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吞咽时脑区激活情况及吞咽中枢环路的时空特性。方法选择10名健康受试者,在磁屏蔽室内应用148通道全头型脑磁图系统采集受试者执行吞咽动作时的脑磁信号,利用CURRY8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位算法采用基于最小模分析的低分辨率电磁成像方法(LORETA),每300 ms作为一个独立分析阶段,以大脑皮层F-分布值(F-distributed)最高的位置为刺激反应区域,通过时间和空间定位,对执行吞咽动作时激活区域进行分析。结果在执行吞咽动作时,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延髓、中央后回、额下回、顶上小叶、角回、胼胝体、额中回、扣带回、眶回、丘脑、三脑室底部、放射冠、楔前叶、额岛叶、桥小脑角区、额上回、基底节等区域被激活,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八位脑区为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胼胝体、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额中回、扣带回、基底节。10名受试者在执行吞咽动作时,有8名受试者在0~300 ms时脑磁信号以左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时以双侧大脑半球激活或中间区域激活为主,601~900 ms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1名受试者在0~300 ms时脑磁信号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和601~900 ms以左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1名受试者在0~300 ms和601~900 ms时脑磁信号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时以中间区域激活为主。结论在执行吞咽动作时,早期呈现左侧偏侧性,后期呈现右侧偏侧性,存在高度的时间依赖关系,可能存在以中央区为核心的中央区-胼胝体-顶上小叶-额中回-扣带回-基底节相关的吞咽中枢环路。

  • 标签: 脑磁图 吞咽 中枢环路 时空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政治表现。方法:选取本院泌尿系统 2019年 -2020年间患有中枢性尿崩症 17名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患者的认证诊断手段均为禁饮的加压素法,此实验方法可有效区分肾性尿崩症和神经性尿崩症,也是作为临床治疗安全可靠的常规区分诊断手法,主要通过尿液的渗透压进行数据有效分析。结果:尿液中不含糖和蛋白质额渗透压低,尿液中含有糖和长量元素渗透压高。结论:中枢性尿崩症可通过禁饮加压素试验法或者高渗盐水试验法鉴别尿液的渗透压,症状长表现为多频多尿。如果患者出现此类症状请及时到医院进行确诊治疗。

  • 标签: 中枢性尿崩症 禁饮 加压素试验
  • 简介:摘要 : 近红外线光谱技术( Near-Infrared Spectrum Instrument, NIRS), NIRS凭借其安全、便捷、无创、实时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肌氧和脑氧的运动实践研究中。研究发现,高强度运动会引发相应脑区的神经激活,发生能量供求不平衡,从而影响大脑血流变化和氧合状态;另外,运动疲劳会影响大脑认知功能,这些都可通过 NIRS技术监测脑氧饱和度来实时反映。因此,将 NIRS技术用于运动中实时监测运动性中枢疲劳,为训练人员提供有效的监测手段,保证运动员安全有效的训练。

  • 标签: 脑氧 中枢性疲劳 近红外线光谱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枢性性早熟源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过早激活,与正常青春期进展顺序一致。目前引发青春期启动的许多因素仍不明确,遗传学机制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散发性和家族性病例中已发现kisspeptin系统、MKNR3和DLK1基因激活或失活突变。现对上述基因及作用机制进行讨论,同时简述与中枢性性早熟相关的15个潜在基因及4个以中枢性性早熟为部分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 标签: 中枢性性早熟 遗传学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达菲林治疗儿童中枢性性早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1-2019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儿童中枢性性早熟患儿200例。结果:中枢性性早熟儿童在使用达菲林治疗后的性激素水平、生长指标等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达菲林用于治疗中枢性性早熟能够有效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以及性激素的分泌,延缓骨龄并控制性征的异常发育,疗效显著,但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护达菲林可能引起的安全性问题,治疗方案宜个体化。

  • 标签: 达菲林 儿童 中枢性性早熟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CPPV)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探讨CPPV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例C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6、14、70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眼震特征、伴随的其他中枢眼动异常、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在头部相对于重力变化时均表现出短暂的眩晕和诱发的眼震,但眼震的特点不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眼震的典型特征。3例患者行复位治疗均无效,并且都伴有视眼动系统异常的体征或其他中枢系统症状。MRI、PET-CT、血生化结果证实了病因分别为慢性出血、炎症和副肿瘤小脑变性。3例患者虽病因不同但病变部位均涉及中枢速度存储机制(velocity storage mechanism,VSM)。结论VSM破坏,导致反馈性旋转信号修正通路受损,头位相对于重力发生变化时呈现CPPV的临床表现。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眼震电图描记术 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摘要】 中枢性疾病导致的顽固性呃逆为临床常见并发症,若持续时间超过 48小时,不仅会加重患者痛苦,影响呼吸、进食、休息等,还会导致误吸,干扰原发病诊治。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目前临床采用中药和胃降气止呕、西药安定镇吐、针刺调整患者机能状态、穴位注射健脾和胃降逆止呕、膈神经阻滞阻断神经传导通路等方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中枢顽固性呃逆 药物 针刺 穴位注射 手术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器官",近年来肠道菌群在内脏痛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并广泛研究,肠道菌群在内脏痛的进一步发展、治疗和干预措施中已经展现较明显的潜力。虽然已进行了较多的基础研究,但对肠道菌群参与内脏疼痛的潜在机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文章主要从4个方面阐述了肠道菌群与内脏痛中枢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在内脏痛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治疗内脏痛提供新的靶点。

  • 标签: 内脏 疼痛 肠道菌群 中枢神经系统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congenital central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CCHS)的临床和基因特征,提高对新生儿期发病的CCHS的认识。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9年1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CCHS患儿,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基因检测结果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收治5例CCHS患儿,男2例,女3例,均为足月剖宫产,轻度窒息3例。患儿均有呼吸表浅、肤色发绀、反应差、肌张力低下等CCHS典型表现,均需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改无创通气均失败2次以上。1例合并巨结肠,2例胃肠动力不足,3例有抽搐表现。5例患儿均在放弃治疗后死亡。基因检测结果均为PHOX2B基因突变,4例突变类型为多聚丙氨酸重复扩展突变,包括20/26型2例,20/27型1例,20/30型1例;1例为非多聚丙氨酸重复扩展突变,PHOX2B基因3号外显子移码突变(c.836_843del),导致翻译提前终止,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结论CCHS在新生儿期发病以呼吸机依赖为主要表现,常合并巨结肠、胃肠动力不足,部分有神经系统表现,病死率高,多为PHOX2B基因突变,对怀疑CCHS的新生儿应尽早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以指导治疗。

  • 标签: 低通气综合征,先天性,中枢性 基因 突变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是一种手术麻醉后新发的认知功能减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目前关于POCD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但中枢炎症被认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对POCD与中枢炎症可能联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手术麻醉引起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炎性因子以直接通过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破坏BBB或激活多种信号通路等方式引发中枢系统炎症;中枢炎症进一步通过炎症消退迟缓、炎症因子直接作用或非炎性介质间接影响等方式作用于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引发POCD;POCD的风险因素也与中枢炎症密切相关;基于POCD中枢炎症机制的干预措施对POCD预防可能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 炎症 炎症因子 血脑屏障
  •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HF)患者常合并睡眠呼吸紊乱。目前有研究认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促进HF的发生、发展,OSA引起的心功能恶化继而导致OSA向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转变。并且,CSA也可认为是心功能加重到一定程度的代偿表现,然而这种代偿只在短期内有效,长期来看可能是有害的。目前CSA与HF的发病机制不明,但近些年来相关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本文就CSA与HF发病率、临床特点、分型、病理机制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中枢性睡眠呼吸 心力衰竭 病理生理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临床发现耳鸣患者常伴有认知和情感功能障碍,而认知和情感障碍也会导致甚至加重耳鸣。耳鸣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涉及认知和情感功能的非听觉相关脑区在耳鸣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前额叶皮层作为中枢"感觉门控"的一部分,参与高级认知功能并对脑的感觉信息实施调控。本文就前额叶皮层在耳鸣中枢机制中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耳鸣治疗提供新方向。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液体活检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或微创的检查方法,可用于分析和检测体液中肿瘤的遗传学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脊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含量更高,更能反映肿瘤特征。同时,随着分析技术,如数字聚合酶链反应、二代测序技术等的不断推出,基于脑脊液的液体活检有了快速发展。本文聚焦脑脊液ctDNA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临床应用,着重介绍ctDNA在肿瘤分型诊断、指导肿瘤精准治疗、评估治疗效果与预防复发等方面的作用,并对现有的液体活检检测技术作简要介绍。

  • 标签: 液体活检 脑脊髓液 循环肿瘤DNA 中枢神经系统 肿瘤
  • 简介:摘要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可合并多种眼部症状,如眼眶疼痛、闪光感、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眼肌麻痹等。因此,部分患者首诊于眼科,其中包括动脉瘤破裂、动脉夹层、脑卒中等需要迅速处理的神经系统急重症,接诊医师若认识不足则可能延误诊治。与眼科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多数具有眼科不能解释的临床表现,面对局部治疗无效的慢性结膜炎、不明原因视野缺损或颅神经麻痹时,需拓宽鉴别诊断思路。了解容易出现眼部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特征,可为眼科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颅内动脉瘤 颈动脉海绵窦瘘 颅内高压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以老龄小鼠片段化睡眠(SF)模型模拟临床术后患者的睡眠模式,探讨术后片段化睡眠对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和中枢神经炎症的影响。方法32只老龄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n=8):正常组(C组)、手术组(S组)、片段化睡眠组(F组)和手术+片段化睡眠组(D组)。于胫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后进行片段化睡眠干预,采用新物体识别实验和条件性恐惧实验进行认知功能评估,采用ELISA检测海马炎症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新物体识别实验:C组、S组、F组和D组小鼠辨别指数(RI)分别为0.69±0.07、0.48±0.07、0.54±0.10、0.50±0.12,S组、F组和D组小鼠RI均显著低于C组(t=4.885、3.521、4.433,均P<0.01),S组和D组小鼠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7 1,P>0.05)。场景恐惧实验:C组、S组、F组和D组小鼠僵直时间分别为(21.34±6.48)、(13.83±4.26)、(11.50±6.25)、(6.17±4.77)s,S组、F组和D组小鼠僵直时间均显著低于C组(t=2.722、3.566、5.496,P<0.05或P<0.01),D组小鼠僵直时间显著低于S组(t=2.774,P<0.05)。线索恐惧实验:C组、S组、F组和D组小鼠僵直时间分别为(74.36±17.09)、(43.91±9.71)、(46.34±13.43)、(24.90±14.21)s,S组、F组和D组小鼠僵直时间均显著低于C组(t=4.393、4.043、7.136,均P<0.01),D组小鼠僵直时间显著低于S组(t=2.743,P<0.05)。S组、F组和D组小鼠海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均显著高于C组,D组小鼠海马TNF-α、IL-6显著高于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术后片段化睡眠加剧老龄小鼠术后认知功能损害,增加海马炎症因子的表达。

  • 标签: 睡眠剥夺 认知障碍 手术后期间 中枢神经系统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实体瘤发生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2005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11例儿童常见胸腹部来源恶性实体瘤中33例发生CNS转移的患者临床资料,对不同病理类型的儿童常见恶性实体瘤发生CNS转移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11例儿童常见胸腹部来源的恶性实体瘤患者中,发生CNS转移的神经母细胞瘤15例(5.9%,15/264)、肝母细胞瘤13例(4.8%,13/274)、肾母细胞瘤2例(3.2%,2/63)、肾透明细胞肉瘤3例(3/10)。恶性实体瘤发病年龄3~189个月,中位发病年龄26.5个月;自诊断原发实体瘤到明确CNS转移诊断的时间为0~100个月,中位时间为18个月。脑转移瘤最多见,共30例;脑膜转移3例;脊髓受累5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2例阳性(2/3)。33例诊断CNS转移病例中颅内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者5例,单独手术者2例,单独放射治疗者3例,仅化学治疗者23例。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33例CNS转移病例的生存时间为(16.96±3.19)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14.7%。颅内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单纯颅内手术、单纯放射治疗及单纯化学治疗患者生存时间分别为(40.50±4.32)、(3.00±0)、(35.50±5.50)及(10.35±2.84)个月;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0.0%、0、5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9,P=0.002),颅内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组预后最好。结论儿童胸腹部来源恶性实体瘤以肾透明细胞瘤肉瘤出现CNS转移的发生率最高,出现CNS转移后预后不良,但积极给予颅内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能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

  • 标签: 儿童 肿瘤 肿瘤转移 中枢神经系统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 在采取不同诊断方法的影响 。方法:在 2017 年 6 月至 2019年 9 月期间,选取 132 例于我院收治的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 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组 和参照 组,各 66 例 , 分别采取 CT 与核磁共振诊断 ,对两组患者的 异常检出率、早期病变检出率进行比较 。 结果:研究组 异常检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 CT 诊断以及磁共振诊断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价值,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归纳总结本 院中 2016 年 5 月至 2017 年 10 月间接治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患者一般资料后 , 抽取出 78 例可进行实验患者纳入研究开展实验。按照诊断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应用 CT 诊断的患者为对照组,应用磁共振诊断的患者为实验组,两组均包含 39 例患者 。根据两组患者的诊断时间、误诊率、诊出率进行比较,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有效率。 结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诊出率为 76.92% ,和对照组的 94.87% 相比明显更高,同时误诊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在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进行诊断时,选择磁共振诊断能够有效明确患者的感染状况,对于患者后续治疗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采用两种方法联用的方式进行诊断,这样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诊断效果,改善患者的病症状态。

  • 标签: CT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磁共振诊断 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