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也即这里的冲突着的宪法条文的法律性质(规则抑或原则)是什么,由于宪法的解释者不能宣布宪法条文之间存在着真正的法律上的冲突,我国宪法规定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之

  • 标签: 之争宪法 宪法解释 物权法之争
  • 简介:摘要: 最高院有关《物权法》的司法解释条文可分为简单解释型、澄清误解型、多义取舍型、具体细化型、漏洞填补型、裁量因素型等类型。本文就物权法解释对传统物权法进行较大改动的地方,深入探讨、研究。

  • 标签: 物权法解释 实践 制度
  • 简介:物权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同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不动产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附着物;动产指不动产以外的物。制定物权法,对明确的归属,充分发挥的效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物权法 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不动产 担保物权 经济秩序
  • 简介:不动产物权与登记、预告登记中“处分行为”的范围、善意取得等问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最高人民法院日前颁布实施的《物权法》司法解释),就对这些问题做了相应规定,已于3月1日正式实施。

  • 标签: 《物权法》 司法解释 生活 内容 最高人民法院 不动产物权
  • 简介:优先购买权在比较法上有物权效力和债权效力之分,《物权法》第101条虽宣示了按份共有人享有优先购买权,但对其效力的规定却直缺位。在《物权法解释)》之后,通过反面解释和体系解释相结合,第12条第2款第2项成为支持按份共有人优先购买权具有物权效力的依据,不仅能贯彻《物权法》第101条的立法目的,也使得《物权法解释)》自身及其与其他司法解释的体系连贯化。

  • 标签: 按份共有人 优先购买权 《物权法解释(一)》 物权效力 债权效力
  • 简介:不动产登记无确权效力。《物权法司法解释》第1、2条区分了不动产物权登记所涉及的民事诉讼纠纷与行政诉讼纠纷的界限。第6条实际上针对的只应是申请并已由法院对财产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普通债权人。

  • 标签: 物权登记 确权效力 特殊动产 物权法解释
  • 简介:物权法》明确了公立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的法人所有权,但是这种所有权是有限制的所有权。公立高校中国家出资或划拨的财产仍然保留了国家所有权,这制度与实践不符合,也很难从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角度加以认识。《高等教育法》所确立的财产管理权属于性质不明、内容也不清晰的权利。应当全面承认公立高校对全部财产的所有权,同时区分教育教学用途与非教育教学用途财产,对前者建立登记公示制度,并限制对这类财产的处分权或用以清偿债务。

  • 标签: 《物权法》 公立高校 财产权利
  • 简介:物权变动的"权源"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行为或法律规定的非法律行为,而非不动产登记的确认。从民事诉讼程序看,法律对不动产登记簿推定力的规定是种证明责任或举证负担规范。《物权法司法解释》第2条是指登记物权状态与真实的物权状态不致,"真实权利人"应当是"真实物权人",只有原告提供的证据能够证明上述事实,其确认物权的请求才能够得到支持。

  • 标签: 不动产登记 权属确认 登记簿推定力 举证负担规范
  • 简介:能够引起物权发生变动的法律文书,应仅指分家析产等案件中的形成判决以及强制执行中的裁定。《物权法司法解释》第7条虽然对能够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文书进行了严格限制,但未排除调解书和裁决书引起物权变动的可能性。为避免发生误解,仍有进解释之必要。

  • 标签: 物权变动 判决书 裁定书 调解书 仲裁裁决
  • 简介:3月8日,《物权法》草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物权法》是人大立法史上审议次数最多的部法律。为了制定好这部法律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起草工作从1993年开始,期间经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7次审议,向社会全

  • 标签: 物权法 基本法律 基本经济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 权利人 平等保护
  • 简介:"善意"词最早源于罗马BonaFides时效取得制度。罗马法中的善意以"毋害他人"为抽象内涵,存在两种具体含义:诉讼法领域中指客观善意,体现为外部行为;物权法领域中指主观善意,内含于心理状态。"善意"释义的延伸发展中,拉丁语及英语国家采同术语表达;德国法采分立术语表达。后者使"善意"词最终走向分立,作为种行为标准的善意演变为当今的诚信原则;而作为内心状态的善意则保留在物权法、债法诸板块中,表现为善意取得制度、取得实效中的善意或占有人的善意等。另外,作为内心状态之"善意"被剥除开来后,广泛随附于物权法领域之各种制度而存在,并在此发展出丰富内涵。

  • 标签: 善意 诚实信用 善意取得制度
  • 简介:它主要就是研究在刑法适用过程中如何理解和解释现行刑法规范的,刑法适用解释存在于刑法适用过程中,刑法适用解释客观地存在于刑法适用过程中

  • 标签: 刑法适用 适用解释
  • 简介:抵押权设定后,抵押人并不丧失抵押物的处分权。在抵押权人同意抵押物的转让的情形下,抵押权人可依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性,就抵押物的转让价金提前清偿或者提存;在抵押权人不同意抵押物的转让的情形下,抵押权人可追及至抵押物而行使抵押权,抵押物受让人自可代为清偿债务而消灭抵押负担。抵押权人的同意只是其主张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抑或追及效力的分界。无论抵押权人是否同意,均不影响抵押物转让合同的效力。

  • 标签: 追及效力 处分权 抵押物的转让 物上代位
  • 简介:物权法漫长的立法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商品起于物权。通过契约流转、增值。终结仍然皈依物权;界定你我、定争止纷、追求财富安定与和谐,这切美好的愿望,都离不开物权法

  • 标签: 物权法 长征 立法过程
  • 简介:王果纯屈茂辉著湖南师大版大32开340千字468页平装定价:16.80元1993年l2月出版ISBN7—81031—079—8/TP·001本书由五编组成,内容有物权法概述、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及涉外物权

  • 标签: 物权法体系 用益物权 担保物权 所有权 定价 湖南
  • 简介:解释致”方法是解决国国内法与国际条约冲突问题的有效方法之。“解释致”方法是建立在“推定国内法与国家参加的国际条约不抵触”这前提下。“解释致”方法在欧洲、美国、亚洲等国家和地区得到普遍适用。我国“解释致”方法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际贸易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这法律文件中,其内容规定较少、缺乏应用“解释致”方法的具体规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应用“解释致”方法的案件,但应用“解释致”方法情况差强人意。完善“解释致”方法需要从原则指引、明确应用主体和应用范围,细化应用规则三方面进行。

  • 标签: “解释一致”方法 国际条约 司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