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长久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似乎没有得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相提并论的重要性地位,1974年《马克思主义美学文档》第1卷《卡尔·马克思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文学艺术观》(KarlMarxandFrederickEngelsonLiteratureandArt)出版,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不足。这本著作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文档的第一卷,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起源,即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的美学观念,建立在对二者的政治、经济、哲学经典著作、片段化的戏剧、绘画等艺术评论与私人通信等真实可靠的文本基础上,深入讨论了诸如艺术与经济、生产、阶级的关系、倾向性写作、艺术现象的语境与内驱力、个体的人的创造力、精神与物质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异化、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美学是否体系化等问题。著作的另一个深刻之处在于,在充分的原始文本支持下,作者指出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审美趣味上的差异,如马克思审美的欧洲整体性趣味与恩格斯的德国本土倾向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苏维埃或社会主义美学观念的区别。这些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历史语境 审美经验 人的创造力
  • 简介:君子是中国古代社会关于理想人格的道德期待,它产生于传统政治等级结构之中,是各种政治主体的抽象综合体,具有道德与政治的双重属性。王朝体制架构下,君子表现出维护王权思想、完善权力结构、整合协调政治秩序的功能。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发掘君子人格的价值,首先要破解概念转换中的障碍,进而寻找其与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共识的契合性,最后要发挥政府公民教育职能以弘扬其积极意义。

  • 标签: 君子人格 王权主义
  • 简介:自然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往有一些看法或多或少将自然与历史看作不相干的事物,"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将自然与历史的关系置于人的感性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了自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变革,使自然不断扬弃自身自在性,打上人类烙印,形成了"历史的自然";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形成人类历史的过程中,又无法离开自然基础和条件,历史就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是"自然的历史"。因此,自然与历史是密切相干的事物,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两个维度,而非两个过程。"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这一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突出了实践的生存论、本体论意蕴;实现了抽象自然观向感性自然观的转变;实现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转变;实现了主客对立向主客同一的转变。

  • 标签: 自然 历史 感性活动 劳动
  • 简介:7月4~6日在北京举行,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办,旨在进一步推动和活跃道家哲学,特别是现代语境下的道家哲学研讨。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40余人,围绕以下论题展开讨论:混沌的哲学叙事与政治隐喻;名的问题:思想空间与政治向度。

  • 标签: 道家哲学 现代语境 学术研讨会 混沌 秩序 北京大学
  • 简介:在东西文化和思想的语境之下,非常自觉地抵制形而上学的胡适,由于以"自然"为宇宙和万物的存在及其何以如此的最后根据,他实际上又建立了一种形而上学──即"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同样,胡适以"自然"为中心来构建他的科学认知理性(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技术实践理性(改造和利用一切自然),以人的"自然"为中心来建立伦理和道德价值。这些又构成了胡适科学技术上的自然主义和伦理上的自然主义。

  • 标签: 胡适 自然主义 科学 技术 伦理
  • 简介:当下黔东南地区侗族、苗族民居仍沿袭着传统的营建方式,但是随着实木资源的稀缺,和本地建筑功能流露出来的缺陷的现实状况,延续传统营建方式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需要.这种经过千年发展形成的,带有文物性质的民居,已经沦为旅游者以猎奇的眼光欣赏的复旧文物,其建筑的实质(功能)已经丧失.利用当下新的材料,结合传统的营建方式,同时吸收当下建筑中的营建精髓,重新审视黔东南地域的地理环境,创造出一种当地老百姓能够接受,乐于居住,成本低廉的住所,应该成为当下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 标签: 干栏式建筑 黔东南 侗族 苗族
  • 简介: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集会广场,庄严肃穆,气氛凝重。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代表一万余人,胸戴白花,肃立广场,深切缅怀77年前在南京城惨遭劫难的30余万同胞。国家公祭,是对死难同胞的悼念、是对侵略历史的铭记、是对人类文明的崇尚,更是对世界和平的捍卫。公祭仪式现场,国旗降半,国歌唱响,"灾难墙"前巨大的花圈寄托着13亿同胞的无限哀思,纪念广场低回婉转的《安魂曲》抚慰着30万同胞的亡灵。77

  • 标签: 集会广场 死难同胞 庄严肃穆 南京城 党和国家领导人 大屠杀
  • 简介:从两位研究毛泽东的学者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1917-1935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和斯图尔特·R·施拉姆《对毛泽东的初步重估》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假设和历史评价来看,长期以来,在毛泽东研究领域显示出极其不愿认真解决遇到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会出现在对毛泽东的分析和阐释中,也会出现在对毛泽东的思想、政治生涯和文字遗产的分析和阐释中,只有植入更多的理论自我意识进入到对毛泽东的研究当中,以对毛泽东做出或者将会做出最终的且不可撤销的评价。

  • 标签: 毛泽东 理论假设 历史评价
  • 简介:哲学具有三种基本形态,除了论坛哲学、讲坛哲学之外,还有实践哲学,亦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所奉行的哲学(“伦常日用之道”)。哲学研究也好,哲学教育也罢,都需要通过实践哲学产生效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作用。就此而言,哲学本身确具有教育(“教化”)功能(“无用大用之用”)。只不过哲学教育是相对于哲学研究而言的,讲坛哲学是相对于论坛哲学而言的。

  • 标签: 哲学教育 历史 现状 论坛哲学 讲坛哲学 实践哲学
  • 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从早期准备稿开始,《资本论》构思经历了从"六本书计划"到"三卷四册结构"的发展,最后形成了《资本论》三大手稿。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1—4卷。详细考证《资本论》的历史发展和传播过程,深入揭示《资本论》的逻辑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资本论》,而且有助于重新定位马克思理论。

  • 标签: MEGA2 《资本论》 历史演变 逻辑结构 马克思理论
  • 简介:相传释迦牟尼灭寂之后,信徒曾收其舍利置于佛塔中供养,佛塔遂成为早期佛教寺院的主体建筑。至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取其舍利,于赡部洲广兴灵塔八万四千,周遍供养",由此,伴随着佛教建筑的推广,佛教也在古印度获得第一次大发展。佛塔早期型制多为覆钵型,顶设平头与塔刹,现存遗迹见于巴尔胡特、桑奇、塔克西拉等地,其中桑奇地区保存相对较好。

  • 标签: 佛教寺院 巴尔胡特 孔雀王朝 塔克西拉 八万四千 塔刹
  • 简介:为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邓小平、胡耀邦等人进行了一场艰辛的拨乱反正工作。胡耀邦在拨乱反正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发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主持平反冤假错案工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动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胡耀邦以无私无畏的勇气和精神,开创了拨乱反正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胡耀邦 拨乱反正 历史贡献
  • 简介:一、台湾穆斯林的历史台湾穆斯林人口主要聚居在台北、桃园、台中和高雄。追溯台湾穆斯林的根源,大多认为台湾现在的穆斯林多数是在1949年前后受国内战争影响而前往台湾避难的人,包括军人、公务员和教师等及其家眷子嗣和随从等。文献记载,当时身为中华民国国防部长的白崇禧和军事将领马步芳等官员等一行两万多人移居台湾。

  • 标签: 台湾穆斯林 军事将领 白崇禧 中国回教协会 游击部队 聚礼
  • 简介:如今的人(当然尤其作为一个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将教会和大学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很难将二者联系到一起来考虑。然而有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即在全世界建立的组织中,在1520年之前建立,现在仍然使用同样的名称、以同样的方式做着同样的事情的只剩下85个,这85个中有70个就是大学,另外15个是以教会为代表的宗教团体。[1]不仅如此,透过综合了解两者在历史中的发展进程,总会让人觉得它们之间有着一种莫名的契合之处。本文着力于概括介绍教会与大学两者的发展历史,并从其中找出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之处,借以说明教会历史与大学成长史之比较的意义。

  • 标签: 教会 大学 历史
  • 简介:邓小平理论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很多理论工作者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80年代前后围绕着改革开放而形成的理论名称问题进行探讨,直到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才正式将这一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对于邓小平理论发展过程的研究应当以事实为原则,不轻易搞定性处理。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是关乎中国未来的旗帜、方向问题;是对邓小平、也是对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造的充分肯定;是对现实和未来发展连续性所作的思想理论上的保障。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概念 形成过程
  • 简介:与马克思区分直接现实、抽象的本质现实、具体的本质现实不同,卢卡奇强调直接现实与真正本质现实的截然二分。主客对立论,主体屈从于物化体系,是卢卡奇物化论的基本框架。通过辩证方法构筑一个超越性的意识主体,是克服物化现实的关键所在。卢卡奇物化论的亮点在于物化现实是失去崇高性的存在物组成的物体系;是被分割的、失去总体性的存在,在思想方法上对应着实证思维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对物化现实的激进批判和深重忧虑反映了卢卡奇深受俄国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

  • 标签: 物化 现实 直接现实 本质现实
  • 简介:在20世纪前期,面对现代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给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沉重伤害,本雅明从历史灾难学的理论视角深刻批判了历史主义进步观,不仅向迷信历史进步的现代人表明了历史主义进步观是一种虚假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现代性灾难的思想根源,而且揭露出整个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惯常地处于一种废墟堆积、灾难重重的"紧急状态"。在批判历史主义进步观的同时,本雅明还从主体、内容、概念、本质四个层面上,重新建构了一种辩证的、反进步主义的历史进步观,力图打断资本主义历史连续进步的史诗般进程,促使人类走出历史灾难的深渊,实现人类的彻底救赎和历史的真正进步。本雅明对历史主义进步观的批判与重建,鲜明地体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立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本雅明 历史主义进步观 历史灾难 辩证的历史进步观 现代性批判
  • 简介:市场制度既是对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观构建社会体制的回应,也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新秩序构建的核心。市场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无可替代。作为西方经济制度核心的市场制度.与政治价值观的内在勾连却被有意无意地遮蔽起来。市场制度的历史生成是资本主义制度奠定的主体逻辑之一.暗含了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的双重使命,但其乌托邦本质已被实践所证明。对西方市场制度形塑的历史考察分析.有助于恰当评析西方市场制度以及科学定位中国市场改革进程。

  • 标签: 市场 市场制度 资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