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管子》中的“宙”是本体概念陈红兵《管子·宙》篇言:"天地,万物之橐;宙,有(通又)橐天地。"橐,指无底的长布袋。""天地,万物之橐"有两层含义:一是万物生于天地;二是天地是开放的,生化万物的功能无限。《宙》在另一段中言:"天(通育)养,无计...

  • 标签: 《管子》四篇 本体概念 天地万物 郭沫若 圣人之道 《易传》
  • 简介:先秦儒学的义理开与演进过程是其理论系统不断完善和建构的过程。儒家创始入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徵,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这个系统纵向打开即践仁以知天,横向落实即“修己以安百姓”。孟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向内转,就仁而言性善,复由性善层层外推,主张仁政。荀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外化,由性恶而重礼法,追求履礼以天。《中庸》就孔子的践仁以知天而内在地讲天人性命相贯通,《易传》由法天效地而外在讲天生人成。《大学》顺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的思路,完善了儒家的内圣外王系统。先秦儒学在义理的开转易和互斥互补中建立起相对圆满的理论形态。

  • 标签: 仁礼合一 天人 性命 内圣外王
  • 简介:法国作曲家库普兰,是法国古钢琴乐派的核心人物,一生创作大量古钢琴曲,并对后来诸多音乐家的创作及演奏有着深远影响.库普兰的作品中,古钢琴曲尤为著名,他还为自己的大部分古钢琴曲附上标题,以繁缛的装饰音为特点,在其作品表现中,也有着与标题息息相关的音乐表现.

  • 标签: 库普兰 古钢琴曲 《羽管键琴第一册第四组曲》
  • 简介:苏轼站在义理易的立场,从卦爻结构的角度直接阐明了其解易宗旨.他在解卦中多以"卦而言之"、"爻别而观之"以启文端.这就是在解卦实践中提出的"卦爻别"说.我们可以从苏轼易学的立场、苏轼对易学史上卦爻结构观的考察以及对"卦爻别"方法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苏轼在卦爻结构观上的"卦爻别"说.

  • 标签: 苏氏易传 卦爻结构观 卦合爻别
  • 简介:由上海联华纤股份有限公司转制的先进技术型中外合资企业,拥有从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引进的先进设备,生产和销售各种不同规格品种的:'彩虹牌'涤纶牵伸丝(DT)和'联华牌'涤纶低

  • 标签: 联华合纤 中外合资企业 差别化纤维 色丝 弹丝
  • 简介:《先天勘玄秘并填篆填引》系江西省铜鼓县棋坪镇坎溪白云山先天显应雷坛掌坛人戴礼辉道长收藏的祖传填策秘诀抄本,此书是迄今所知透露填策内秘最多的道书。本文结合文献记载和田野资料,对该抄本的传承历史、内容、版本以及可资考据的条目作了初步探讨,提供了若干新的材料和观点。

  • 标签: 《先天勘合玄秘并填箓填引》 抄本 填箓 秘诀
  • 简介:摩西五经中重要的一卷书《申命记》这一卷书虽然在“摩西五经”中排行最后,却不可小看。正如《和合本修订版》圣经在《申命记》开头的简介中所述,新约节录“摩西五经”,以《申命记》的次数最多,竟多达35次,比节录26次的《创世记》还要多。可想而知,

  • 标签: 修订 经文 摩西五经 《创世记》 圣经 和合
  • 简介: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207名农村留守儿童为被试,主要探讨流动养育者、留守养育者与儿童问的亲水平在降低儿童偏差行为上的直接作用及其对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经历的日常烦恼越多,其偏差行为越高;流动养育者、留守养育者与儿童的亲水平越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越低。(2)流动养育者一儿童亲能够显著调节日常烦恼与儿童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压力抵抗效应:在低亲条件下,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在高亲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联不再显著。(3)留守养育者一儿童亲能够显著调节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单亲外出儿童群体中表现出了保护稳定性,在双亲外出儿童群体中表现出了保护的扩大化。这表明,养育者与儿童之间的紧密情感联系是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重要保护因素。

  • 标签: 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养育者 流动养育者 亲子亲合 偏差行为
  • 简介:《易传》提出“保太和,乃利贞”的光辉哲学命题,揭示了社会和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求创造和平的社会环境促进并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易传》哲学还包涵着“以财聚人”的人本主义经济思想,与以追求利润为旨归的资本主义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

  • 标签: 易传 社会和平 经济发展 人本主义
  • 简介:《周易》卦爻辞的背后是卦爻象,卦爻象的背后是圣人之意。据《易经证释》可知,圣人之意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自修而与天道相合,这正是圣人作《易》的本旨所在。文王六十四卦卦序体现的是由先天太极至两仪(乾坤二元),再由乾坤交合产生万事万物,即由先天八卦至后天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生化过程及规律,其所蕴含的"圣人之意"乃是教人由德返道、后天返先天之意。乾卦"元亨利贞"四字所显之乾象为全象,又为圆象,统御一切,无内外,无始终,而人则需先"利贞"才能最终达至"元亨"。乾主气,为道之全,坤主形而包于天,故坤虽具四德而受时地所限。人应本坤道而顺承天,由"利贞"而返"元亨"。临卦处"成终成始"之位,在春之先,故备具乾坤四德;屯、随、无妄、革等卦之二、五两爻因孚乾坤正位,故亦备具乾坤四德。如果明了《大学》内止至善、外明明德之说,《中庸》中和、不息之境,自不难理解《易经》"各正性命""保太和"即以人天之旨。

  • 标签: 《易经证释》 圣人之意 由德返道 以人合天
  • 简介:<正>天人关系是先秦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见解。总的说来,“天人合一”是先秦哲学家最普遍的观念。荀子虽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这一矛盾源之于荀子的“天”的二重性: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荀子轻自然之天,重意志之天。这也反映出先秦哲学家的一个总的致思倾向。就此,笔者作一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 标签: 荀子 先秦哲学 天人之分 自然之天 自然界 天人关系
  • 简介:"机械的"和"有机的",它们是目的论批判所借助的一种重要的思考媒介,是参照目的原因性的"远距离类比"。目的原因性是倚赖目的论判断力这一认识机能的,归根到底是不考虑任何经验性的自然规律而只通过理性才可能。由于整个现象界都可通过机械作用而生成出来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康德只有假定或引入物自体并配以智性直观的可能世界,才能给有机体和目的因果性提供彻底的可能性。目的性原则作为一种理性批判原则,对于辨别目的性或者目的论的滥用和弃用的形态仍然有借鉴意义;但康德把自然的最终目的定位于人的主观性状的形式方面,可能也错过了以感性为出发点的一种目的论的方向。

  • 标签: 康德 目的论批判 有机物 机械 合目的性
  • 简介:以374名农村青少年为被试,基于留守青少年和非留守青少年的比较,探讨了个体行为自主决策、亲子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亲子亲与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父子亲和母子亲能显著正向预测两类青少年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负向预测其消极情绪。(2)对于非留守青少年,行为自主决策与母子亲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行为自主决策仅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非留守男生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母子亲则显著负向预测非留守女生的消极情绪;但是,这种性别差异不存在于留守青少年之中。(3)对于非留守青少年,母子亲合在其行为自主决策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著:低母子亲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生活满意度;高母子亲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不存在关联。

  • 标签: 留守青少年 行为自主决策 亲子亲合 主观幸福感
  • 简介:5月9日上午,陕西扶风法门寺隆重举行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来自国内外的高僧大德、四众弟子、各界嘉宾3万多人参加了庆典。

  • 标签: 舍利塔 法门寺 陕西 佛指舍利 国内外 高僧
  • 简介:2016年12月23日,陕西道教协会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此次纪念活动共包括纪念大会、书画展、研讨会、音乐晚会四项内容。纪念活动开始前,陕西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陈强会见与会成员并讲话,对陕西省道教协会30年来团结带领全省道教界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依法开展道教活动和对外友好交流,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的贡献给予肯定。

  • 标签: 纪念活动 道教协会 陕西省 中华传统文化 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
  • 简介:佛教由印度起源后弘传世界各地。其在中国传承之派别大致有三,即南传、汉传和藏传佛教。三传佛教虽同系佛陀正法,然其教理、典籍、仪式(仪轨)等殊异甚大。佛教从教义上可分为大乘和小乘,汉传和藏传为大乘,南传为小乘,故我们从大小乘之别上可观出小乘之殊异性。而佛教从传承方式上又可分为显乘和密乘,南传和汉传属于显乘,而藏传独属于密乘,故我们从显密乘之别上可观藏传佛教之殊异性。汉传佛教则是大乘显宗,其同南传皆为显乘,异于南传之小乘;其同藏传皆为大乘,异于藏传之密乘。

  • 标签: 南传 汉传 藏传 大乘 小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