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方延年先生,1946年生人,1964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审委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青海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美术馆馆长等。现受聘为广州市书法家协会艺术委员。其美术、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展览。在绘画方面,他是把正统技法与西北高原生活题材成功结合的先行者。书法兼擅行草和篆书,篆书多为大、小篆相渗,似有《散氏盘》、《石鼓文》之意;行草出自明清时期如王铎等一路的格调,间夹一些章草笔意,不拘小节,追求整体布局,粗率、

  • 标签: 书法家协会 美术馆馆长 书法作品 散氏盘 青海师范大学 西北高原
  • 简介:对艾草的记忆总是伴随着故乡村巷里、打麦场边的榆树下、田野的地塄坎边,还有土庄廓的土炕上那些满脸布满皱纹的老农们嘴中吧嗒着的旱烟瓶和手中一明一暗的艾草编制

  • 标签: 河湟 湟艾 艾草
  • 简介:第四辑小镇真正一块美地方。北面东面隆起的,是山,永恒的山。土黄青灰钢蓝赭红的山体重叠着,以那舒缓或者峻拔或者尖削的宏大轮廓支撑着天体,撕挂着流云。西面南面凹了的,是河谷,亘古的河谷。由着黄河恣肆地安排,

  • 标签: 河湟 趣味 河谷
  • 简介:瓦蓝青稞青稞,瓦蓝色的青稞每当秋风从山梁上吹过你弥漫的气息让谷地里的山曲流成

  • 标签: 河湟谷地 组诗 青稞 山曲
  • 简介:文章对文化与教育的产生的历史轨连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以及对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其教育在地区的传播、殖根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 标签: 藏传佛教文化 儒家文化 伊斯兰文化 河湟教育
  • 简介:黄河、、大通河流经青海海东,史称“三河间”,千百年来,河水堆积了两岸广袤的肥田沃土,这片故土成为历史、文化、民族、农耕文明交流的沃土,成为高原文化的摇篮。勤劳智慧的儿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

  • 标签: 河湟文化 远古 文明交流 民族 儿女
  • 简介:在我国的春节传统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的"社火"表演,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在偏僻的山乡,它几乎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祭祀、娱神、娱人的活动.笔者考证其渊源,认为它是东汉的迎春礼俗和当时进行的祭祀太一神的礼仪,以及先秦季冬时进行的傩祭、蜡祭等一系列活动连续进行形成的民间的一种变异的礼俗.

  • 标签: 河湟社火 渊源 新探 文化娱乐活动 民俗活动 全民参与
  • 简介:农活有忙闲。进入农历六月底,满地的麦子黄熟了。搁从前,庄稼人要一个捆子、一个捆子放倒它们,再把它们用牲口一驮子一驮子运到场上,这至少要半月时间。接着碾场,天天碌碡转,紧赶慢赶得一个多月,到了八月十五,早晨地上都见霜了,一些场上还不得干净。

  • 标签: 素描 生活 河湟
  • 简介:称谓,说通俗一点,即是在学习、工作、生产、生活中,人与人交往时相互间的称呼。在民间有"十里的乡俗,五里的地道"、"十里不同俗"的说法。由于所处的地区风俗习惯的不同,称呼

  • 标签: 地区称谓 河湟 湟地区
  • 简介:自古以来,汉族主要仰赖农耕为生,种植业是他们的主业。一些汉族还从事手工业、商业等,但这在整体的汉族生计中不占主流。汉族所从事的种植业,其耕作手段、农业工具等都袭自中原,农业生产方式在地区的延播可以看作是当地生产方式内地化的主要形式。一些汉族所从事的手工业,往往是农闲之余的副业,一些人则专门从事手工业或商业,主要也是为农业人口服务。因地区紧邻青海牧区,针对牧民的手工产品输出与之进行的商品交换,也是一部分汉族的生计来源。

  • 标签: 河湟地区 汉族 生计
  • 简介:在桥上铺设无缝线路,可以减小列车动力作用,改善桥梁运营条件,减少轨道维修工作量,延长轨道部件和桥梁的使用寿命,桥上无缝线路和路基上的不同,其钢轨受温度力之外,还受桥上附加纵向力作用.本文对青藏铁路西格段新民村特大桥其强度和稳定性进行了检算,得出了可以铺设无缝线路结论.

  • 标签: 设计锁定轨温 无缝线路稳定性 钢轨附加力 允许温升 允许温降
  • 简介:时空设置,展现各族民众给自然物(包括时间和空间)赋予文化意义的多样性。他们首先设定自然物具有神秘的性质,赋予时间和空间神秘的力量,造就了生活环境中的信仰空间和信仰时间。进一步,对于信仰的时空进行禁忌化、民族化、象征化,形成了支撑各民族时空设置的相应的时空观。

  • 标签: 河湟 村落 空间设置 时间制度
  • 简介:清真食品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青海回族传统宴席"清真老八盘"具有悠久的历史,承载着青海清真饮食独特的人文内涵。据了解,清真老八盘宴席在青海回族民间一度盛行流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曾几近失传。可喜的是,近两年它又奇

  • 标签: 青海回族 回族穆斯林 回族文学 羊肉 凉菜 核桃仁
  • 简介:在五代宋朝时期,安多地区燃起佛教后宏火种,对整个藏区发生了深远影响。由于西藏佛教后宏火种的点燃者——喇钦贡巴绕赛的遗体供放于白马寺,故尔该寺成为西藏佛教圣地,被膜拜了近千年,颇负声誉。公元七世纪时,佛教正式传入吐蕃,松赞干布王朝积极推行佛教,力图以佛教立国,并采取许多利佛措施。在这以前,藏族人长时

  • 标签: 河湟 元七 安多 贡巴 赞普 佛教圣地
  • 简介:吉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吉祥观念深深植根于民众的内心,吉祥文化的核心是传达人们趋吉避凶的愿望。表现在地区的口传文学中,民众以祭祀、祝福、禳解等行为方式来祈求福瑞吉祥,充分表达了人们祈福求吉、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心愿。

  • 标签: 河湟 民间信仰 吉祥文化 口传文学
  • 简介:据《汉书·地理志》云:“洭出桂阳,南至四会是也。”洭又名。今名连江,源出于连州红岩山下,流经阳山的一段又称阳溪。“一汇涂碧。云是古川”。昔唐代阳山令韩愈,暇日曾于阳溪垂钓。“钓鱼台”古迹至今乃存。他还歌川、赞川、写川。在《答张十一》一诗中,他写道:“山净江空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这里的江水即指,是那么

  • 标签: 阳山县 连州 连江口 阳溪 红岩山 暇日
  • 简介:春日高原春晚日升迟,野地空山鸟语稀。但得一场毛毛雨,千山万壑换青衣。忆端午又忆当年端午节,香囊美艳小童追。谁家阿姐笸箩里,乡绣锦花蝴蝶飞。听雨苍生易老天亦老,夜半无眠雨潇潇。人间古来多烦恼,凝愁运化泪飘飘。立秋秋临寻句雨中行,山道泞泥车自横。遥想前年什川镇,游人偏爱是残红。青稞黄田百亩满山湾,极目峰峦雪线连。八月农家秋夕夜,青稞煮酒远人还。

  • 标签: 毛毛雨 端午节 青稞 高原 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