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中所提出的诸如"气韵生动"、"事绝言象"、"雅郑兼善"、"述而不作,非画所先"、"六法"与"六品"等命题、概念与审美准则,无不源于系统中的易学思维.易学特别是王弼易学作为撰述主旨贯穿全书始终,构成了谢的画学基石.明乎此,不仅对可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亦有助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理论中一些重要问题的澄清.

  • 标签: 王弼 易学 《周易》 述而不作 审美准则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简介:<正>Д.Б.艾康宁是著名的苏联心理学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心理科学博士、教授。他生于1904年2月29日,今年81岁。他曾在波尔塔瓦州古典中学学习,十月革命后离开了该校开始他的劳动生涯。他最初在为少年违法者开办的一所工学团里担任教师,后来被派到列宁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

  • 标签: 苏联心理学 苏联教育 维果茨基 儿童心理学 师范学院 列宁格勒保卫战
  • 简介:从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出发,可以为阐释20世纪以来历史意识的思想变迁提供一种路径。勒努力将感性叙事和理性分析结合一起,把人类历史意识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表现出明确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关怀。在阐述勒意识思想的特质时,应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经由卢卡奇历史辩证法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三者各自的理论特色脱颖而出,勒对马克思的误解和批评也能得到有力的回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把握历史理性的同时,始终关注感性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强调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丝毫没有忽视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因素。

  • 标签: 历史意识 赫勒 马克思 卢卡奇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正>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发展到了孟子就转换为“义利之辨”,自孟子之后,“义利之辨”构成了诸儒反复研讨的基本问题。近几十年来,批评孟子的人,大都认为孟子的“义利之辨”是鄙视功利,并据此把孟子说成是反功利主义者。孟子鄙视功利说能否成立,这是不

  • 标签: 孟子 义利之辨 仁义 利己主义 功利说 孔子
  • 简介:在《神谱》和《劳作与时日》中,古希腊诗人西俄德最早讲述了普罗米修斯挑战神王宙斯为人类盗火的神话。他还讲到,作为还击,宙斯送给厄庇米修斯一件礼物:潘多拉。一直以来,普罗米修斯的启蒙斗士形象深入人心。本文通过细致阅读和分析文本,揭示普罗米修斯和厄庇米修斯这两个神话形象的辩证关系,领会西俄德隐藏于神话诗歌背后的对人类生存处境的哲学沉思,同时考察普罗米修斯形象从古至今的嬗变。

  • 标签: 赫西俄德 普罗米修斯 厄庇米修斯
  • 简介:勒认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现代美学,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美学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成为一种普遍哲学,并根据自身的体系推论出来的普遍意识形态和普遍理论的偏爱来评价和阐释'审美领域'、'审美'、'客观化的美'以及在这个框架之内的艺术。在现代社会,美学是必要的和不可改革的。勒在总体上肯定现代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可否定的地位,同时也认识到,美学本身又存在难以根除的悖论:勒认为,现代美学的合法性基于一种价值'共通感';然而以'共通感'作为基础的美学却受到质疑——现代社会的'共通感'属于历史哲学范畴,是前设的,不具有绝对普遍性,它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也是变动不居的。勒承认这是产生美学自身悖论的根源,是不可消除的,但它也不成为取消美学的理由。

  • 标签: 阿格妮丝·赫勒 现代美学 历史哲学美学 共通感 合法性
  • 简介:邓殿臣先生的《“巴三藏”略说》,从“巴三藏”的集成、特点、主要内容和几种字体的“巴三藏”、几种语言的译本以及译介、研究“巴三藏”的意义等五个方面述说了南传“巴三藏”,为《南传大藏经》的翻译工作提供了方便。

  • 标签: 南传大藏经 上座部 律藏 第二次结集 巴利语 摩晒陀
  • 简介:影片《安纳托亚往事》看似讲述一个检察官、一个法医与警察等带着犯罪嫌疑人寻找被他杀害的情人的丈夫的尸体,实际上运用独特的叙事方法穿插了几个人的故事。影片通过检察官和法医的几次对话使检察官的故事渐渐清晰。

  • 标签: 犯罪嫌疑人 检察官 叙事方法 影片 法医 故事
  • 简介:巴”,意思是空头盈余,高额利息。伊斯兰教初期,禁止“巴”系专对阿拉伯蒙昧时期遗留并风行的高利贷而言。“巴”的形式大致有:1.甲向乙购物,双方言明限期付款,到期甲却不能付,则协商延缓支付,但要比原货款增加数额,其增加部分即是“巴”。2.债主与借贷者立字协议,贷款有一定期限,并商定利率,按月计息,偿期一到,借贷者应将本利一并还清。借贷者如不能按期归还,则要将所欠本利悉数转为新的本

  • 标签: 蒙昧时期 高额利息 借贷者 穆圣 高利贷者 《古兰经》
  • 简介: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问题已然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对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理解应该在现代性的知识学、价值学、本体论三个层面中全面地进行。如果只强调其中的一个层面。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意义。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之知识学层面表现在学科独立论、审美自律论,美育自律论等;其价值学层面表现在美育他律论、“审美功利主义”等;其本体论层面可概述为:主张优秀的审美艺术之境就是一种对生存欲望与意志的超越之后所达到的悲剧之境,以悲剧审美、艺术为个体生命意义、价值的终极之源,以审美之悲剧化人生境界为本真人生样态,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的三个层面要结合起来作整体的理解。

  • 标签: 现代性问题 王国维 美学 审美功利主义 考辨 悲剧审美
  • 简介:香港有条些街。“些”是不是“一些利润”的意思?若从字面意思理解,再看看繁忙的商业街道,“些”的确是一语双关。做生意者,多数都是要点利润的。然而“些”是因“Shelley”而得名的,属英文直译。所以,问到香港本地人,一般都毫不犹豫地说,“哦,ShelleyStreet”。至于其根源与意义则无从追究。

  • 标签: 香港 清真寺 字面意思 一语双关 利润
  • 简介: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萨,那么,关于他的佛教经典有多少?是什么呢?按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展开》第二十一章第一节说:“佛为文殊说的有4种;以文殊为主体或参加问答的有8种;文殊所说部分者有3种;以经文体裁长行或偈颂诵出的:以文殊为主体的有3种;文殊所说一部分的有11种、以神咒的有3种;文殊未参与论议,也被提到的有42种,共计74种。”

  • 标签: 文殊菩萨 大乘佛教 佛教经典 法师 印顺 经文
  • 简介:1857年,马克思应邀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关于玻瓦尔的词条。在该词条中,马克思基本否定了玻瓦尔所领导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讨论为什么马克思会如此贬低拉丁美洲。通常的解释是:在马克思写作的时候,关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资料还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接触到的都是贬低拉丁美洲的资料,马克思不自觉地接受了对拉丁美洲的偏见。但这个解释具有很大的缺陷,不符合以批判表象为基本职责的马克思的思想。其原因可能在于,在马克思那里还残留着来自黑格尔的欧洲中心主义立场。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马克思认为拉丁美洲独立进程没有发挥释放革命潜能、推动历史前进的职能。

  • 标签: 马克思 玻利瓦尔 拉丁美洲
  • 简介:我们知道,《未记》是耶和华上帝赐给选民的手册,教导他的选民如何亲近他,蒙他喜悦。书中不断地重复一个重要的命令就是"你们要圣洁"。因此,大多数解经家、神学家都认为《未记》中上帝的属性是圣洁。不过,笔者将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述《未记》中上帝的另一属性——慈爱。试图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 标签: 上帝 三个方面 爱人如己 百姓 以色列人 选民
  • 简介:圣妇彼日大(SaitnteBrigitte),1303年生于父母十分虔诚的北欧瑞典王族。人们特别注意到她的父亲彼日(Brigère)曾长途跋涉,远道去西班牙冈包斯泰(Compostelle)圣雅各伯宗徒陵墓朝圣,并且他每星期五告解,纪念耶稣苦难。

  • 标签: 苦难 虔诚 王族 朝圣 父亲 纪念
  • 简介:新兴宗教是有别于正统教会的非传统宗教团体,与现实社会秩序存在种种张力,与之相关的冲突及暴力事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学术界探究了NRM与外部世界如政府权威间的张力、冲突与相互作用的机制,为考察NRM与社会组织之间对抗的复杂性提供了解释框架。大卫·布罗姆等人注重分析NRM"组织的"动态性,采用"资源动员"模式解释了NRM及反运动组织的关系,认为NRM暴力事件首先是一种集体暴力,批判了NRM具有暴力倾向的社会观念"迷思",提出了解释NRM暴力事件的"戏剧结局"范式。

  • 标签: 大卫·布罗姆利 NRM 暴力
  • 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克罗茨纳笔记》被统称为马克思的“克罗茨纳时期”的作品。对两者关系的讨论构成克罗茨纳时期研究的重心。对此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已广为学界所接受的苏联学者尼拉宾的“交叉说”,即《克罗茨纳笔记》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创作之中;二是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2卷(MEGA^②I/2)编者的推论,即《克罗茨纳笔记》可能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在MEGA^②I/2卷文献学推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克罗茨纳笔记》的确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之间,这一文献学事实对于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完成研究主题由政治国家批判向市民社会批判的转向,及其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起到了支撑作用。

  • 标签: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克罗茨纳赫笔记》 《论犹太人问题》
  • 简介:《耶米哀歌》(下文简称《哀歌》)在《圣经》中是哀歌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国破家亡之时,先知通过哀歌抒发苦情。他们通过追述、肯诉、哀求,将他们的痛苦、哀怨、焦虑、失望等情绪全然表现出来。同时,《哀歌》生动地运用了人格化(personification)的对话体叙述方式,表述他们的苦难之情。值得注意的是,在《哀歌》出现的众多声音中,上帝却保持沉默。上帝的沉默是否意味着上帝在《哀歌》中缺席,进一步追问,上帝的沉默给他子民的信仰带来什么意义?《哀歌》用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表达上帝的子民在悲痛中行走,在苦境中自省,藉此在信仰中成长,活出新生命。另外,通过《哀歌》,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在苦难中挣扎,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的勇气。

  • 标签: 《耶利米哀歌》 沉默的上帝 苦难
  • 简介:犹太教伦理学的现代转换,始终面临三个问题:一是犹太宗教意识与其伦理生活的同构性是否具备充分的神学义理支持;二是崇尚律法的犹太教是否由于“因律法称义’’这样一个主导性信仰观念,而导致信仰表面化、具象化、程式化、使律法(Torah)本身失去了内在的价值;三是

  • 标签: 犹太教 宗教伦理 伦理生活 律法 神学 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