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大鼠溃疡性结肠模型的作用。方法:将DAPI标记的同种异体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到大鼠溃疡性结肠(UC)模型体内(模型组),以尾静脉注射等量PBS的UC大鼠作为对照组。光镜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变改变,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DAPI的BM—MNCs在结肠组织中的定植及分布情况,免疫荧光检测BM—MNCs中CKl9、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移植组大鼠结肠组织可见新生黏膜上皮及腺体,黏膜下有新鲜至成熟肉芽组织生成,明显优于对照组;移植14天,大鼠结肠组织中可观察到DAPI标记的BM—MNCs细胞;DAPI标记的细胞可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蛋白CD34或黏膜上皮细胞特异性表达蛋白CK19。结论:BM—MNCs可向受损病变部位结肠组织迁移和定植。且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

  • 标签: 骨髓单个核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 迁移 分化
  • 简介: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对溃疡性结肠患者免疫功能及Fas/FasL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84例溃疡性结肠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对照组采取美沙拉秦肠溶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炎症因子水平、T细胞亚群以及Fas/FasL表达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4+、CD4+/CD8+T细胞亚群显著高于对照组,CD8+、Fas/FasL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溃疡性结肠患者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及Fas/Fasl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 溃疡性结肠炎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通过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UC)模型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它们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灌服大黄水煎液+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并结合TNBS(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建立脾肾阳虚型UC动物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脾肾阳虚型UC模型7、14d及21d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脾肾阳虚型UC模型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尤以模型21d组最为明显。结论促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及IFN-γ在脾肾阳虚型UC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脾肾阳虚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干扰素-Γ 大鼠
  • 简介:目的:卡培他滨结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50,观察组患者采用卡培他滨结合伊立替康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卡培他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00%,对照组为68.00%;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也存在差异,两组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结肠癌患者采用卡培他滨结合伊立替康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卡陪他滨 伊立替康 晚期结肠癌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结肠癌患者贫血与其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最近几年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00例,按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及非贫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血常规与铁代谢指标.结果:非浸润型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浸润型(p〈0.05).A、B期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C、D期(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存在一定的关联,值得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

  • 标签: 结肠癌患者贫血 肿瘤大体分型 临床病理分期 关系
  • 简介:目的:利用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表达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纤突糖蛋白S。方法:根据GenBank中猪TGEV纤突糖蛋白S全基因设计一对引物,并在5’引物和3’引物中引入EcoRI、NotI酶切位点,2。2kb的目的基因S经PCR扩增后克隆于pBS-T载体,再将S基因经双酶切从T载体切下并与穿梭质粒pPIC9k连接,SalI线性化重组穿梭质粒pPIC9k—S,电转化于毕赤酵母GS115感受态细胞,G418筛选鉴定阳性重组子,经甲醇诱导,SDS—PAGE检测诱导后上清。结果:对pPIC9k—S重组酵母表达载体的测序证实已成功克隆了猪TGEVS基因;重组酵母菌诱导表达后,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为82×10^3,且S蛋白以可溶性形式分泌表达于胞外。结论:利用巴斯德毕赤酵母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河北分离株)纤突糖蛋白S。

  • 标签: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纤突糖蛋白 巴斯德毕赤酵母 分泌表达
  • 简介: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称为核转录因子(PAx2)的作用分子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指出这种转录因子能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这对于解析结肠癌病理机制,以及这种转录因子的新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公布在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杂志上。

  • 标签: 核转录因子 结肠癌 化学期刊 生物 发生发展过程 科学研究所
  • 简介:目的:比较国产重组C225与国外已上市同类药Erbitux是否具有相似或更好的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竞争结合力及体内外抗肿瘤药效。方法:构建EGFR高表达的人结肠癌HT-29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静脉注射国产重组C225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评价其对肿瘤细胞诱导细胞凋亡和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HT-29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对单独应用的国产C225或Erbitux敏感性都很差,对单独应用CPT-11的敏感性也较差,但当国产C225和CPT-11联合应用后抗肿瘤作用大大提高,2次实验的相对肿瘤增殖率T/C(%)分别为20.0%(P〈0.05)和19.0%(P〈0.05)。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国产C225与CPT-11联合疗法的凋亡指数/增生指数比,是单独使用国产C225或单独使用CPT-11的4.3倍以上。结论:在人结肠癌HT-29裸鼠移植瘤模型中联合应用国产C225和CPT-11可以抑制EGFR,对肿瘤细胞有很好的诱导凋亡作用和抑制增殖作用,这种联合疗法对于CPT-11耐受的结直肠癌具有很好疗效。

  • 标签: C22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CETUXIMAB 药效学
  • 简介:目的:观察DcR3基因小干扰RNA(siRNA)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DcR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瘤体注射脂质体与DcR3siRNA混合物,转染DcR3siRNA,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观察DcR3基因的表达。结果:建立了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治疗后,治疗组移植瘤明显减小,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肿瘤体积显著大于治疗组(P〈0.01);各组肿瘤组织中DcR3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治疗组表达程度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RT-PCRP〈0.05,免疫组化P〈0.01)。结论:人结肠癌SW480细胞在裸鼠皮下有良好的成瘤性;脂质体与DcR3siRNA混合物可特异性抑制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内DcR3基因的表达。

  • 标签: 结肠癌 SW480细胞 DcR3基因 小干扰RNA 裸鼠 脂质体
  • 简介:目的建立人结肠癌多药耐受性动物模型并初步探索其耐药机制。方法结合体内外诱导方法建立人结肠癌多药耐受性动物模型,利用VCR和CTX的肿瘤抑制实验评价其MDR特性;利用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ting等方法分析其P-gp/MDR1和MRP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肿瘤抑制实验结果显示,MDR和敏感型结肠癌模型的肿瘤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MDR结肠癌动物模型对于VCR和CTX的耐药性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人结肠癌MDR动物模型的P-gp/MDR1表达水平有较大提高,而MRP1表达没有显著变化。结论人结肠癌多药耐受性动物模型具有较好的多药耐受性,其多药耐受性表型主要是由于P-gp/MDR1过量表达所导致。

  • 标签: 结肠癌动物模型 多药耐药性 长春新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