成4组,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只用乙肝疫苗及空白组进行对照,每名孕妇都做HBV-DNA和HBsAg的检测,以及新生儿出生时立即进行静脉血中的乙肝系列的检测,来了解宫内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在全程只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和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组的新生儿在宫内感染的几率为(3%VS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只用乙肝疫苗组的感染率与对照组的感染率为(11.7%VS14.2%),乙肝疫苗组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不但可以降低新生儿乙肝病毒的携带率,而且可以节约成本。

  • 标签: 乙肝 乙肝免疫球蛋白 宫内感染
  • 简介:[目的]评价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统计分析从2006年1月到2015年12月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文献。[结果]纳入9篇文献研究,共667例。替比夫定组婴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5,95%CI:0.23-0.55,P〈0.05),HBV-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0,95%CI:0.09-0.45,P〈0.05)。6月龄婴儿HBsAg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23,95%CI:0.13-0.43,P〈0.05),HBV-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16,95%CI:0.05-0.48,P〈0.05);替比夫定组治疗后孕妇HBV-DNA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3.95,95%CI:3.61-+4.28,P〈0.05)。[结论]Meta分析显示替比夫定可以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 标签: 替比夫定 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对患者乙肝病毒应答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双盲基础上,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以分组结果为划分标准,给予观察组患者恩替卡韦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阿德福韦酯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应答情况和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ALT、AST、T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乙肝病毒应答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6.00%vs50.00%,92.00%vs70.00%),以上指标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乙肝病毒应答率和治疗有效率。

  • 标签: 恩替卡韦 阿德福韦酯 乙肝肝硬化代偿期 乙肝病毒应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与HBV-DNA含量和部分肝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检测100份高水平血清HBsAg浓度患者的乙肝血清标志物,按照HBsAg浓度分组分析其与HBV-DNA及相关肝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本组100份血清标本中,HBsAg浓度在250~8000IU/mL、8000~100000IU/mL和100000IU/mL分别占65.0%、32.0%、3.0%;HBV血清标志物中以HBsAg(+)/HBeAg(+)模式和HBsAg(+)/HBeAb(+)模式为主;进一步分析显示,随着HBsAg浓度升高,HBeAg、HBeAb和HBV-DNA也相应升高,ALT指标变化较为明显,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高水平血清HBsAg与HBV-DNA含量和HBsAg/HBeAb(二者阳性共存)呈正相关,且与ALT异常率有关,对临床诊疗和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血清标志物 乙肝病毒核糖核酸 肝功能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抗结核同时抗乙肝病毒临床治疗效果。方法40例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甲组)20例,观察组(乙组))20例,观察组抗结核、保肝同时加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对照组抗结核同时单纯保肝治疗。结果两组抗结核疗效无显著差异,观察组肝损害程度明显下降,治疗1-2个月时吡嗪酰胺对尿酸的增高程度明显下降。结论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抗结核治疗同时加强抗病毒治疗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肺结核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乙肝患者病毒感染的有关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方法对160例(男87例,女73例,年龄18~75岁,平均50岁),对乙肝感染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伴肝硬化138例,慢性乙肝患者112例,首发症状以肝区疼痛为多占48.4%,ALP升高118例,AFP升高患者115例,GGT升高患者142例。抗HBe、HBsAg、抗HBc阳性者68例,抗HBc阳性和HBsAg患者58例,HBeAg及抗HBc阳性者21例。HBV-DNA阳性者104例。肝癌位于肝右叶者106例。结论乙肝史患者,尤其是患有肝硬化病史者,若AFP、GGT、ALP升高,应该定期行CT或者MRI、腹部B超检查。要定期随访抗HBc阳性、HBsAg病人。乙肝病毒复制仍是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中药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根据患者具体临床表现予以对症治疗,如降压、利尿、抗感染、输注人体血浆白蛋白等,肝功能有损害者,予以护肝治疗;对照组予阿德福韦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治疗6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谷丙转氨酶(ALT)、血浆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Scr)均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以上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HBV-DNA转阴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中药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疗效显著。

  • 标签: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阿德福韦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分析对象各项指标,其中肝损伤指标有ALT、AST、ALB、T-BIL、CRP。分析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结果各项指标结果显示,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损伤结果无相关性;在乙肝病毒活动期,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损伤结果有相关性,除白蛋白(ALB)外,其他均成正相关。结论由于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损伤无相关性,而在乙肝病毒活动期,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损伤成正相关性,可以此为依据对乙肝病毒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测。

  • 标签: 乙肝 病毒标志物 肝功能损伤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