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学历贬值的问题日益凸显,相应的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目的:探讨学历贬值对当前高校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分析学历贬值的成因,并尝试性的提出应对的建议和对策。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内隐联想测验对139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被试在外显态度上接受了当前学历正存在的贬值现象,而内隐联想测验显示被试对于学历价值的内隐态度倾向积极的评价。结论:大学生被试对"学历贬值"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出现了结构性分离。

  • 标签: 学历贬值 内隐联想测验 原因分析
  • 简介:范畴化是心理词典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该文综述了这一现象的主要理论模型和相关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文章对该研究领域的各种争论及各种理论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并简要分析了范畴化现象的神经解剖学(脑结构基础及其功能)和神经生理学(事件相关电位的各种成分及其时间进程)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心理词典 范畴化脑功能损伤 脑功能成像 事件相关电位
  • 简介:通过个案研究我们发现,导致初中生离群的原因有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直接原因,包括自卑、恐怖、猜疑等;第二层次为间接原因,主要有家庭和学校教育问题等。本文以“对一离群生辅导的个案分析”,提出加强心理辅导是使离群生回归群体的有效教育措施之一。

  • 标签: 初中生 离群现象 个案研究 初中生 学校教育 心理辅导
  • 简介:如何评价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一直是学界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现象学中匿名现象研究出发,以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之本现这一匿名现象为例展开。在作为匿名现象的存在之本现中,自身遮蔽起了重要作用。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三重遮蔽以及作为其来源的相应的作为结构,其中自身遮蔽这一因素成为现象学的现象的必要部分,也导致以自身显示为特征的现象学被放弃。不过由于在存在之本现处,自身遮蔽与自身显示的双重性在起作用,因而尽管海德格尔不再使用现象学一词,但现象学依然起作用。可见,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乃是匿名的现象学。

  • 标签: 匿名性 自身遮蔽 现象学
  • 简介:校园欺凌作为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对于广大教育者和家长而言,校园欺凌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或者说在很多老师和家长看来,孩子之间的欺凌行为只是孩子之间的游戏,不用大惊小怪。但事实上,

  • 标签: 青少年 校园欺凌 应对策略
  • 简介:<正>请你先看一看图一,这是一幅多义图形。当你凝视左上方小点,看到的是一只"老鼠",如若转过来凝视中央小点,却是一个"带眼镜的老头"。这就表明,人们的视

  • 标签: 视知觉 组织化 图形 凝视 视觉现象 多义
  • 简介:皮尔士一直试图为他的实效主义提供一个有效证明。他为了向这个证明提供基础而作出的初步努力表明,实效主义是何等深入地嵌入到了他的哲学系统当中。皮尔士在此研讨的实效主义的基础是他的现象学以及来源于他的现象学的概念配价学说。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合理期待经验将仅仅展示三个“不可分解的元素”,并且给出了对自己的归约论题的一个简略证明。另外,皮尔士试图使得哲学成为科学的事情,而为此目的就必须“摒弃所有使得哲学成为文学的努力”.

  • 标签: 皮尔士 现象学 实效主义 实用主义 关系
  • 简介:公案是禅宗教育的独特方式之一,在参公案的过程中,参公案者达到“开悟”前的确存在元认知的作用。禅具有最大统一,纯粹直观,无住生念,无我执、法执等特点。而元认知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建立在知见的基础上的,执念有住,不能纯粹直观。本文根据元认知及禅的特点,初步分析元认知在参公案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有限性。

  • 标签: 公案 元认知 我执 法执
  • 简介:校园暴力现象的伦理病灶在于“你我共生”的伦理同一性被消解,表现为个体无法在学校及宿舍的人伦关系中获得认同感、归属感,无归属感的个体在精神世界处于孤独状态,在生活世界中个体行为完全听命于任性与冲动。如何使个体在实体中找到归属感并使个体冲动具有伦理合理性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其应对策略为:一是恢复学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的伦理身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塑学校、教师对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保障与呵护,使学校、宿舍成为学生的“生活之家”与“精神之家”,唤醒学生的“集体记忆”和“同根意识”;二是彰显教育的伦理本性,通过教育使个体行为超越人的自然冲动状态,实现个体自然,中动义务幸福的转化,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

  • 标签: 校园暴力 伦理同一性 任性与冲动 认同感
  • 简介:一、解开“鬼打墙”“鬼打墙”真实存在所谓鬼打墙,大家都知道,就是在夜晚或郊外,会在一个村子里走不出去。这种现象首先是真实存在的。有很多人经历过。

  • 标签: 怪异现象 自然界 “鬼打墙” 真实存在
  • 简介:经过多年的观察与了解,笔者在祈祷会上常发现有以下的现象,应予纠正。一、死板沉闷每周聚会的程序公式化,千篇一律。通常是先唱一两首传统诗歌,然后查经讲道用了三四十分钟,再接下来就是分组祈祷和散会。

  • 标签: 祈祷 堂会 传统诗歌 公式化
  • 简介:SOHO办公又简称移动办公和居家办公,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从伦理学视角审视这一现象,可以说SOHO办公的出现和发展是劳动方式上的一场道德进步。因为SOHO办公增强了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自主性,提升了普通劳动者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现代劳动组织和劳动文化中的不平等现象,推动了劳动平等理念的实现;促进了劳动与休闲、劳动与家庭的融合,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变革。对SOHO办公道德性质的质疑源于SOHO办公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制度等方面还有诸多地方不够完善,但是这并不会对它的道德性质构成严重挑战。

  • 标签: SOHO 劳动 道德
  • 简介:华东地区现象学青年论坛于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该论坛是由华东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现象学青年研究者发起组织的,旨在促进青年学者交流思想、扩展视野,继续提高汉语现象学的研究水准,扩大现象学哲学在汉语学界的影响。此次论坛主题为“现象学中的世界问题”,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华东地区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6名青年学者与会,提交论坛报告5篇。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所庞学铨教授致开幕词。

  • 标签: 现象学哲学 青年论坛 华东地区 世界 综述 浙江大学
  • 简介:如果说肇始自一个世纪以前的那场声势浩大的“现象学运动”已经风光不再的话,那么这与其说是一个时代或原理之终结的标志,不如说是作为一种“方法”或让·瓦尔所说的“现象学风格”的哲学遗产的确立。作为一种追求纯粹原初性和确定性基础的思想努力,它早已悄悄地以各种不同的、乃至矛盾的要素和方式构成或激发了20世纪哲学的主要内涵(无论是现象学的,还是“反”现象学的)。

  • 标签: 现象学运动 马克思主义 激进化 对话 20世纪 确定性
  • 简介: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了二十世纪以来明清之际“逃禅”现象研究状况。根据研究进程的发展特点,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阶段,1900--1949年,为起步与拓荒阶段;1950-1978年,为缓慢进展阶段;1979年至今为深化与展开阶段。在起步与拓荒阶段,由于中华民族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明清之际“逃禅”现象具有了借古喻今的现实意义。以陈垣为代表的历史研究,本身就是在书写历史。在第二阶段,虽然进展缓慢,尚能不绝如缕。在第三阶段,“逃禅”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具有了资料详实、视野开阔、方法多元的特点,在明清佛教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中都占据一席之地。在本部分,笔者从文献、历史和哲学三个层面梳理了一些基础性和代表性研究成果,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了一定的评析,尤其是在哲学和文化研究方面提出了可以继续讨论和研究的议题。明清之际“逃禅”现象,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然而却有着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有必要确立其独立的学术意义,希望本文的回顾与展望,能够为学界同仁提供绵薄的帮助。

  • 标签: 二十世纪以来 明清之际 逃禅 遗民僧
  • 简介:如今的世界,假的东西太多,假的内容太杂,几乎遍行世界的每寸地土,几乎充斥尘间的每件事物,人们被“假”害苦了,害怕了,故而人人说恨“假”,事事讲防“假”。现在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贴上“谨防假冒”的标签,让人提高防“假”意识和辨“假”水平。在基督教信仰里,是否也存在着“假冒”的现象?答案是肯定的。现在,让我向基督徒们发出一个“谨防假冒”的呼声,并且献上些许防“假”打“假”的法子。

  • 标签: “假” 祷告 基督教信仰 使徒 先知 谨防假冒
  • 简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被上楼”现象,源于民生时代的伦理缺位。一是伴随承栽着传统人文生态的农民居所的变化,缺乏一种与之适应的全新人文伦理生态;二是农民上楼缺乏一种生活体验上的主体性认同;三是农民上楼过程中,缺乏资源性的政治动员与其利益分配的道德支持。

  • 标签: 农民“被上楼”民生伦理
  • 简介:如今,中国城市中行乞的人到处可见。有专家将中国乞丐分为五类:一、挟技之丐,他们唱歌、舞蛇或玩杂耍等,靠卖艺行乞:二、残疾之丐,如断肢、毁容者等,靠博得行人怜悯得到施舍;三、行乞之丐,在繁华商业区,向路过的行人、商店等讨钱;四、诡托之丐,诡言与亲人走散,身无分文,或假称父母有病,无钱上学,从而骗取钱财;五、强索之丐,乞钱不给,或口出脏话,或拦住不让走,这多是一些商场附近和天桥上的儿童乞丐。

  • 标签: 乞丐 中国 职业化 行乞 商业区 行人
  • 简介:<正>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最为显赫的宗派之一,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表征之一。禅悟,则是佛禅修习的重要内容。它是禅的关键,也是禅的目的。禅悟有渐悟和顿悟之分。中国佛教史上一直有“南顿北渐”的争论。北宗神秀主张渐悟,认为只有经过长期次第修

  • 标签: 禅悟 禅宗 中国佛教史 神秀 见性 渐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