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历代的译经大师,不但将汗牛充栋的印度佛教经典陆续译成汉文,创造了人类文化交流史上的奇迹。而且在译经过程中还善于总结经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翻译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只是散见于各个时期所出经论的序文跋语里,但大多简明扼要,论点鲜明,切合实用,达到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与概括能力。汉文“翻译”一词即出于译经大师之言。赞宁《宋高僧传》释“翻”云:“如翻

  • 标签: 佛经翻译 译经 佛教经典 经论 僧传 译人
  • 简介:以往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但现在学界与教界大都同意应提早一点,在纪元前两年,也就是汉元寿元年。其时有大月氏王的使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佛典),但究为何经,已失传无闻。上一世纪末,中国佛教界在1998年隆重纪念了佛教入华二千年,就是以此为据的。当代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依据《开元释教录》

  • 标签: 佛教 佛经 写本 佛法 竺法护 寺庙
  • 简介:在古城西安,二千多年前,佛教的春风刚刚沐浴了这里的黄土地。那些先觉的高人,就开始走上了传法的道路。

  • 标签: 西安 佛经 黄土地 佛教
  • 简介:旅顺博物馆馆藏的西晋元康六年(公元296)《诸佛要集经》残卷,已被确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明确纪年的汉文佛经。这一成果得益于旅顺博物馆与日本龙谷大学的一项合作。两国的文博专家认为,流传至今的古代佛经经卷,虽然有少数署有确切年代,但未发现早于公元296年的经卷。

  • 标签: 汉文佛经 纪年 旅顺博物馆 经卷 残卷 馆藏
  • 简介:佛教传入我国之后,随之有大量佛教经典传入我国。为了使这些梵文经典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有很多国内外高僧花费了大量精力将梵文经典翻译成汉语佛经。但由于佛经常常晦涩难懂,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专为佛经作注疏的高僧。经过高僧注疏之后的佛经,方便了学佛者的修学和理解。

  • 标签: 佛经 高僧 注疏 古代 佛教传入 佛教经典
  • 简介:福州鼓山涌泉寺为闽刹之冠,是全国重点佛寺之一。涌泉寺收藏丰富的佛教经典,不仅在国内很有名气,而且对日本、东南亚等海外也有很大的影响,还有那刊刻佛经的辉煌历史,也令广大游人及研究家们深深赞叹!

  • 标签: 福州市 鼓山涌泉寺 佛经 佛教 佛书
  • 简介:每一个信仰佛法的人都会念佛,但是要想把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好,念的得力,却并不那么容易。

  • 标签: 宗教信仰 佛教 中国 生平事迹
  • 简介: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他在佛经翻译史上作出重大的贡献。本文拟就其翻译问题做些探讨。其一,翻译中的文与质的关系,侧重为何?翻译中的译场译与讲,传播效果为何?其二,谈谈他的佛经翻译理念与实践对我们今天宗教经典翻译与传播的启示意义。

  • 标签: 鸠摩罗什 佛经翻译 翻译方法 译场
  • 简介:徐雁同志与我旧有课业观摩之雅,交往已有二十多年。他神思善用,长于迅速及时地策划组织出版新图书,《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即是他的又一成果。浏览一过,惊喜莫名。窃以为,这是他至今在规划出版的各种丛书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其一,面貌新。自解放以来,中国书籍史、出版史等学

  • 标签: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佛经版本》 述评 李际宁 体例 文献 学术价值
  • 简介:东汉中期以降,经学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渐呈式微之势。经学的式微,恰成为东汉学术新变之开端,具体表现为学术简约化、道家法家思想复兴、理性精神复原、突破师法家法框架等方面。东汉学术发生如此变化,与当时私学兴盛及日益黑暗的政治环境下士人独立人格逐渐提高、士人日益重视内心自觉,以及他们在逐步挣脱经学桎梏后学术视野也随之日益拓展有密切关系。东汉学术之新变,为哲学思想从“天道”宇宙论转向人文自然观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魏晋玄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东汉 经学 儒家 道家
  • 简介:王符、仲长统开创的东汉儒学批判思潮,是经学向玄学相持与过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环节.东汉末年的这场经学思想改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一方面它为魏晋时期玄学的产生在理论上做着准备;一方面这种探索还处在原始状态,还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是它毕竟开启了一个新的理论时代,所以说东汉末年的这场经学变革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创新,值得认真注意.

  • 标签: 东汉末叶 经学 思想改造
  • 简介:本文通过对汉藏佛经翻译大家及其所提理论的历史梳理,归结出汉藏佛经翻译理论的三个共同特性。汉藏佛经翻译理论所具有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对当今经典翻译同样具有可资借鉴的理论价值。

  • 标签: 翻译理论 汉译佛经 藏译佛经
  • 简介:从两个研究平台的交错,我们渐渐地形成如下研究方法。第一,横向研究:敦煌与榆林窟普贤变比较,比如象牙数的变化、普贤形象的变化坐姿的变化、大象位置的变化等。第二,纵向研究:敦煌西夏壁画中的“普贤变”与唐代“普贤变”的区别,在构图框架、颜色,比如乘象普贤的出现与法华信仰的关系、《法华经》的翻译和乘象普贤的出现的时间差。第三,纵横向研究:敦煌壁画《法华经》与《华严经》普贤变比较,一个是区域性的普贤变比较,一个是不同经变普贤形象的比较。佛教艺术经变在敦煌壁画中的展现,可以为纵横向视野的文化转场研究提供生动的资料。我们关注的研究论题框架是:文本与艺术是如何转场的?艺术的特点与文本的特点是什么?时间上和内容上的相异性如何?

  • 标签: 文化转场 敦化经变画 早期佛经汉译
  • 简介:石家庄的一家饭店,吃完饭的刘正军悄悄叫来服务员,“请把那堆人家吃过的贝壳打包、我要带回去。”看服务员满脸疑惑,他笑笑说,“我不是卫生防疫站的,你照做好了,我有用的。”这天晚上,刘正军用细小的字、把完整的一部《心经》写在了小小的贝壳上。

  • 标签: 局长 文物 佛经 菩提 卫生防疫站 《心经》
  • 简介:《宝唱录》为梁代敕修经录。该录首创以一卷多卷、有译人无译人的形式分类、首次以多种分类形式交错并用,使多重属性的经典尽收一处,编排清晰,便于查阅。首次以'数论'对毗昙学独立分类,为法经在《隋众经目录》中确立论藏的独立地位奠定了基础。首次以'义记'为名,使中国人注解佛经的著述成为一个类别,保留了这方面的珍贵史料。首次以佛教典籍本身的内容来决定它的归属,与现代图书分类原则相吻合,直接影响了《大正藏》的分类。《宝唱录》为大藏经分类体系的最终建立作出了贡献,是《大藏经》形成时期重要的奠基之作。

  • 标签: 《宝唱录》 佛经目录学 价值 失传
  • 简介:东汉以来的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翻译思想史、理论史的肇始。佛经翻译中的译者、译著、译场和译论都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研究项目,研究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产生的思想和理论萌芽对中国翻译学科的理论贡献和当代意义。

  • 标签: 归化 异化 直译 意译 不可译
  • 简介:东汉末年,佛教经典随着鸠摩罗什等佛法弘传者传入中国,翻详经典遂成为表达佛法思想的首要工作。由于中国与印度在文化、风俗等之间的差异性颇大,想要找到适当的对译词实非易事,译经师们本着对佛法义理的掌握及自己在文学上的素养,在字字句句中仔细推敲下,更冀望以最贴切的文字词汇来阐扬佛法真正的意蕴。因此.在佛典翻泽的阶段中.不但使佛教的法身慧命得以绵延,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词汇,甚至影响到中国文学,艺术、音乐的创作与发展。

  • 标签: 佛教 佛经语言 中国 传统文化 禅宗 净土宗
  • 简介:“波罗蜜多”是到彼岸。此岸即沉沦,彼岸即解脱。以心而论,“有挂碍之心”即是此岸,“无挂碍之心”即是彼岸。佛法超越于世间法,不坏世间法。为了修行了生脱死,必须去掉分别之心;但是,为了生存发展、进行劳动实践,叉必须运用分别之心,这就构成了一种形式上的悖论。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就需要佛法的般若妙智。为了在人间弘扬光大佛法,使佛教所主张并孜孜以求的无挂碍心、大清净心、大智慧心、大慈悲心深入人心,就成了佛教信众神圣的历史使命。

  • 标签: 佛法 佛经 佛心 无挂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