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在脊柱外科手术应用中的影响因素,探讨其预测指标,初步建立SEP指标波幅差值异常变化时出血量及平均动脉压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多节段椎板切除减压手术的86例患者的SEP监测资料,以SEP波幅差值异常变化作为SEP受影响的指标,与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平均动脉压范围、出血量、手术时间、皮下针电极导线长度、电磨钻应用情况、气磨钻应用情况、电动手术床电源接通情况等11个指标进行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筛选影响SEP的相关因素。结果SEP指标(波幅差值P40/N50)和出血量(P〈0.05)、平均动脉压波动范围(P〈0.05)、电磨钻使用情况(P〈0.05)、气磨钻使用情况(P〈0.05)、电动手术床电源接通情况(P〈0.05)5个因素存在相关关系,而与性别(P〉0.05)、年龄(P〉0.05)、身高(P〉0.05)、体质量(P〉0.05)、手术时间(P〉0.05)、皮下针电极导线长度(P〉0.05)不具有相关关系。平均动脉压〈50mmHg(1mmHg=0.133kPa)或在50mmHg左右波动时,以及出血量较多且〉1249mL时,SEP的波幅将明显发生变化,接近甚至会低于基线水平,与术中脊髓、神经损伤表现相似。结论出血量、平均动脉压范围、电磨钻使用情况、气磨钻使用情况和电动手术床电源接通情况是SEP指标(P40/N50)的影响因素。

  • 标签: 椎扳切除术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因素分析 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动态脑电图、诱发电位以及颅内压检测评估颅脑损伤预后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至我院进行治疗的sTBI患者共计97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颅内压(ICP)监测,入院后1周,病情稳定后进行动态脑电图(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观察三种检测方法对患者预后评估的结果,以临床预后情况作为标准分别计算动态脑电图+BAEP与动态脑电图+BAEP+ICP检测对患者预后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错误率。比较其统计学差异。结果以临床预后作为最终判定依据,根据动态脑电图+BAEP与动态脑电图+BAEP+ICP对预后的情况判定动态脑电图+BAEP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以及错误率,结果发现三种检查方式联合检验得到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动态脑电图+BAEP联合检查结果,而错误率明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BAEP、ICP联合应用能够更准确的判断中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动态脑电图 诱发电位 颅内压检测评估 颅脑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成人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刺激电流阈值(SEPCT)与感觉电流阈值(CPT)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寻找适宜的刺激强度、规范本实验室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及后续本体感觉障碍患者的脑功能研究提供客观理论指导。方法:选择89例健康成年人,其中男49例,女40例,平均年龄(52.75±15.09)岁。按年龄分组,青年组:20~40岁,男7例,女13例;中年组:40~60岁,男20例,女13例;老年组:≥60岁,男20例,女16例。交替刺激双侧内踝部胫后神经,测量其双下肢CPT,并测量其SEPCT,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男性受试者SEPCT及CPT均明显高于女性受试者,其SEPCT/CPT比值则显著低于女性(P〈0.05);老年男性受试者SEPCT及SEPCT/CPT均明显高于中年男性组,且老年男性受试者SEPCT高于青年男性组(P〈0.05);女性受试者SEPCT及CPT均值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P〈0.05),而SEPCT/CPT则较为恒定,各组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SEPCT均值与CPT均值呈正相关。结论:在进行SEP临床检查及相关科研工作时,男性可给予4.40倍左右SEPCT/CPT的刺激电流强度,且老年男性受试者可给予稍高的SEPCT;女性则可给予6.13倍左右SEPCT/CPT刺激电流强度。

  • 标签: 体感诱发电位刺激电流阈值 感觉电流阈值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电生理监测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中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在MVD术中行异常肌肉反应(AMR)和经颅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acial—MEP)监测的76例面肌痉挛患者资料,并分别在术后1周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估,比较不同AMR监测结果(消失、波幅下降、无明显变化)患者术后疗效及Facial—MEP监测与早期面神经功能的差异。结果76例患者术中发现单个责任血管60例,多个责任血管16例;患者均记录到典型的AMR波形,术后1周和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5.5%(65/76)、92.1%(70/76)。其中AMR消失组的有效率高于AMR波幅下降组,但无论近期还是远期疗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MR消失组和波幅下降组的近、远期有效率均优于AMR无变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术中AMR监测可辅助判断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面部单侧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面神经 诱发电位 运动 异常肌肉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地形在TIA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例TIA患者相关资料进行综合性回顾性分析,患者均符合TIA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均采用多普勒和脑电地形两种方法诊断,分析两种方法诊断效果及其诊断价值。结果13例患者中2例临床上表现为P,3例表现为S,8例表现为X。脑电地形中1例αPR,2例αPR,4例αPR,1例θPI,3θPI;多普勒表现中5例FV增快,6例FV减慢,9例CAS。结论TIA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脑电地形诊断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诊断率,必要时可以联合多普勒诊断,发挥不同方法诊断优势,达到优势互补。

  • 标签: 脑电地形图 TIA 诊断效果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对视觉、听觉、体感3种不同模态下靶刺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ERP)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体感电刺激作为脑机接口(BCI)一种新的信号诱发模式的可能性,为基于体感ERP的BCI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7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听力正常、躯体感觉正常且无任何大脑病史的被试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20-26岁,平均年龄22.6岁:均为右利手。分别记录17例健康的被试者在视觉、听觉、体感单通道靶刺激下诱发的脑电图;对3类靶刺激下ERP的时域参数(幅值、潜伏期)、行为学数据(反应时间、错误率)、脑源定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类靶刺激模式下的ERP波形具有相似性,体感电刺激诱发的ERP幅值与视觉、听觉靶刺激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体感电刺激诱发ERP的峰值潜伏期显著长于视觉靶刺激:体感电刺激的反应时间显著长于视觉靶刺激。错误率也高于视觉、听觉靶刺激;体感电刺激诱发ERP的脑内源与视觉靶刺激相比具有相似性。结论相比于视觉、听觉靶刺激.大脑对于体感电刺激的探测难度高,敏感程度低:但从ERP的波形和幅值上看,体感电刺激可以诱发出稳定的、可被检测到的ERP波形,完全有可能应用于BCI系统作为一种新的ERP诱发模式。

  • 标签: 体感电刺激 脑机接口 事件相关电位 源分析
  • 简介:图像分割是从图像处理到图像分析理解的关键一步,考虑到目前越来越大的图像数据量,该文章提出了一种利用视觉显著性和割优化的图像自动分割方法。已有的图像分割方法多涉及人工交互,通过人力选取图片背景和前景像素进而对图片进行分割,基于此,作者想到结合图像显著性和高斯混合模型代替人工交互部分,并利用割优化算法对图像进行自动分割,省去人工参与,可以更有效率地处理大量数据。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将图片中目的物体从背景中分割出来。

  • 标签: 视觉显著性 图割 高斯混合模型 自动分割
  • 简介:摘要外伤性癫痫是颅脑外伤后的严重并发症,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了解外伤性癫痫发作的常见诱因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对于预防或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降低死亡率等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探讨了脑外伤后癫痫发作的常见诱发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方法。

  • 标签: 癫痫诱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雷诺综合症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为该病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中医针灸治疗配合西医临床药物结合,治疗原发性雷诺综合症患者.结果短期内获得明显效果,患者临床治愈出院,后随访基本恢复健康.结论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雷诺综合症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对雷诺综合症治疗要及时,正规.

  • 标签: 低温户外/ 雷诺氏综合症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青年女性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方法以我院自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中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中青年组,以同期收治的年龄大于等于50岁的心肌梗死患者为非青年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病史、诱发因素、促发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中青年女性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结果中青年组患者家族史阳性率显著高于非青年组,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百分比显著低于非中青年组,较C反应蛋白异常患者百分比显著高于非中青年组,中青年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异常患者百分比显著低于非中青年组,中青年组患者多存在过度劳累、过量饮酒、情绪异常、近期感染等促发因素。结论中青年女性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的诱发因素与家庭史,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等诱发因素有关,也与过度劳累、过量饮酒、情绪异常、近期感染等促发因素有关。

  • 标签: 中期年女性 心肌梗死 诱发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胃癌术后诱发糖尿病的原因。方法对1例胃癌术后化疗诱发糖尿病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的化疗用药与糖尿病的诱发密切相关。结论胃癌术后化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糖,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直肠癌 多药耐药(MDR) xelox方案 folfiri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麻醉诱导时芬太尼不同给药方法对其诱发患者咳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0例,年龄20~7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1或2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n=100)常规组(1组)、预注射组(2组)、稀释组(3组)和后注射组(4组)。麻醉诱导1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50ug/ml)2ug/kg、异丙酚2mg/kg、顺阿曲库铵0.15mg/kg;2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50ug/ml)0.5ug/kg、异丙酚2mg/kg、顺阿曲库铵0.15mg/kg、芬太尼(50ug/ml)1.5ug/kg;3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20ug/ml)2ug/kg、异丙酚2mg/kg、顺阿曲库铵0.15mg/kg;4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异丙酚2mg/kg、顺阿曲库铵0.15mg/kg、芬太尼(50ug/ml)2ug/kg。注药完毕后2min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前记录咳嗽、异丙酚注射痛的发生情况,于麻醉诱导前、诱导后、咳嗽时、气管插管时记录HR和有创动脉压。结果与1组比较,其余组患者咳嗽发生率和咳嗽程度降低(P〈0.05);与2组和3组比较,4组患者咳嗽发生率和咳嗽程度降低(P〈0.05)。四组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诱导时芬太尼不同给药、给予预注剂量或后注射均可明显降低其诱发咳嗽的发生,其中后注射效果最佳。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诱发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病症,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120例呼吸道感染诱发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治疗方式,努力提高其临床水平。结果伴有胸闷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8%、伴有喘息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4%、伴有咳嗽症状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伴有发热症状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42%。结论哮喘发病相关因素有病毒感染、肺炎衣原体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控制呼吸道感染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关键所在,积极预防,及时治疗对治愈支气管哮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诱发 支气管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对感染诱发性的研究现状。方法通过研究分析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质子泵抑制剂诱发感染的相关文献,从质子泵抑制剂的药理出发,总结质子泵抑制剂的感染诱发性的类型,并分析其诱发感染的原因。结果长期、大量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诱发呼吸系统感染、自发性腹膜炎、艰难梭杆菌感染等。结论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应合理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 标签: 质子泵抑制剂 感染 诱发性