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9 个结果
  • 简介:<正>质量变律是辩证法的一条重要规律。过去,它通常只是作为“事物”的普遍规律而加以研究和论述。现在,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系统”的普遍规律加以研究和论述。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将会发现质量变律作为系统的辩证律有自己的特点,从而使我们对质量变律有更明确和更深刻的理解,并将纠正某些错误的传统观点。

  • 标签: 恩格斯 关节点 互变律 爆发式质变 相互联系 结构形式
  • 简介:一日,荷兰驻华大使杨乐兰访赵朴初赠《中荷交往史》、《文化战略》二书,并请赵朴初赐字。赵读此二书后,深有所感,用一百一十个字,阐述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意义。用的是不歌而诵的赋体,而其内容则是用简练的文字精确的佛法,说明了东西文化各自不同的因缘,而唯有互相交流才能发扬光大。

  • 标签: 东西文化交流 《文化战略》 驻华大使 赵朴初 交往史
  • 简介:明末清初遗民陈忱创作的《水浒后传》与其诗歌存在文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抒愤写心之诗与小说的爱国情怀;二、百姓生活之诗与小说的平民化书写。《水浒后传》在情感倾向、思想主题等层面与诗歌一脉相承,值得关注。

  • 标签: 陈忱 诗歌 《水浒后传》 互文
  • 简介:人类的一切交往,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向来都是双向交流的。人类历史表明,当一种文化传人到另一种文化氛围中时,往往有两个方面的可能性:一是外来文化为了迎合或适应当地文化环境的需要而使自身有所变形;二是当地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刺激下也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中国佛教,尤其是在隋唐时期发展而来的禅宗乃至此后的宋明理学,就是在这种文化交流与对话背景下的产物。确切地说,它是中印异质文化交流碰撞的结品。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双向交流 中国佛教 异质文化交流 外来文化 文化氛围
  • 简介:东西方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既不是争夺话语权及同化的问题,也不是消融各自的特色,而是基于和谐在文化差异中分享与尊。惟有正视这一点,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和思想资源才可能通过与西方经典的相互诠释来与西方文明沟通与交流,并追寻到当今世界根源性精神;进而发现一个为人类理性所能认同的共同的真理与价值标准。恰恰是通过对中西文化元典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文化的冲突不可怕;它是进化的一个条件,但是你必须共同融合才能产生新的文明。

  • 标签: 中西文化 互释 精神价值
  • 简介:在现代性的发生方式上,中英呈现出继发性与原发性的差异。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之间、自律与他律之间,这两层张力结构在中英均有体现。从精英到大众,提供了中英审美现代性的一种对看方式。

  • 标签: 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发生方式 张力结构 大众
  • 简介: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美德伦理学与规则伦理学的对立竞。这种对立局面导源于对立双方理论动机上的共同错误:单极化企图以及对伦理学限度的认知不足。现实道德生活是多样化的,这就决定了伦理学必须采取多元化的基本概念。因此,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的协同互补将是规范伦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 标签: 规范伦理学 美德伦理 规则伦理
  • 简介:<正>顷接惠寄今年7月5日在第20届国际名人年会的讲话《东方文明的复兴与国际交往的发展》,读后觉得甚好。您用历史的眼光,论述东西方文化交流从隔绝走向融合的趋势,从而提出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理解的重要课题。您又作为一名时刻关注中国巨变和积极参与这一伟业的海外华人,把目光投向21世纪,为弘扬和振兴中华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不懈的努力,十分值得钦佩。

  • 标签: 东方文明 国际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 读后 姚美良 积极参与
  • 简介:苏格拉底在《小西皮雅斯》篇中对说谎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主动说谎的人比非主动说谎的人优秀,这是因为他在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中个人自身的原则比社会习俗更重要。从苏格拉底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论语》中孔子主张“父子隐”的原因,可以发现孔子对于个人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有着极大的肯定,由此可知“父子隐”和“为仁由己”也有着紧密的关联。

  • 标签: 父子互隐 孔子 苏格拉底 说谎
  • 简介:学界长期以中体西用、中西会通等体用之分对中西对话进行定位,除此“逻辑”视角外还应关注历史发展之维度。以佛学入华引发的中印文化交流史为镜,现今中西交流亦要走过格义比附、潜隐外化、镜创新三个历史时段。不同文化传统相遇之初,格义比附在所难免,但随着对外来文化本义之真正理解及进而引发的推崇,外来文化会成为显学,本土文化反而会在一定时期被遮蔽潜隐。各种中西体用会通之说忽视了一个人不可避免会有立场或前见的问题,其实中西文化两个源远流长各具特色的传统很难讲谁好谁坏,中西比较对话更多的是相互提供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

  • 标签: 中西对话 文化比较 中体西用 中西会通
  • 简介:为了解决业力及其相续之疑难,经量部中被称为“先代轨范师”的一类论师基于经量部种子说提出了“色心熏说”。通过对经部此“色心熏说”的梳理和解析,认为此说乃是基于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两派思想而提出,并用世亲及后期唯识对此说的评辨探究这一理论的缺陷。

  • 标签: 经量部 业力存续 种子说 色心互熏说 色心关系
  • 简介:应埃及圣公会、以色列圣经公会、土耳其圣经公会的邀请,6月17日至26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率代表幽对埃及、以色列、土耳其进行了友好访问,与三国宗教界、宗教组织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开展了广泛的交流。此次参访务实交流、成果丰硕,拓宽了对话领域、增进了理解情、加强了交流合作、传递了中国声青。

  • 标签: 交流合作 国家宗教 以色列 土耳其 埃及 代表团
  • 简介:“正义”和“仁义”在亚里士多德和孟子那里分别构成了优秀政治社会秩序的基本原理,同时也被看作政治共同体成员所应培养的与他人相关的总体德性或伦理德性整体.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两位哲学家都把城邦政治的首要功能限定于主要促进每一个体伦理德性的实现或发展以及优秀公民人格的培养,因为这更多地涉及一个人类存在者的本性和福祉.不过,在伦理德性的形成路径上,亚里士多德主张要由伦理德性之公民的、政治的向度推进到人性向度、道德向度,孟子则更倾向于一种相反的培养程序.并且,二者虽然都为哲学家或者圣贤在正义城邦或仁义之治发展中的恰当角色提供了两种选项,即政治顾问和伦理教师,但是,真正支撑着这两种角色的深层理由并不完全一致.

  • 标签: 正义 仁义 政治向度 道德向度 哲学家
  • 简介:“我爱你,华晟堂!我的家,我的天堂”。我在华晟公司临安体验厅整整三年了,每当回安徽歙县故乡时,总是依依不舍眼睛湿润了。华晟公司体验厅名日:华晟堂。我全心爱着的天堂!在这儿做免费理疗,每天感受着大自然的科学睡眠,感受着孙院长、邹主任、服务老师那家庭似的关爱,感受着和谐开放,温暖如春的绿色家园,我情不自禁地高歌一曲——《华晟堂,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在这儿做理疗的男女老少的都有,且愈来愈多,许多老同志心有感触地说:“如今得到这样的尊重,这样的体贴照顾,我们老同志享这个福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孙院长这班人胜过亲生子女啊!”同志们、朋友们!天堂是什么?我认为天堂就是那“天人合一”,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就是那最自由、最幸福的地方,就是那充满阳光,弥漫着无疆大爱的地方。所以继《免费体验引发联想,锗床掀起人类体内环境的阳光革命》发表后,是时代呼唤、生命的激情启动我写下这篇《和谐开放的华晟堂是人格美同乐的天堂》。

  • 标签: 天堂 开放 和谐 生态文明 人格 果实
  • 简介:使用Eyelink1000眼动仪,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对36名被试在观看明和清家具过程中的眼动特征进行研究,以揭示个体对两种家具类型的审美偏爱。结果表明:被试对清家具的首次加工注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明显长于明家具,对清家具的总注视次数和首次加工注视次数也显著多于明家具;被试对两种家具的首次注视时间无显著差异。推论被试可能对清家具具有审美偏爱。

  • 标签: 明式家具 清式家具 审美偏爱 眼动
  • 简介:一、问题外化技术的作用与体验课堂1.问题外化技术问题外化(problemsexternaliz—ation)是叙事辅导的方式之一,即将人和问题分开,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问题外化对话是建构主义思想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通过外化可以大大拓宽人们的叙事空间,从而实现对问题叙事的解构和重构。通常人们会把问题看作自己的一部分,好像问题是他们身上的器官一样,是其“内化了的自我”。

  • 标签: 问题外化技术 验式课堂 应用
  • 简介:本文以达浦生阿訇为例,具体分析了其生平实践中蕴含的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国家认同生成的社会框架,以及其个体实践中三种认同的嵌与互惠。这展现了近代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特征,揭示了现代背景下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成功的原因,彰显出达浦生阿訇不愧为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典范。

  • 标签: 民族认同 宗教认同 国家认同 伊斯兰教 中国化
  • 简介:探究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特点开展探究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让他们通过深入思考掌握数学概念,抓住知识的本质,并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探究中高效进行。一、创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使他们

  • 标签: 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