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由于生理状况、精神心理的变化,人体各方面的生理机能都可发生比较明显的衰老退化,精神心理较孤独抑郁,饮食行为不科学而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各种慢性疾病。而老年营养不良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健康饮食,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可以延缓衰老和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 标签: 老年 营养不良 危险因素 健康饮食
  • 简介:【 摘要】 目的: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不良情绪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共选取本院于 2017 年 1 月份至 2018 年 3 月份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 116 例, 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焦虑自评表及抑郁自评表,评估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结果: 有不良情绪患者中,健康状况差、合并慢性疾病患者、病程≥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不良情绪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内科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22例设为研究组,未发生不良事件的1992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护士工龄<10年、护理评估较差、巡视频率<12次/d、护士宣教不足等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OR值均>1,95%CI1.062~22.840,P<0.05)。结论加强低年资护士培训,提高护士评估能力,增加巡视频率,强化健康宣教的效果,能有效减少老年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老年内科护理 不良事件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防范方法。方法本次研究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的时间为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儿科患者100例(对照组)和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住院治疗的儿科患者100例(观察组),对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将两组儿科住院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家长满意度情况进行比对。结果观察儿科住院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4.00%)少于对照组(χ2=10.010,P=0.002),家长满意度(98.00%)高于对照组数据(χ2=6.664,P=0.010)。结论在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明确后,实施针对性的护理防范措施,是减少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患儿家长满意度的提高。

  • 标签: 儿科 护理不良事件 危险因素 防范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更年期妇女献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血站进行献血的4例更年期妇女作为分析对象,在其献血后的72小时内对其进行走访调查,对献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献血者进行召回,检查其年龄、体重、献血次数、献血量、基础血红蛋白、献血进行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等,以期总结出与更年期妇女献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结果本次研究献血者4例、跟踪回访成功4例、比率为100%,其中出现献血后不良反应为3例,占比为75%;其中1例为献血前空腹、疲劳、盗汗、潮热、精神状态差;1例为体重较高、基础血红蛋白量少;1例为献血次数过多、献血量较少。结论更年期妇女献血不良反应的出现与体重、献血次数、血红蛋白量、献血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等因素相关,对于此类献血者给予献血前及献血后的干预措施、全方位地做好服务,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献血工作的质量。

  • 标签: 更年期妇女 献血 不良反应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6年护理不良事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相关防范策略。结果114例不良事件当中跌倒/坠床、管道脱落占比最高,还依次包括错用药、烫伤、标本错误、液体渗漏、自杀。结论在具体护理工作实施过程中,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并加强执行力。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影响因素 防范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相关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间在我院分娩的高龄产妇共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正常年龄分娩的产妇共7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的新生儿结局、妊娠并发症等,同时研究影响高龄产妇分娩的高危因素。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巨大儿、窒息出现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出现妊娠期高血压、贫血、前置胎盘、产后出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导致高龄产妇对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高危因素主要为胎儿窘迫、贫血、前置胎盘。结论胎儿窘迫、贫血、前置胎盘等情况是导致高龄产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高危因素,因此在临床上应当针对产妇的高危因素进行相应的护理,降低不良结局出现率,提高分娩安全率。

  • 标签: 高龄产妇 不良妊娠结局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式。方法:选择 2016年 2月 -2017年 3月我院收治的 6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影响因素,给予不同护理方式,护理结束后,对整体效果对比。结果:对影响消化性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践证明,具体因素包括:家庭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医源性因素。根据护理效果对比可知,乙组的护理效果高于甲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结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其效果明显,结合相关因素进行护理后,能满足患者要求,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关因素 护理方式
  • 简介:目的浅析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基本因素及其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到我院接受中药治疗的8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用药处方,探讨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结果共计5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包括用法及用量失误、未使用辨证论治、药物炮制不当、中西医联用失误及其他因素,未辨证论治占比达26.0%,用法及用量失误占比为24.0%。讨论中药不良反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未辨证论治及用法及用量失误的占比较大,因此临床使用中药治疗时应侧重提高用药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确保中药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中药 合理用药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80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收集时间为2012年1月—2016年12月,分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结果80例事件报告中,有26例儿童患者(32.50%),有43例年龄≥50岁的患者(53.75%);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用药所占百分比最高,为70.00%;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所占比例最多,分别为40.00%、31.25%;不良反应累及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各自为25.00%、21.25%、18.75%。结论针对抗感染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应当予以严格监测,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这对于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抗感染药物 不良反应 相关因素 预防
  • 简介:摘要心血管常见疾病中冠心病具有极高的发生率,该疾病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上述因素会导致血流缓慢,且血液废物会附着在冠状动脉血管壁上,导致管腔逐渐变窄,从而出现心脏不适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临床一般是通过药物治疗方式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但是大部分研究资料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在控制病情以及改善不良情绪方面也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本文对造成冠心病住院患者不良情绪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现综述如下。

  • 标签: 冠心病 住院患者 不良情绪 心理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各个科室应用克林霉素后发生不良反应的24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对其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累及器官、相关影响因素、转归情况以及合理用药的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基础资料本组24例患者男女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而20-40岁者发生不良反应较多,为41.67%,而>61岁、41-60岁、<20岁等发生率分别为8.33%、33.33%、16.67%,不良反应在各个年龄段的发生率差异显著,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因素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合并用药、给药方式、过敏史等有关。临床表现出现腹痛、呕吐、腹泻者8例;出现眼睑水肿、皮肤瘙痒、皮疹、多汗者16例。累及器官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和皮肤,少数还累及多个系统。转归情况多数患者给予对症处理、停药后症状消失或好转,且无死亡病例,无后遗症,经及时处理后,本组24例患者治愈20例(83.33%)、好转4例(16.67%)。结论患者采用克林霉素治疗后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合并用药、给药方式、过敏史,而通过对患者选择合理抗生素加以治疗,对于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尤为关键。

  • 标签: 克林霉素 不良反应 相关因素 合理用药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不良事件上报率低的原因,寻求改进方法。方法采用安全文化调查问卷(HospitalSurveyonPatientSafetyCulture,HSOPSC)和田欢欢汉化并修订的不良事件报告障碍调查问卷,分析安全文化调查中的待改进领域和影响不良事件上报障碍的重要因素。结果安全文化调查中不良事件报告频率、对差错的非惩罚反应、人员配置为待改进领域;不良事件上报的障碍是惩罚性文化、报告流程、报告意义。结论建立不良事件管理体系,建立不良事件的制度和规范,成立不良事件监督小组,并明确各个成员的责任,鼓励全院员工积极主动的对不良事件的情况进行准确的上报,以消除不良事件对医院服务质量的影响。

  • 标签: 不良事件 上报 调查 改进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献血在我国现代人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件事情,人们为了救死扶伤,出于公益的目的,会不定期的去血站或者流动采血车进行献血。常见的献血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单采血小板进行献血时会发生的一些不良反应,着重对这些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践经验来探究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从而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对策,进行预防。方法选择在承德市中心血站从2017年7月—2017年12月进行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共计有180例,分析其在实际献血完成之后的反应和引起这些反应出现的因素,并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进行不良反应的避免和治疗。结果;在进行研究的180位献血者中,出现一定献血反应的有40例,占总体人数的22.21%。通过对这些献血者的基本信息和身体机能进行总结研究,能够发现献血反应的出现和献血者的年龄、血型、生活所在地等因素是没有关系的,而和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和是否空腹献血具有不可避免的关系。结论在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的时候,先必须要对献血者的基本信息和身体机能进行评估,对其指标进行严格的管控,从而挑选出合格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这些献血者都具备体重合格、身体素质较强、还具有相同的献血经历等条件。除此以外,在进行采血之前,对献血者进行相关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消除其紧张的心理,并提供餐饮服务,这也将有利于落实相关的采血和护理工作,从而有效降低了献血反应发生的几率。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献血反应 不良反应 影响因素 生理指标
  • 简介: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康复及患者满意度。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198例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鸡尾酒"应用、原发病、糖尿病、高血压、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体重指数(BMI)等因素对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结果: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3例,发生率为6.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13.58,95%CI:2.35-78.65,P=0.004)、止血带时间偏长(OR=1.03,95%CI:1.01-1.05,P=0.047)、类风湿性关节炎(OR=12.53,95%CI:1.82-86.14,P=0.010)及肥胖(OR=12.98,95%CI:2.01-82.23,P=0.009)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概率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OR=1.01,95%CI:0.93-1.09,P=0.792)、性别(OR=2.30,95%CI:0.37-14.4,P=0.376)、高血压(OR=0.51,95%CI:0.09-2.96,P=0.451),"鸡尾酒"应用(OR=0.79,95%CI:0.23-2.77,P=0.714)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肥胖及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较长是发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膝关节 人工关节 切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一共(100例)作为观察组,将输血后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1月2日至2016年2月1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临床特点。结果在100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60例患者输血后发生过敏反应、40例患者输血后产生发热反应,在表2研究中显示,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各项指标和对照组输血后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具有差异,由此证明,输血次数≥3次患者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P<0.05。结论在患者输血过程中,应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能显著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保障患者安全。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某院2010-2015年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为医护工作人员采取相关医疗措施预防和减少恶性肿瘤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方法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提取某院2010~2015年所有上报的ADR报告,共1024例,其中诊断为肿瘤的病例共93例,93例中有59例为非抗肿瘤药物导致的,本研究对59例非抗肿瘤药物导致的ADR展开研究。结果59例肿瘤患者中98.3%为男性,1.7%为女性;30.5%的患者为肺部恶性肿瘤,27.0%的患者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27.1%的患者正在接受化疗,40.7%的患者肝功异常,27.1%的患者肾功异常,17.0%的患者有过敏史或过敏史不详。结论肿瘤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与性别、肿瘤类型、患者肝肾功能异常有关,与过敏史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