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中枢性高热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2月间接受治疗的脑出血伴中枢性高热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冰帽降温,观察组采用冰帽+冰毯降温。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1、3、5、7d的体温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护理后1、3、5、7d的体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脑出血患者中枢性给予冰帽+冰毯降温的护理方法,效果非常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出血患者 中枢性高热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的时间窗。方法60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患者,其中35例脑性盐耗型综合征(CSWS)患者作为A组,25例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SIADH)患者作为B组,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血钠水平、血浆渗透压及尿钠水平,针对性限水或补充钠盐治疗,分析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枢性低钠血症的发生时间、发生率、持续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发生低钠血症时间主要集中在6~12d,且两组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有效治疗后低钠血症的持续时间均≤18h,两组发生低钠血症持续的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有效治疗后,A、B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14%和88.00%,A组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的治疗时间窗较短,早期发现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中枢性低钠血症 时间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并对患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方法对186例中枢性瘫痪患者,应用运动疗法,根据Brunnshrom偏瘫运动功能恢复阶段及Holden步行功能量表中评定的不同性质和程度等分级情况,进行肌力训练,控制痉挛及异常模式,改善步态等相应的康复训练措施。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偏瘫患者的运动及步行能力有显著差异。不同程度的可步行人数从32例(17.20%)增加到171例(91.94%),其疗效显著。结论将运动疗法有效应用于中枢性瘫痪的康复治疗中,结合认知心理知识,将康复行为建立在患者主动参与的基础上,具有明显改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促进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残疾率等优势。

  • 标签: 运动疗法 中枢性瘫痪 步行能力 生活质量 主动性
  • 简介:摘要简单分析心房钠尿肽生物化学特点,心房钠尿肽与受体的分布以及心房钠尿肽释放的调节基础上,针对心房钠尿肽对中枢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进行研究,提出一些相关思考与观点。

  • 标签: 房钠尿肽 中枢心血管 调节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冰毯治疗中枢性高热治疗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2016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枢性高热使用冰毯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0例采用预见性护理作为观察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冰毯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以减少冰毯治疗中枢性高热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冰毯 中枢性高热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国外康复医学早已采用,我国康复医学实际开展的并不多见。方法我科近半年对所有住院病人采用此模式治疗,着重观察中枢神经康复患者,结果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变化不明显,而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好转率、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及医护满意度提高,还提升学科诊疗能力和学术水平,有积极的实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多学科协作模式(MDT) 中枢神经康复 实用 推广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采用MR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患者1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和增强及MRA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本组的15例患者中,双侧病变6例,占40%,单侧病变9例,占60%。结论临床上运用MRI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不仅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性、可重复性高等优点,还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可以作为首选的一种方法。

  • 标签: MRI 中枢神经系统 血管炎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HB)是中枢神经系统较少见的良性肿瘤,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单发囊性肿瘤手术效果理想,但位于脑干、脊髓等重要部位的大型、实质性、多发性HB疗效仍欠佳。本文通过回顾性总结中枢神经系统HB的临床特征,并对手术治疗时机,术前、术中、术后处理方法,放射治疗,药物治疗及预后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血管母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 显微外科手术 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选取2011年1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行产前超声诊断90例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胎儿分娩后经随访或引产后尸检证实为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探讨超声表现与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超声检查结果为蛛网膜囊肿2例,脊柱裂5例,脑膜膨出及脑膜脑膨出22例,脑积水27例,无脑畸形34例。病理学检查结果为严重小脑畸形2例,脊柱裂5例,脑膜膨出及脑膜脑膨出22例,脑积水27例,无脑畸形33例。与病理学检查相比,超声检查的临床诊断率为96.7%,误诊率为3.3%,这说明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显著提高临床诊断率。并且检查过程简单方便,并不会对孕妇造成创伤及痛苦。因而值得大量地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患者治疗中氯丙嗪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取医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患者68例,按照治疗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分别给予丙戊酸钠、氯丙嗪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06%(33/34)高于对照组64.71%(22/34),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患者治疗中,氯丙嗪的应用对治疗效果的提升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中枢性呃逆 氯丙嗪 疗效
  • 简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PCNSL)是指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的淋巴瘤,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以往认为本病及其罕见,发病率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3%,在NHL中不足1%。随着HIV的流行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免疫功能不全人群的PCNSL增多,而且免疫功能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也快速上升,尤以男性为著。近30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增长速度已经超过脑胶质瘤,其增长速度无论在任何年龄组都居颅内各肿瘤之首,甚至超过NHL的总体发病率。

  • 标签: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临床特征 影像学 大剂量甲氨蝶呤
  • 简介:摘要目的对针灸配合心理干预治疗顽固性中枢性呃逆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顽固性中枢性呃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针及体针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配合心理干预(放松训练、音乐治疗等)。结果经4d治疗之后,观察组痊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SAS及SDS评分对比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配合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顽固性中枢性呃逆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针灸 心理干预 顽固性中枢性呃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采取CT与磁共振诊断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接诊的8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进行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CT诊断8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检出异常46例、正常34例,检出率为57.50%,磁共振诊断则检出异常78例、正常2例,检出率为97.50%,磁共振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P<0.05);磁共振检出病脑、结脑等也明显高于CT诊断(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单纯采取CT诊断效果不佳,而联合磁共振诊断,则能提高确诊率,而且能更好地检出各种脑病,使得重视。

  • 标签: CT 磁共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诊断
  • 简介:体视学方法是一系列用于获得组织结构的准确三维形态定量特征的方法。随着体视学方法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运用,新的体视学方法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定量研究成果颇受关注。本文回顾了体视学方法的运用对大脑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并结合本团队的研究成果,从正常老年、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以及相关防治手段对大脑结构改变作用等三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体视学在大脑定量研究中的运用和最新进展。这些成果为认识正常老年大脑和疾病状态下的大脑提供了重要的形态学定量依据,为寻找延缓大脑衰老和疾病防治进程的手段提供了结构靶点和切入点。

  • 标签: 体视学 老年大脑 阿尔兹海默氏病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 跑步锻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小儿肠道病毒(E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70例无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其脑脊液标本,分析其中49例肠道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临床特点。结果共检出EV感染49例(70.00%),17例脑炎,32例脑膜炎;脑炎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3例柯萨奇病毒B3型脑炎患儿病情危重,治疗后1例康复,2例遗留后遗症;脑膜炎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头痛、腹泻、畏光、乏力、肌痛,治疗后全部康复。结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脑膜炎和脑炎症状较轻,预后良好,重症脑炎可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肠道病毒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滴注低温液体对颈髓损伤并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效果。方法2013年11月~2015年6月选择10例颈髓损伤并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在给予物理、药物降温后体温仍在39℃以上者,静脉滴入低温液体0~10℃,40~60滴/分进行降温,观察降温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10例患者滴注前后体温比较,差异显著(P<0.05)。滴注前后10例患者额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本组患者中有2例在输液过程中主诉静脉穿刺局部疼痛、1例主诉输液肢体有冷刺激,统一更换穿刺部位后症状缓解。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静脉炎或静脉痉挛的症状。结论静脉滴注低温液体临床护理简单、易于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降温方法。

  • 标签: 静脉滴入 低温液体 颈髓损伤 中枢性高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