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东汉太学遗址位于今洛河南岸,伊滨区佃庄乡太学村的西北,自东汉至北魏历经500多年,是我国古代传授儒学经典的最高学府,更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苏东坡赞曰“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嘘枯吹生,”东汉太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堪称奇葩。

  • 标签: 太学创设 太学遗址 太学教育
  • 简介:佛教传入我国之后,随之有大量佛教经典传入我国。为了使这些梵文经典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有很多国内外高僧花费了大量精力将梵文经典翻译成汉语佛经。但由于佛经常常晦涩难懂,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专为佛经作注疏的高僧。经过高僧注疏之后的佛经,方便了学佛者的修学和理解。

  • 标签: 佛经 高僧 注疏 古代 佛教传入 佛教经典
  • 简介:史籍所载宦者侯数量为66人,册封69次.宦官封侯前都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封侯的原因大多是在与外戚的斗争中立功.所以,其册封多分批进行,到顺帝时,宦者侯的封地、封户与爵级与一般列侯无二.到灵帝时有泛滥之势.宦官封侯之后或保持原职,或加官晋爵,被罢官之人也能回京奉朝请,且多能终身享受爵位之利,甚至传于子孙.这既是对宦者侯功劳的奖励,也是牵制外戚、大臣的需要.东汉宦者大规模封侯是政治和体制的必然结果.

  • 标签: 东汉 宦官 宦者侯
  • 简介:东汉初,光武帝居南宫,并对南宫进行了改扩建。明帝即位後又对北宫进行改扩建,并移居北宫。其後诸帝或居南宫或居北宫,致使两宫主从关系多次发生变化。但两宫规模自明帝以後便确定下来。南宫南墙紧邻洛阳城南墙,由南宫南门和洛阳平城门出入。二门皆由南宫南屯司马守卫。两宫整体皆呈“目”字形。南、东、北三面,外有宫墙,内有殿墙。宫门由卫尉属下的司马率卫士守卫,殿门由光禄动属下的三署郎守卫。西面宫墙和殿墙是一道墙,故无宫门,直接由殿门出入。史称南北两宫“凡七门”,所指是南、东、北三面由司马掌管的宫门。除此之外,北宫南面还有公车司马令所主南阙门。两宫西面则有光禄勳所主神虎门和白虎门,可能还有宦官所主“禁门”。

  • 标签: 南宫 北宫 平城门 南阙门 神虎门
  • 简介:近年来,利用古写经与刻本的对比,发掘语言词汇的发展变化、考辨可疑佛经等,成为新的研究方法。敦煌遗书中绝大多数是佛经写卷,这些写经对传世佛经的校勘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姚秦竺佛念译30卷本《出曜经》的三组异文为例,利用敦煌写经与传世刻经进行对比研究,略窥利用敦煌写经校勘传世刻本大藏经的作用。

  • 标签: 中古佛经 写本 刻本
  • 简介:从两个研究平台的交错,我们渐渐地形成如下研究方法。第一,横向研究:敦煌与榆林窟普贤变比较,比如象牙数的变化、普贤形象的变化坐姿的变化、大象位置的变化等。第二,纵向研究:敦煌西夏壁画中的“普贤变”与唐代“普贤变”的区别,在构图框架、颜色,比如乘象普贤的出现与法华信仰的关系、《法华经》的翻译和乘象普贤的出现的时间差。第三,纵横向研究:敦煌壁画《法华经》与《华严经》普贤变比较,一个是区域性的普贤变比较,一个是不同经变普贤形象的比较。佛教艺术经变在敦煌壁画中的展现,可以为纵横向视野的文化转场研究提供生动的资料。我们关注的研究论题框架是:文本与艺术是如何转场的?艺术的特点与文本的特点是什么?时间上和内容上的相异性如何?

  • 标签: 文化转场 敦化经变画 早期佛经汉译
  • 简介:《宝唱录》为梁代敕修经录。该录首创以一卷多卷、有译人无译人的形式分类、首次以多种分类形式交错并用,使多重属性的经典尽收一处,编排清晰,便于查阅。首次以'数论'对毗昙学独立分类,为法经在《隋众经目录》中确立论藏的独立地位奠定了基础。首次以'义记'为名,使中国人注解佛经的著述成为一个类别,保留了这方面的珍贵史料。首次以佛教典籍本身的内容来决定它的归属,与现代图书分类原则相吻合,直接影响了《大正藏》的分类。《宝唱录》为大藏经分类体系的最终建立作出了贡献,是《大藏经》形成时期重要的奠基之作。

  • 标签: 《宝唱录》 佛经目录学 价值 失传
  • 简介:刘宽(120一185),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潼关县)人,东汉名臣。历任大将军府椽吏、尚书令、屯骑校尉、太尉等职,封逯乡侯,食邑600户。刘宽人如其名,一生做人为官的宽厚美名声闻天下,百世流芳。

  • 标签: 太尉 东汉 潼关县 将军府 尚书令
  • 简介:阐释了佛经这种特殊语料的价值,它的出现促进了古白话书面语的产生,为本土文学提供了营养,促进了汉地其他文体的衍生和发展,其确切的成书年代有助于断代研究。译经语言是语言接触的重要体现,因而也对汉语自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指出佛经文献对汉语的贡献主要包括对词汇、词义系统的充实,对词类中成员的扩充、影响以及对语法结构的丰富和扩展。

  • 标签: 汉译佛经 语料 价值 影响 汉语
  • 简介:摘要本文是一篇关于佛经的翻译报告。翻译经文《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作者选择佛经的英译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同时也会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论述在该经的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 标签: 翻译报告 佛经翻译 《心经》
  • 简介:摘要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其历史与人类的起源发展一样悠久。在中西翻译史上,宗教文本的翻译占有重要的地位。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的开端,圣经翻译则给西方翻译理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也都是古代的主要翻译活动,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对中国佛经翻译和西方《圣经》翻译的理论进行了简要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在理论上都经历了相似的发展和演变。

  • 标签: 佛经翻译 圣经翻译 直译 意译
  • 简介:山东寿光纪国故城出土的东汉时期器物,对研究故城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价值。其中出土的立雕凤鸟镂孔熏炉造型优美;"永寿二年朱提"铜洗体现汉代"朱提"青铜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当时齐、滇地区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

  • 标签: 寿光纪国故城 东汉
  • 简介:1942年,青海省乐都县出土东汉晚期《赵宽墓碑》,兼具书法艺术和史料多重价值,它详细记述了墓主赵宽籍贯、家族世系及迁徙任职情况,为补正西汉以来赵充国家族世系和研究中古金城赵氏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在充分梳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重新移录碑文并作校勘,对学界仍存争议的赵充国家族世系、立碑者是谁等问题再作申论,并分析东汉中后期金城赵氏籍贯郡望形成与其家族文化内涵转变问题。有关金城赵氏起源与籍贯郡望成立,虽然能追溯至西汉赵充国屯田湟中、迁徙令居,但墓主赵宽才是真正促成赵氏脱离天水故地而著籍金城的关键人物,他在流亡关中冯翊时修习儒家经典,从而实现家族"由武入文"历史转折,为此后金城赵氏发展奠定基础。

  • 标签: 东汉中后期 《赵宽墓碑》 金城赵氏 家族起源 籍贯郡望 文化特质
  • 简介:“摄”在汉译佛经中具有不同于一般中土文献的“获得(佛土等)”“收取(众生)”义,是译经者受梵语的影响,把动词词根√grah的引申义移植给汉语词“摄”的结果。这种用法萌芽于东汉时期译经,在两晋、六朝时期得到发展,逐步固定为专门的佛经译语。因此,在汉译佛经中,表示“获得”“收取”义的“摄”及相关词语大量出现,而在一般中土文献中则极少见用,仅作为佛教语保留在与佛教有关的文献中。

  • 标签: 词义来源 词义移植 梵汉对勘
  • 简介:广东汉剧“梁派”表演艺术风格细腻,情感丰富,唱腔音色柔美、清丽婀娜,行腔平稳,如珍珠圆润、婉转缠绵。文章梳理了“梁派”表演艺术形成的过程及其艺术特点,在师承古朴汉剧风格基础上的花旦的柔媚和青衣的温婉,细腻表演中情感的丰富真挚的传达,成熟期自创新腔丰富了广东汉剧旦角唱腔及表演程式。

  • 标签: 广东汉剧 梁派 表演艺术
  • 简介:佛用梵文传过法。佛在世时已经有佛经存在。混合梵文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天竺高僧所汉译之佛经必是翻译自梵文佛经,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经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据。在佛教输入中国之早期,西域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绝不是文化概念。

  • 标签: 佛教 梵文 汉译佛经文献 天竺 西域
  • 简介:梁素珍是广东汉剧当代旦角表演艺术的代表性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剧代表性传承人。梁素珍生于1938年,广东省梅县松口人,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52年进入福建上杭木偶汉剧团,1954年参加梅县艺光汉剧团,拜师钟熙懿,主攻青衣、花旦。

  • 标签: 广东汉剧 闺门旦 表演艺术 表演程式 梁素珍 唱腔艺术
  • 简介:东汉游学士人的文化活动集中表现为士人交结和文本书写两种。游学者日众,推动了弟子同业师、故吏与府主这两组关系的加速发展,同时,士人学宦一体的天然联系与志士交结的有意为之又进一步促成了士人群落的生成。士人游学增盛、交结成风,最终又促进了文章的大量书写。这些书写既包括以修史、定经为主体的官方活动,也有纯私人性质的个体写作,如士人游学生活的日常记录与情感抒发,与家人、朋友间的书信往来等。在共同的书写中,东汉士人们相互启发、彼此竞争,共同促进了东汉文章的发展,召唤着汉魏之际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 标签: 东汉士人 游学 交结 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