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同属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最早创造的纹饰,也同属器物纹饰(建筑可看作较大容器)。无论是古代青铜器纹饰还是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形成都受到中国正统思想的影响,正是在这种正统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无比辉煌的装饰纹饰艺术。但随着近代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变革,古代的纹饰也在这股汹涌的浪潮中处于弱势。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探索一条既有时代性又有情感性的艺术创造成果创新转换新模式,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纹饰艺术 传统建筑 青铜器 古代 民族文化艺术 语义
  • 简介:每一时代的每一种艺术都有着其时代特点和文化蕴涵。古往今来,鸳鸯一直是文人墨客青睐的抒情对象,在唐朝更是受到广泛的喜爱,鸳鸯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生活用品和艺术品上,以唐代金银器中运用得最多。另外,在玉器和陶瓷装饰纹样中也有鸳鸯形象,鸳鸯形象不仅寄寓着唐代人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歌颂赞美,同时,多样的表现形式也反映了唐代艺术的丰富多彩。

  • 标签: 鸳鸯形象 唐代 纹饰 生活用品 艺术品 文化蕴涵
  • 简介:金代铜镜不仅是女真人用来饰容的生活用品,同时还是用作祭祀的礼器、佩带的饰品、宗教仪式中的法器等。从女真人的生活、宗教以及外来文化三方面入手,既可以梳理金代铜镜纹饰造型的形成又可以分析影响金代女真设计艺术产生、发展的诸多因素。

  • 标签: 金代铜镜 造型 纹饰 生活用品 宗教仪式 女真人
  • 简介:青铜饕餮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观赏它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是原始社会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品味它的形象,我们感受到了原始人们对那个“血”与“火”交织年代炽热情感;咀嚼它的意味,我们看到了历史前进道路上的腥风血雨与沉重的沧桑.它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一种浑厚凝重的美.它美在形式,美在形象,更美在意味.然而,这美的“有意味的形式”更是来自原始的积淀,艺术的积淀,生活的积淀.

  • 标签: 形式 形象 意味 积淀 青铜饕餮
  • 简介:1995年四川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Ⅰ式)是太极八卦盘,其纹饰内涵包括老子太极图、八卦六十四卦生成序、河图洛书、十月太阳历、阴阳合历、二十八宿、干支、节气、大衍数等几乎所有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数理;木胎漆盘与江淮流域各省出土的双耳S圆图(即老子太极图)证实宋、明之际易学图书学的兴起与道家易学、道教易学传出有关,邵雍先天图、刘牧河图洛书、周敦颐太极图及阴阳鱼太极图均源自道家、道教,道家易、道教易源头在,它们是有别于、、儒家易传承关系的另一易学传承系统;木胎漆盘的出土和识读对易学史和中国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绵阳 西汉 木胎漆盘 纹饰 太极图 易学
  • 简介:龙年仲春,笔者慕名结伴骑车前往大埔县莒村兴寺古刹礼佛观光,一路但见绿草如茵,几朵或红或白的野花点缀在凝绿流翠的山坡上。莒水明澈如练,蜿蜒南流。田野间三三五五的农民正在劳作。远山如黛,碧空湛蓝,春光明媚,如诗如画。

  • 标签: 龙兴寺 大埔县 龙兴寺
  • 简介:一在宽泛意义上,形而上学以世界之“在”与人的存在为思与辨的对象。当然,理解存在并不意味着离开人之“在”去构造超验的世界图景,对存在的把握无法离开人自身之“在”。人自身的这种存在,应当理解为广义的知、行过程,后者以成物(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和成己(认识自我与成就自我)为历史内容,

  • 标签: 形上学 世界图景 “在” 人的存在 形而上学 历史内容
  • 简介:膺(1560—1622)字君善,后改字君御,号茅氏、朱陵,别号隐公、纶叟,人称纶隐先生,其他的号还有太虚里人、偃骨无学人、隐人、醒翁、渔仙长等。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1560)出生于武陵(即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柳叶湖畔一个望族家庭,神宗万历

  • 标签: 龙膺 居士 佛学专著 《金刚经摘解》 《金刚经摘解序》 《稳园曲》
  • 简介:贞,从哲学来看,是一种善恶价值判断.它是对选择某项原则的赞叹与呼吁.它是主体的私意的表达.同时,这样的观点的接受意味着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内化为主体的德性,成为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即元.价值判断的对象是对事实陈述的选择,如利.这些对象最终落实为知识形态.知识是一种相对确定的陈述.它无法表达存在的真正,即本体.知识所陈述的对象是事物的亨,即现象.现象是外在的生与主体的思的共同造作.在造作过程中,主体赋予事物以时空性.因此现象不真.事物的本体是生、思,即元.元展开为德性与生生不息.对于本体,人们保持沉默.元是无.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德行等把握它.

  • 标签: 周易 生生 本体
  • 简介:晋祠有关帝庙,庙内有关帝像,塑像身上就穿有龙袍,袍上又绘有九种花纹,其内容在古代均有说法。据历史记载,在我国上古时候,舜继承尧作了天子。舜是工匠出身,从前在寿邱地方靠制作竹器谋生,做了天子依然十分俭朴。有一天,舜在宫中休息。时值炎夏,南风习习。忽然想到京城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东边的大泽盛产食盐,在如此夏日,会产盐甚多,百姓丰足,人民康乐。欣悦之余弹起古弦琴,即兴唱起歌来;“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 标签: 皇帝 历史记载 关帝庙 天子 食盐 上古
  • 简介:罗燚英在《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道教山岳真图由原始的山岳地形图衍化而来,当道教赋予其神学意义后就形成了道教独有的山岳真图。这些表面上形状相近的山岳真图所体现的道教神学意蕴却各有不同。人鸟山真图、五岳真图、酆都山真图分别对应道教之天界、地界和冥界,其神学功能也判然有别。其中人鸟山真图强调具有哲学本体和终极意义的“道”。五岳真图具有“正人天之分野”的神学功能,即协调人与天地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酆都山真图所追求的“正人天之纽分”,则体现为生身得度、死魂受炼。

  • 标签: 真形 道教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 哲学本体 自然环境
  • 简介:浙东山水.世所闻名。天台一山、作为中国佛道名胜,更为历代文化名人仰慕。诗仙李白,书圣王羲之,高道司马承祯,葛洪等人,无不以一登天台为幸事。综观莽莽天台山,西承南宗脉.东涉溟海汪洋.天台延伸近海部分气势尤为雄伟,此即今日之宁海县全境。宁海胜景之中.在千年县邑的缑城之南.

  • 标签: 司马承祯 佛道 葛洪 圣王 法师 天台山
  • 简介:孔子重史的思想性格,对传统史学的形成,或者说中国史学的儒家化,关系深远。《春秋》与《论语》是理解这种关系的基本文献。撇开《左传》不论,《春秋》经的编年体裁,及寓褒贬于其中的修辞方式,构成史学的基本坯胎。而《论语》对三代事迹与礼制的评点,则赋予历史以灵魂,直接塑造了《史》《汉》的精神基调。然而,理解传统史学的成就与特质,不能停留在具体经验层面的论述上,还要揭示它背后的上学观念。其中,时与名是两个重要的观念。时与时序、世代相联结,奠定了有统绪的知识模式;而名则让观念从经验中超越出来,形成一种既存在历史之中,又超越历史之上的价值体系。时使历史成为知识,名则赋与历史以道德。具体的历史评判或会调节,但历史的大事业不会动摇。

  • 标签: 孔子 春秋 史学
  • 简介:四卷,为辽代僧行均撰集.该书收录内典、外典中之俗字、异字,并广引宋代以前之内、外字书加以训解,为辽代重要之字学著作.

  • 标签: 均龙 手镜杂 杂考
  • 简介:自《周易》开始,古代的哲人一直追寻心意与世界变化的融会贯通,力图把握心念与世界交汇的生发之“几”。因此,中国传统上学可以视为追求心物同源异构的心通物论。心通物论从揭示《系辞上》的上学意蕴开始,研究心与物交融实化的过程,并视意念与世界的交融之境为人与世界的缘生结合点。心通物论的主旨之一是运世,亦即运世之化而不为世间之化所运。人的意念总是在面对物化的困境,所以必须“实意”,使心念坚实,从己而不从物。运世之化的心通物论,便要揭示意向的境域本质,也就是意境作为关联交融之境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心通物论 实意 周易 融通
  • 简介:白云寺位于鼎湖山西南部,云溪上游的云顶山麓。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历史悠久,一直被庆云寺僧视为祖庭。该寺由禅宗六祖慧能高徒智常禅师首创。

  • 标签: 鼎湖山 白云寺 跃龙庵 宗教信仰 佛教
  • 简介:<正>《易》对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及文化等方面影响至巨。孔子的思想从根本上说也是接受了《易》的渗透,他一直到老还孜孜不倦地在从事《易》的研究工作。《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

  • 标签: 周易 中国古代 太阳历 季节 潜龙勿用 与时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