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由广安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所周华银副教授编著的《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一书,是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核心研究成果。该书主要内容包括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研究、实证研究、体系研究、发展性研究四部分,反映了近年来对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全面、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

  • 标签: 职业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研究 邓小平 教育研究中心 发展性研究 《概论》
  • 简介:心理教师的“武林”中,无名心师成长为功夫大师,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正如学功夫,要夯实基本功、提升内功、坚定武术精神、拜师学艺、观摩招式套路、打磨利刃、参加武林大会切磋技艺等,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需要牢固根基、强大内在、坚定理想、在团体中成长、兼收并蓄、其他技能提升、不断学习和锻炼等。不管是学功夫还是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坚定的努力的平常心。

  • 标签: 心理教师 专业发展 心理课
  • 简介:埃里克森的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来源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沃尔夫的"渐成论"和以米德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观点。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宗教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分别提出了每一阶段个体面对的问题、心理社会危机的主要表现、积极解决形成的宗教人格美德以及消极应对导致的不良后果。埃里克森个体宗教心理健康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强调塑造宗教美德,这种积极引导的思路符合当代宗教心理健康运动发展方向;正视宗教危机防范,这种辩证思维体现了当代宗教心理健康运动的方法论取向。

  • 标签: 埃里克森 宗教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健康思想
  • 简介:因果,是佛教中一个常见而又很容易被误解的重要概念。因果,其实是因缘果报的简称。在佛教中,因果与业力密不可分。佛教的因果观包含了五大基本规律:因果不虚、因果不乱、因微果著、自作自受、众缘和合。也就是说,因果具有真实不虚性、善恶不乱性、增长增值性、自作自受性、错综复杂性五大基本特性。正确认识佛教的因果观,对于心理健康意义重大。明了并深信佛教的因果观,能真正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调整负性的认知与行为模式,有效对治和化解指责、抱怨、嫉妒、嗔恨等负面心理与消极情绪,并能激发和培养接纳、敬畏、感恩、慈悲等正向心态与优良品质。当然,佛教的因果观在心理治疗的应用中,有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是需要引起重视与注意的。

  • 标签: 佛教 因果 心理健康
  • 简介:荣格的宗教学说不仅对心理治疗界,而且对神学界、教牧界以及与人的精神层面有关的一切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宗教在总体上不仅对因信仰原因患病的精神病患者有治疗作用,而且对正常人,对所有人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都有一种治疗作用。

  • 标签: 荣格 心理治疗 宗教
  • 简介:美国心理学家K.帕格门特的宗教应对理论(copingtheory)是宗教心理学近年来较有影响力的新理论之一。帕格门特将心理学的应对理论应用到宗教学研究中,对很多宗教心理现象都有一定的解释力。帕格门特认为,当面临现实的选择时,人们会使用各种资源来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宗教正是资源的一种。在理论意义上,作为一种应对资源,宗教编织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之中——它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和影响力,而不是超然的目标。在实际层面上,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应对理论对信徒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正面效果。本文在对宗教应对理论进行分析梳理的同时,也希冀它能对心理健康研究有一定启示,对中国宗教心理的研究做出贡献。

  • 标签: 宗教应对理论 心理健康 帕格门特
  • 简介:佛教作为东方最有影响力的传统宗教,其中心理调节的具体方法不胜枚举。本文以《地藏经》为例,简要阐述佛教大乘中这部经典的心理治疗功能。

  • 标签: 《地藏经》 心理治疗 原型 苦难
  • 简介:本文主要以佛教心理学对人生的启迪进行分析。佛教心理学是心灵的科学;佛教对人生乃至对一切有情的"喜怒哀乐"的根源在哪里?这个问题早在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佛教心理学,就是洞察人的"喜怒哀乐"的根源,切入点就是必须了解因果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地找到幸福源泉。佛教用"要知过去因,现在受着是;要知未来果,现在造着是"的三世因果关系、四谛、四摄等来解释人生的"喜怒哀乐"。

  • 标签: 佛教 无明 因果 心理
  • 简介:本文论述禅的艺术疗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绘画、诗歌和音乐等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它们对人心的清静、情绪的调节,特别是心理保健具有独特的功效。禅的艺术疗法,不仅使人的内心智慧得以开发,更重要的是能治疗"心病"和一些身心顽疾。它给中国人的日常行为生活和心理表现带来巨大的影响,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里价值极高的重要研究课题。

  • 标签: 艺术疗法 心理健康 古琴禅 美学价值
  • 简介:《坛经》从心性论出发,从理论上建立了自性空性、自性清净与自性即佛性的佛性本有及其本觉的关系。《坛经》认为,人性超越二元论的对待性。在二元论的对待性的无生之处去参究及显出清净性之本然。这种本然之性人人皆具有,不待修而得,是反躬自求即当下呈现的,是无善无恶、超越善恶的绝对清净,这也是佛教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学,它直指人心,让人们深入地认识自我、超越现象,净化心灵,开发潜能,达到道德品质与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可直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在当今社会上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 标签: 坛经 二谛 心性思想 心理治疗
  • 简介:幼小衔接顺利与否将关系到听障儿童未来的发展。要想让听障儿童真正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不仅要在学业上做好衔接,更重要的是关注听障儿童心理成长,帮助他们顺利的渡过语言关、规则关和心理品质关。

  • 标签: 听障儿童 幼小衔接 心理衔接
  • 简介: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年龄段,加之他们学习任务重,面临高考压力大,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高中心理社团活动的开展,对于减轻高中生的压力、缓解焦虑,改善不良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探索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 标签: 心理社团 高中生 实践与探索
  • 简介:2016年,宗教心理学学科继续平稳向前发展,成绩显著。学科发展理论和实践并重,理论层面上开始宗教文化心理学探索,研究方法取向丰富多样,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学者队伍多元包容,包括宗教学界、心理学界和宗教和心理工作者,研究人数持续增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整合研究的效果显著,共同为推动探索中国的宗教心理学而努力。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 综述 文化心理学 宗教学 工作者
  • 简介:殡葬仪式是生者表达哀伤、对生命价值进行重新评价和心理修复的重要方式,更是对"互倚型自我"的一次洗礼和重塑。本文试图探讨传统民间信仰下殡葬习俗的宗教心理疗愈意义,以望对这一传统民间生命礼仪进行现代心理学的阐述,即厘清殡葬仪式"是什么"、"有何用"的问题,继而对民间信仰的本质和精神内核有更透彻的了解。本文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山东省曲阜市15名居丧者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殡葬习俗对逝者亲友的心理疗愈作用主要有:(1)情感宣泄的途径和哀伤处理;(2)仪式让分离具体化,增加对死亡事实的确定,使认知发生改变;(3)群体归属感和社会支持的获得,减轻个体的痛苦;(4)让生者与逝者的情感联结,遵循丧葬习俗,进而寻求精神寄托和宗教灵修;(5)个体在深层心理层面获得群体认同感以及释放自身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6)从灵异事件的心理发生机制层面说明殡葬仪式对居丧者的心理疗愈作用。基于以上探讨,在突发事件后对人们进行心理创伤修复工作时可借鉴传统殡葬习俗中的一些方法,这也为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哀伤处理,促进咨询者自我疗愈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殡葬习俗 宗教心理疗愈 集体潜意识 灵异事件 仪式疗法
  • 简介:竞争受害者心理是指在群际冲突中群体双方都认为自身才是最大的、真正的受害者。在医患冲突情境中,医患双方努力建构自身成为真正受害者的心态得以彰显,双方聚焦各自受到的不同伤害内容、体验和事件,致力于建构最大受害者的身份。医生和患者各自建构起来的最大受害者身份具有一定的心理动因和社会功能。对患者而言,弱者心态可以博得他人同情、争取补偿等;对医生而言,受害者身份可以规避或减轻其责任、维护职业自尊等。医患双方的竞争受害者心理阻碍了医患冲突的和解。降低双方的受害者竞争水平需要加强医生和患者在生命意识层面上的群体认同,增加彼此之间更频繁、更深入、更积极的群际接触。

  • 标签: 受害者心理 医患关系 医患冲突 群际接触
  • 简介:本文从社会心理学建构论的视角出发,建构了医患信任关系建设的社会心理机制模型,主张医患信任关系是一种医患双方——信任方与受托方角色互动的信任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医患信任的过程性理论框架:基于就医前医患之间的"原发性信任",通过医患双方的互动产生"互动性信任",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医患信任关系。据此揭示医患信任作为大社会中的医患制度信任、医患群际信任与小社会中的医患人际互动相互嵌入的特性。其中,隐性的"原发性医患信任"反映着医患直接接触之前的社会心理活动背景,在医疗活动中为医患双方的互动过程所激活;"互动性医患信任"则聚焦于医患接触的始末并且分为"初始"状态和"即时"状态,反映出医患关系的动态性和建构性。

  • 标签: 医患信任 制度信任 群际信任 原发性医患信任 互动性医患信任
  • 简介: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亟待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在“和和美美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校训的指引下,多举措多途径营造和美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创建校园心理服务体系。

  • 标签: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服务体系 区域经验
  • 简介:《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奇幻文学系列小说,该系列被翻译成67种语言,吸引了全世界各年龄层次的读者,名列世界上最畅销小说之列。本论文依据卡伦·霍妮的人格理论分析了伏地魔基本焦虑的形成、应对焦虑措施的选择以及其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冲突。最后通过将伏地魔与哈利·波特进行对比,进一步揭示了家庭与教育对于健全人格建立的重要性。

  • 标签: 人格理论 哈利·波特 健全人格
  • 简介:施虐特质和冲动性人格均可引发攻击行为,但目前对施虐特质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冲动性特质的关系尚不明确。针对该问题,研究采用施虐倾向类型量表(VAST)、简版施虐冲动量表(SSIS)和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BIS-11),对485名中国大学生的测量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对VAST中文版测验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支持施虐特质由直接施虐和替代性施虐构成的二维假设;(2)VAST与BIS-11的运动冲动性维度仅具弱相关,提示施虐倾向是独立于冲动性人格的人格特质。

  • 标签: 施虐人格 冲动性人格 攻击行为
  • 简介:本文重点论述儒家伦理之精神性内涵及其当代心理健康价值。儒家伦理思想从先秦百家之一种学说发展为汇通儒道佛的理学,经过历史的磨砺与选择,最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名片,成为洗印中国人心理的统一底片,这种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足以与任何宗教比肩。如果以"永恒信念、情感联通、自我超越"作为所有宗教的精神性公约数的话,那么儒家的"天理伦理、民胞物与、圣人之道"等价值观以非宗教的形式完全起到了宗教的精神性功用,还避免了宗教带来的种种弊端。同时,儒家伦理的精神性功用对于中国人的身心健康亦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对于因为封建专制制度带给儒家文化的负面作用我们也不必讳言。

  • 标签: 儒家伦理 伦理精神性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