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ProExC在宫颈癌及其癌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roExC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芯片中的表达。结果:ProExC在宫颈炎、C1NⅠ、CINⅡ、CINⅢ及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5%,51.7%,77.9%,90%,93.8%,且其表达在宫颈癌及CINⅡI级病变与宫颈炎及CINI级病变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ExC在CINⅠ级组织中表达低于CINⅡ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ExC在浸润性宫颈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论:ProExC反映了细胞的增殖活性,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诊断及监测预后的指标。

  • 标签: 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前病变 ProEx C组织芯片 免疫组化
  • 简介:基因治疗是近年来治疗肿瘤的新方法,因治疗策略的不同而发展为2个分支:一是分子肿瘤治疗,包括肿瘤抑制1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反义基因治疗、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的治疗、免疫基因治疗;二是virotherapy。简要综述了肿瘤基因治疗的各种方法及其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标签: 胃癌 基因治疗 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入路腹膜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到2014年11月我院收取的腹股沟疝气病人共87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4).对照组给予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手术,观察组给予入路腹膜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长、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股沟疝治疗中,入路腹膜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具有手术持续时间短、恢复时间短等优点,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股沟疝气 前入路腹膜 无张力疝修补术 疝囊高位结扎术
  • 简介:胃癌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东亚地区尤其显著。针对胃癌的治疗手段仍是传统的手术联合化疗、放疗为主,尽管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其对晚期胃癌的疗效仍然有限。胃癌的免疫治疗作为独特的治疗手段,在近十多年发展较为活跃,特别是过继性免疫治疗手段不断有创新。过继性免疫治疗主要依赖回输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细胞,目前回输的细胞由具有非特异性抗肿瘤作用向具有特异性抗肿瘤作用演变,特别是嵌合性抗原T细胞治疗的出现,为进展期胃癌患者提供了有一种潜在的选择。本文对胃癌过继性免疫治疗中采用的不同免疫活性细胞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进行总结,并针对其不足提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增强治疗靶向性、降低免疫逃逸的研究方向。

  • 标签: 胃癌 过继性免疫治疗 免疫活性细胞
  • 简介:对158位病患的资料进行了研究,主要采用螺旋CT检查展开影像诊断,并对临床资料、MRI与B超等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螺旋CT扫描与MRI,实现了对肝脏小占位病变影像的综合诊断,明确了其良恶性,同时也保证了对患者处置的高水准.

  • 标签: 肝脏小占位病变 影像诊断 处置对策
  • 简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是教育部有关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及创造性人才工程的一系列计划的集成,主要包括“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与支持体系。近期,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王宪教授领衔申请的2004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获得批准;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生理学教授管又飞和神经生物学教授王克威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病理生理学教授王建枝同时入选为2004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突出体现了我学会科技人才队伍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

  • 标签: 北京大学 “代谢综合征及其血管病变” 创新团队项目 人才培养
  • 简介:目的:分析同源异型盒基因B7(HomeoboxB7,HOXB7)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HOXB7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行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共120例,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蛋白印迹(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HOXB7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在胃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通过卡方检验分析HOXB7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HOXB7在胃癌风险评估中的作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OXB7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HOXB7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应癌旁组织(P〈0.05);HOXB7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及远处转移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提示HOXB7可以作为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HOXB7的胃癌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HOXB7低表达患者组(P〈0.01)。结论:HOXB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胃癌的恶性表型有关,可能参与胃癌发生及恶性进展过程,可作为判断胃癌患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胃癌 HOXB7 临床意义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氩激光光凝治疗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的疗效。方法:对264例513眼DR患者按病变不同分期分别行黄斑格栅样光凝、次全视网膜光凝(sPRP)和全视网膜光凝(PRP)。随访3月-5年,观察患者视力、眼底及荧光血管造影情况。结果:总计有24.0%(123/513)的患眼视力得以上升,49.7%(255/513)视力保持不变,26.3%(135/513)视力下降。非增殖性DR激光治疗有效率为87.5%,增殖性DR有效率58.4%(P〈0.05)。1型DM有效率43.5%,2型DM有效率81.4%(P〈0.05)。结论:氩激光能有效控制DR,减缓DR患者视力的丧失,非增殖性DR疗效明显优于增殖性DR,2型DM疗效优于1型DM。

  • 标签: 氩激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Sprouty2(SPRY2)基因在胃癌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BGC-823),采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沉默SPRY2基因,并用实时定量PCR与Westernblot检测其SPRY2、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SPRY2基因沉默后的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变化。结果:在慢病毒介导shRNA沉默SPRY2基因的人胃癌BGC-823细胞中,SPRY2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SPRY2沉默后人胃癌细胞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增多(P〈0.05),vimentin的蛋白表达减少(P〈0.05)。此外,SPRY2沉默后,胃癌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P值均P〈0.05)。结论:Sprouty-2基因通过调节E-cadherin与vimentin的表达参与胃癌细胞的上皮一间质转化,进而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 标签: 胃癌 Sprouty-2 上皮-间质转化 侵袭 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烯醇化酶-α(enolase-α,ENOD、肿瘤型丙酮酸激酶(tumorM2pyruvatekinase,M2-PK)的表达、相互关系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方法分别对55例胃癌组织和23例胃良性病变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胃癌组织和良性病变组织EN01、M2.PK的表达情况及分析两者临床病理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EN01阳性表达率为67.3%(37/55),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组30.4%(7/23)(P〈0.01),其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显著相关(均P〈0.05)。M2-PK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8.2%(43/55),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组织39.1%(9/23)(P〈0.01),其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均显著相关(均P〈0.05)。胃癌组织中EN01与M2-PK的表达呈正相关(r:=0.5729,P〈0.05)。结论:EN01和M2-PK的表达上调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联合检测两种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对临床判断胃癌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胃癌 烯醇化酶-α肿瘤型丙酮酸激酶 免疫组化 肿瘤转移
  • 简介: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用于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后躁动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60例因胃癌需行全胃癌根治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右美托嘧定组(D组)和安慰剂组(C组),每组30例。患者选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D组于术毕前半小时泵注右美托嘧定0.6μg/kg,10分钟泵完。C组以同样方式泵注生理盐水。术毕待患者呼吸恢复,清醒拔管。监测记录患者入室后(T0),拔管(T1),拔管时(T2),拔管后5min(T3)、拔管后15min(T4)时的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手术结束至拔管的时间,观察患者手术后躁动的次数和程度。结果:①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②C组T1,T2,T3,T4时间点MAP、HR值与T0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D组各时间点较T0无明显变化,D组HR,MAP较C组明显降低(P〈0.05),③D组的拔管时间较C组长(P〈0.05)。D组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术毕前半小时泵注右美托咪定(10分钟泵完)可显著减少手术后躁动的发生,减少手术后呼吸抑制发生的可能性,保障了患者术后的安全。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胃癌根治术 术后躁动 全身麻醉
  • 简介:目的:观察血清胆固醇对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方法:用常规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CHOL);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前后位正位总体(L1—4)、左侧髋部总体、股骨大转子区、股骨颈和Ward’s三角区骨密度(BMD)。结果:胆固醇与绝经女性L1—4和Ward’s区骨密度呈负相关,与绝经后女性BMD无关,校正年龄和BMI后CHOL与绝经、后女性BMD均无关。结论:胆固醇对绝经前后女性骨密度可能无影响。

  • 标签: 胆固醇 绝经 女性 骨密度
  • 简介:目的通过追赶生长饮食诱导C57小鼠出现代谢综合征并发脑衰老样病变动物模型,并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4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10只,低能量饮食组10只,高能量饮食组10只,追赶生长组(先低能饮食喂养6周再开放高能量饮食)10只,各组动物均连续喂养12周,记录体重、血糖,于实验末检测代谢综合征相关生化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Westernblot技术检测衰老相关蛋白P53和磷酸化P53(ser15)表达水平,电镜下观察海马区脂褐素沉积情况。结果低能量组小鼠体重、血糖、代谢综合征相关生化指标(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以及P53和磷酸化P5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脂褐素沉着较少;高能量组和追赶生长组代谢综合征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出现明显P53和磷酸化P53蛋白表达量增多以及脂褐素沉积;其中追赶生长组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倾向和脑衰老样变。结论追赶生长饮食喂养可诱导小鼠代谢综合征模型并发脑衰老样病变,本研究为饮食方式改变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神经变性样变动物模型的构建提供研究新思路。

  • 标签: 追赶生长 代谢综合征 脑衰老
  • 简介:为了研究禽流感H5N1病毒在各个器官的增殖和病理变化,在生物安全实验室,我们将禽流感H5N1病毒通过尾静脉接种BALB/C小鼠。结果小鼠在不经过适应的情况下,直接感染发病,甚至死亡。在观察的7天内,感染小鼠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呼吸急促,体温、体重下降。尸检表现肺出血,心外膜坏死以及肝脏的坏死。组织病理检查表现心、肝、肺等多器官的病变。肺的病变伴有纤维化的弥漫性肺泡损伤;心肌外膜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坏死;肝细胞大量坏死,淋巴细胞浸润。心、肝的坏死病变在H5N1禽流感病毒相关的研究中未见报道。经过对各个组织器官的病毒载量的检测,未发现病毒在各个病变组织中的复制。免疫组化的检测,各个组织中也未检出阳性的细胞反应。因此,我们认为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引起多个器官组织的损伤,甚至死亡,不是病毒在器官的复制,而可能是病毒感染小鼠,产生炎症细胞因子的高度表达,损伤多个器官组织所致。

  • 标签: 禽流感H5N1病毒 BALB/C小鼠 尾静脉接种 多器官病变
  • 简介: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Ⅲ(IMP-3)在不同病变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病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0例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及40例子宫内样腺癌组织中IMP-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例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IMP-3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及子宫内样腺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361±1.074、13.587±2.301和19.572±1.936,两两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手术-临床分期和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MP-3的表达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MP-3可能参与调节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mRNA结合蛋白Ⅲ 免疫组织化学 SP法
  • 简介:在真核生物细胞中,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和蛋白是在其分泌过程中由体蛋白经内切蛋白酶切割后激活形成的.弗林蛋白酶(Furin)就是这个内切蛋白酶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它可以识别剪切多种蛋白质,如生长医子、血清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受体、病毒囊膜蛋白和细菌外毒素等.近年来Furin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研究,本文简介了它的表达与加工运输、生物学功能、与病毒侵染的关系,以及它的抑制剂.

  • 标签: 弗林蛋白酶 前体蛋白 内切蛋白酶
  • 简介:目的:探讨活血化瘀通络法联合针刺辅助治疗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DLEAD)影响。方法:收集我院DLEAD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对照组予DLEAD基础治疗。实验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活血化瘀法中药治疗。实验组2在实验组1基础上加针刺治疗。对三组患者治疗、治疗后进行FBG、P2hBG、HbAlc测定,血清IL-6、ET-1水平测定及PAgT%、踝肱指数ABI测定。结果:1治疗后三组FBG、P2hBG、HbAlc均下降,两组实验组较对照组均改善更明显,且实验组2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三组IL-6、ET-1及PAgT%均下降,两组实验组均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实验组2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三组ABI均有所改善,两组实验组均更明显改善,且实验组2ABI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联合针刺治疗,可调节血清IL-6、ET-1水平,降低PAgT%,改善ABI,可有效提升DLEAD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预后,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活血化瘀法 针刺 糖尿病 下肢血管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治疗仪联合木丹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甲钴胺片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木丹颗粒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P2hBG及HbAlc水平的变化情况,记录患者正中神经、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参照TCSS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及正中神经MCV、SCV均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上升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CSS评分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治疗仪联合木丹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单用甲钴胺片治疗。

  • 标签: 低频脉冲电治疗 木丹颗粒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简介:目的: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术后护理的临床效应。方法:对88例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术后的护理,针对糖尿病病人的特点及硅油注入的特殊要求提出术后严密观察眼部情况,控制血糖、保持特殊体位、预防眼压升高等并发症。结果:手术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对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术使许多糖尿病病人加强术后护理,有助于恢复患者的有用视力、提高手术效果的临床效应,提高生存质量。结论:针对糖尿病病人的特点,在围手术期做好周密的护理,对于提高手术疗效是十分重要的。

  • 标签: 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术 术后护理 临床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